非范畴化的N1十N2语言现象探析

2010-04-12 20:50:45陆红菊
关键词:中心词图式语义

陆红菊

(上海财经大学 外语系,上海 200433)

非范畴化的N1十N2语言现象探析

陆红菊

(上海财经大学 外语系,上海 200433)

N1十N2语言组合体意义凝炼,概念浓缩,是俯手皆拾的语言现象。名+名组合不仅是形式上的言语形式组合体,更是意义上的概念命题形式。本文重新审视了N1十N2的语义成分关系,探讨了该结构中“中心词”与“核心词”的问题。Ryder(1994)从已有的复合名词中总结出语义图式,并以此作为语言模板,笔者认为这为新词创造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新词创造的一条途径即是从N1十N2固定结构中抽象出的型式化的语义结构。

N1十N2;中心词;核心词;新词

引 言

N1十N2语言组合体体现了语言及认知经济性原则。N1与N2的语言实体在意义功能发生的变化渗透着人类认识过程结果的深化,人类语言的创造性在此得以充分表现。周日安(2007)认为名名组合是语言中的第一高频组合,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刘正光(2003)提到N1+N2概念合成名词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黄青(2002)探讨N1+N2结构时谈到汉语名词的构造方式最普遍的方式是N+N结构。滕健(1995)在文章中提到新事物的命名往往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N1+N2语言组合形式面广量大,形式简练而语义丰富,倍受学者关注。研究的基本目标是要理解这种结构的形式和语义组合规律模式,以及语义理解的机制和语用状况,研究时因出现的不同侧重点而呈现出研究的多样化。在众多的讨论中,笔者也想就该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本文将就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探讨:N1十N2的语义成分关系;该结构中“中心词”与“核心词”的问题;以及N1十N2结构的新词创造。

一、N1与N2语义成分关系

本文讨论的N1十N2由两个自由语素构成的复合名词。认知语言学认为N1十N2构成的合成名词实际上是概念结合的产物。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在N1十N2的结构中,NI的名词范畴地位降低,没有指称意义,更没有语篇功能,因为它没有引进话语参与者(刘润清 刘正光 2004)。一个语言实体本身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意义:指称意义和陈述意义;一个概念可以区分为符号概念和类概念。符号概念表示指称意义;类概念表示描述陈述意义。在类概念的维度上,语言实体通常存在于没有指称意义的心理结构中,存在于人们学习一个范畴时创造和存贮的信息中。概念合成名词中N1非范畴化后,失去了名词的范畴化意义特征。N1只有类概念,失去了符号概念的指称意义,语义泛化,降格为相当于形容词的角色。N1在句法属性上表现为没有数的变化,不能带限定词,也不能加形容词作它的修饰语,如汉语词语“牙签”,我们不能说成“一颗牙签”。

大多数研究将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关系主要概括为四类:联合型、关系型、特征映射型和混合型。刘正光(2004)认为除此之外还有合成型形式。笔者认为这似乎把名+名之间的语义关系的界定与认识仍局限在修饰语与中心词单一的结构框架中,不能将二者语义关系分析做到全面、详细透彻。

关于联合型,笔者认为缺乏严密性。联合型的定义为两个成分合并产生的合成概念,合成的名词既是N1又是N2,如a pet bird;据此,既然合成的名词N1也是N2,那么,是否也可以这样表达a bird pet呢?所说的联合型是否有前后顺序呢?另外,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其结构成分的组合是以语义联系为链条的,其组配根据的是逻辑事理。遇到“君臣”“父子”这样的表达式,应不应该属于联合型之列呢?如果不属于,那么又该归于哪种类型呢?

对于语义关系中的混合型,笔者认为也有商讨余地。混合型是两个构成成分的混合体的合成概念(同上)。在文章中,刘正光(2004)举了a zebra horse作为例证。笔者认为可以归于特征映射型,因为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斑马与马具有相同的共性:它们具有相似的体形,差异在于身上有无斑纹。将zebra概念的外型特征投射到horse概念的上,于是就产生一个新的合成概念: a zebra horse is a kind of horse with the stripes of a zebra。刘正光(同上)认为特征映射与混合型的区别在于有几个特征的隐射,这种区分的意义似乎不大。

由此看来,传统上的概念合成名词的语义关系有重复之嫌。那么如何看待N1与N2的语义关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Wisniewski (1996,1997a,1997b,1998)等人的二元处理论出发,二元处理论认为:概念合成的运行机制依赖于两个合并概念的概括性或原型表征,一个合成概念的处理有两个原型表征。该理论提出两种不同处理机制:关系联接处理、特征映射处理。关系联接处理主要用于非自然物质名词构成的 N+N 合成词。而特征映射处理主要用于自然物质名词构成的 N+N 构成的合成词。关系联接处理是两个合并概念共同构建的场景。场景的构建是利用名词的结构化的表征。特征映射处理将两个合并概念比较和结构关联,找出从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个概念的特征,以寻找类比关系的方式关联起来,找出共性特征以及共性特征相关的两种差异,以构成特征映射的基础。二元处理论的内容围绕着N1与N2的关系,关系联接处理其实质就是在讨论N1与N2之间的关系意义;特征映射处理无非就是在讨论N1与N2的特征映射型的语义关系。

至于合成型,笔者认为不能看作是N1和N2的语义关系的类型。刘正光(2004)认为在母概念表征中不存在的合成概念就是合成型。根据概念整合理论,概念合成名词是两个不同的输入空间经过整合形成的,输入空间部分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后,经过“组合”完善”“细化”的心理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产生创新性的层创结构。概念整合导致合成空间产生创新结构,使原来范畴的结构和组织原则发生变化。比如 “iron lady”“a zebra horse”“elephant fish”等都体现的范畴变化。正是由于概念整合可以导致范畴的变化,我们才能创造性地使用词语,词语意义才朝着多义化方向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合成型中所体现的特征,其实每一个概念合成名词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层创结构表现出的形式不同而已。

综上,笔者认为N1与N2之间的语义关系确定为两种(关系型、特征映射型)较为合理。但是笔者感到关系型中的关系数量似乎无法穷尽。G. Fauconnier和 M. Turner(2002)讲到了解整合时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压缩活动。概念压缩涉及因果关系,还涉及其他一些根本关系,包括变化、时间、空间、等同、意向 intentionality等等。Wisniewsky的研究(1996)也表明该类语义关系是最多的。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辨别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必要的。所以,笔者认为研究N1与N2的关系型应该是有意义的。

二、“中心词”与“核心词”

传统的语言学观点一般认为,N1+N2中的N2决定整个复合名词的类。根据中心词概念的要求,只有居右的名词才有资格承担中心词的角色。中心词这一概念的理解兼顾两个层面:语义层面及结构层面。

王军(2005)认为,“中心词”原来是对向心型短语进行语法描写的术语,它决定短语或句子中其他成分间的各种一致关系或支配关系。中心词是语法结构方面的一个概念,与具体某个词的语义或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联关系不大。在分析汉语 N +N复合名词里中心词的位置时,需要分清结构中心和语义中心两个概念,尽管在多数的情形下,“二心”重合。考虑到“语义真值”标准,他主张将语义焦点 ”来修正“语义中心 ”。

笔者赞同结构中心和语义焦点两个概念的区分,并且认为这种区分不仅仅于汉语适用,对英语也同样适用。在汉语中,“浪花 ”、“人海 ”、“火舌 ”、“雨丝 ”等词中结构中心和语义中心不是重叠的;同样,英语中的raincoat 这样的复合词,很难用传统的观点去解释。因为raincoat“雨衣”的意义似乎与位于左边的rain 的关系明显还要密切些,所以我们不能说在这个复合词中coat决定了其主要意义 (Ungerer,2001);又比如,对clock robin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认知范畴语义特征来自左边的成员clock,而只有少部分来自于右边的成员robin。上述语言现象中的N1提供了整个词范畴结构,构成了我们认知该词的基础。

笔者认为,任何N1+N2概念合成名词均有结构中心,其默认值居右,可以称之为“中心词”。 概念组合的语义结构又对句法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体现了语义的决定性作用。语义始终是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句法形式始终是为语义表达服务的,尽管句法结构具有强制性以及反作用力。所以,相比较而言,信息聚焦的语义中心是我们认知事物的基础,是突出和强调的关键所在。就语义特征而言,语义焦点还具有向左或向右扩展自身概念的特点,所以,将该术语称为语义核心词更能突出其特点。

那么,结构上的中心词是不是形同虚设呢?绝对不是,它正体现了人们对 N1 +N2复合名词进行认知的一个基本顺序(帕卡德 2001)。词的意义与词在序列中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莱昂斯曾指出词的意义和它们的分布之间存在一种内在联系。认知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认为,人类生活时空中,感知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的前提条件。人类在身体构造和动作的束缚下所体验的感知现实的最具体和最直接的莫过于时间和空间。语序就是具体的体现形式。可以这么说,语序结构是临摹现实结构的结果。这也就说明了多数的情况下,N2结构中心词是语义核心词的原因。

研究N1+N2的语义核心涉及到很多因素。刘正光(2004)曾使用识解机制中的显性原则来解释;王军(2005)曾从汉语词的语音结构和语义的关系问题入手,讨论复合名词的语音特性对语义焦点进行定位的问题。笔者认为影响制约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许可以从形态结构、句法结构、语音结构、(infor.atlon structure)和语义等语言内部方面着手;也许还可以从语言外因素,如认知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探讨该问题。

三、新词创造

在N1十N2的非范畴过程中,从新颖性到词汇化的变化是渐变的。新创的概念合成词具有多义性的特征,一旦词汇化,进入词库,其语义就会稳定定下来,如”cover girl” 指“照片被登上杂志上的漂亮姑娘”,“书虫”指“酷爱读书的人”。Downing(1987)曾经说过,新创的概念合成名词的方法是词库扩张的方便之门。

胡爱萍、吴静 《英汉语中N十N复合名词的图式解读》(2006)一文,以langacker的图式修改理论为基础,指出Ryder提出从已有的复合名词中总结出语义图式,作为加工和理解新的复合名词的语言模板,再用世界知识中的经验图式加以验证。名词的所指物是一个由它的所属成分以及相应的功能、特征构成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在我们的大脑中构成一个整体的图式,其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能激活这个整体图式,提取我们想要的任何层次的语义信息。Ryder把图式分为实体图式、事件图式和特征图式,三种经验图式以三种不同的表征形式体现在复合名词中,可分别解释名词的指物、指事、指义的语用功能。复合名词有时指物,有时又指事或指义,造成了理解的不确定性。确定的途径可通过复合名词的对应物是实指还是虚指,以及两个成分名词间的图式是否匹配来判断。在理解的过程中通常会碰到下列情况:两个成分名词相互符合,容易理解;两个成分名词之间部分冲突时需要修改经验图式以适应现有的图式;两个成分名词之间完全冲突时就要重新创建一个图式来适应现有的图式。组合与成分的指称对象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不对应趋势,直至最终完全脱离,造成理解上的脱节。可以看出,图式只是为理解提供参考的背景信息,而不是规定字面意义。

Ryder(1994)认为复合名词就是一个由许多已有的固定结构和临时结构新创复合词组成的连续体。从固定结构中抽象出的型式化的语义结构,可作为语言模板来创造新词。这些语言模板属于半成品结构,集语法和语义于一身,一方面为新鲜复合结构提供构词法规则,另一方面为创造新鲜复合结构提供语义框架(胡爱萍、吴静2006)。语言模板可以给复合名词提供从具体到抽象不同层次的语义信息,既可以是详细的语义图式,也可以只是一个语义骨架,如部分—整体等。

许多新生的概念合成名词是通过仿词的渠道产生的。如棋友、牌友、网友、文友、笔友和球友等;又如智力工程、知识工程、信息工程、食品工程、绿色工程、基因工程、首长工程、娃娃工程、生态工程、生物工程及形象工程等。仿词是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仿照我们熟知的现成表达方式的语言模板而临时创造的新词。仿词的关键是在新的语境中有新的创意,其语境是动态的,边仿边造。人们利用原有名词的形式赋予它以新义,扩大使用范围是简便而经济的词汇发展途径。语言的词汇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词汇量过大不仅会增加记忆负担,而且会直接影响词义的扩展与延伸。语言的创造力不在于词汇的不断增长,而在于词汇之间联系方式的创新(靳琰 王小龙 2006)。仿词是新词创造的一条途径,对于N+N的语言组合体来说,也是如此。

结 语

N1十N2组合表面看似乎简单,其内部构造涉及异常复杂的概念整合过程。非范畴化产生的根源就是人类无限的认知需求和语言有限的表达方式的矛盾。语言需要创造力带来新鲜活力,人具有创造性联想性,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合成性成了一个有用的原则。N1十N2的组合力求形式上的经济和信息量的最大化,是人类语言值得注目的现象。

[1]包海英. 也说仿词 [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4):123-124

[2] 刘正光,刘润清. N+N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发生机制[J]. 外国语,2004(1):26-32

[3] 刘正光. 关于N+N 概念合成名词的认知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 (11):1-6

[4] 胡爱萍,吴静. 英汉语中N+N 复合名词的图式解读[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2):66-72

[5] 陆佳英,肖运初. 新词概念合成的认知语义学研究[J]. 外语研究,2006(5):5-8

[6] 靳琰,王小龙. 英汉仿拟的心理空间理论阐释[J]. 外语教学,2006(7):15-18

[7] 黄青. 汉语名词N+N=N结构探讨[J].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报,2002(2):56-59

[8] 滕健. Nl+N2层面上的语义关系[J]. 外国语,1995 (1):35-39

[9] 王军. 论汉语N州结构里中心词的位置[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6):33-38

[10] 周日安. 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7

[11] Fauconnier, Gilles&Turner, Mark, 2002, The Way We Think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York:Basic Books

[12] E.Ungerer, H.J.Schmid.An l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and Research Press,2001

[14] Wisniewsky, E.J.&Love,B.C. Relations Versus Propertiesin Conceptual Combination[J]. Journal of Memory andLanguage, 1998(38)

Exploration on the Decategorized Form “N1+N2”

Lu Hong-ju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N1+N2 conceptual combination is a commonplace linguistic phenomenon due to its unique features. The combination is rather the conceptual pro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 than the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This paper reconsiders the semantic rel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N1+N2. Furthermor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Head and the Nucleus is under discussion. Based on the semantic schema put forward by Ryder and the linguistic template, one way to create new words is strongly theoretical. Its principle is to summarize the patterned semantic structure from the stable structure of the N1+N2 combination.

N1+`N2;Head;Nucleus;New words

猜你喜欢
中心词图式语义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18
Why I ride
语言与语义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8:00
同位语从句与中心词的句法关系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现代语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4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准确把握“中心词”轻松突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
考试周刊(2013年89期)2013-04-29 00:44:03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