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利,钟天英,敖继红,张 敏,张小莲,谢 璟
(宜春市人民医院,江西 宜春 33600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EB病毒急性感染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简称传单(IM),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临床上容易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周血片分类观察淋巴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如何准确判断异型淋巴细胞是诊断传单的关键,10年来,我们回顾分析了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7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例外周血片异淋的变化,并对部分病例进行了跟踪随访,观察异淋细胞在外周血中的存在时间,现总结分析如下。
1.1 病例 78例传单病例为宜春市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确诊病例,诊断标准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年龄最大68岁,最小1岁,中位年龄8岁,其中男性51例,女性27例,以男性、儿童多见。
1.2 方法 78例病例均采取手指末梢血,常规方法制作血涂片,自然干燥后,行瑞氏染色[2],然后油镜下分类计数100个白细胞,计算异淋的百分比,异淋的判断标准[3]依据其形态特征分为Ⅰ型 ,空泡型,Ⅱ型 ,不规则型,Ⅲ型 ,幼稚型。
78例传单病例,异淋细胞Ⅰ型19例,异淋细胞19~65%,平均38.5%,占传单病例的24%,异淋细胞Ⅱ型 58例,异淋细胞23~68%,平均51.6%,占传单病例的74.%,异淋细胞Ⅲ型1例,异淋细胞16%,占传单病例的1.2%,另有12例病例,Ⅰ型、Ⅱ型 异淋细胞同时存在。异淋细胞为21~58%,平均40.2%,占传单病例的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1)是外周血异淋细胞>10%,我们观察了78例传单病例的末梢外周血涂片,有77例第一次涂片就发现数量不等的异淋细胞,异淋细胞数量最多可达68%,最少的16%,其中以Ⅱ型异淋多见占74%,其次为Ⅰ型占24%,Ⅲ少见,仅占1.2%,有15%病例Ⅰ型,Ⅱ型异淋同时存在,但有1例成年女性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后第5d检查,外周血未发现异淋细胞,第7天后再次复查外周血找异淋细胞,结果外周血出现65%的Ⅱ型异淋细胞,说明传单病人出现临床症状后前5天,也就是传单的早期,外周血可能不会出现异淋细胞。同时,78例传单病例,有8例我们进行了跟踪随访,分别于外周血出现异淋后第30d,第60d观察外周血异淋的数量变化,结果发现8例病人在临床症状消失后,第30d和第60d,仍然在外周血找到异淋,只是随时间延长,异淋的数量呈递减的趋势,最终多长时间在外周血异淋完全消失,因病人没有继续就诊,而没有继续跟踪随访,但说明异淋细胞在外周血的存在不会因临床症状消失而马上消失,而是在病人病愈之后外周血异淋的存在仍持续一段时间。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18-221.
[2]叶应妩,王建中.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23-124.
[3]许文荣,王毓三,申子瑜.临床血液学与检验[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