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芝,马晓艺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诗经》中没有晋唐时代那么鲜明表现田园意象的田园诗,但绝大多数诗都可以说与田园息息相关,所以近年来也开始有学者撰文论述这个论题。如范学新《陶渊明田园诗与诗经农事诗之承传》从歌咏农业生活的愉悦、对农业的高度重视、描写农民的艰苦生活、表达对理想田园的渴望四个方面比较两者之间的承传关系。孙立的《诗经田园诗的三重境界》以农事祭祀诗、农家情感诗和采集畜牧之歌为《诗经》中田园诗的三重风景线,探析这些尚显稚嫩的田园诗中具有后世文人田园诗中所不具备的古朴和农人自己的真实感受。杨素萍《从诗经到陶诗看田园诗的发展与成熟》将《诗经》中的田园诗和陶渊明的田园诗从反映农业生产、反剥削压迫、田园抒情诗三方面作比较,阐述田园诗在《诗经》中萌芽,一直到陶渊明田园诗走向成熟。这些论文都只论述了《诗经》中的一小部分田园诗。本文是在这些论文的基础上,从《诗经》田园诗再现农业生产场景、描写日常生活、表现田园情感、创造田园意象等几方面对《诗经》田园诗的主题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探析。
“周代姬姓的这一个氏族大约是发明农业最早的民族。”[1]农业的发明奠定了周代八百年的基业,产生于这一时期的诗歌总集《诗经》可以说集中反映了这个农业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产生于西周早期描写田园农事的诗歌,其内容虽为祭祀农业祖先,但并非空泛地表达后代子孙的崇拜敬仰之情,而是主要歌咏他们农业生产的盛况和功绩。被称为《豳颂》的六首乐歌除《思文》是周人歌颂始祖后稷的德行外,其余五首都再现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盛况。如《臣工》是周王带领群臣亲自耕种籍田,举行籍田礼,以做表率给众民,督促他们开始春耕。《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周天子“亲载耒耜”,表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种重农传统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传承下来,历代帝王都强调以农治国的思想也正源于此。在《臣公》中写到天子告诫臣公、保介,暮春之月正是抓紧春耕这件事情的关键时期,在这件事上必须谨慎负责,有什么事情抓紧商量好,怎样经营轮种土地,要选择壮实饱满的麦粒做种子,明智贤德、洞察一切的上帝会保佑我们获得丰收的。所以现在赶紧要众民准备好翻地的铁锹、锄头,同时准备好秋收时的镰刀收割庄稼。此诗为告诫之语,故言词恳切,安排农事周到细致。《载芟》这首诗起笔便写农夫们在润泽的土地中开始除草、砍伐树
木,“千耦其耘,徂隰徂畛。”从低湿之地到田间小路边到处都有农夫们架犁耕种,一派繁忙的春种景象。诗于紧密之处忽做轻松之语:“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强侯以”即以家长带领孩子们及短工、佣工吃饭时发出的声音之大来暗写耕种的人之多,吃饭的人们还不忘记和送饭的美妇人插科打诨,说几句调笑话,缓解劳作的辛苦。此诗用排句描绘耕者之众,用叠词如以“驿驿”描写禾苗出土之多,以“厌厌”描写禾苗长势之盛,以“绵绵”描写禾穗之密,以“济济”描写收获之丰等等。此诗音节参差顿挫,诗句张弛相间,形象生动如画。《噫嘻》开头两句表明这是春天祈谷于上帝的祭祀乐章,其余六句“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都是要求农官在春耕时节率领农夫及时地播种百谷,并尽快地将私田耕种。于是在广博的田野中,到处都是两人一组用犁耕地的壮阔场面,此诗是从宏观角度写春耕盛况。
《良耜》开头便写春耕时节,农夫把耜深深地插入土地中开始耕种,无暇回家吃饭,家里的妇人用圆筥方筐把小米饭挑来送到田头,家的温馨和饭菜的馨香混合着春天的气息在田头氤氲开来。之后便写夏季农夫头戴斗笠为庄稼除草,杂草腐烂成为肥料,庄稼也就长得更茂盛了。转眼到了秋收季节,收获的粮食堆积在露天的郊野,“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是说每个谷堆都像城墙那样高大,谷堆密集得就像梳子齿,装满了大仓小仓。秋收结束了,妇人也就不用忙忙碌碌地往地里送饭了,她们终于可以安居在家中歇一口气了。此诗以细致形象之笔描摹春耕、夏薅、秋收盛况,和《噫嘻》相比,同为农事诗,但角度不同,达到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颂》诗在整部《诗经》中是产生较早的诗歌,很少用韵。又因其乐歌为祭祀用,所以诗句大多庄严肃穆,但这几首描写田园农事的诗在庄重之余仍能写得灵动优美,活泼生动,无疑给田园诗增添了不少亮色。
《诗经》雅诗中大量描写农业生产情况的诗歌是《大雅·生民》,从次序上来说这首诗是周民族史诗之首。毛序曰:“《生民》,尊祖也。”此诗虽为尊祖,但诗中描写后稷的神异之处是在稼穑方面。诗中说他种植嘉谷“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实颖实栗”,意即说他播种之后,禾苗发芽,渐渐拔节长高,抽穗结实,谷粒饱满;谷物种植成功之后,他积极推广这些嘉种,教众民广泛种植,故而诗中说:“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糜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糜芑。”意即他推广的良种众民种植之后,秋收时节各种谷物都获得大丰收,有黑黍,有一皮两粒黍,有赤茎粟,有白茎粟。丰收的喜悦就在这不厌其烦地叙述谷物的品种之中表现出来。在《生民》一诗中,我们体会到的不是农业初创阶段的艰苦,而是后稷培育嘉谷、推广种植的成功和众民获得丰收的喜悦,尊祖之意就在这不经意间流露出来,从而自然而然地转到祭祀。 “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后稷开始祭祀上帝,众民不辞辛苦地捣米、颠簸出糠皮,淘米的叟叟声,蒸饭腾腾的热气,点燃黍稷和萧艾的香气、烤肉的香味混杂在一起祭祀上帝,来祈求农业生产再次获得丰收,并保佑子孙昌盛。全诗以描写后稷的神异开始,以写实结束,运用叙述、抒情等方式,铺排、设问等手法把周民族始祖的神异、功绩一一叙述开来,结尾“以迄于今”把周民族近千年的历史聚于一端,是《诗经》田园诗笔力雄健的一首诗。
在国风中大规模描写农业生产情况的诗歌莫过于《豳风·七月》。但这首诗描写农事和雅、颂所用的手法都不同。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用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来描写农业生产活动,不仅手法特别,还为研究我国早期农业生产状况提供了第一首资料,因此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本诗的时间表达有四种形式:一是以周历写天气与农事。如“一之日毕发,二之日栗烈”是写天气寒冷;“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是写农事。二是用夏历写农事。如 “八月萑苇”、“ 八月载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等,写七月到十月之间的繁忙,但因分在几段中所以诗句不显得紧促,而是如话家常,语言的亲和力很强。三是夏历和周历两种历法同时写动植物的不同情况来描写农事活动,如“七月鸣鵙”、“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四是以季节名称表示时间,如“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春日迟迟”、“ 蚕月条桑”等句中的“春日”、“蚕月”等直接表明春天、采桑季节,简洁明了。此诗重要之处不是它的作者是谁,而是它给我们提供重要的史料价值,还给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的文体,方玉润说它“无体不备,有美必臻”[2]稍显夸张,但本诗的确是一首杰出的农事诗。
总之,对农业生产的描写,不管是在庄严肃穆的祭祀乐歌中,还是在咏唱农夫生活的乐歌中,都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是对所播种的土地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熟悉和礼赞,不仅表现诗人对给予自己财富和幸福的土地的敬重,同时在祭祀神灵和祖先的同时,也是对大自然的礼拜。可以说,对农业生产情况的盛情礼赞造就了《诗经》田园诗的肃穆兼灵动之美。
如果说描写农业生产的田园诗更多地是以严肃的口吻的话,那么歌咏日常生活则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了。这种情感的抒发并非如孔子所说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而是像一个天真的孩子那样没有任何顾虑和城府,毫不隐瞒地将赞美、犹豫、痛恨等情感诉说出来。使后人读其诗如临其境,如闻其语。
《诗经》中对日常生活场景描写得最热闹的是结婚,因为这是农村生活中最热闹、最喜庆的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此诗以春日鲜艳的桃花来比新娘子的红润、害羞的面庞,以桃树结桃之多来祝福她子孙昌盛。这首诗是以旁人的眼光、口气来写新娘子,《诗经》还有以新娘子本人的口气来写她在自己一生中最重要一刻的心理活动的。“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等着上花轿的新娘子看到迎接自己的新郎容光焕发、冠带华丽,可能想起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光景,笑容不觉地在脸上荡漾开来。而《野有死麕》中的新娘子却在心里忐忑不安地嘀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她希望看热闹的姐妹们不要掀动应该由新郎揭开的红盖头,还希望在上花轿之后千万不要有“狗夜吠”,因为这是很不吉利的[3]。闹洞房是结婚这一天最热闹的场面了,因为此刻可以不分辈分拿新郎和新娘开涮。我们看《绸缪》这首诗就知道闹洞房那一刻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很热闹了:“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每章的最后两句是宾客们戏谑新人:面前的这个人是谁呀?你们两人怎么在这里相见呀?这首诗在时间、人物、语言、场景的处理上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惹人开怀。
生活中男女之间最痛苦也最快乐的事是恋爱。对爱情的讴歌从来都是文学最重要的主题,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也不例外。君子见到在河之洲采荇菜的“窈窕淑女”,不禁“寤寐求之”,可是却“求之不得”,于是“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甚至想象能够“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难怪后世一提起《诗经》,马上想起来的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许就是因为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温文尔雅但却痴情的君子!《静女》中的男子更让人忍俊不禁,见不到躲藏起来的爱人,就站在约定的城隅急得“搔首踟蹰”。 《采葛》中采葛、采萧、采艾的姑娘让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思念的时间逐章加长,情感也随之逐渐加深。《卷耳》中的女子“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因为怀人忘采卷耳,恰似后世的“提篮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将仲子》告诫情人“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想让情人来相会,却不敢让他到家来的胆怯就在墙头上演绎开来。在《诗经》众多的表达爱情的诗篇中,最让人吟诵不已、难以忘怀的还是《击鼓》中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几句几乎可以涵盖《诗经》中所有的思恋。
《诗经》还以剪影的方式描摹日常生活中的悲苦情愁。被称为悼亡诗之祖的《绿衣》是一位写因见眼前的衣服而思念亡妻不由发呆的丈夫的剪影。诗人反复吟哦的“绿兮衣兮”在旁人看来不过是一件极普通的衣服而已,但却勾起了作者对亡妻的怀念,“心之忧矣,曷维其已”,极写对妻子无法忘怀的深切思念。后世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实发于此;“绿兮丝兮,女所治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妻子生前总能在时令前准备好该穿的厚衣服或薄衣服,对丈夫关心备至,后世诗词中所咏叹的妻子“消渴频烦供茗碗,怕寒重与理熏篝” (厉鹗《悼亡姬》)可以看作是这类诗的延续,是对相濡以沫的爱妻的咏赞,更是对人间真情的咏叹,所以此时丈夫见绿衣而引发“俾无訧矣”“实获我心”的喟叹,尽情地抒发对亡妻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痛惜之情通过字里行间掩饰不住地流淌出来。还有一位戍边归来的战士剪影,他想象家中“果蠃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燿宵行”,尽管如此荒凉颓败,但那是日夜思念的温暖的家,“亦可畏也,伊可怀也”,而且家中还有日夜盼望自己归来的妻子听到“鹳鸣于垤”,知道“我征聿至”,赶紧“洒扫穹窒”,多年不见,还是新娘时的美丽模样吗?《君子于役》中的妻子是思妇剪影的典型。在“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黄昏时刻,她想看到的不是日暮西山时的美景,而是希望看到远在他乡服役的丈夫安然回来,眺望良久不见人归,不由地感慨“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首诗表现出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不再宁静,而是充满了焦渴难耐的凄凉和哀伤。
《诗经》对田园生活的关注,不仅反映了远古时代人对自然的依赖,也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显示中和之美的诗歌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宁静和美的心灵家园。虽然在《诗经》时代对田园的描写在一首诗中还只是片言只语,达不到后世所谓田园诗的要求,但《诗经》时代对田园的情感是纯净的,糅进去的是自然的风雨和劳作者的日常生活悲苦,更关键的是它营构了桑园、杨柳、田圃等田园意象,这些代表故乡、代表家园的意象象征着温暖、惬意、自在、无拘无束等自然田园情感,这和后世士子因政治风雨与精神的悲苦而将愤懑、无奈、彷徨、失落等情感诉诸田园诗是截然不同的两重境界。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十亩之间》的诗旨一说是采桑女子呼朋引伴相约回家,一说是贤者不愿意仕于朝,而想和朋友一起归隐田园。不管是哪种诗旨,这种产生于桑间濮上的音乐虽被后世政治家讥为靡靡之音,但它是劳作之余让人身心放松的乐歌,可以说是自然天籁,就是因为它取象于眼前桑园之景而有归家之唱。“考槃在涧,硕人之宽。独寤寐言,永矢弗谖。考槃在阿,硕人之薖。独寤寐歌,永矢弗过。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寤寐宿,永矢弗告。”《毛序》说它是刺庄公固然有附会之嫌,但“使贤者退而穷处”这句话说的没错。这位硕人在山林中过得悠闲自得,每章最后两句说硕人对山间生活的快乐永不相忘,犹如赚得天机,这个秘密一般人不告诉他。此诗营构的淡然闲适的意境远非陶渊明臆想的桃花源所能比拟,因为它是最早的文化心理积淀,以诗歌的艺术方式歌咏隐者及其生活的快乐本身就是肯定这种生活方式,追慕这种精神上自由,后世士子一旦官场失意便追慕隐士和隐士生活实源于此,但他们对田园的亲近和怀归,是把田园当作逃避现实的一种境界去追求,已经很少再有《诗经》时代对田园的依赖,也很少真正地从事农业劳动,所以在众多的田园诗篇中充斥着一种“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之情,而非像《诗经》田园诗那样把农业生活与诗人情感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诗经》中的“杨柳依依”之景,“黍离”之悲,《硕人》之美,桑园之会,是诗人触目所及的景、事、人,摄入诗中便成为田园意象,这些意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因而营构的意境还带有原始的自然的清新优美。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曾说:“水沓山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明净的山水田园才会有纯净的诗歌,纯净的诗歌才会给心灵带来宁静。这种宁静淡远不仅成为后世田园诗最早的源头,也是越来越远离田园的文人学士官员的精神故乡。
参考文献:
[1]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龚红林.从楚地婚俗看《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本义》[J].云梦学刊,2007(4):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