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数词及其独特的语用功能

2010-04-12 17:20刘英瑞
关键词:数词模糊性浮动

刘英瑞

(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河北 石家庄 050043)

数,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从过去的结绳记事起,数字便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字,从语言学的角度讲便是数词,它们的基本功能是计数,即表示事物间精确的数量关系,所以精确性是其基本属性。但在很多情况下,数词失去了其准确的计数功能,被赋予一定的模糊意义。模糊就是不清楚,不精确,很多情况下会产生消极作用,因为它们不能提供听话者所需要的信息,而造成交际失败。另一方面,它们却有着独特的积极作用,而且是精确数词所无法替代的。

一、 词义的模糊性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类学会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认识,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会自然地把所接触的一切进行分类。不管是具体的人、动物、物体或事件,还是抽象的情感,人际关系等,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1]所以语言中大多数词或概念所代表的是一个个类别(或范畴),而不是某个个体。例如“羊”这个字,它所代表的是“羊”这一动物类别,而非某一只羊。过去,人们认为类别就像一个个抽象的容器,事物要么完全属于此,要么完全属于彼,类别之间的界限是清晰而明确的。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事情并非完全如此。有时候,某个事物可能既不完全属于这一类别,也不完全属于那一类别,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美国科学家扎德的“模糊集理论”的引入使得语言学中模糊语义的研究豁然开朗。关于类别,Lakoff在《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一书中对此做出了详细阐述:某些类别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某物在某一类别的隶属度可能处于“0”与“1”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以“鸟”为例:“知更鸟”在“鸟”这一类别中的隶属度为“1”,那么“奶牛”是“0”,而“企鹅”是“0.6”或“0.7”,是“0.6”还是“0.7”并不重要,因为这一数字是假设的,只是为了说明问题而已。[2]另外,这里的类别不是以生物学为划分标准的。类别之间的模糊界限反映在词义上也就是词义的所指范围边界不明,即词义的模糊性。

客观事物所属类别边界不清,人们主观认知的局限性以及语境的变化等使我们接触的很多词都具有模糊性,[3]如日用餐具“盘”与“碟”,大为“盘”,小为“碟”。然而,大到什么程度称“盘”,又小到什么程度叫“碟”呢?又如人的高矮,从哪一分起算“高”,哪一分起就“矮”了呢?再如,“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几个词之间也都存在着边界不明的特点,所以这些词都具有模糊性。若考虑到时代变迁等社会因素,这几个词的边界更说不清了。拿“老年”一词为例,1973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五六十岁以上的年纪”,而同是这部词典,由于人的寿命普遍增长,1983年及以后版本的解释却变成了“六七十以上的年纪”了。难怪如今的小学生在作文中很少用“年过半百”来形容人的老,而现在的诗人也不再像杜甫那样慨叹“人生七十古来稀”了。另一方面,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有时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如人相貌的“美”与“丑”,环肥燕瘦,各有各的看法,美丑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所以,这样的词都具有模糊性。

二、 数词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特点之一,具体到语义上,形容词、副词和名词比其它词类更容易具有模糊意义,至于数词,通常被认为是最精确的语言。 “一”是“一”,“二”是“二”,可在实际应用中,有时“一”不只是“一”,“二”也不仅是“二”。在某些语言环境下,数词失去了其准确的计数功能,词义变得模糊起来。如,“再等我两分钟”,这里的“两分钟”并非精确得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而是指少量,这类数词被称为模糊数词。

(一)作为认知参照点的整数

作为认知参照点的整数,倾向于表达模糊意义。这些词通常是10或5的倍数,如5、10、20、100等,在“数”这一类别中,经常被作为认知的参照点而频繁使用。

例如:

(1)There are a hundred people in the hall.

这里的“a hundred”不一定确指一百人,可能是九十八或九十九,也可能是一百零一或一百零二,也就是说“百”的语义所指范围出现了上下浮动,而浮动的上下限并不明确,所以“百”的意义是模糊的。

(2)This county has a population of 520 000.

这里的520 000并非指一个不多,一个不少,而允许有上下浮动的范围,一般来讲,数量越大,浮动的范围就越大,但范围的界限仍是不明确的。

(二)并列连用或用or连接的数词

如果两个数词并列在一起连用(英语需用or连接),那么它们的意义便是模糊的。需要指出的是,“or连接两个数词结构”不涉及选择关系,另外,这种结构中的数词是相邻或相近的,例如:

It took me six or seven hours to finish this work.

“six or seven hours”构成了一个时间段,而此时间段的上下限并非字面所指的“six” 和 “seven”。关于“or” 连接的两个数词结构Joanna Channell曾做过调查,高达75%的被试者认为“or” 连接的两个数词实际所表达的词义范围超出了两个数词所表达的上下限,而超出的范围界限却是不明确的。[4]例如,seven hours ten minutes仍可算作six or seven hours,但 seven hours fifty minutes 算不算却很难说。这种结构很常用,汉语中不用连词,如“三五天”、“七八本书”、“百八十人”等。

(三)带有近似语的数词

由于近似语本身语义模糊,所以近似语修饰的数词词义也是模糊的。这类数词又可以细分为三组:

(1)既没有明确的上限,也没有明确的下限,包括“about + n”,“around + n”,“approximately + n”,“more or less + n”,“n + in the rough”,“roughly + n”,“n + or so”等 (“n”表示所用数词)。例如:

He walks for about three miles.

He left the house around five o’clock.

The settlement contained approximately twenty thousand people by current estimations.

The house was built at a cost of roughly ten thousand dollars.

That’s more or less two hour’s journey.

He is fifty or so.

It will cost one thousand dollars in the rough.

例句中所用数词(n)是一个模糊值,此值以“n”为中心上下浮动,浮动范围的大小取决与“n”值的大小。例如,根据常识,数词“two thousand”向上浮动“fifty”,为“two thousand and fifty”,仍可被称为“about two thousand”, “thirty”向上浮动“fifty”为“eighty”,而“eighty” 却不能被称为“about thirty”。但“about two thousand”和“about thirty”的上下限到底在哪是不明确的。

(2)有明确的下限,没有明确的上限。这类词包括“more than + n”,“over + n”,“above + n”,“n + odd”,“at least + n”等。例如:

He stayed in the city for more than three days.

The river is over fifty miles long.

There is nothing in this store above ten dollars.

He spent seventy odd dollars on food.

The box weighs at least fifteen kilograms.

例句中所用数词(n)以 “n”本身为下限向上浮动,浮动的上限是不明确的。

(3)有明确的上限,没有明确的下限。这类数词包括“less than + n”,“fewer than + n”,“under + n”,“below + n”等。例如:

He earns less than two hundred dollars a month.

The building covers an area of under a thousand square meters.

He must be below sixty years old.

He can run a hundred meters in fewer than twelve seconds.

例句中所用数词(n)以“n” 本身为上限向下浮动,而下限却不明确。

(四)数词的复数形式

数词的复数形式表达的是模糊意义而非精确意义,但这类数词数量较少, 仅限于hundreds,thousands,millions,tens of millions 等。 这些词的词义所指范围都是模糊的。

还有一类是成语(或习语)中的数词,大部分成语(习语)中的数词由于历史文化的沉淀,已经失去了准确的计数功能,从而变得语义模糊。

另外,语境的变化会引起语义的变化,而且会使某些词由精确变模糊,由模糊变精确。

三、 模糊数词的语用功能

模糊数词有其独特的语用功能,这些功能是精确数词所不能代替的。

(一)省力

语言作为交流工具,省力是其原则之一。上文所谈到的第一类模糊数词(10 或5 的倍数的整数),经常被赋予模糊意义,而且使用频率很高,原因之一便是这些词经常被作为认知的参照点,用起来省力。Lakoff曾在他的认知理论中提到,在数这个范畴中,某些数字更具代表性,首先是单位数优先于双位数,而双位数优先于更大的多位数;其次,10 或5 的倍数,尤其是10 或5的乘方优先于其它数。这些典型的数词作为认知参照点使用起来比其它词少费神,更容易。[2]货币面值多为这些数。这种模糊数词经常被使用并不是由于缺少精确的数字信息,而是出于省力的考虑。曾对134名大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我院占地714.48亩,(2006—2007学年)在校本科生9 36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01人。在你知道这些精确信息的前提下,如果朋友或家人问起学院规模时,你会采用下列那种说法,为什么?”

A.使用精确数字,提供精确信息。

B.使用模糊数字, 只说占地700多亩,有本科生9 000多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00左右。

134人中,17人选A,占12.7%;117人选B,占87.3%,选B的其中两个重要的理由是:方便省事;没必要提供精确数字且不符合场合。

(二)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

精确的数字信息在很多情况下是必需的,如银行记账,股票信息等。但在某些场合,模糊数词比精确数词更合适。比如,委托一位朋友去车站接一个人,此人52岁,身高1.72 米,而朋友未曾与此人谋面,只需向朋友交代此人50 出头,身高1.7 米左右。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精确数词是没必要的,甚至会造成障碍,因为目测很难判断哪些人是51岁,哪些人是52岁;哪些是1.71米,哪些是1.72米。了解了模糊数词的这两种功能后便不难看出美国芝加歌市长Dalay当初在竞选时所说这段话的幽默所在:

“My opponent proposes to spend the outrageous sum of one million nine hundred sixty-eight thousand seven hundred and ninety-eight dollars and seventy-two cents. My budget will be only two million.”

(三)在精确信息空缺时提供大致的粗略信息

有时采用模糊数词是因为别无选择。在缺少精确信息的情况下,上策便是采用模糊数词来提供大致的信息,如:

(In a photography shop)

——Can I get them printed?

——Yes, do you know exactly how many copies of each you want?

——I’m not sure. We have individual and group pictures, altogether about 31. I’ll check and then inform you.

——Ok.

在这段话中,顾客缺少精确的数字信息(I’m not sure), 但又不想让店员得不到任何信息,所以采用模糊数词(about 31)来提供大致信息。

(四)自我保护

从另一方面讲,在缺少精确数字信息时提供大致信息也是说话者或作者的一种自我保护。

Man: Excuse me,I want to have my car fixed.

Mechanic: Let me see (Checking the car).

Man: How long will it take you?

Mechanic: At least two days.

在这段话中,修理工采用模糊数词为自己的承诺留有余地。如果他的修理时间超过一两天也不会被指责延时,因为他采用了模糊数词“at least two days”。

有时说话者或作者会故意隐瞒精确信息来淡化事实从而实现另外一种自我保护,如:

Policeman: Yes,he (refers to the other driver in the accident) should have stopped. Why did you stop at the pedestrian crossing?

Mr. Simpson: There were about three old ladies on it. I’m always a bit careful with old people because they’re likely to walk across the road without looking properly.

Policeman: You shouldn’t worry, sir. We don’t think you were speeding——even without measuring the skid marks.

Mr. Simpson: Er, was he……er, the other driver drunk?

Policeman: I don’t know yet. He’s admitted that he has had one or two drinks; we are going to give him a breathalyzer test to see whether he’s over the limit. If he is, he’ll be asked to have a blood test.

在这段话中,除了Simpson先生通过模糊数词“about three”实现自我保护外,在警察的转述中得知,另外一名司机通过隐瞒精确信息也实现了自我保护。他承认自己喝了一两杯酒,实际上,那名司机自己清楚自己喝了几杯,他用模糊数词“one or two” 只是掩饰事实和保护自己。

综上所述,看似精确的数词很多情况下却具有模糊意义,而这种模糊数词其独特魅力。它们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是精确数词所不能比拟的。

参考文献:

[1]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7:149-151.

[3]刘秀丽,张宜波.英汉数词的模糊性,起因及文体功能[J].石油大学学报,2000(5):75-77.

[4]Channel J. Vague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53-58.

猜你喜欢
数词模糊性浮动
电连接器柔性浮动工装在机械寿命中的运用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论资本账户有限开放与人民币汇率浮动管理
数词
一种用于剪板机送料的液压浮动夹钳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带有浮动机构的曲轴孔镗刀应用研究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