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静锋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从权力监督走向权利监督
——网络空间下的民主监督刍议
吕静锋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当下,建立在西方政治“三权分立”基础之上的现实民主政治监督体系是在政府内部用法律形式进行分权制衡,是通过“权力”实现对权力的监督,存在封闭性、被动性、滞后性的缺陷;网络监督是网络政治中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表现,是来自政治体制之外的监督,是一种用社会权利制约国家权力的途径,具有直接性、主动性和多效性的优点,是一种“权利”制约权力的直接有效监督模式。网络监督是对现实政治监督体系的有效补充,同时,反过来又快速地推动监督体制的完善。
网络空间;网络监督;民主监督;权力;权利
网络成为专门研究或者直接关注的对象,是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发展及互联网诞生后的事情。以知识与信息为主要载体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形态。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不断提高人类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引起社会交往方式的变革性发展。本文拟从网络社会和网络监督的发展,透视现实政治监督的现实“困局”,进而指出,网络监督是现实政治监督的必要补充,是当下政治监督体系困局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广义上,网络是指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计算机网络是指自治的计算机互联起来的集合[1]。计算机网络分类方法众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按照网络覆盖地域范围来划分,即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三类:局域网一般位于某个单位、建筑物或机构的内部,地理覆盖范围通常在10公里以内;城域网一般位于一个城市,地理覆盖范围在10—100公里范围内;广域网也称作远程网,地理覆盖在100公里以上,可以跨省市甚至是国家。局域网、城域网与广域网构成了互联网的底层网络,互联网就是网络的网络,而覆盖全球并向全球开放的互联网就是因特网。通常所说的互联网就是把全球范围内每台具有特定地址的计算机,按照共同规则(协议)连接而成的通信网络。本文中的网络是指广义上的互联网,即实现了网络互联的相对松散集合。
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信息能瞬间生成、瞬间传播、实时互动、高度共享的传播媒介;它还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以离散的、无中心的结构模式和运作作为特征,基本消除了歧视,实现地位平等的参与;它还真切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并使全球一体化进程有了惊人突破[2](P4)。网络使世界范围内信息传播的途径、范围及效率发生变革,人们在更广范围内更加便捷地交流思想、休闲娱乐、查阅资料、商品交易、自主学习等等。网络对思维的启迪与影响,不仅发展着网络技术,而且极大地延伸了启迪的途径——虚拟技术。虚拟技术使现实与虚幻紧密地粘合在一起,传统生活中存在与思维间的明显界限模糊了,展现一种“亦幻亦真”的生存状态,人们涉入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网络空间。
网络社会源于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又叫“赛博空间”,可把其实质概括为网络化的信息空间,现实与虚拟二重性是其本质属性。加拿大小说家威廉·吉布森(W.Gibson)于20世纪80年代在他的一本科幻小说中首先使用,其描述的是计算机网络化把全球的人、机器、信息源都联系起来的新时代。网络空间既改变了人们以往接受、处理和发送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信息本身的产生和存在方式;既拓展了人们交往的空间,也重新调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网络空间的出现,使人类的时空概念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对人及其所生存的环境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2](P6)。
在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密不可分,技术是从科学到生产的中间环节,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科学技术日益使各种未知、不可控或缺乏联系的信息成为实在的知识和价值,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等的迅猛发展,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与网络方法的结合造就了互联网。而互联网以计算机、信息、人为基本要素,构造出了一个属人的信息空间。
网络空间中的网络社会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具有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特征[2](P6)。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社会本质上就是人的群落集合。随着人类网络交往行为的深入,网络空间成为人的新型的生存空间。因为人们可以像在现实空间中一样进行生活和交往,不但能购物、娱乐、聊天、游戏、工作,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与政府打交道,了解政治事件或发表自己对政府的看法……人们在网络空间结成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种社会关系,这些关系是现实社会关系的折射和反应。我们可以声称出现了一个网络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一起构成当代人类生存的社会。
网络监督是网络政治中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表现,网络政治的实际状态是网络监督得以展开的逻辑前提和特殊背景。网络政治也是现实政治的延伸,现实政治的各种缺点、限制、困难反映在网络社会,人们借道网络政治来传达自身的政治观点和意志。在网络社会的政治领域,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文化及国际政治等都发生了相应改变,人们关心的是这些变化对现实政治权力、政治权力诸关系的影响。这集中在民主与自由的论题上,人们注意到网络政治对现实政治机制可能的巨大影响。尽管人们对网络政治的态度和看法非常不一致,它在各个国家发挥的作用有大有小,发展前景也未可知,但相对于现实政治,网络政治尤其充满活力,它很大程度上激活了人们参与政治的愿望和热情。
网络民主是网络社会最大的一个论题。其产生的必然性之一,在于政治现代化过程中民主政治成为一股不可逆的潮流,民意成为政治生活的中心概念。“人民当家作主”或“人民同意”原则被用来构建某个现代政治系统,而民意的物质基础是政治信息。如果政治系统无法恰当地配置和调控这些信息,民意的表达、执行都将无法有效实现。其产生的必然性之二,在于网络技术的民主性。网络是一个无中心的结构,设计者希望网络信息资源是开放的、自由的、多样的,这种技术不对信息流通进行控制,内在传达一种社会自由、平等理念。而民主也本然意指“多数人统治”,这意味着政治系统不能围绕某个人或极少数人构建,而应以社会大众的福祉为着眼点,政治权力要受到各种限制,社会成员应普遍平等化。
有人认为网络政治天然蕴含某种自由,这种自由是政府无法完全控制的,除非国家抛弃互联网。但这样做会使社会信息化受到制约,也就意味着使工业化、现代化受阻。从政治发展来看,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方面,人们比较赞同消极自由;在自由思想和自由行动方面,则比较强调思想自由。网络政治信息是自由传播的属人的信息,这些信息粘合或易于粘合人的认知、情感及评价,因此网络政治强烈凸显出思想自由,网络舆论是其必然的存在形态。
网络政治人、网络社群、电子政府与虚拟国家等构成了网络政治体系,网络社会的政治参与、政府治理等活动显著地影响现实政治运行机制,也改变着人们对现实政治的态度与情感。在网络舆论方面,由于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更加不受政府控制,网络舆论爆炸式地生成、发展并持续发挥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政府的立法、司法、行政及外交活动。民意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需时刻警惕舆情危机,其政治合法性和危机处理能力频繁地受到考验。网络社群往网络社团发展,各网络社团的目标复杂多样,所产生的行动力也不一样,但这些聚合人群蕴藏着某种能力,其既意味着民主倾向,又潜藏着脱离规范的非理性危险。于是网络政治参与空前高涨起来,人们期待促进电子化政府建设,从而加强民众与政府的沟通、协调,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更加高效;展望是否可能实现电子投票,用一种更加直接的民主涉入政治,以避免各种间接民主的不利方面;赞成对各种权力进行监督,特别是对政治过程以及政府行为进行监控,使得政府政策和行为符合民主原则。
从本质上说,网络改变了人们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占有、作用关系,这对社会系统内的监督和控制的影响尤为深远,该变革促成一种新型的政治监督形式——网络监督。这种监督凭借网络政治信息展开,主要就是指公众通过对政治信息资源的获得、整理及转化,对政府及其政策进行评估与监控,以防止差错并试图纠正错误。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在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占有关系不同,就势必改变网络社会的政治关系,特别是一定程度上改变社会权力关系与权利关系。这直接影响政治监督的关键因素——监督权力与监督权利,实际上发展了政治监督的内涵。网络社会中网络监督的发展,不仅是现实政治监督的呼唤,而且成为民主监督的必要组成,使公众监督或民主监督变得更具有实际意义。
监督天然地与政治系统联系在一起的。从词源来看,监督意指监察和督促。监督是人们为实现某种目标而开展行动,通过对其方案、过程及结果的审视、分析和整理以进行评价与控制,其根本目的在于防止差错并纠正错误。监督的逻辑弥合“对系统进行控制”,控制的要点是正确把握系统信息,合理干预以使系统有效运转。一般来说,监督必须指向一定的目标、原则或价值,而且这种目标是相对确定的,以此清楚为什么监督;其次,监督针对某种特定的行动,这种行动对监督者是有各种社会关联的,以此产生督促的动机及行为;再次,监督必须要有必要的基础,诸如监督权力、监督物资以及实现督促效果的各种保障措施;最后,监督有赖于某种模式,它规定了谁是监督者,谁是被监督者及怎样构建监督关系。实际生活中,不管是家庭、企业、社团、政党、国家都广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监察和督促活动,从国计民生、社会生活到个人言行、家庭生活,都要受到法律、纪律、道德、风俗等规范的约束或制约,我们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监督或从事监督活动。政治监督就是其中一种,亦即人们通过对政治系统进行有效监督,实现对其的合理控制和有效运转,是国家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政治监督是政治活动中的各政治主体对公共权力运作的监督[3]。政治主体包括公民、政党、政府与国家等,公共权力是国家共同体所掌握的正式权力。政治监督具有预防、纠偏、制衡、惩戒、反馈等功能。政治主体可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监督,通过对客体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评价,可为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改进或纠正的科学依据,以保证社会运行的高效和有序,促进政府过程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保持政治系统运行的平衡。政治监督的主要目的在于抵御权力的腐蚀性,其主要任务就是防止和惩治政治腐败。政治监督得以实现的核心是具备正当、合理且有效的监督权。
西方政治学家谈到,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目前似乎只有拒绝某种统治的权力,他们不可以也没有能力进行统治。代议制民主实际就是人民定期选出代表自己的议员或政府,但一旦他们被选出,人民就只能服从统治,根本无法对代表者进行有效监控。政府被是一个必要的恶,没有什么比“利维坦”发作起来更可怕,人们总是担忧权力异化会造成严重后果。西方国家把民主宪政、依法治国、三权分立、联邦制等等用作权力监控手段,亦即在政府内部用法律形式进行分权制衡,防止专断权力的产生,这些可看做是用“权力制约权力”。事实证明其效果是有限的,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也有副作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或者一定程度上还会制约政府效能。那么,政治体制外的监督就显得特别重要。体制外监督可看作是社会领域的监督,是一种用社会制约国家权力的路径,公众监督成为重要选择。公众通过各种方式对政府进行的监督,具有直接性、经常性、多样性以及多效性等优点,是一种“权利制约权力”的办法。
有学者认为,我国的监督体制是非常庞大的,从监督主体来看,有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媒体监督、群众监督;从监督的专门化来看,有专门监督和职能监督;从监督权力的运行方向来看,有横向监督、纵向监督、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监督制度也相对比较完善,譬如,党内监督就有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重要情报通报和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信访处理制度、巡视制度、谈话和诫勉制度、舆论监督制度、询问和质询制度、罢免和撤换制度等等。尽管体系庞大和制度繁多,但从抑制腐败的成效来看,政治权力监督体系仍然属于低效的。关键的原因在于监督体制没有很好整合,或者说是监督机制出了问题。根本的一点是监督主体和监督权力没有从国家权力行使权中合理分离出来,即政治长期吸附于行政,监督权没有从行政权的统属中解脱出来,因而对公共权力的主要形式行政权和行政权后面的政治权的监督缺乏可制衡性。更为棘手的是,监督权没有足够的动力从行政权的统属中脱离出来,一方面,因为从程序上分析,国家权力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党既是权力的所有者又是权力的实际掌握者,它不允许一个对等的权力存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虚化,国家权力的再分配虽然最终也是以选举的形式实现的,但具有决定意义的工作是在选举之前和选举之外进行的,从而显示出选举制度实际上是服从于一个更高的权力分配和再分配制度。这就是党的领袖人物通过党的组织部门来选拔和确定自己的继承人和其他高层领导人,然后再通过选举的形式来确认的权力分配制度。这种权力分配制度中,选举虽然也是一个必要的环节,而且是最后实现的形式,但并非实质性的手段,而仅仅具有从属的意义。”[4]另一方面,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压力性体制”,其本质是经济上的承包制在政治上的推广,即政治承包制,“为了完成经济赶超任务和各项指标,各级政治组织(以党委和政府为核心)把这些任务和指标,层层量化分解.下派给下级组织和个人、责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根据完成的情况进行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奖惩。”[5]在这种体制下,“块块”比“条条”更加具有逐利性,各地方、各部门都趋向于以一把手为核心的保护主义化,天然抗拒对权力的监督。
网络监督是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实际上是一种公众监督或群众监督,是民主监督中的重要形式,也是政治运行机制中的关键要素。正是通过监督环节,公众对政治系统进行评价并产生控制思想,才会决定采取行动或被导入政治系统,从而使现代民主参与得以实现。从具体关系来看,网络监督有赖于政治信息的获得和运用,而通过政治信息所进行的社会学习,不断锻炼着公民的参与能力,培育着公民的民主精神;网络监督之所以出现,除了技术进步提供物理支撑,更重要的是社会文明孕育出现代民主文化,人可以从臣民转变为公民,并不断扩展自身民主参与的主体意识和公共精神。网络监督不同于“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模式,而是一种“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模式,其最大的意义乃在于普通平民化身为监督者,使监督成为一种民主生活方式。
网络监督有3个层次的含义:(1)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监督形式,这是网络监督最为表层的意义。(2)与网络民主选举、网络民主决策等网络政治参与并行的民主参与形式。(3)一种新型的民主模式。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政治民主化的推进,网监督必然会从第一层递次跃升第二层、第三层,即由单纯的对权力的监督,延伸为对权力运行各个层次的关注和渗透,逐渐深入到选举、决策、实施和监督等各个层面,最后随着对公民社会的成熟和民主制度的不断完善,跃升为一种民主模式。这种模式便是被西方学者称之为监督式民主,是一种不同于集会式民主、代议制民主和协商式民主的新民主样式。
网络监督的出现一方面是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反过来又快速地推动监督体制的完善。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监督的主体是原有监督体制中难以形成有效政治表达的群体,网络监督的载体和手段具有原有监督不可比拟的优势。当不可胜数的民众共同采用一种在技术上具有隐蔽性、在表达上完全自由,且人人互通互联的公共权力监督形式的时候,公共权力运行透明化的时代就来临了。
[1]张曾科,阳宪惠主编.计算机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
[2](英)冈特利特.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M].彭兰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夏玉珍,江立华.政治社会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7.
[4]李景鹏.权力政治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226.
[5]荣敬本,崔之元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8.
【责任编辑:张西山】
Abstract:The present democratic political supervision system is based on the separation of the three powers of western politics-the executive,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owers.Such system realizes the supervision of power through power and has the defects of closure,passivity and hysteresis.Cyber supervision is the main content and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 of the cyber politics.It is the supervision from outside the political system itself,a channel for the social rights to restrict the state power.It has the advantage of directness,initiation and pleiotropy.It is a direct and effective supervision model of limiting the power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citizens’rights.Cyber supervision is an effective way of complementing the practical political system,in turn,it will promote to perfect the supervision system.
Key words:cyber space; cyber supervision; democratic supervision; power; citizen rights
From Power to Right——A Primary Probe into the Democratic Supervision Under the Cyber Environment
Lü Jing-fe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1)
D034
A
1000-260X(2010)05-0053-05
2010-07-20
吕静锋(1963—),男,广东封开人,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从事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和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