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湖北清江放排的信仰文化

2010-04-12 15:28
关键词:险滩鸡血清江

向 丽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口述历史:湖北清江放排的信仰文化

向 丽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木排是我国南方山区的传统水路运输工具,清江放排是湖北清江流域部分民众将自山林砍伐的木材扎成木排向下游放送的木材运输方式,是已经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采用“口述历史”的田野调查方法,对清江放排过程中的禁忌、神灵崇拜和行排祭祀等信仰文化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清江放排; 民俗信仰; 口述历史

清江古名夷水,又称盐水,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支流之一。清江流域气候宜林,大量的木材运出山外,多采用放排水运。排又称“筏子”,古称“桴”,为民间水上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流行于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放排也称“撑排”,即将销往外地的木材扎成木排,直接下水,由排工撑到目的地。

清江放排存于 20世纪 80年代以前,是已经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清江放排历史的文字记述极为少见,仅在部分地方民族志、林业志中有零星介绍,且多为简短的介绍性描述。对清江放排的历史追述依赖于尚健在的老排工的“追忆”和“口述”,口述历史是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民俗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信仰,放排也不例外。通过老排工的历史回顾,本文梳理了放排过程中排工的神灵崇拜、祭祀和禁忌等独具特色的信仰文化。

一、神灵崇拜

放排充满凶险,一路滩险弯多,素有“清江九梁十一老,一百三十二滩到宜都”的说法。前路未卜,祸福难测,畏惧和恐怖时刻困扰着他们,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寄托在无所不能的自然力量上,期望得到冥冥之中神灵的保佑。排工在放排过程中形成了对各路神灵普遍崇拜和信仰的心理和行为。排工崇拜的对象不仅有行业祖先、家族祖先、向王天子,甚至对某些在他们看来具有灵性的自然吉祥物也产生了崇拜,凡为其所用者,都被加以供奉,具有显著的泛神信仰特征。信仰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行排途中的安全感,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1.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人类信仰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文化现象,它源于原始社会的灵魂崇拜和图腾崇拜,是鬼魂崇拜与血缘关系结合的产物。祖先崇拜包括家族祖先和行业祖先。排工崇拜的主要对象是行业祖先。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保护神,排工对行业祖先的信仰高于家族祖先,他们称行业祖先为“老师父”,放排行业虽然没有叫得出名字的祖师爷,甚至不知道老师父是谁,也没有确定的形象,但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仍然存在,老师父的灵魂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会随时随地监视着后人、保护着后人。排工认为自己是老师父的后代和继承人,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且辈分又比自己高,没有他们就没有自己,也就没有放排的谋生技能。排工把老师父看作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最有力的精神寄托和佑助者,相信已故的老师父会尽最大力量保护自己,感激、敬仰之情使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本能的折服和归依感。

排工在日常的年节祭祀和行排祭祀中,都将行业祖先作为主要的祭祀对象。通过敬师父、请师父、谢师父等一系列祭祀程序,表达对老师父的敬仰,提请老师父在放排途中给予护佑,并在平安到达目的地之后表达感激之情。长阳排工覃世武说:“老师父教我们技术,对他们内心一定要真诚。祭祀过后胆子就壮了,过险滩时,老师父会帮忙扳棹,躲过灾难。”

2.向王天子崇拜

向王天子,即廪君,是土家族传说中的远古祖先,崇拜向王天子是清江流域土家族民众的信仰特点。清江流域的向王天子庙特别密集,长阳、巴东、建始、恩施等地都建有向王天子庙。传说向王天子不仅能辟邪免灾,化险为夷,还能赐福子孙,给后人带来各种恩惠,自然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对向王天子的崇拜除了怀祖外,更重要的是为了祈求祖先神的保佑。[1]

清江河水湍急,滩多浪高,翻排、挂排、散排事故时有发生,排工命运难测,常常寄希望于向王天子,“每逢经过向王庙时,要到向王庙里敬向王天子、甄氏夫人、公安得道诸神,在向王偶像前摆上酒肉,祈祷平安。”同时察看向王的金身尊容,其脸上若沁出汗珠,就表明会帮助排工过险滩,排工们便一路大胆,如履坦途。如果不进庙的话,就要在排头燃放鞭炮、放置食物、烧香膜拜,心中暗暗祈求向王保佑。这种假借向王之威,鼓自己之勇的办法,渐渐形成对向王天子的崇拜。

3.白虎崇拜

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巴人以白虎为图腾,白虎信仰深入到土家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土家族的民间信仰、民族性格,以及姓氏、地名都与白虎有关。

对白虎的崇拜与清江流域险山恶水的自然环境有关,山中多虎,威武雄壮、跳跃长啸的猛虎容易让人产生敬畏和崇拜,排工面对险滩恶水时的勇敢无畏与无所畏惧的猛虎相似。对排工来说,崇拜白虎是勇敢的象征,他们不仅崇拜白虎,还将己身幻化为白虎的形象,以形似白虎的勇猛和无所不能的力量去征服清江的险滩恶水。

排工们讲述的故事中不仅有“白虎”的影子,而且清江河道中某些险滩的名称由来也与白虎有关。如离恩施城七公里的“洑三跳”是清江上有名的险滩,此滩长 800多米,由连续三个 3米多高的落差陡坎组成,暗礁密布,险象环生。此处原名“虎三跳”,传说古代排工或船家为过此关,历经艰险,不是触礁就是翻排,白虎神托梦给排工,要想过此关就要跳三跳,一蹬、二摆、三剪,才能过关,后因人们在过此滩时需将身体伏着以避浪击,故名“洑三跳”。

4.吉祥物崇拜

吉祥物崇拜源于万物有灵的观念,吉祥物是人们的美好追求与愿望的寄托物与象征物。吉祥物虽然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崇拜对象,但由于吉祥物在人们的观念中是能带来显示瑞应、降福免灾的事物,因而常常受到人们的膜拜。

清江流域山峦密布,随处可见的石头是山的一部分,也是河床的主体。“打老”,就是与岸边的巨石相撞,称为“打一老”。排工在行排过程中稍不留意就会打老,并遭遇散排、翻排,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石头对排工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是害怕和规避的对象,被赋予了某种灵力,受到排工的崇拜。一些险滩下方的巨石被赋予了吉祥的意义,形成了具有吉祥象征的吉利石,久而久之形成了对某些吉利石的崇拜习俗。

吉利石一般位于险滩下方的安全区内,因为排工在安全通过险滩后,认为是这些巍然伫立的巨石给予了自己帮助,遂以精神的崇拜和物质的贿赂来感谢这些吉利石。如长阳县境内有个叫风洞的地方十分危险,每当经过风洞,排工都心有余悸。风洞下方的安全区域内有一块巨石,是排工们崇拜的吉利石。安全经过风洞后就买一些瓜子、菜油一类的吃食放在这块巨石上,感谢巨石的灵力帮助排工过关。也可以给石头“挂红”,即买 3~6尺红布或红丝绸 (多为红色粗布或者粗纱),披挂在石头上,并在石头上焚香、放鞭炮。

此外,排工对沿途的一些庙宇也会心生敬仰,并通过燃放鞭炮、放置食物等方式慰神,提请各路神灵的保佑。经过盐池河、关云阁、十重观这三座庙宇的时候,也要放鞭炮,为的是表达自己的一份敬意,希望众神保佑他们平安顺利到达宜都。

二、祭祀

祭祀是民众向各种神灵乞求福佑或驱避灾祸的一种行为惯制,世代相传,并具有相应的仪式制度。祭祀是民间信仰的表现方式,是通神的主要手段,是祈神、谢神的基本形式,其用意在于防灾殃、求好运。

排工的祭祀具有祭祀活动经常化、祭祀形式多样化及祭祖意识普遍化的特征。通过祭祀求得各路神灵的保佑,以便行排途中一帆风顺,不出事故,安全抵达目的地。按照排工祭祀的时间不同可分为年节祭祀和行排祭祀。

1.年节祭祀

土家族地区常见的年节祭祖仪式中,祭祀的主要对象为家族祖先,对排工来说,在年节祭祖仪式中,不仅要祭拜自己的家族祖先,还要祭拜他们称之为“老师父”的行业祖先。

年节祭祀在逢年过节时进行,多在过年、月半、端午等节日时给行业祖先烧纸、敬香、请愿,此外还有不固定时间的随时祭祀,如用餐时祭祀。相对于行排祭祀来说,年节祭祀更简单。一般在节日期间烹制佳肴,为已故的在天之灵焚烧香纸蜡烛,寄托哀思,表达后人对祖先和老师父的思念。吃饭时先“叫祖人”,即请祖先和老师父上桌用餐、喝酒,讲完礼行后众人方能上桌吃饭。

2.行排祭祀

行排祭祀是排工在放排过程中进行的祭祀仪式,是在开排、行排中途和交排后进行的三次规模不等的祭祀仪式 ,分别称为:“烧开头 ”、“烧腰杆 ”、“吃客饭”。相对于年节祭祀来说,行排祭祀更隆重、更复杂,更具有神秘色彩。

第一,“烧开头”。开排就是在下雨涨水时将编扎好的木排入水,启程出发。开排时要举行隆重的开排仪式,杀鸡祭祀、预测吉凶、敬神祈福,以求顺利抵达目的地,称为“烧开头”。“烧开头”是最隆重、最繁杂的祭祀仪式,以测吉凶、驱邪避难、祈福禳灾,又称为“开排祭”。参加祭祀的人是全体排工,在排前方把持“头棹”、掌握方向的人称为头公,是一个排的舵手和总指挥,也是“开排祭”的主祭人。

首先,杀鸡祭棹。祭祀的主要对象是排工的老师父,祭祀的地点是排上的棹,也称“祭棹”,三把棹,前一祭后两祭。因为“棹”是控制排前进方向的关键,相当于汽车的方向盘,于是格外重要,“祭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祭棹时要毕恭毕敬,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备香纸蜡烛,条件好的时候也用猪羊祭,通常用雄鸡祭祀。预备一只活生生的大公鸡,头公把鸡头摁在将军柱上,挥斧剁鸡头,手起刀落,鸡血四溅。放排人认为,鸡血溅到将军柱和“头棹”上,可以避邪,河鬼见鸡血便不敢前来捣乱。河鬼乃凶死河中的冤魂,传说他们会在自己凶死的地段拉活人下水,但他们害怕鸡血,闻到鸡血的味道便躲得远远的。

其次,预测吉凶。预知信仰是根据自然现象或人、物的表现,推测人物或事物即将发生的变化,预卜吉凶,从中预知事物所要发生的结果。清江处处暗藏杀机,每一个滩口都浊浪翻滚,每一个峡湾都命悬一线,前路生死未卜,随时可能洒下血泪甚至抛下枯骨。在开排的祭祀仪式中,排工们也通过很多现象预测此行是否一帆风顺。剁鸡头时,如果一斧头下去,鸡头立斩立断,表明此行将会很顺利;若一斧头剁不断,就会心生疑惑,担心遇到不测,于是一路上就会格外小心。杀鸡时,若鸡血溅到将军柱和“头棹”上,为吉兆。也可以用一撮鸡毛蘸些鸡血,粘在将军柱上,将少量鸡血滴入三碗酒中,观察鸡血的扩散情况,鸡血聚为一团为吉利的征兆。放排最忌讳散排,如果鸡血在酒中四散就为不吉利的征兆,路上要多加小心。

最后,敬神祈福。敬神祈福时备香纸蜡烛,将鸡血酒倒在排头,请河神和老师父喝酒,保佑排工顺利抵达目的地,称为“请师父”。在河边的大岩石上烧纸焚香,摆上一些点心作为贡品,祈福时口中念念有词:“江河里的老师父帮忙使把力呀,保佑我们平安到宜都呀,到资丘了我们给老师父烧腰杆,到宜都了再接您们老人家吃三天客饭。”

敬神仪式不仅要犒劳各路神灵,也要犒劳排工,请完师父后要打牙祭。解放前,雇请排工运送木材的人称为“青山老板”,随排托运物资人的称为“客人”,由青山老板和客人共同出资打牙祭,大吃大喝一顿。如果青山老板对排工不重视的话,有的排工就会合计使坏,在路上将排打破,使得老板无话可说,后悔不已。因此,老板们都要趁此机会讨好排工,酒肉饭菜齐备,杀死的鸡本是奉献神灵的物品,煮熟后被人吃掉,头公吃鸡头,艄公吃鸡翅膀,扶艄人吃鸡腿。鸡爪被称为“抓钱爪”,由随排拖运物资的生意客吃,并且要将整只鸡全部吃完,不能剩下。吃饭的时候还要讲礼行,说一些吉利话,例如,请头公吃鸡头的时候,众人说:“盐池河旁生的蛋,盐池河边做的窝,此鸡不是非凡鸡,是王母娘娘孵小鸡。”礼行讲完后,头公就吃下鸡头。排工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吃饱喝足后就点棹发排。

第二,“烧腰杆”。“烧腰杆”是在行排途中进行的一种祭祀仪式,是“烧开头”的补充和继续。在“烧腰杆”时,不仅要兑现在开排祭中对神灵许下的诺言,慰神谢恩,还要继续向神请愿。

“烧腰杆”的地点一般在长阳资丘,因为排行至资丘时,大部分险滩已经闯过,对于信仰虔诚的排工来说,顺利闯过大部分险滩与各路神灵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因在“烧开头”时曾对老师父们许过愿,平安到达资丘以后就要“烧腰杆”,感谢各路神灵的护佑,并再次提醒老师父们继续给予护佑。

相对于“烧开头”来说,“烧腰杆”的仪式更简单、自由。“烧腰杆”不需要香纸蜡烛,但在店子吃饭的时候要讲礼行。头公吃饭前,把筷子搁在碗上,把酒倒入三个碗中,再用筷子蘸酒,往地上洒三下。口中念念有词:“请老师父继续帮忙,送我们平安到宜都,到宜都后接各位老师父吃三天客饭呀。”

第三,“吃客饭”。吃客饭是典型的谢恩仪式。安全顺利到达宜都后,将排交给木行,排工的任务完成,排工心情格外放松,就要接老师父们吃三天客饭,兑现开排祭上承诺。排工认为清江行排滩险浪多,能够闯过险滩,平安顺利抵达目的地,与各路神灵,特别是老师父的帮助分不开。一旦排平安到达宜都,就要向众神谢恩,用好酒好菜犒劳神灵,称为“吃客饭”。

“吃客饭”时要在交排的清江河岸边为老师父烧香纸蜡烛,感谢他们的帮助和护佑。吃饭时要讲礼行、叫祖人、叫师父,口中念念有词:“河里的老师父们呀,我们这次平安到宜都交排了,感谢老师父的帮忙呀。接老师父们吃三天客饭,您们莫讲客气,尽管吃饱喝足呀。下次放排的时候再帮我们使把力。”客饭要吃三天,一方面是为了休息,放松疲惫不堪的身体,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排工们美餐几顿,以补充体力的消耗,具有不仅娱神,而且娱己的特点。

三、禁忌

禁忌是民间信仰的产物,建立在对超自然灵力崇信的基础上,各类神灵信仰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便形成了禁忌。禁忌一方面指的是规避神圣的、危险的事物,另一方面指言行上被“禁止”或者心理上被“抑制”的行为控制模式。禁忌旨在避灾免祸,是一种心理安慰与精神防护措施,各类生产活动和习俗都有其禁忌,放排也不例外。禁忌贯穿于排工的劳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禁忌和语言禁忌。

1.日常禁忌

排工的日常禁忌贯穿于从扎排、行排到交排的全过程,越是年龄大的人,忌讳越多。扎排时不能乱说话,在“提头”和“挽艄”时,如果一次成功,表明此行会很顺利,如果不能一次成功,就预示路上会有波折,一路就要多加小心。开排时有几不走,即黑天不走,大雨大雾天不走,大风天不走。最忌讳的数字是四和七,是因为谐音“死”、“气”,因此尽量不在逢四和七的日子开排。如果非要开排就要格外小心。上排时,大家要神清气爽,不可垂头丧气,不可扬风打哨,说话也要格外小心,多说吉利话,不能说破口话,不说脏话,不能骂人,不能争吵、打架,要一团和气。特别不能说“死”字,说了“死”字,头公气得要用斧子砍,一切都要图个吉祥。谁打破禁忌,说了不吉利的话,头公就会严加训斥,骂他“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不仅头公会严加训斥犯忌的人,同行的其他排工也会斥责其“乌鸦嘴”(不吉利)、“鸭子嘴”(呱呱乱叫)。行排时要把上衣扎在腰带上,扎得越紧越好,忌讳衣服松散。排上忌讳来水蛇、老鼠、癞蛤蟆、飞蛾等,一旦上来了,以“自上自下”为好,不能恶意驱赶,更不能打死它们,有时候老鼠上了排,一走几十里都不下排,都不能驱赶。行排时忌讳女人上排,认为女人上排不吉利。如果有女人要“搭排走路”,必须要头公允许,女人上排时不能从前面上,只能从排尾上,不能靠近将军柱和棹,怕不吉利。忌讳姓 chen或 cheng的人上排 (音同“沉”),如上排后被发现会被请走,否则只有变通一下,暂时受点委曲而临时改姓或装聋作哑。

在生活排上吃饭时不能四处走动,要蹲在原地吃,吃完后才能走动。吃饭时忌讳用筷子敲碗,饮酒须适量,不能喝醉。吃完饭后筷子不能横放在碗上,要顺着排的方向朝前放;饭碗、汤匙、饭勺等用具也不能倒放,怕不吉利。在排上不能说“翻”字,如吃鱼要翻过来的,就说“划过来”等等。当地人称一次吃不完的饭菜为“现饭现菜”,“现”音同“陷”,因此忌讳吃“现饭现菜”,一次吃不完的饭菜就扔进河里。

2.语言禁忌

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人类社会民俗规约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相信语言具有超自然的魔力,认为语言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灵应关系,人可以通过支配这些语言的读音或文字,进而支配与他们相关联或由它所代表的事物,使之朝着人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变化。因而当某种事物需要避忌时,就出现了在言语上的种种禁忌现象。语言禁忌是人们对某些意义、词语的一种“回避”态度及委婉的表达方式。这种现象产生源于“万物有灵”的认识观,存在于人类的各种语言当中。

谐音禁忌是在某种特定情境中,因为避免或害怕某种现象的发生而避讳与之相谐之词,便用异词取代。谐音禁忌是一种语言回避,就是“用好听的、含蓄的、很少受刺激的、或瞒着邪恶的代表使他一时听不明白的代词,代替所要禁忌的语言。”排工的许多语言不直接说出所指名物,而是以代名词出现,隐晦地喻指所言物态,属于谐音联想,形成独特的行话。

民间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畏惧心理,放排最忌讳散排、翻排、落水、死亡,因而排工在言谈中忌讳提到凶祸一类的字眼 ,如“死 ”、“散 ”、“沉 ”、“陷 ”、“翻”等字眼,总是设法回避,甚至不愿发出或听到某些与之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惟恐因此而招致凶祸的真正来临。排工的忌讳语言主要是对畏惧的物体、不便言说的行为或险恶局面采用替代的委婉语,以便听起来舒服,称为“改口”。

如篾缆不能称为“篾缆”,因“缆”与“乱”谐音,为图吉利而改称“黄头”;或将细篾缆称为“小扎”,粗篾缆改称“大扎”。斧头在当地称“开山子”,因忌讳“开”字有散排之意,将“开山子”改称“金板”;“锤子”的“锤”音同“垂”,有下落之意,因此改称“滑板”或“响子”;称钉锤为“钉板”;锯子称“割子”。

饭碗的“碗”音同“完”,怕不吉利,改称“莲花儿”。筷子也要改口,原因在于排散了就像洗筷子,所以忌讳说筷子,改称“饶子”、“竹篙”或“顺子”。汤匙改称“欢喜儿 ”或“喜子 ”。饭音同“患 ”、“犯 ”、“翻 ”,因此饭汤改为“引汤”,饭勺改称“盛勺”,饭甑改称“顺甑”。雨伞的“伞”与“散”同音,改称“撑子”。蛇和“折”音相近,改称“钱串子”。

从排工改口的语言中可知,尽管委婉语与其实际语义之间并不存在逻辑意义,而只是一种习俗的约定性,但作为一种精神寄托的方式有它的合理性,其目的避免灾祸,表达美好的祈愿,争得补偿性心理抚慰,是避害趋吉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典型映证。部分禁忌实际上是对排工语言和行为的一种规避,要求排工各安本分、各尽其责、容忍、谦让,减少排工内部的摩擦和冲突,达到社会控制的目的。

四、结语

放排是一项结果没有把握,成败不能预测的行业,排工祖祖辈辈奔走在沟壑纵横与险滩恶水之间,对险恶的大自然的崇拜和畏惧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排工通过神灵崇拜、祭祀、禁忌等一系列信仰活动来解释未知的事物,通过控制和求助超自然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度过险滩,安全抵达目的地。同时,一套较为完整的祭祀程序同时也是应付可怕意外事件的程式化办法,不仅确定了开始和结束的步骤,也维护了内部成员的团结,增强了排工的群体认同。

[1]朱世学.关于廪君传说相关问题的认识[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3):5210.

Oral History:Fa ith Culture of Rafting in the Region of Qing River in Hubei Province

X IANGLi
(Depar tm ent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South2central University forNationalities,W uhan430074,Hubei,China)

The wooden craft is used as a kind of traditional tool for water route transportation in the southern mountainous areas in our country;while raft around Qing River region refers to the mode of woods transportation of binding the woods that is cut down from the forest to make rafts and then sending them to the lower reaches of a river.Thismode wasoften used by the people living in Qing River region,and it has already become the vanish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oral history fieldwork,expounding and analyzing the culture of raf2 ting faith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Qing River’s raft,such as taboos,the worship for gods,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s or ancestors in the process of raft and so on.

rafting in Qing River region; folk culture faith; oral history

K 878.4

A

1672-6219(2010)04-0001-05

2010-03-29

向 丽 (1976-),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刘自兵]

猜你喜欢
险滩鸡血清江
渡过青春的“险滩”
高龄女性,慎涉生育“险滩”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典藏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典藏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 藏品欣赏
清江引
鱼跃清江 广场舞
护佑改革促进派过“险滩”
同饮清江水 共护母亲河——首个“清江保护日”在长阳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