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素梅
(1.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上海 200235;2.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06)
科学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评劳丹对科学实在论的论证策略的批判
成素梅1,2
(1.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上海 200235;2.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06)
科学为什么会成功?科学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这是如何合理地理解科学的重要论题之一。科学实在论的“逼真”论证和“无奇迹”论证认为,科学的成功说明了科学理论是对实在的正确的或近似正确的描述;劳丹对此进行了逐一反驳。他认为,科学的成功只说明了科学方法的可靠性。对科学成功的这两种理解都是片面的和狭隘的。关于科学成功的理解应该是多维度的,既有历史的、认识的、方法的、经验的维度,也有社会的维度。当我们把这些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解科学的成功时,科学的成功说明了科学只是在整体上对世界的内在机理的模拟,真理是两者的相似程度等于 1的理想状态,是科学追求的目标,科学理论是在谈论世界,而不是描述世界。这是关于科学成功的一种弱实在论的理解。
科学实在论;劳丹;科学的成功
自从逻辑经验主义衰落之后,科学哲学主要向着四个方向发展:一是整体主义;二是更加精致的经验主义;三是社会建构论;四是科学实在论。这些研究的共同特征之一是试图更合理地理解科学的进步与成功。科学为什么会取得成功?科学的成功究竟说明了什么?科学实在论者认为,科学的成功说明了科学理论是对实在的正确描述。斯马特 (J.J.C. Smart)[1]、普特南 (H.W.Putnam)[2]以及波义德 (R. Boyd)[3]分别论证了这种观点。然而,问题在于,他们的论证方法使关于科学的实在论解释成为一种认识论,并把认识论的实在论变成一种经验假设。当科学实在论与科学一样具有经验地位时,就不可避免地像认识论的学说一样,会受到经验法庭的裁判,其结果是,既有可能得到确认,更有可能遭到拒绝。因此,这标志着科学哲学家必须要面对曾经所忽略的一个问题:认识论断言的地位问题。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劳丹 (L.Laudan)立足于科学史案例,强烈地批判了这种以科学成功为基础的科学实在论的论证策略,并站在非实在论的立场上,对科学的成功进行了工具主义的解释。[4]本文基于对劳丹观点的详细剖析,阐述理解科学成功的一种语境实在论的观点。
对科学进行实在论的解读既是每一位自然科学家的固有立场,也是许多科学哲学家向往的观点。这种立场与观点是在经典自然科学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可是,当科学发展到微观与宇观领域之后,新的概念体系使得这种朴素的实在论不再是一种自明的假设,需要进行论证。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论证可大致归结为三个阶段,其一,塞拉斯 (W.S.Sellars)的两种“科学映象”的论证;[1]其二,“逼真”论证和“无奇迹”论证;其三,科学模型观的论证。[5]第一种论证方式是在根据语言学和逻辑分析技巧探讨哲学的发展目标时,阐述了坚持科学实在论的理由;第二种论证方式是通过对理论变化的内在结构的演变,把科学实在论看成是唯一不使科学的成功成为“奇迹”的观点;这两种论证方式属于强实在论;第三种论证方式是通过对科学模型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在较弱的意义上坚持一种科学实在论的立场,属于弱实在论。第二种论证受到的批评最多,第三种论证是有待进一步完善的语境实在论的观点。劳丹对科学实在论的解读与批评是针对第二种论证方式进行的。
劳丹认为,像其他的哲学“学说”一样,“实在论”这个术语也充满了各种错误。劳丹把普特南等人理解的实在论主张归结为下列五个论点:(R1)成熟的学科中的科学理论是典型地近似于真的,在同一个领域内,新理论比旧理论更接近于真理;(R2)在成熟学科的理论中,观察术语与理论术语是有指称的;(R3)在成熟的学科中,前后相继的理论保持着理论上的联系,后面的理论保留了前面理论的指称,即,前面的理论将会成为后面理论的一种极限情况;(R4)就理论的成功而言,可接受的新理论说明了和将会说明为什么前面的理论是成功的。劳丹认为,这些语义学的、方法论的和认识论的论点结合起来对如何评价实在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元哲学的断言:(R5)从 (R1)到 (R4)的论点推论出,(“成熟”)的科学理论应该是成功的。这些论点对科学的成功建构了一种最好的(如果不是唯一的)说明,在已知的详细说明和精确预言的意义上,科学的经验成功相应的为实在论提供了惊人的经验证实。劳丹把(R1)到(R5)的观点描述为“逼真的认识论的实在论”,简称CER。在他看来,当代的CER的许多拥护者认为,(R1)、(R2)、(R3)和 (R4)都是经验假设,这些假设通过 (R5)所假定的联系,能够通过科学自身的研究来检验。
在劳丹看来,这些假设隐含了两种假设推理。第一个假设推理论证的结构与(R1)相关,基本形式是:(1)如果科学理论是近似真的,那么,它们典型地在经验上是成功的;(2)如果科学理论中的中心术语是有指称的,那么,这些理论通常在经验上是成功的;(3)科学理论在经验上是成功的;(4)(也许)理论是近似真的,它们的术语真的是有指称的。第二种假设推理论证的结构与(R3)相关,其基本形式是:(1)如果在一门“成熟的”学科中,前面的理论是近似真的,如果这些理论的中心术语是有所指称的,那么,在同一门学科中,后面的理论将把前面的理论作为一种极限情况保留下来;(2)科学家所追求的正是把前面的理论作为极限情况保留下来,而且,这种做法通常是成功的;(3)(也许)在一门“成熟的”学科中,前面的理论在近似的意义上是真的和确实是有指称的。
劳丹明确地反驳了实在论者的这两种假设推理论证,认为实在论者关于真理、指称和成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这些断言,是不合理的。
劳丹认为,科学实在论者断言的“指称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和“近似真理与成功”之间的关系是没有根据的。如果指称能够说明科学的成功,并且,科学的成功确定了 (R2)所推定的真理,那么,似乎普特南一定会同意这样的断言:(S1)在高级的或成熟的学科中,理论是成功的;(S2)中心术语真的是有所指称的一个理论将是一个成功的理论;(S3)如果一个理论是成功的,我们就能够有理由推出,它的中心术语是有所指称的;(S4)在成熟学科的理论中,所有的中心术语的确都是有指称的。这四个要点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联系。(S2)和 (S4)说明了 (S1),而 (S1)和 (S3)为 (S4)提供了根据。在特定条件下,指称说明成功,成功确保指称的假定,似乎是合理的。然而,问题恰好出在这里。
最困难的问题是,弄清楚实在论者如何说明“成功”的本性。科学实在论者把科学的成功看成是既定的,没有说明成功达到的程度。根据这种解释,我们会说,一个理论,如果作出了相当正确的预言,如果对自然界的秩序产生了有效的干预,如果接受了一组标准的检验,都有可能是成功的。劳丹论证说,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解释“成功”,就会承认(S1)。但是,(S2)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根据普特南的指称宽容原理,如果存在的实体与理论对它们的描述“近似地符合”,那么,我们就能说一个理论术语是有所指称的。据此,玻尔的“电子”、牛顿的“质量”、孟德尔的“基因”和道尔顿的“原子”都是有指称的术语,而“燃素”和“以太”则是没有指称的。可是,在科学史上,指称理论在经验层次上是不成功的。例如,化学的原子理论在 18世纪是很不成功的,大多数化学家都放弃原子理论,喜欢亲和力化学。道尔顿的理论关于原子的许多断言是错误的,玻尔的电子理论也有缺陷。所以,与 (S2)相反,有指称的理论也可能有错。因此,(S2)所陈述的指称理论在经验层次上是成功的观点,是错误的。
同样,基于科学史的事实,许多相对成功的理论的中心术语也有可能是无指称的。例如,以太理论或燃素说曾经是很成功的理论,但是,却是无指称的。这是 (S3)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因此,实在论者利用指称说明成功,是站不住脚的。另一方面,实在论者对 (S3)的论证是一个经验问题,他们会说,过去成功的理论的中心术语确实是有指称的。对这种假设的一个适当的经验检验是要求审查历史记录。这种审查会使实在论者把 (S3)弱化为,一个理论的成功保证了至少它的某些中心概念 (不是全部)是有所指称的。然而,这种弱化就不可能排除很成功的理论的中心术语是无指称的情形,结果,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没有接受检验的核心原理是近似真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理论可能是很成功的,也包含错误的要素。这种事态严重地威胁到实在论假设的论点(R1):成功预示着近似真理。因此,指称与成功之间的这种联系比普特南和波义德的讨论更悲观。如果实在论者希望继续坚持 CER,似乎将不得不转向近似真理,而不是指称。
劳丹认为,当科学实在论不考虑指称而转向近似真理时,主要有两种陈述:(T1)如果一个理论是近似于真的,那么,它在说明的意义上是成功的; (T2)如果一个理论在说明的意义上是成功的,那么,它可能是近似于真的。而实在论者所喜欢说的是,(T1′)如果一个理论是真的,那么,它将是成功的。(T1′)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是自明的。然而,大多数实在论者避免引用 (T1′),因为他们不太相信,他们能够合理地假定任何一个给定的科学理论都是真的。如果实在论者所说明的是,成功的理论绝对是真的,那么,他们的说服技巧是非常受限制的。(T1)显然比(T1′)有更加广泛的说服力。然而,把成功与近似真理联系起来,需要进一步的论证。如果一个理论是近似真的,那么,这个理论将是关于可观察现象的相对成功的预言者和说明者。劳丹认为,这种推理是错误的,即使一个近似真的理论得到了明确的说明,也不可能因此断定,一个近似真的理论将在说明的意义上是成功的。实在论者的论点似乎来自长期的直觉,缺少关于近似真理的语义学或认识论。
退一步讲,即使我们同意 (T1)的论证,那么, (T2)也可能是错误的,说明的成功不可能被看成是判断近似真理的合理根据。原因在于,在科学史上,有一些被实在论者认为其核心名词是无所指称的错误理论(例如,以太说、燃素说等),却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成就,说明了经验现象,指导了人们的实践;相反,有一些被实在论者认为是正确的理论,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却是不成功的。这说明,科学理论所取得的成就与它接近真理的程度并不一定总是相一致。比如,地质学中的灾变论;热学中的热质说;电磁场理论中的以太;等等。因此,在科学史上,科学的成功,不是确保科学是近似真理的充分必要条件,真理也不是对科学为什么会成功的最好解释。接近真理只是一个无法达到的超验目标,是一个乌托邦。
劳丹进一步论证说,即使实在论者反驳说,上面列举的这些事例不是成熟的科学,因而不会对实在论的论点构成威胁。但是,对于实在论者来说,成熟的科学与不成熟的科学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方便之举。因为他们会用这种方法排除 CER基于不成熟的科学事例作出经验断言的明显反例。另一方面,如果实在论者只限于对成熟科学作出说明,那么,他们就完全不能说明一般的科学为什么是成功的。因此,实在论者需要尖锐地反驳下列明显似真的断言:在我们关于自然界的深层结构特征的递增的精确性与现象说明、预言和操作层次上的改进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断增加的实验的精确性预示着理论层次上的更大的似真性,这种论证是成问题的。
劳丹认为,对实在论的“无奇迹”论证的反驳只考虑了关于 CER的静态的或共时的看法。这种看法对似真性作出了绝对的判断。同样有吸引力的是CER的其他变量,比如,“逼真性”、“符合”或“积累”。关于 CER的历时看法的拥护者,对上面讨论的 (S1)-(S4)和 (T1)-(T2)提供了补充论证。劳丹把这些论证归结为三个论点:(C1)在一个学科领域中,如果前面的理论是成功的,因而,按照实在论者的原理,(S3)是近似真的,那么,科学家应该只接受保留了前面理论的适当部分的后继理论;(C2)事实上,科学家接受了 (C1)的策略,并在这个过程中,设法提出新的更成功的理论;(C3)科学家在更成功的后继理论中成功地保留了前面理论的适当部分,这种事实表明,前面的理论确实有指称,它们是近似真的。因此,(C1)所提议的策略是可靠的。
劳丹认为,按照普特南的观点,在成熟的学科中,后继理论一定包含有前面理论中的实体的指称,并把前面理论的定律与机制作为一种极限情况保留下来。实在论者关于这种保留形式的讨论有许多,更重要的保留形式可归纳为:(1)从 T2推出 T1;(2) T2保留了 T1的结论或真理性内容;(3)T2保留了T1的“已被确证的”部分;(4)T2保持了 T1理论的定律与机制;(5)T2把 T1作为一种极限保留下来; (6)就 T1的成功而言,T2说明了 T1为什么会成功; (7)T2保留了 T1的中心术语的指称。劳丹针对这些形式,提出了反驳的四个问题:其一,科学家会接受 CER的这种保留策略吗?其二,后面的理论真的保持了前面理论的机制、模型和定律了吗?其三,根据实在论者的要求,理论有可能是逼真的吗?其四,新的理论应该说明前面的理论为什么是成功的吗?劳丹根据科学史的文献对这四个问题进行了逐一考察。
首先,如果科学家接受理论的保留策略,那么,我们期望有大量的历史文献证明,后面的理论确实把前面的理论作为一种极限情况包含进来。然而,除极少数的情况外,事实并非如此。光的波动说并没有包含粒子说;达尔文的理论也没有因为错误地保留了拉马克的理论而受到置疑。因此,科学史并没有证实实在论者的评价策略,接受经验上成功的理论,与它是否包含了前面理论的定律和机制无关。
其次,关于第二个问题,科学史上的反例更多。例如,日心说没有保留地心说;牛顿物理学没有保留笛卡尔的物理学;相对论力学没有保留以太;统计力学没有合并热力学的机制;等等。关键在于,正是由于科学家愿意违背实在论者喜欢的“成熟的”科学遵守的积累的或保留的限制,才会发明最重要的理论。此外,当科学家使用“极限情况”这个术语时,似乎要求,只有当 T1假定的所有实体在 T2的本体论中发生时,T1才能作为 T2的极限情况。然而,只要理论的变迁伴随着本体论的变化,T2就不可能捕获到 T1的本体论,于是,T1也不可能成为 T2的极限情况。即使在 T1的本体论与 T2的本体论有适当重叠的地方,在给定的适当的限制性条件下,只有当T1的所有定律能够从 T2演绎出来时,T1才是 T2的一种极限情况。科学史表明,这种描述是错误的。例如,从经典的以太理论到相对论力学和量子力学,有些经典定律作为极限情况保留下来,但是,却抛弃了以太模型与机制。退一步讲,即使在基本的本体论方面没有发生变化,许多理论也不可能保留其前面理论的所有说明的成功。
第三,劳丹认为,实在论者把科学知识的增长看成是积累型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1)一个后继理论 T2必须既能把前面理论 T1的真的结果保持为真,也能说明 T1的反常,这种必要条件是相互矛盾的;(2)如果一个新理论 T2包括了前面理论的本体论或概念框架方面的变化,那么,T1具有的真的和确定的结果不会被 T2所拥有;(3)如果两个理论 T1和 T2不一致,那么,每一个理论都会有另一个理论不能解释的真的和确定的结果。
第四个问题涉及更温和的实在论者塞拉斯的观点。塞拉斯认为,每一个满意的新理论一定都能够说明其旧理论为什么是成功的。根据这种观点,可行的新理论不需要保持旧理论的所有内容,也不把旧理论作为极限情况包括进来。更准确地说,这只是强调,一个可行的新理论必须说明为什么在一些情况下根据旧理论所设想的世界作出的预言是正确的或近似正确的。劳丹认为,这种要求是没有道理的。这是因为,如果新理论比旧理论有更多的确证结果(以及更简单的概念),那么,即使新理论不可能说明旧理论为什么是成功的,新理论也比旧理论更可取。反之,如果新理论比旧理论有更少的确证结果,那么,即使新理论说明了旧理论为什么是成功的,新理论在理性的意义上也不比旧理论更可取。简言之,新理论说明为什么旧理论是成功的能力,对于新理论比旧理论更好的说法而言,既不是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新理论应该说明为什么旧理论是成功的这种断言面对的另一个困难是,概念本身是模糊的。表明旧理论是成功的一种方式,是表明它共享了高度成功的新理论的许多确证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是科学实在论所接受的一种“说明”,因为它没有参考也没有依赖对新理论或旧理论的认识的评价。因此,劳丹认为,实在论者对科学成功与近似真理之间的关系的这种“层次”图像的论证,是没有说服力的,也是不成功的。CER的论点与分析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
劳丹把科学实在论者所论证的一般策略归结为是从科学的成功到断定科学是近似真的、逼真的、有所指称的,或是这几个方面的任何组合。这种假设推理论证试图向怀疑论者表明,理论是以正当的方式获得的;向实证主义者表明,理论不可能约化为观察结果;向实用主义者表明,经验的认识范畴 (即,真与假)是与元科学的话语相关的。劳丹基于这种理解把自己的立场可概括为:
(1)一个理论的中心术语是有所指称的事实并不能推出,理论将是成功的,一个理论的成功没有为理论的所有或大多数中心术语是有所指称的事实提供根据;
(2)近似真理的概念目前太模糊,人们不可能判断:完全由近似真的定律组成的理论是否在经验上是成功的。明显的事实是,一个理论可以在经验上是成功的,即使它不是近似于真的;
(3)实在论者没有说明这样的事实:许多理论不是近似真的,它的“理论”术语似乎也没有指称,但是,它们通常仍然会是成功的;
(4)逼真论者关于“成熟”学科中的后继理论保持或努力保持前面理论的定律和机制的主张,可能是错误的;
(5)当成功的后继理论保持了这样的定律时,我们就能根据所保留的定律与机制的似真性来说明后继理论的成功,这种断言也会遇到近似真理面临的所有困难;
(6)即使能够表明,指称理论和近似真理论是成功的,实在论者对成功的理论是近似真的和是有指称的论证,恰好是非实在论所要否定的;
3.对“恋土”农民和游子多沟通,多交心,充分做好思想工作。“恋土”农民对祖辈留下来的土地,感情极为深厚,正因为对土地感情深,他们也很懂道理,家国情怀很深,爱家乡也爱国家,乡(镇)、村、组干部多走访、多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他们多宣传土地流转信托会给家乡带来巨大的变化,也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实惠,他们会支持这项工作的。对在外的游子,保留他们的宅基地、自留地,免除他们返回家乡的后顾之忧,也可动员他们的亲朋好友帮忙做思想工作,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并不难。
(7)如果一个理论曾经被证伪,就没有理由预期,后继理论应该保留它的全部内容或它的已被确证的结果或它的理论机制;
(8)实在论者无法确定,非实在论的认识论者缺少说明科学成功的资源。[6]
后来,劳丹明确地阐述了关于科学成功的工具论的解释进路。[7]劳丹认为,科学显然是一项成功的和有效地获取知识的事业。实在论者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是,不能提供答案;相对主义者没有认同这个问题,更谈不上给予回答。劳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从考察“成功”概念的用法开始的。在劳丹看来,在一种活动中,成功的判断并不意味着认可这项活动。有成功的盗贼和军事战役,也有成功的理论。在任何一项活动中的成功总是与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相关,即,与目标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相关。说一项活动是成功的,只是说促进了这项活动所要达到的那些目的。如果一个行动者有很好的理由相信,他的行动将会达到他的目标,那么,就能事先说这种行动是理性的,同样,当一种行动实际上促进了行动者的目标,也能事先说这种行动是成功的。因此,劳丹把“成功”这个术语看成是一个关系概念。
劳丹认为,这种理解不会使成功成为一个评价概念。断言一种行动是成功的,是对这项行动与其目标态的结果之间的关系作出一个经验断言。因此,关于成功的断言是事实的,而且,与关于世界的任何一类经验断言一样,是可检验的。同样,科学是成功的论点相当于从经验上断定,科学家的行动事实上促进了一定的目标。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是因为,与判断一个行动的合理性所不同,判断成功不需要审查行动者的目标或动机;说它复杂是因为,任何一种行动都会有某些结果,需要找到一组描述或结果来判断成功。劳丹把科学的目标归纳:
(1)人们在体验混沌而无序的世界时,获得关于这些经验的可预测的控制权;
(2)人们为了能够干预事件秩序,甚至改变秩序,获得关于这些经验的可操作的控制权;
(3)增加反映我们说明自然现象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参数的精确性;
(4)整合和简化我们关于图像的各种元素。
劳丹认为,如果我们沿着这种思路定义认知的“成功”,那么,近 300年来的科学史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故事。例如,我们现在预言的现象比过去更多;我们的测量仪器比过去更加精密;我们能根据更少的一般原理来说明更多的不同现象。在这种认知的意义上,说科学是成功的,不一定断言科学要设法达到科学家的所有目标,也不用判断科学是否有价值。至少,对于这种分析的意图来说,我们不需要对科学已经达到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劳丹强调说,他这里只是注意到了科学史上的明显事实。因为我们没有先验的理由预期人们能达到认知的丰功伟绩,我们也无法承诺能确保这类特殊的成功,所以,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是,科学为什么是成功的?科学家在阐述与检验其理论的行为方式时,是什么使成功成为可能的?不论人们研究什么样的学科,接受哪一种哲学取向,都不可能自称以一种可理解的方式说明了科学,除非人们接受他所提供的关于问题的答案。显然,这种答案既不是实在论的,也不是相对主义的。
在劳丹看来,后继理论为什么比前面的理论更精确、更能预言自然界的现象和干预自然界的秩序的问题,是关于成功问题的一种比较的看法,不需要从“很高的认识论”层面来理解事情的进展与原因,或者说,人们在不求助于实在论者关于科学理论的似真性断言的前提下,也能够说明各种测试程序的比较的可靠性。这种检验理论的“逻辑”,尽管不完美,但是,它使人们能够对各种研究方法的可靠性作出比较判断。对科学成功的这种说明并不比实在论者的说明更神秘和更令人困惑。例如,医学中从单盲实验到双盲实验的过渡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劳丹认为,科学之所以是成功的,是因为科学理论来自一个不断筛选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不能保证产生出的理论一定是真的,但却是更可靠的。对于理解科学的成功来说,承认科学方法是不完美的,承认科学理论有可能是错误的,并不会带来更多的损失。甚至在这种不太完美的状态中,我们拥有了一种研究手段,按理说它比我们根据其他意图设计的手段能更好地选择出可靠的理论。根据比较科学方法的可靠性来说明科学的成功,排除了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说明科学成功的神秘感。
劳丹站在非实在论的立场上,运用科学方法的可靠性概念,对科学实在论的批判,既推动了反思科学实在论辩护策略的进程,也促进了对象科学成功和真理等基本概念的语义与语用的澄清。特别是,他从确立科学认识的目的出发,对“无奇迹”论证和“逼真”论证的批评,合理地指出了实在论者在概念使用上的模糊性和预设主义的基本困难,使实在论者真正意识到,相信科学是成功的和科学是近似真理的信念,与有理由对这种信念作出论证,并不是同一件事。这些见解是很有启迪性的。另一方面,劳丹对科学成功的阐述,使得与实在论相对立的观点从相对主义转向工具论,从而使得关于强实在论的困难变得更加尖锐。
但是,劳丹所提供的论述同样有值得重视的致命弱点。
(1)劳丹对科学实在论的论证策略的反驳,过分依赖于对科学史上的特殊案例,忽略了对科学作为一项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的追求,忽略了对科学研究自身蕴含的纠错机制的考虑;
(2)劳丹对“成功”概念的理解过分狭窄。事实上,科学实在论者所理解的成功概念,“比只是系统的实践,只说出关于这种系统实践的形而上学的内涵包含有更多的东西。成功包含有处理在独立于各种条件下的成功操作和探索微观结构的内在本质的因素。”[8]
(3)劳丹虽然看到实在论者单纯从认识论立场理解科学成功的局限性,但是,他单纯从方法论的立场理解科学成功的做法,同样狭隘;
(4)劳丹的反驳,没有从逻辑起点上提供一种可替代的立场。因而,劳丹对科学成功的说明不过是回避了问题的实质,因而也没有彻底地否定对科学的其他实在论解释的可能性。
根据当代科学的发展,不难看出,不论是“无奇迹”论证,还是“逼真”论证,不论是方法论可靠性的比较论证,还是社会建构论的论证,都只是强调了理解科学成功的某个维度。事实上,科学成功的说明是多维度的,既有历史的、方法论、认识的、经验的维度,也有实践的、社会的维度,如何把这些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地理解科学的成功,是科学实在论走出困境的一条重要出路。方法论的比较、认识论的判断、科学共同体的筛选、学科间本体论承诺的一致性调节、经验预言的成功实现、新技术与新领域的开拓,等等,都与科学的成功相关。因此,关于科学成功的理解应该放在历时与共时的科学实践语境中进行。或者说,科学成功的现象说明了许多问题,任何单一的理解都是失之偏颇的。
当我们结构性地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理解科学的成功时,科学的成功恰好说明了,世界是可理解的,人类思维能够从整体机理上模拟与把握实在。模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调节模型的过程,不断提高模拟的相似度的过程,因而是在整体上不断地接近于真理的过程。[9]在这种理解中,真理不再与单个命题相对应,而是对整个理论模型相对应。追求真理是科学发展的目标,而不是科学的阶段性结果,科学成功是科学包含有真理因素的体现。关于科学成功的这种理解同样是坚持了一种实在论的态度,但是,这种态度已经极大地弱化了劳丹批评的实在论的论点和僵硬的主张,是一种更具有辩护力与灵活性的弱实在论的立场,它有可能把关于科学成功的各种不同解释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动态的语境实在论的立场。
[1]Kevin Scharp,Robert B.Brandom.In the Space of Reasons:Selected Eassays ofW ilfrid Sellars[M].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369-408.
[2]Hilary Putnam.Three Kinds of Scientific Realis m[M]// James Conant.Words and Life.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492-498.
[3]Richard Boyd.Constructivism,Realis m and Philosophical Method[M]//John Earman.Inference,Explanation,and OtherFrustratio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131-198.
[4]LarryLaudan,A Confutation of Convergent Realism[M]// Richard Boyd,Philip Gasper,and J.D.Trout.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Cambridge:The M IT Press,1991:223-245.
[5]成素梅,郭贵春.语境实在论 [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3):60-64.
[6]Larry Laudan.A Confutation of Convergent Realism[M]// Richard Boyd,Philip Gasper,J.D.Trout.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Cambridge:TheM IT Press,1991:242.
[7]Larry Laudan.Explaining the Success of Science:Beyond Epistemic Realism and Relativism[M]//James T.Cushing C.F.Delaney GaryM.Gutting.Science and Reality:Recent Work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Essays in Honor of Ernan McMullin.Noter Dame:University of Noter Dame Press,1984:83-105.
[8]Robert Klee,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of Science[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235-236.
[9]成素梅,郭贵春.语境论的真理观.哲学研究,2007(5): 74-79.
W hatDoes Scientific Success Expla in?——A Review of Criticism of Laudan on the Argument Tactic of Scientific Realism
CHENG Su-mei1,2
(1.Philosophy Institute,Shanghai Social Science Academ y,Shanghai200235,China; 2.Research Centre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Technology,Shanxi 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Why does science succeed?What does scientific success explain?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mes in the way to understand science reasonably.The scientific success explains that scientific theories characterize the reality truly or nearly truly in ter ms of the"convergence argument"and the"no miracle argument"of scientific realism,which are retorted byLarryLaudan.It seems to Laudan that the scientific success only explains the reliability of scientificmethodology.These two understandingsof the scientific success are parochial.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success from multi-dimensions,such as historical,epistemic,methodological,experiential,and social dimensions.When we combine these dimensions systematically to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success,it explains that the scientific theories,in general,are only the simulation of mechanism of the world,while the truth is the ideal state when the similarity of them equals one and the purpose of the pursuit of science.The scientific theories are talking about the world,rather than describing.This is one kind of understandings of the weak realism for the scientific success.
scientific realis m;laudan;scientific success
book=1,ebook=164
N031
A
1000-5935(2010)02-0001-07
(责任编辑 魏晓虹)
2009-12-28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量子测量解释研究”(05JJD720201)
成素梅(1962-),女,山西交城人,哲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教授,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