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莹 杜 楠
(山东政法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美国电影视域下的科技主义文化特征及其反思①
李 莹 杜 楠
(山东政法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美国的高科技为美国电影向世界范围传播搭建了平台,体现了“科技至上”与“科技崇拜”的文化视角。若将科技的作用强调到极端,对高科技形成人类图腾的迷狂,一味推祟工具理性,奉行“科技至上”、“科技崇拜”,否定人文精神,将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危害作用。
美国电影;科技主义;科技崇拜;工具理性
在当今世界上,美国电影被公认为是最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东西。美国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曾经这样评价过美国电影的重要性:“即使将美国对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甚至诗歌、小说,抑或建筑的贡献全盘抹煞,世界的文明成就也不会逊色多少。但是,如果没有美国的贡献,电影却是不可思议的”。①参见粟晓丽:《以和为贵——从文化包容性看美国电影的世界发展态势》,《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年第3期。美国电影虽然诞生不过一百余年,但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先是赶超了世界电影的发源地法国,继而占领了北美电影市场和欧洲电影市场,目前已稳稳地坐在世界电影的头把交椅上。
伴随着好莱坞这个庞大影视帝国的蓬勃发展,美国电影不仅在制作方式、选材及演员的选择上都影响着整个世界电影市场,还通过隐藏在电影商品里面的文化价值观间接或直接地向影片输出国乃至全世界传递美国的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美国电影是美国文化输出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其通过文化的输出来“影响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意识、社团意识、宗教意识以及文化意识、甚至语言,淡化甚至重写这些地区的传统和文化,从而创造新的民族文化记忆”②胡小毅:《美国大片的成就及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启示》,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随着好莱坞电影的普及和影响力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了是美国的科技实力助长了美国电影征服全球的竞争力,并借助当代传播媒体向世界范围大肆输出自己的电影文化,通过文化上的霸权主义来实现美国的一体化文化,在这种美国一体化文化要素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其通过电影特技手段所宣扬的“科技至上”与“科学崇拜”的科技主义文化特征。
电影与科学技术始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在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科技是电影诞生、成长、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美国在知识产权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领先优势是巨大的,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众多的知名学者、专利发明、各类影响巨大的学术论文,以及诺贝尔奖得主,都从侧面表现着美国的实力。
科技的领先进入传媒领域,同样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在当今的国际传媒领域,尖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垄断的一种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全球化的趋势,国际传媒产业从最初的主要集中在平面媒体领域的竞争逐渐延伸到影视、电视等视听媒体的竞争。而今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数字电视、数字影视、数字广播都已面世,影视、电视、广播正由模拟时代向数字时代全面过渡。从标准银幕到宽银幕立体声,还有光学镜头、感光胶片、机械性能等技术的改进和变革,都给电影制作开拓了新的天地;尤其是视频、电脑、激光这些新的高新技术在电影上的应用,更是扩大了银幕的创造力,使其形象、语言焕然一新。如今,数码特技已经成为美国、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影视创作的主流,高科技手段已逐步取代传统影视。尤其对美国影视而言,电脑特技如今是确保票房的最大热点,其卖价甚至超过了大牌明星。必须承认,电影与技术是相伴而生的,而当今美国影视媒体中所大量运用的数码特技,确实为美国电影向更广泛的世界范围传播铺平了道路。也许还有人在怀疑数字娱乐时代的现实,却根本无法抗拒这种娱乐的成果。创造视觉奇迹与商业胜利,始终是好莱坞对技术提供者的要求。近年来那些票房爆棚的影片,无论是《星球大战》还是《终结者》,无论是《指环王》还是《变形金刚》,抑或是 2010年横扫全球的《阿凡达》,其数码特技的运用无疑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所在,科技上的领先保证了影视技术、数码特技的运用和提高。从《侏罗纪公园》数码特技第一次大量运用于影视作品开始,人们惊叹于虚拟的场景可以这样如此真实的展现在荧幕之上;到《阿凡达》3D版本的推出,人们又发现多维效果甚至抹杀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观众进入了影片的场景。这些所谓视觉的奇迹正是美国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影视传媒领域运用的结果。而其在全球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领先地位,自然也就成为了向全球推广的保障,保证了美国大片在该领域的霸主地位,进而形成一种“帝国文化”。
科技手段一次次为人们创造视觉奇迹,制造娱乐传奇,其产生的巨大商业效益,推动着好莱坞这部巨大的影视机器隆隆向前。同时,也成就了人们对高科技手段应用的痴狂。
从美国的早期黑白电影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开始,美国那种对大机器、大工业、新技术的崇拜就在各种电影中体现出来,无论是叙事体裁,还是动作、战争体裁,直到 20世纪 70年代以来大量涌现的科幻体裁,这种崇拜在作品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归根结底,这正是美国电影体现的独特文化视角——“科技至上”与“科技崇拜”。
美国电影以各种视觉造型和高科技手段打造了影片的独特的文化性,体现在它的文本构成和视觉形象的创造上。①鲍玉晰:《美国学者对好莱坞的批判》,《电影艺术》2001年第2期。在美国影视作品中,通过科学技术来改变人的基因、赋予英雄人物以超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而可以完成其英雄伟业,例如《蜘蛛侠》系列、《黑客帝国》、《机械战警》等等。数码科技带来的非凡视听效果确实超出常人所思,非一般科学技术所能表现。当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开始朝大制作、高科技、纯视觉刺激的方向发展,美国文化精神就通过简单的、符号化的方式加以表现。在这里也可以看到,人们对科学精神的张扬也是人类文化普遍存在的价值取向。一直以来,美国电影以科技主义精神来打造英雄主义者形象,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持盲目乐观的态度。②鲍玉晰:《美国学者对好莱坞的批判》,《电影艺术》2001年第2期。自 20世纪 70年代开始的《星球大战》系列,现代数码特技的运用对影片中的未来世界做了神奇的展示,片中的特技效果是前所未有的,难怪有人说,是外星人帮助导演卢卡斯完成了这部影片。影片的特技制作极大地冲击了人们原有的对影像技术的观念。《星球大战》系列的巨大成功给后续的影片书写了范例,自此,美国在影视作品中大量应用数码特技,依赖其强大的工业科技实力,制作数码特技以获得影片全新的声像效果。
好莱坞以美国的科技实力和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基础,在电影制作上充分体现了“技术为王”的特点。《阿凡达》(Avatar)是一部科幻电影,由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该片有 2D、3D和 IMAX-3D三种制式供观众选择。影片的预算超过 5亿美元,成为电影史上预算金额最高的电影。以这部影片的 3D版本为例,电脑特技动画场景占了 60%,巧妙运用了 3000个特效镜头,史无前例地将电影特技用到了极致:虚空中飞流直下的千丈瀑流,色彩斑斓的潘多拉茂密雨林,会发出璀璨光芒的外星珍奇植物,体型巨大、能与纳美人心灵相通的珍禽异兽,飞翔在山林间的那一对“神雕侠侣”,惊心动魄的冷兵器与栩栩如生现代高科技装备的对决,一幕幕精美绝伦的场景令观众目不暇接。在 3D多维效果的渲染下,潘多拉星球上的一切仿佛就环绕在观众的四周,当男主人公杰克第一次进入潘多拉星球的原始森林的时候,观众会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去拍打、触摸身边奇幻无比的“漂浮”的植物,沉醉在美丽的外星世界中。卓越的视听特效成就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整个影片被深深的打上了美国电影的烙印——对科技的崇拜和科技至上主义,而这正是美国近些年来通过其影视作品所传播的帝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科技服务对象的最终指向。影片《阿凡达》中呈现了众多的高科技成果:硕大的宇宙飞行器,灵巧的空间机器人,还有极具想象力的所谓“阿凡达”替身技术,这些高科技无不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但其中十分尖锐的问题是:科技到底为谁服务?科技的发展不是盲目的,其发展方向也不是唯一的。科技服务对象的最终导向,也就是科技最终为谁而服务,取决于科技掌握在什么样的集团手中。简单讲,如果科技是掌握在财团、大型企业的手中,那么科技在他们的手中的目的就是赚钱。于是,对“科技至上”的推崇最终也导向了“金钱至上”,科技崇拜的背后还是金钱的崇拜。由此可以理解,那些所谓帝国大企业,大财团,掌握雄厚科技实力的同时,在环保减排问题上的冷漠,不是没有相关的科学技术,而是为了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环保的相关措施会损害其经济利益。如果科技的成果应用泽及全人类,而不是仅仅为某些利益集团服务的话,也就看不见科技和自然的对抗,看不到资源的掠夺,当然也就没有了《阿凡达》的故事了。
2、科技与自然的关系。在《阿凡达》中,科技与自然的关系被简单地对立起来。一方面,潘多拉星球上那威人对于自己土地充满了热爱;另一方面,地球文明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来到潘多拉星球进行所谓的资源开发。这种简单的对立正是帝国文化中一种二元对立冲突意识。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保护一定是相对立的吗?科技的发展一定要以吞噬自然为代价?影片中简单的二元对立似乎成为一种显性表达: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必须要自然环境付出代价。按照这种逻辑,科技的本质则成为一种邪恶的破坏自然和谐的手段。那么,那种对科技的崇拜和科技至上的原则成为对自然的一种亵渎。人们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的和谐为人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任何对自然的破坏最终都要受到自然法则的惩罚。
3、“科技至上”成为常态表达。“科技至上”的理念贯穿于《阿凡达》的始终。首先,以科技至上的理念为判断,呈现出一种东方主义想象。在影片中,地球文明体现为一种以高科技成果武装的外来者,而潘多拉星球的那威人以原始形象呈现,他们过着以捕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而这正是地球上非洲原始部落的生活。在地理大发现时代,非洲人被描绘成是落后、愚昧、未开化的形象,然而五百年过去了,在现代西方的视角下,这种与五百年前非洲人一样“野蛮”的生活方式在电影中被描绘成是最了解自然与生命之秘的原始智慧。原始的生活方式从没有改变,但是在西方文化的不同时期解读中却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其次,剧情以“科技至上”开始,以“科技至上”结束。科技将人类带到了潘多拉,去寻求新的资源。当那威人以手中简陋的短刀、弓箭去对抗那些武装到牙齿的钢铁巨侠的时候,科技实力十分清晰的将对立双方分割开来,胜负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故事的结局显然不会如此简单,那威人胜利了!高科技的成果如何对付不了冷兵器时代的工具,科技至上怎么会以如此的结局收场?影片交代了一个新的奇幻之物——潘多拉的大地之母,就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这种“神秘力量”的帮助下,那威人终于取得了对科技成果对抗的胜利。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结局,既让科技留得了颜面,也给故事一个完整的交代:也只有“神”能战胜科技的力量,而在现实的世界中,却难以令人期待其发生的可能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美国影视之所以能构成国际文化转播中的“帝国文化”现象,其国家科技实力的迅速提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若将科技的作用强调到极端,对高科技形成人类图腾的迷狂,一味推崇工具理性,奉行“科技至上”、“科技崇拜”,否定人文精神,那么,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危害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初的科学只是一种极少数人为满足好奇心以及特殊兴趣的社会精神活动,是人类众多认知类型、思想形态和思考方式当中的一种而已,它并不比其它的认知类型、思想形态和思考方式高明。在科学的发展的早期,其更倾向于一种属于少数人的思辨乐趣和审美欣赏。然而,从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其进步不再是属于少数人的乐趣及审美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被视为人类的最高智慧,逐渐被制度化了,而现在,科技在西方世界中已经被宗教化,神圣化了。也就是西方世界信奉的“科技至上”和“科技崇拜”理念,“进步”和“发展”则被当作人类的最高价值。当宗教、道德和艺术的认知方式被逐出认知领域后,科学知识成了唯一可靠的知识,科学方法也就成为获取真理的唯一可靠方法。现代科学在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帮助下得到迅速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技已经成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宗教,自然也成为了西方文明征服全世界的利器。
由“科技至上”与“科技崇拜”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神圣化来自于科学的“中立性”。科学应当是“价值中立”的观点对于当今很多人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如果说科学是中立的,那也只是因为科技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盲目性,科学只是一种极少数人为满足其好奇心以及特殊兴趣的社会精神活动,科学家在主观上一般并非出于功利目的,只求一种思辨的乐趣、审美欣赏以及好奇心的满足,并不关心所谓什么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也不了解自己所从事活动的后果及其影响,从这一点来讲,科学是中立的,也是超然的。科学所服务对象的最终指向是特定的,在本质上都是为某些权威和利益集团服务的。科学使原本精神上的思辨活动转化为物质成为可能:科学与应用技术相结合成就了物质主义的盛行;科学与商业相结合成就了个人功利主义的发展;科学与现代的政治制度相结合则使得功利主义变得理性化、合法化。当技术在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控制手段和统治形式时,科技成为商品,科技的神圣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其公信力也在逐渐丧失。
如果说人类早期的科技发展主要是由一些特殊的兴趣爱好和好奇心引起的话,那么现代科技的发展则由功利主义动机和对物质的极度渴求引起的。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劳动,成为社会价值的主要来源。科学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崇高的,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让这种崇高逐渐消逝。人类社会的许多危机都与现代科技相关,例如地球上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等。如今的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了获取自然权利的工具,对科技盲目崇拜则是源于功利主义动机。许多带着美丽光环的现代高科技,其实只是为了少数人和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对科技的盲目崇拜,使人们习惯于言必称科学,将一切都冠以科学之名。对科技的盲目崇拜,使人们可以把那些利用高科技犯罪的人也当成英雄来谈论,甚至是顶礼膜拜。尽管如此,现代社会的运转依然是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和民主政治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这三者中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科技。科技是政治的,科技也是商业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都是由科技决定的。高科技的互联网技术、克隆技术、基因遗传工程等高科技产物只有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在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里才可能出现。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三者在利益和价值上是完全一致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都是服务于科学技术的,科技决定着这一切。
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多种灾难主要是在近代的工业社会里产生的,都是以科学发展的名义,以造福人类的名义开始的,西方近代产生的重大科学技术对人和自然都具有颠覆性意义。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优先用于战争,而各种毁灭性技术无不是出自科学家之手,当热核物理的发展如火如荼时,其最先的应用的就造就了广岛和长崎的数万冤魂。每一项科技成果在产生之初,都是打着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号,都会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的无尽希望,但是,即使是再发达、再精密的科技都不能与自然界本身的精密与和谐相比,当然也无法保证在更深层次、更长时间、更大范围内不产生危害。社会的发展已经清楚的表明,科技都会产生非平衡的自然和社会后果,都会影响整个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和循环。现代科技自诩可以征服自然,但自然仍通过各种出人意料的现象在表达着自己的意志。
当今由西方价值发展出来科技至上和科技崇拜的生活方式是值得反思的,其特定的思维逻辑是:用科技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用科技来解决人与自然问题。然而,天地万物只有在自然状态下是最和谐的,而现代的价值观赋予整个人类社会的是一种科技至上的机器法则,也可以说是一种功利主义法则。它不是用适应、顺应的方式在自然界中求发展,而是用改造、征服的方式来对待自然。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科技的发展一直是以人和自然为代价的。科学打着服务人类的幌子把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弄得面目全非,在这其中,人的本质也逐渐消逝了。可以这样说,科技至上的理念形成了对人类自身的科技暴政: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已经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如果说科技是现代化发展的推动力,那么,对科技的盲从和崇拜也能够导致人类和自然发展进程的中断。看看那些人类文明发展中既成的、正在持续的和正在产生的灾难,以及各种未知的灾难,现代科技正在加速将人类带向一个更不确定的世界。
大自然带给人类以启迪和慰藉,但现代价值观念更习惯于用科学的方式来界定一切事物,用技术的方法来处理一切问题。这种过于简单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当今的现实世界:一个完全以人类为核心的世界,一个生产与破坏并行、自由与奴役并行的世界。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物质上的丰盛的同时,也破坏了大自然的神圣和美感。科技的高度发达可以创造一个完全人造的世界,而在这个人造的世界里却找不到生活的真正意义。我们相信科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我们也会反思和怀疑科学的意义和价值,至少是对当今帝国文化中所倡导的“科技至上与科学崇拜”的怀疑。毕竟,科学技术并不能代表人类的最高价值,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也不能代表“善”与“美”,我们期待着人类发展的新的思维逻辑,那就是:对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来说,比“进步”更重要的价值是“节制”,比“发展”更重要的价是“和谐”。
(责任编辑:卫华)
J905
A
1003—4145[2010]12—0035—04
2010-09-01
李 莹,山东政法学院副教授;杜 楠,山东政法学院讲师。
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美国电影视域下的美国文化研究》(09BWYJ0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