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源,王邦宁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合肥 230022)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和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高龄患者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的情况越来越多[1-2]。由于操作较简便以及起搏电极易于固定,右室心尖部(RVA)成为传统的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循证医学表明,长期的 RVA起搏由于改变了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从而引起心室机械运动不同步,引起左房室瓣反流,使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增加。本文旨在评价完全的 RVA起搏对高龄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表1 手术前后 6MWD、LVEF和全血 BNP变化(±s)
表1 手术前后 6MWD、LVEF和全血 BNP变化(±s)
注:与术前比较,a P<0.01,bP<0.05
时间 例数 6MWD(m) LVEF(%) BNP(ng/L)术前 43 368.58±65.74 52.05±4.71 234.93±151.86术后 12个月 43 377.47±57.72a 51.86±4.77 262.07±122.54b
1.1 研究对象 选自 2007年 2月到 2008年 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AVB)安装心脏永久起搏器患者 43例 ,年龄 75~90(78.7±3.5)岁,其中 VVI型起搏器23例,DDD型起搏器 20例,2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史,12例心功能 NYHA2级,其余 1级,所有患者LVEF>40%,超声心动图无明显结构异常(6例轻度左房室瓣反流,3例轻度右房室瓣反流,5例舒张功能减退,3例合并高血压患者左房轻度增大)。
1.2 起搏器植入 所有患者均采用左锁骨下静脉途径,永久起搏器置于左侧,选用 St.Jude Medical和Medtronic公司单/双腔永久心脏起搏器,均为翼状被动电极,J型心房电极置于右心耳,心室导线置于RVA,术中测试电极起搏阈值、阻抗及 P/R波感知振幅,行 10 V起搏,结合深呼吸、咳嗽等判断电极稳固性。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使用 SPSS 10.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均数间比较采用 t检验。
平均随访 12个月,无死亡和失访病例,所有患者随访期间起搏器功能正常,RVA完全起搏。新发生心房颤动 5例;与术前相比,术后 6分钟步行距离(6MWD)有改善(P<0.01),LVEF无改变(P>0.05),全血 BNP升高(P<0.05),见表 1;术后随访期间,6MWD、LVEF和全血 BNP,VVI组和 DDD组相比无差别,见表 2。
表2 术后 VV I组和 DDD组 6MWD、LVEF和全血 BNP变化(±s)
表2 术后 VV I组和 DDD组 6MWD、LVEF和全血 BNP变化(±s)
注:与术前比较,a P<0.05
组别 例数 6MWD(m)LVEF(%)BNP(ng/L)术前 术后 12个月 术前 术后 12个月 术前 术后 12个月VVI组 23 367.57±67.24 377.17±60.85 50.17±3.33 51.00±4.07 204.96±166.18 241.30±121.00a DDD组 20 369.75±65.69 379.20±54.33 54.20±5.19 52.85±5.19 269.40±167.67 235.95±122.95
右室心尖部起搏是临床上最经典的起搏方式,因技术简单,电极稳定可靠,手术耗时短,易于掌握,因而目前仍被广泛应用[1,3-4]。然而当代多项研究表明右室心尖部起搏并非最佳方法[5]。
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正常的传导顺序,导致室间和室内运动不同步性,产生心脏机械的、电的、组织的重构,理论上可以产生心功能恶化[6-7]。本组患者未能显示将近 1年的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严重恶化了心功能,反而自觉症状改善明显,这与诸多资料结论不一致。原因可能:本组患者均为高龄患者,体力活动少,平素心率不快,基础心脏病不严重,所选反映心脏结构功能的参数较少。同时也提示,对于无严重结构性心脏病的高龄患者,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仍是一种可以接受的选择。
[1] 常卫国,栾艳霞,丁晓明,等.永久型心脏起搏器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5):835.
[2] 唐海沁,张勇,李结华,等.高龄老年人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1):6-7.
[3] 郭诗伟,华伟,张澍.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5,13(2):81-83.
[4] 滕志涛,赵培勇,吴荣,等.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后无症状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3):304.
[5] Tse HF,Lau CP.Long-term effect of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on myocardial perfusion and function[J].Am Coll Cardiol,1997,29(4):744-749.
[6] Michael OS,Anne SH,Kenneth AE,et al.Adverse effect of ventricular pacing on heart failur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among patients with normal baseline QRS duration in a clinical trial of pacemaker therapy for sinus node dysfunction[J].Circu lation,2003,107(23):2932.
[7] 任学军,张烨,韩智红,等.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室电机械活动的影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6):496-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