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 培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浙江杭州 310028)
专通坚虚 金针度人
——略论卞孝萱先生的“钱学”研究
楼 培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浙江杭州 310028)
卞孝萱先生的“钱学”研究注重对钱锺书家世、生平的考察,对钱锺书与前辈、同辈学人交谊的钩稽以及对钱锺书学术思想、创作风格、治学特色之抉发阐释,具有自觉、敏锐的学术意识和深刻、创新的问题意识,史料翔实,理据充足,考证严谨,文史互证,持论中肯,体现了卞先生专通坚虚的治学风格,在“钱学”研究中独树一帜,金针度人,示范后学。
卞孝萱;钱锺书;钱学
卞孝萱先生 (1924—2009)是当代著名文史学家,他曾在《唐传奇新探》的《后记》中夫子自道:“我的治学方向,五十岁以前偏重于唐诗,五十岁以后偏重于唐传奇。”[1]376斯言诚哉!卞先生的《刘禹锡年谱》、《刘禹锡丛考 》、《刘禹锡研究 》、《刘禹锡评传 》、《韩愈评传》、《元稹年谱 》和《唐传奇新探 》、《唐人小说与政治》等著作在唐诗、唐传奇研究中自成一家,嘉惠士林,沾溉后学,无待赘言。但我们发现先生沟通文史,全史在胸,研究问题、编撰立说涉及各个朝代,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生十分重视现代学人与学术这一前沿课题,自觉地反思现代学术的发展,揭橥前辈学者的治学特点,笳吹弦诵,传薪续火,“示来者以轨则”。《现代国学大师学记》一书即是此项研究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结晶,对章太炎、黄侃、陈寅恪、陈垣等学术大师均有精深独到的领悟与见识,笔之于书,授人以渔。其实卞先生胸襟阔大,关注极广,除学界老辈外,对当代名家也颇有兴会,如钱锺书先生就是他用力较劬、所得匪浅的一位。
钱锺书 (1910—1998)是 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界的一座重镇,有“文化昆仑”、“中国第一博学鸿儒”之誉。20世纪 80年代以来,“钱学”蔚为风气,方兴未艾。卞孝萱先生亦甚留心钱锺书之生平、学术,发表过《诗坛前辈咏钱锺书》、《钱锺书冒效鲁诗案——兼论〈围城〉人物董斜川及其他》、《怎样解读钱锺书〈沉吟〉》、《钱基厚笔下的钱锺书》、《成名前之钱锺书——〈孙庵老人自订五十以前年谱〉选注》、《钱锺书、乔曾劬唱和考》、《钱锺书评李详》、《〈慎园诗选〉中所见之钱基博、钱锺书》、《钱锺书以杜诗、禅语评印》等文章,在钱锺书研究中独树一帜,新意迭出,值得我们总结思考,既可见卞先生通贯学问之一斑,亦可为推进“钱学”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和路径。
值得先提一笔的是,卞先生和钱锺书先生算是世交。他在 2007年回答《南方都市报》采访中“你和钱锺书先生如何认识”的问题时说:“我是先认识他爸爸,再认识他。解放之后,我在北京,他的爸爸钱基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因写《中国文学史》,托我在北京琉璃厂给他买书。那时候旧书便宜得不得了,买了书之后,我就寄给他,他寄钱给我。有时候他让钱锺书带钱给我,我就认识钱锺书和杨绛,杨绛是大家闺秀,钱锺书风度翩翩。”[2]在逝世前不久,卞先生还写过一篇短章《君子之交——回忆与余冠英、钱锺书两位先生的一段往事》,其中又写道:“1980年,我的《元稹年谱》稿交与齐鲁书社付排……此书出版后,我送一册给钱先生,请他指正,他评为‘真积力久’。此时,正值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围城》,他送一册《围城》给我,题‘孝萱先生哂存,钱锺书奉’,钤印一方。”[3]
卞先生对钱锺书的研究文章尚未结集,单篇来看是吉光片羽,令人眼亮,通体而观则眉目疏朗,特点明显。这些作品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钱氏家世、生平的考察;二是对钱氏与前辈、同辈学人交谊的钩稽,尤其是双方之诗文唱和、互相评价;三是对钱氏学术思想、创作风格、治学特色之抉发阐释。
在《钱基厚笔下的钱锺书》[4]、《成名前之钱锺书——〈孙庵老人自订五十以前年谱〉选注》[5]等文中,卞先生以钱锺书叔父钱基厚的《孙庵老人自订五十以前年谱》为线索,对钱锺书的家世和生平作了数点说明,真实地反映了钱氏成名前的情况,刷新了之前对钱氏家世、生平的泛泛之论。通过查对《年谱》,卞先生把钱氏的出生时间从年、月、日推进到时辰,同时从钱锺书祖母在“弥留”之际看到长孙出生“大慰”的记载中看出锺书在钱氏家族中的重要地位。《年谱》中还记载了锺书祖父经商、开当铺、营建两进十四间新居的情况,让我们知道钱氏生于亦儒亦商家庭并了解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此外,《年谱》中对钱锺书中学时代学习成绩优秀和参加中英庚款留学生考试独占鳌头以及与杨绛婚后一同出国留学皆有记述。这些第一手材料既可与杨绛先生《记钱锺书与〈围城〉》、《我们仨》中的相关论述互相发明,又可补其所略,为学界知人论世深入研究钱锺书提供重要参考。
《诗坛前辈咏钱锺书》[6]、《钱锺书冒效鲁诗案——兼论〈围城〉人物董斜川及其他》[7]、《钱锺书、乔曾劬唱和考》[8]、《钱锺书评李详》[9]485-489、《〈慎园诗选〉中所见之钱基博、钱锺书》[9]490-499等篇章则对钱氏与前辈、同辈学者文人的交往唱和作了细密有据的钩稽,并对所涉及的人物与诗文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对钱锺书研究乃至中国近现代学术史研究均多裨益。其中李宣龚、金天翮、冒广生、陈衍、李详、卢弼等为钱氏前辈,冒效鲁、乔曾劬等为其同辈。在与学界前辈的交往中,钱锺书的天才颖发、博学工诗最为老辈们所赞赏,他们形诸楮墨,说项无已。《诗坛前辈咏钱锺书》中揭示李宣龚、金天翮两位晚清诗坛名宿与青年钱锺书以诗唱酬,并在诗中对他另眼相看、奖饰有加,反映出钱氏青年时代在学界已卓尔不凡,颇有声望。《〈慎园诗选〉中所见之钱基博、钱锺书》指出上世纪50年代,在北京工作的钱锺书与在天津闲居的卢弼诗文酬酢往还,互致尊重敬意,卢弼在和诗中还推崇锺书的学术名著《谈艺录》,并劝其毋作《人·鬼·兽》一类新文学作品。在《钱锺书评李详》中,卞先生根据钱氏致李详之孙李传砚、婉拒为《李审言文集》作序的一通复函,考察了钱氏在信札与学术著作中对李详的不同评价,得出了钱锺书的一个特点:“在信札中,他常常对人谦恭;而在著作中,笔下毫不留情。前者是他的处世艺术,后者是他的治学之方,要全面理解。”并推近及远,对理解、研究钱锺书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必须将钱锺书在著作中对李详的评论以及其不同的学术观点,与他复李传砚函中对李详的谦恭之词,合并观之,才是全面的。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钱对李详,也适用于对其他学者文人。”《钱锺书冒效鲁诗案——兼论〈围城〉人物董斜川及其他》则不仅爬梳了钱氏与同辈友人冒效鲁的家世、交谊,还深入探讨了钱锺书、冒效鲁对前辈诗人陈三立、陈衍、冒广生之态度与评价,并且指出《围城》借描绘董斜川嘲讽冒广生与陈三立,挖掘出陈寅恪批评陈衍“晚岁颇好与流辈争名”的背景与动因,发人深省。《钱锺书、乔曾劬唱和考》稽考了钱氏与波外翁乔大壮的诗作唱和,并对乔大壮的生平事迹与治印艺术作了扼要精到的评述,为我们了解这位学界人物提供了重要线索。
《怎样解读钱锺书〈沉吟〉》[10]、《钱锺书以杜诗、禅语评印》[11]两篇文章则主要是对钱氏创作、治学特色之阐发。前者对众说纷纭的钱氏 1942年所作《沉吟》二诗提出新见,并提供了相关的古今资料。后者指明钱氏以杜诗、禅语为喻品评印章,略举“古已有之”的先鞭之作,并解释相关典故,令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综观卞先生的“钱学”研究,文章多数篇幅不大,短小精悍,但精炼简洁,有的放矢,提出并尽力解决问题,让读者有所获益,有所启发;少数长篇大论则发覆钩玄,探微显幽,引人入胜,启人神智。钱锺书研究只是卞先生学术耕耘园地里的一小部分,但尝鼎一脔、窥豹一斑,亦可于细微处见精神,体现其治学特点与学术品格。
一是卞先生具有自觉、敏锐的学术意识和深刻、创新的问题意识。学术意识与问题意识是一个学者学术方向、学问取径与成就高下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志。陈寅恪先生就曾说过:“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 (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12]26620世纪 70年代末以来,国内唐代文学研究风气丕变,注重新材料的抉发与利用,在实证的基础上展开多方位的综合研究,卞孝萱先生身居其中,先后以唐诗、唐传奇为重心,在唐代文学研究的新潮流中成绩突出,有目共睹。80年代以来,学界注意到学术嬗变的契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重提学术史研究,卞先生既是学界中的中坚人物,又与不少老中青学者特别是民国老辈学人过从甚密,交谊颇深,实在是学术史研究的上佳人选。先生当然深知此点,故而自觉地、有意识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卞先生的近现代学术史研究涵盖广博,自成系统,且问题意识深刻,具创新性,如在《现代国学大师学记》中讲刘师培特别标举其以唐诗证史,谈黄侃着重揭示其律己、尊师、敬友、爱生之真实情况,均是论学界之未论,补以往之不足。这一特点在钱锺书研究中也有很生动的体现。如钱锺书素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个性,与杨绛先生谈恋爱时曾熔铸宋明理学家语写入情诗,被传为佳话,《钱锺书以杜诗、禅语评印》一文就同样揭示了钱氏治学、评论中的这种风格,且追本溯源,连类并举,归纳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一个特点,这个小例子即可略见卞先生高度的学术敏感与深度的学术思考。目前在钱锺书研究中不乏津津乐道于钱氏对其他学人的弹射讥讽,以为八卦谈资而沾沾自喜,但卞先生绝无挖掘钱氏秘辛之意,在在以学术标准为依归,选择有学术含量的问题加以探讨,如钱锺书、冒效鲁之家世、生平、交游早已是数见不鲜的老生常谈,表面上看来已被人考论得题无剩义了,但卞先生《钱锺书冒效鲁诗案——兼论〈围城〉人物董斜川及其他》一篇鸿文则另具只眼,独辟蹊径,从钱冒“二俊”对晚清民国诗坛名宿陈三立、陈衍、冒广生等人的不同评价揭示出两人之间在创作论学上实是亦敌亦友的关系,并对晚清福建、江西两大诗派的对垒作了引而不发、点到即止的论述,迥异时流,极具洞见,体现了深刻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推陈出新,启迪来者。
二是卞先生在研究中史料翔实,理据充足,考证严谨,文史互证,持论中肯,可以说是金针度人,示范后学。先生在“钱学”研究中一如考论唐诗、唐传奇,极为重视材料的收集与整理,绝不率尔操觚,无征不信,孤证不立,力求个人特色,表达一己新见。《诗坛前辈咏钱锺书》、《钱基厚笔下的钱锺书》、《成名前之钱锺书——〈孙庵老人自订五十以前年谱〉选注》等篇什都以鲜见的可靠史料为凭借,为研究早年钱锺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角度与新视野。卞先生的资料工夫继承发扬了清代考证学以来狮子搏兔、竭泽而渔的一贯风格,细大不捐,绵密周到,在资料运用上则去取得当,清新生动,如《怎样解读钱锺书〈沉吟〉》一文针对以前讨论《沉吟》的错失与不足,探讨诗中涉及的《七贤传》的古典与今典,并联系钱氏另外两首诗歌《有感》与《剥啄行》来比照同观,对《沉吟》的赏析与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并对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方向与路径。卞先生在治学中特别贯穿文史互证的方法与特点,双手互搏,左右逢源,如《钱锺书冒效鲁诗案——兼论〈围城〉人物董斜川及其他》切入点很小,但放在中国近现代诗学史和学术史的大背景中来观照考察,视野甚大,抉发至深,对钱冒诗案所作的“小结果”与“大判断”如老吏断狱,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颇多发覆之论。卞先生曾在《现代国学大师学记》论述刘师培、邓之诚的章节中认为学界尊陈寅恪以诗证史甚为有理,但他提出刘师培、邓之诚在以诗证史的运用上已着先鞭,导夫先路,合而观之才算全面公允,这种持论通达中肯的风格在“钱学”研究中亦有很好的展示,此处只拈一例即可思过半矣。当前钱锺书研究中存在着对钱氏或捧杀或棒杀两种一面倒的习气,尤以前者为甚,但无论何种习气都缺乏对钱锺书学问实质性的客观分析与评估,更谈不上“了解之同情”,卞先生的研究则力避空话套语,言之有物,持之有故。他对钱锺书的优长之处见得分明,褒赞之词拿捏得甚有分寸,同时也不讳言钱氏之短,如讨论钱冒诗案一文中特别“谨录”叶公绰“默存 (钱锺书字)才性及基础均优,然颇有散钱无串之憾”的评价“供海内外之治‘钱学’者参考”。其实除叶氏外,夏承焘先生亦有类似之批评,“疑其书 (笔者按:指《谈艺录》)乃积卡片而成,取证稠叠,无优游不迫之致”[13]2。卞先生温柔敦厚,此处仅录叶氏之评,未明示己见,也未作进一步的引申与发挥,但其看法与叶氏不无相合之处,相信如此推断大概“虽不中,亦不远”矣。从这个小小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卞先生学术研究中严谨、通达的特点与风格,值得后学深长思之。
三是卞先生不断开拓学术新领域、一生为学术奉献的学术精神。先生在自幼立志向学之后,转益多师,自学成才,涉猎广泛,逐渐形成文史结合、专通坚虚的学术特点,在诸多研究领域提出了拔时流的卓见,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这些业绩背后体现出来的,是先生“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学术精神,终生孜孜矻矻探索学问真知的热情与信仰。先生的作风,与某些“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者不啻有云泥霄壤之别,先生的著述,对当前的浮躁学风而言无疑是一帖治病救人的清凉剂。
先生取刘禹锡“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之句而有“冬青书屋”,在《唐传奇新探》后记中又明文表达了在学术上不断进取的意愿,真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种一生为学术奉献的学术精神是最可宝贵而值得发扬的。钱锺书研究是先生晚年学术园地里的一片新栽,虽然浇灌未多,但枝叶扶疏,亦可使后学有所取庇。特别是其中体现出来的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深刻的创新意识,文史互证的学术特点,都有春风化雨、澡雪精神的陶育之功,对推进“钱学”或其他学问的研究均有一定的影响与意义。
[1] 卞孝萱.唐传奇新探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 卞孝萱.自学成才,在学问上安身立命 [N].南方都市报,2007-02-14.
[3] 卞孝萱.君子之交——回忆与余冠英、钱锺书两位先生的一段往事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7-07(12).
[4] 卞孝萱.钱基厚笔下的钱锺书[J].寻根,2006(4):106-107.
[5] 卞孝萱.成名前之钱锺书——《孙庵老人自订五十以前年谱》选注[J].长江学术,2007(3):145-147.
[6] 卞孝萱.诗坛前辈咏钱锺书 [M]//沉冰.不一样的记忆:与钱锺书在一起.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19-21.
[7] 卞孝萱.钱锺书冒效鲁诗案——兼论《围城》人物董斜川及其他 [J].中华文史论丛,2006(4):75-93.
[8] 卞孝萱.钱锺书、乔曾劬唱和考 [J].寻根,2007(1):111-113.
[9] 卞孝萱.冬青书屋文存 [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10] 卞孝萱.怎样解读钱锺书《沉吟》[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743-746.
[11] 卞孝萱.钱锺书以杜诗、禅语评印 [J].文史知识,2009(1):102-103.
[12] 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M]//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3] 夏承焘.夏承焘集:七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K825.81
A
1007-8444(2010)06-0763-04
2010-09-20
楼培 (1981-),男,浙江诸暨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仇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