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三十年湖州文学的发展历程*

2010-04-11 20:20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湖州江南诗歌

徐 可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与旅游分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湖州当代文学同中国当代文学一样,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平稳转型、“左”的文艺思潮、“文革”十年的低迷之后,自新时期以来逐渐走向繁荣。纵观新时期三十年湖州文学的历程,湖州当代文学与浙江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与偕行,以其不俗的文学实绩沿袭着浙江文学的悠久传统,绵延着吴越文化恒古的历史风范。湖州当代文学是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学记录。它的成就,不断丰富着悠久的浙江文化,是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新时期三十年湖州文学发展的进程,有着超越地域界限的文学史意义。

一、新时期三十年湖州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文学秩序的复苏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湖州的文学组织、文学刊物和文学活动逐步复苏。在这种良好的发展趋势下,湖州的文学社团也开始“小荷露出尖尖角”。1984年嘉兴师专(现湖州师院)成立的“远方诗社”,在当时众多的大学生诗社中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80年代中期,湖州文联创办文学刊物《水乡文学》,文学创作趋向活跃。此阶段的湖州文坛呈现出以下态势:

1.诗歌创作活跃 李苏卿、沈泽宜等诗人,在历经了时代与人生的坎坷后,以巨大的热情投入诗歌创作,成为湖州诗坛的中坚力量。青年诗人群体迅速成长,新人辈出。以柯平、伊甸(成名时就读于湖州师专)、沈健、沈方等人为代表的“南方生活流”诗派的逐渐形成,昭示着湖州的诗人也汇入了“寻根文学”和“先锋文学”之潮。潘维作为“北回归线”诗歌群体的一员,写出《第一首诗》及一些较为成熟的作品。湖州诗人的诗歌作品陆续出版或在重要期刊上发表,例如:柯平的诗集《历史与风景》(1987)、周孟贤的诗集《海上追月》(1989)、《冰山雪莲》(1989)相继出版;茹菇的《二狗子乔迁》、李浔的《中国酒》获得好评。

2.小说佳作频频 20世纪80年代的湖州文坛,小说创作获得喜人成绩,并在全国文坛上有一定影响。如:寇丹的短篇小说《裱画的朋友》(1985)入选《小说选刊》及人民文学社《1986年短篇小说选》。邵宝健自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发表的小小说《永远的门》、《继父》获得好评。其中《永远的门》被《小小说选刊》、《文艺时报》等刊物转载,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小小说奖。此外,湖州的长篇小说创作也有不俗的表现。在当时浙江几乎还没有长篇的情况下,湖州作家的长篇小说相继出版,如高峰的《大湖鸟》(1985)、闻波的《陌生的土地》(1985)、马雪枫的《影》(1986)等等。另有陈祖基、徐重庆的《沪军都督----陈英士传奇》、余方德的《死亡之约》在通俗文学领域有一定影响。

这一时期,湖州的报告文学领域也相继出现优秀作品,不仅有南浔籍作家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等扛鼎之作,还有周文毅的《命运咏叹调》、李广德的长篇传记文学《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等作品。

(二)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化创作景观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来临,人们面临着重大的社会转型。湖州当代作家在经历了市场经济的荡涤后,完成了对自身社会角色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凭着艺术的良知与才情,创作出各种风格、各种审美范式的文学作品,使湖州当代文学发展逐渐走向新的成熟时期。其主要成就在诗歌和小说创作领域尤为突出。

湖州青年诗人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创作黄金期。诗歌题材异彩纷呈,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新写实与先锋派等创作方法融通,许多作品都产生了全国性影响。湖州诗坛诞生了柯平的弘扬时代主旋律的诗篇《诗人毛泽东》;潘维在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不设防的孤寂》(1986-1993)后,推出了他的江南哀歌《太湖龙镜》;王平的诗集《震旦少年》于1993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后,在国内先锋诗坛引起反响。青年诗人李浔的诗作,在当时的诗坛也获得好评。他的诗集《独步爱情》、《又见江南》先后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显现出不俗的实力。柯平多年来致力于诗歌创作,1999年入选“浙江当代作家50杰”。

此外,李苏卿、沈泽宜等诗人也在不断耕耘。沈泽宜诗情勃发。他创作的诗歌,既有《尤利娅·库罗奇金娜》、《西塞娜十四》等凄美的爱情诗,也有《河流》等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诗艺精雕细琢的其他诗作,这些作品具有文人诗的特点。[1](P346)李苏卿的诗歌依然清新隽秀。他创作的《深潭》被认为是“清光可渐的故乡之水,水之魂,被这首诗写得境界全出,是远在《小蓬船》之上的真正精品。”[2](P102)还有茹菇的儿童诗集《金色的童蒙》,展现了“一颗苍老的心复归童趣世界”。

20世纪90年代,湖州小说创作领域的主要特点是新人辈出,佳作不断。这个时期,20世纪七八十年代踏上文坛的马雪枫、闻波等作家保持着创作的旺势。马雪枫的长篇小说《苦魂》、中短篇小说集《阴阳婚》和闻波的长篇《特区特事》相继问世。同时,在小说创作领域还涌现了刘平、杨静龙、李浔、沈宏等一批“新人”。在进入21世纪以来创作了大量反腐倡廉小说的刘平,此时以《金漩涡》和《银蜘蛛》步入文坛,逐渐在小说界声名鹊起。杨静龙也在20世纪90年代起步,他发表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却篇篇上乘。他的中短篇小说集《白色棕榈》,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李浔作为湖州文坛的青年诗人,在小说界算是一位新人,他的小说集《柔弱的季节》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短篇小说《当心玻璃》获湖北“闻一多文学奖” (1992)。评论家洪冶纲以《诗意的叙事》为题,评论李浔小说:“在我看来,李浔似乎是把小说当作诗歌来操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浔诗人的风格。”

20世纪90年代后期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湖州作家开始向影视文学领域进军,并取得一定成就。高锋创作的电视剧《血墙》、《大命运》,闻波创作的《湖州会馆》在当时都引起一定反响。

(三)21世纪文学“湖军”团队成果丰硕

21世纪的湖州文学,经过二十年的磨砺和探索,在影视文学、诗歌创作等多个领域成绩显著,文学“湖军”团队特色日渐鲜明,呈现出以下特色:

1.影视“湖军”团队实力雄厚,成为浙江省影视剧创作的主力军 湖州影视作家团队由高锋、金一鸣、闻波、马雪枫、刘平等组成,以影视文学编剧为主,并逐渐拓展到制片、导演、纪录片生产等领域,创作了一批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为全国影视界所瞩目。高锋自2000年至今单独或与人合作,创作电视剧300余集(部)。这其中包括了电视剧《上海沧桑》、《天下粮仓》、《十万人家》,电影《灯塔世家》、《王勃之死》等。高锋的诸多影视作品在全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他本人于2002年荣获“第三届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金一鸣著有《红粉须眉》、《一江春水向东流》、《玉卿嫂》(与程蔚东合作)等20多部电视剧,广获声名。闻波单独或与人合作,著有《风吹云动星不动》、《侦缉队长》、《车神奚仲》等100余集(部)电视剧及电影《水乡片警》,获得广泛肯定。马雪枫任电视剧《孔雀树》、《湄澜传情》、《丝水柔情》等电视剧的总制片人与文学统筹。根据刘平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致命游戏》等在全国各地热播。

2.诗歌界形成了广有影响的老中青结合的湖州诗人群 其中既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沈泽宜、李苏卿、茹菇、周孟贤等老一辈诗人的辛勤耕耘,也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柯平、潘维、李浔、王平、沈方等中坚力量的勤奋写作,更有屠国平、小雅(吕国祥)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的诗歌作者先后登场。2003年,沈泽宜发表的《慈航》、《倾诉:献给我两重世界的家园》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倾诉》在2003年《诗刊》社举办的诗歌大奖赛上获得组委会特别金奖。2007年,沈泽宜将他一生的诗作修订结集,出版了《西塞娜十四行》情诗集。这本诗集将传统的东方情感,裹在欧式的外衣中,显得分外婀娜多姿。茹菇出版的以江南地方文化为主题的诗集《诗醉南浔》,保持了以往纯真的江南风土情调,又多了理性思考的色彩。柯平的诗集《诗话浙江》(2005)、周孟贤的长诗《大鸟引我溯长江》(2006)是我省政治抒情诗的重要收获,代表了湖州近年来诗歌创作的显著成就。2007年,潘维先后在《天涯》、《青年文学》等杂志发表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诗刊》第7期“诗人档案”专栏发表了潘维诗歌18首、评论及生平材料4篇,对潘维作了全面系统的推介。李浔出版的诗集《春天的诺言》(2003),先锋质地鲜明。王平的《震旦诗稿》于2004年出版后,先后被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多国文字,在11个国家发行。2006年,王平又出版诗集《震旦之路》。这本诗集凝集了诗人15个春秋之旅的心灵结晶。沈方的诗正如《星星》诗刊2003年3月号对他的作品的编者按语所说:“不仅有江南才子的奇思怪想,不仅有灵秀、纤弱甚至尖锐的情感,而且还先后发出后现代的某种反讽意味,随时给予读者突兀而新奇的想象。”湖州诗坛的新秀小雅(吕国祥)的《南浔随笔》,被誉为“近年来湖州地区难得一见的好诗,诗中的赞美与忧伤、接纳与拒绝、亲近与疏离,使诗歌的现代感怀显得斑驳陆离、意味深长。”值得一提的是,湖州市诗词学会编写的《苕霅诗声》,满足了古典诗词创作群体的需要,成为一个弘扬传统,繁荣创作不可或缺的平台。

3.湖州小说界涌现了以杨静龙、闻波、高锋、刘平、马雪枫、陈祖基、余方德、嵇发根、邵宝健、沈宏为代表的群体,产生了一批优秀文本 其中既有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适应市场化需求的连载长篇、武侠小说等。杨静龙发表于《作品》杂志2007年第10期的短篇小说《遍地花开》,以民工性饥渴诉求为切点,探讨人与人之间信任重建这一重大课题,随即被《小说选刊》第11月号转载。闻波推出了《蜡对于女人就像铜对于男人一样》、《阮娘》、《风吹云动星不动》等数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悲情老爷岭》。刘平在创作《廉署档案》等“档案系列反腐小说”的同时,又创作了《孤独旅人》等长篇小说。另外,业余作家杨建强的长篇小说《大红官印》,黄其恕的长篇处女作《伏地》,都获得好评。曾获中国小小说金麻雀提名奖的沈宏,多年来致力于小小说的创作。他在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小小说700多篇。他的作品被《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读者》、《青年博览》等权威选刊转载,在全国小小说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值得一提的是,以创作长篇小说为主的湖州“80后”女作家群异军突起,她们借助于网络与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而叱咤于商业运作天地,成为新一代完全依托稿费蓬勃发展的作家,凸现了市场经济和网络经济背景下文学市场化之路。2008年7月,由浙江省作家协会、中共湖州市委宣传部、湖州市文联联合主办,在湖州召开了“80后湖州女作家作品研讨会”。会议邀请了贺绍俊、雷抒雁、王干、吴秀明等著名作家、学者,对潘无依、朱十一、流潋紫等8位“80后”湖州女作家的创作进行了宏观讨论和面对面的个体点评。这次研讨会引发了省内外文学界和媒体的热烈关注,产生了全国影响。

近年来,湖州市女作家协会、南太湖青年作家文学社等相继成立。湖州文学社团及活动呈现出官民合作趋势。安吉2006天赋诗会、长兴2007太湖谣曲诗会、德清“游子文化节”系列散文活动,都无不凝聚着地方政府与民间社会合作的心血。[3](P136)

二、湖州当代文学品格

湖州地处“吴文化”圈腹地,其文化传统具有“吴文化”区域所特有的亲和温厚、细腻工巧、柔婉秀慧的意蕴,并在湖州当代文学中留下一定的“印记”。

(一)创作取向:恪守主流价值立场

湖州所在的吴文化区域,受中原儒家思想影响很大,由此孕育了湖州亲和温厚的民风。如《湖州府志》所载:“吴郡君子尚礼,庸庶淳庞,风俗澄清,道化隆洽。”[4](卷二十九)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养育的一代代湖地百姓,在人格上的温和顺从是不足为怪的。湖州当代文学作家虽然在创作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但在多元化中顺应主流传统,恪守主流价值立场的文学品格不容忽视。

例如,影视“湖军”恪守主流价值立场,创作了诸如《天下粮仓》、《十万人家》、《水乡片警》、《政法书记》、《风吹云动星不动》、《笔祖蒙恬》等一批思想价值与艺术品质并辔俱进的优秀作品,获得了华表奖、飞天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等省部级以上大奖近30人次,而这也是对影视“湖军”的主流价值立场的肯定。

湖州的小说及报告文学作家秉承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直面现实生活,以一系列关乎社会民生问题的小说,表现出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庄严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批判意识。如刘平的《廉署档案》、《走私档案》、《内部档案》、《海外档案》、《终极档案》“档案小说系列”,为转型时期的中国立下了一份反腐倡廉斗争的全景式档案。闻波的小说大多取材于农村平民百姓的生活,其长篇小说《蜡对于女人就像铜对于男人一样》,以现实主义的手笔表现了爱情与苦难主题下的悲剧意识,称得上是秉承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作品。杨静龙的小说 “更加关注的是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各种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和人的生存困境,以及对这种人生境遇的困惑、思考和探索”[5](P38)。马雪枫立足于改革开放的现实,以极大的热情创作了一系列长篇报告文学,其中《赤子之情》、《长路当歌》和《中华子弟兵》,连续三次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

湖州诗人创作的政治抒情诗,弘扬时代主旋律,也令人瞩目。如柯平的诗集《诗话浙江》、周孟贤的长诗《大鸟引我溯长江》,同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分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省鲁迅文学艺术成果奖。2005年,柯平创作的4 000行长诗《文化浙江》,被省作协列入“文化解读浙江工程”。

(二)艺术品性:秉承诗性江南文脉

湖州地处江南,自然环境秀美绮丽,人民得江山之秀的熏陶而显得平和柔慧、细腻而富有灵气,历代以来,这里一直被认为是一方“水土柔和”、“人性柔慧”之地。温和明丽的生存环境,给湖州文化披上了诗性江南的风韵,表现在湖州当代作家的创作中具有以下特点:

1.文本版图:地域情缘的展现 纵观湖州当代作家的创作,尽管他们的艺术视角涉及到广阔的世界,但进一步审视他们的作品底蕴,可以发现其中常常蕴藏着温婉典雅的江南地域文化的印迹。在许多作品中,他们以独特的审美情趣,把创作触角伸向江南地域,在作品中呈现出浓郁的江南水乡文化氛围,为中国当代文学增添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江南地域风情画,成为江南地域文化生动具体的感知和写照。

李苏卿、李浔父子发表了大量的江南地域色彩的诗歌,包括李苏卿的诗集《小篷船》、《野草莓》等和李浔以《又见江南》为题的100多个系列组诗,被誉为中国江南诗的代表诗人。潘维的诗歌被认为是“液体江南汉诗地图中的一个高标”。“江南”这个词呈现在潘维诗歌里,深深浸染了潘维的诗歌。柯平的创作视野常常与江南相关,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文化散文,总为诗性江南留下方寸之地。长诗《诗话浙江》、《文化浙江》均是如此。柯平的文化散文,主角几乎都是江南的文化人物,杭州、嘉兴、嘉善、湖州、德清、长兴……是柯平文化散文中经常或不时出现的地名。

2.文化意蕴:“湖州文脉”的积淀 湖州文化作为吴越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积淀深厚。悠远的湖州文脉在湖州当代作家的创作中常有显现。如柯平、张加强的文化散文彰显了“湖州文脉”或者说“江南文脉”一个“真实的光辉和高度”。柯平的散文集《阴阳脸》、《都是性灵食色》、《素食者言》等,如周维强在《南方的河:柯平文化散文阅读札记》所评说:“用散文的方式,以诗性的语言,捕捉有意味的细节、活色生香的情节、血肉丰满的故事,钩沉江南历史人物,探索江南文化人物的生活与命运,或者表彰江南文脉里边的‘真实的光辉和高度’,而不是对文化史、社会史片段作文学表述。这或许正是柯平这已经写成的十六篇文化散文、或者他将要写的、或者他正在构思的其他文化散文的一个最根本的、最独到的价值?”[6](P131)从中可见柯平散文中的江南文脉的底蕴。

张加强的散文集《顾渚山》、《历史时空中的肖像》等文化散文,评论家费振钟认为,“坐守湖州的张加强对江南的经验,基本上来自杭嘉湖一带。他不是那类外来的行走者,靠勤勉的双脚和东张西望探奇的眼睛来收集经验。他似乎更耐心地长坐在自己的家园里,平心静观,眼神所及,无非吴兴、长兴、湖州一带的山水;如果他走动了,其实也就在自己眼力所能到达的地方,去看一看故园里那些早已听在耳里记在心里的人物……张加强对于江南的经验,是从当下开始的,却需要延伸到逝去的时间另一端,才能形成完整的经验过程。所谓‘思接千载’的意思,不单单说与往昔的思维联系,而更主要是指通过长长的时间流程,打通我们的经验隧道。”[7](P118)而这个“隧道”在一定意义上则可看作江南文脉的贯穿。

3.艺术风格:尽显阴柔美底色 审视湖州文化的特性,人们不难发现其清丽温婉的风格特征,湖州当代作家的创作中也常常呈现出阴柔美的底色。李苏卿的诗以其清新的水乡风格蜚声全国;沈泽宜的诗作“《倾诉》的语言把握在圣化语言与世俗语言之间,澄明透亮而又未可穷尽”,[8](P90)诗性江南的

柔美底色在作品中依稀可见;茹菇的诗歌,以时而亲切温暖,时而辛辣冷峻的语言,展现了柔中有刚、色彩丰富的水性诗歌风格。阴柔美的底色在湖州散文作家作品中也有所显现,汪逸芳的散文作品就是一个明证。她在作品主题上体现了一个女性作家对女性意识和水文化的双重皈依。她的散文文字美丽清澈,像一杯初春的龙井,蕴含着江南女儿的灵秀聪慧。她笔下的人物,似水墨的点染,自有其一番清淡可人的风韵。

当然,湖州作家还缺乏大胸怀、大艺术容量的作品,这可能与精雅细腻的江南文化的熏陶有一定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嘉良.浙江20世纪文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沈泽宜.鸟雀睡了翅膀醒着——1996年浙江诗歌述评[Z].浙江文坛,1996.

[3] 沈 健.湖州近年来文艺创作述评[A].湖州市社会科学院.2008年湖州蓝皮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4] [清]湖州府志·风俗(卷二十九)[Z].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藏本.

[5] 南太湖杂志社.当代湖州作家概论[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5.

[6] 周维强.南方的河:柯平文化散文阅读札记[J].当代作家评论,2003,(6).

[7] 费振钟.坐看江南:要经验,更要记忆[J].当代作家评论,2003,(6).

[8] 沈 健.2003年浙江诗歌述评[Z].浙江文坛,2003.

猜你喜欢
湖州江南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诗歌岛·八面来风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湖州练市小学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