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昇
(苏州大学 文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陆游晚年隐居绍兴镜湖。他在这期间创作的诗歌数目巨大。他的这些诗歌深刻且广泛地反映了镜湖地区农村、小城镇的社会状况,真实地记录着包括自己在内的普通人的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着相当的社会意义。并且,陆游的这一部分诗歌,恰恰最能够体现陆诗鲜明的特色:质朴、细腻、生动、温馨。
陆游在山阴、会稽两县的故居并不少,*参见王致涌《陆游故居考》,浙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第38~43页。陆游的高祖陆轸生活在鲁墟,曾祖陆珪建宅于吼山,祖父陆佃的房产在城内斜桥,后筑室陶山,父亲陆宰的别业先在小隐山,后迁云门,陆游年轻时就在那里读书。史载:“陆放翁宅,宋宝谟阁待制陆游所居,在三山,地名西村。山在府城西九里鉴湖中。”[1]陆游之所以早早地在乾道元年自己41岁的时候就选择建宅镜湖旁的三山,并作为归老后的主要居住地,是有他独特的考虑的。首先,卜宅所处地区风景优美,“湖光涨绿分烟浦”(《剑南诗稿》卷二《春日》)*陆游《剑南诗稿》,钱仲联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后文所引用的《剑南诗稿》诗句,随文注中皆只标明所属卷数及诗题。。镜湖之美,使得逐渐厌弃尘网的陆游深受吸引。其次,交通十分便捷,“野渡村桥处处通”(卷三十六《秋晚书感》)。这也为陆氏闲居期间遍游家乡湖山村镇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畅游之便,使得生性好动的陆游在晚年拥有了更大的生活空间。再次,经济繁荣,“荞花雪无际,稻米玉新舂”(卷四十《步至东庄》)。镜湖地区不仅农林副渔业都相当发达,而且市场体系也已初步形成,因此在这里定居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镜湖物产之丰富,市场之便利,让日渐衰老的诗人感到拥有基本生活的保障。此外,陆游于淳熙十二年春又在绍兴府城东南十五里的石帆山村营建了新的住宅,即石帆别业。石帆山村为会稽山水佳处,紧靠若耶溪、樵风泾和石帆山。顺若耶溪自石帆至三山,大约23里。“昨暮钓鱼天镜北,今朝采药石帆东”(卷七十八《稽山道中》),陆游就这样往来于三山宅邸和石帆别业之间。
在“镜湖诗”中,有大量描写陆游本人及其家庭生活状况的作品。这些诗歌全方位地展示了陆游在农村的生活样貌。陆游虽然是一个致仕官员,但在晚年的漫长岁月里,他的生活并不宽裕,甚至难免困窘,“赎衣时已迫,贷米岁方艰”(卷六十三《病中戏咏》)。陆游一生为官清廉,“出仕三十年,不殖一金产”(卷十九《右寄姚太尉累日多事不复能观书感叹作此诗》),且屡遭罢斥,时官时民。致仕后仍保持高洁的操守,“仕宦徧四方,每出归愈贫”(卷五十二《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他的俸禄和祠禄都十分微薄,有时甚至无法照章足额领取,“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卷十九《假中闭户终日偶得绝句》)。嘉定元年,陆游原先领取的半俸也停止发放,导致了“年来残俸绝,所望在一熟”(卷七十六《稻陂》)。陆游的几个儿子外出为官,官俸亦薄,所以对老父的供养十分有限。*参见陆游《剑南诗稿》卷五十八《送子修入闽》、卷五十九《送子坦赴盐官县市征》、卷七十四《寄子虡》等诗,钱仲联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虽然陆游自己拥有一些田产,但由于产业不丰,因此难以自给。*参见陆游《剑南诗稿》卷十七《江北庄取米到作饭甚香有感》、卷四十《九月七日子坦子聿俱出敛租谷鸡初鸣而行甲夜始归劳以此诗》、卷五十《西村劳农》等诗,钱仲联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他描写自己窘迫生活的诗歌在诗集中屡见不鲜:“有饭那思肉味,安居敢厌茅茨?”(卷七十六《感事》),“一杯芋糁羹,孙子唤翁食”(卷七十九《秋思》),等等。
陆游对于贫困的态度,自有其坚贞和隐忍的一面,“饥能坚志节”(卷八十四《自立秋前病过白露犹未平遣怀》),“忍贫增力量”(卷六十六《书意》)。并且,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精神,物质上的贫困才不至于破坏他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安贫乐道的同时,陆游又是一个能够亲身事稼穑而不以为耻的新式士大夫。他曾经做诗自嘲:“平生不售屠龙技,投老真为种菜人。”(卷七十四《岁未尽前数日偶题长句》)
在贫穷面前,陆游积极采用多种手段,充分利用当时市镇兴旺发展的契机,改善自己的生活。他“种菜卖供家”(卷四十八《村兴》),并利用自己的医药知识深入乡间,为百姓诊病。这使他不仅收效显著,“为君小试回春手,便似暄妍二月天”(卷二十八《十月下旬暄甚戏作小诗》),而且顺带销售或赠送药品,“施药乡邻喜”(卷六十六《野兴》)。他还在家养殖畜禽,“倚杖牧鸡豚”(卷四十三《幽居初夏》);种水果,“架垂马乳收论斛”(卷三十一《杂咏园中果子》);卖柴、丝、麦等农产品,“日日行歌独卖薪”(卷六十三《贫甚戏作绝句》),“卖丝粜麦偿逋负,犹有余钱买钓船。”(卷七十六《初夏杂兴》)总之,陆游通过不断的劳动,既使自己的身心充分接触自然,还改善了家庭的生活条件。在归居乡里以后,陆游与当地的乡邻野老、渔樵牧竖在长期的接触中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百世不忘耕稼业,一壶时叙里闾情”(卷六十一《示邻曲》),并为乡亲们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卷六十五《山村经行因施药》)当地农民也尽力回报这位有学问、没架子的士大夫:“无钱溪女亦留鱼,有雨东家每借驴”(卷三十八《庵中独居感怀》)、“已分邻舍红莲米,更啜僧房紫笋茶”(卷七十五《贫病戏书又作二首自解》)。长期穿着“粗缯大布”,吃着“黄粱黑黍”(卷二十六《稽山农》),在朴素而清苦的田园生活中,陆游感到非常满足,并且希望“子孙世作稽山农”(卷二十六《稽山农》)。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陆游堪称高寿。这恐怕与他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不间断地参加劳动、亲近自然有着莫大的关系。
陆游十分热爱镜湖地区的风土山水。他曾说:“予居镜湖北渚,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自奉诏紬史,年不复见此,寝饭皆无味。”[2]由于他深受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影响,归隐后又倾向濂溪学派,因此往往以新鲜活泼的性灵之笔,摹写故乡山水,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他的山水纪游诗句富于真挚的感情,灵心独绝,如“鸟声犹寂寂,木意已欣欣”(卷三十四《残腊》)、“低燕争泥语,浮鱼逆水行”(卷四十六《晨雨》)这样的诗句,充满妙思,天真恬淡。
总的来说,陆游在家乡的生活是相当快乐的。虽然不免时有衣食之虞,但诗书的熏陶、自身的劳作、家庭和邻里关系的和谐,以及心态的放达,仍使陆游的农村生活充实自在,乐趣颇多,因此他的诗中也就有了“船头一束书,船后一壶酒”(卷十一《思故山》)这样的闲适情景。诗人在对这种自然的乡村情态的描写中充满亲切感,较少见到前代诗人田园诗中寂寥的“乡野”风情,因为乡村对于他来说没有丝毫的陌生与隔膜感。陆游在乡村生活中获得的创作材料与灵感,是“镜湖诗”产生的基础。
“镜湖诗”的创作,从乾道二年陆游第一次被罢官回到绍兴,卜居三山开始。以此为起始的理由是:首先,陆游在选编自己的诗集时,将乾道二年以前创作的诗歌大量删减,到了严州任上预备刻印之前又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此予丙戌以前诗二十之一也,及在严州再编,又去十之九,然此残稿终亦惜之,乃以付子聿。”[3]又子虡跋云:“戊申己酉以后诗,先君自大蓬谢事归山阴故庐,命子虡编次,为四十卷,复题其签曰《剑南诗续稿》。”“初先君在新定所编前稿,于旧诗多所去取。其所遗诗,存者尚七卷。念先君之遗之也,意或有在,且前稿行已久,不敢复杂之卷首,故别其名曰《遗稿》云。”[4]最终“丙戌以前诗,存者百之一耳。”[5](P1261)在当今通行的《剑南诗稿》中,乾道二年丙戌罢官归乡之前创作的诗歌,只有区区94首,其数量在洋洋九千多首的陆游诗集中可谓极少。可见,陆游对丙戌以前诗歌作品的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论:“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卷二十五《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故大加删减,也就不足为怪了。
陆游“镜湖诗”的创作过程,和陆游赋闲居家的时段是同步的。第一阶段,从乾道二年陆游自豫章通判任上被罢官回到故乡,入住三山故居开始,到乾道六年闰五月起行赴任四川为夔州通判止。在今本《剑南诗稿》中,应自卷一《初夏道中》始,至卷二《春阴》止。陆游这一阶段的诗歌作品,收入《剑南诗稿》中的并不多,计40余首。此时的陆游仍在壮年,因此写的诗也显得随意遣兴。但是,陆游这一阶段写的诗显然不如晚期作品沉郁疏放,“随意上渔舟,幽寻不预谋。清溪欣始泛,野寺忆前游。丰岁鸡豚贱,霜天柿栗稠。余生知有几,且置万端忧。”(卷一《随意》)但这一时期还是有经典之作出现,那就是《游山西村》,还有《雨霁出游书事》、《霜月》等诗。这几首诗皆显出清新格调。其《残春》、《霜风》等诗写身世之感叹,然未见晚年之沉郁如老杜者,多悲愁而少放达语。
乾道五年九月,陆游离蜀东归,在三山有一段短期的停留,计1月左右,作诗不多。此后即离家南下,通判建安。淳熙八年正月归山阴,开始家居,一直到淳熙十三年夏赴严州任,其间历5年。自蜀归来的家居创作为第二阶段,其间的创作数量较多,风格变化也最大,盖是在蜀中及南郑前线的经历让他忽然得到了“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卷二十五《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的作诗秘诀。从此,陆游用全新的文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创作,进而走入了全新的文学天地。这一时期的“镜湖诗”开始更多地关注农村民生,因为这时诗人的心开始远离朝野与市井,他将眼光更多地投向普通农民的生存与生活,“畏客常称疾,躭书不出门。尚嫌城市近,更拟卜云根。”(卷十四《村居冬日》)当然,这与作者开始拥有大量的时间漫游于故乡的湖山乡镇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长期的宦海沉浮使他意识到官场之不足道,而农村的生活、农民的境遇才是更为迫切实在的着眼点。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诗歌是《寄朱元晦提举》(卷十四):“市聚萧条极,村墟冻馁稠。劝分无积粟,告籴未通流。民望甚饥渴,公行胡滞留?征科得宽否?尚及麦禾秋。”在这一阶段,他的作品中开始大量出现亲身参与农村劳作及抒发放达胸怀的作品,叹嗟贫病的内容也开始逐年增加,但作者始终系怀的仍然是国是和民生。
陆游于淳熙十五年七月卸严州知府任回乡,同年冬,除军器少监,赴行在。淳熙十六年冬斥归,从此开始了长期乡居。从淳熙十六年到嘉定二年陆游去世,除嘉泰二年夏至嘉泰三年五月间奉诏在都城临安修撰孝、光二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外,皆家居。这是“镜湖诗”创作的第三个阶段,也是作品数目最大、风格渐趋稳定和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镜湖诗”的主要特色在于:诗人开始不厌其烦、日复一日地用诗歌记录自己的生活。在自叙生活的同时,写实农村生活诸多方面的诗歌屡屡出现。同时,描写自己出游、饮酒等闲适生活内容的作品充分反映了隐居生活平和安乐的特色。他还写了不少充满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的咏物诗,高洁的梅、隐逸的菊是他的最爱。他不仅参与劳动,与农民保持着真切的联系,懂得他们生活的苦乐,并持续不辍地歌颂着农民的辛勤质朴,同时也为不利于农业收成的天灾人祸而愁闷,为农人的困苦遭遇而鼓呼。在“镜湖诗”写作的第三阶段,身历万事的诗人完全进入了诗歌创作的自由王国,少年轻狂的愤激之语变得稀少,安定和平的心气充溢于字里行间。这正应和了他自己在《示子遹》(卷七十八)一诗中所说的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创作主张。因为他是在江南农村广阔浩瀚的生活中寻找诗料,所以他的作品更具有了多重的社会价值,从而渐臻文学境界上的完满境地。
参考文献:
[1] [清]平 恕,徐 嵩.古迹志一[A].平 恕, 徐 嵩.乾隆绍兴府志(卷七十一)[Z].清乾隆五十七年刊本.
[2] [南宋]陆 游.跋韩晋公牛[A].陆 游.渭南文集(卷二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Z].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
[3] [南宋]陆 游.跋诗稿[A].陆 游.渭南文集(卷二十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Z].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
[4] [南宋]陆子虡.剑南诗稿跋[A].陆 游.剑南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Z].台北: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
[5] [清]赵 翼.陆放翁年谱[A].郭绍虞.清诗话续编(第二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