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军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大学文科课程作业训练途径探析
施 军
(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课程作业训练是教学环节的基本要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内容。当前的大学文科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强化阅读、小论文写作、口试等作业训练新途径,以此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有效地实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大学;文科课程;作业训练;新途径;实践型人才
一般而言,教学过程包含讲授、辅导、作业和考核四个环节。在这四个环节中课程作业起着巩固知识、训练能力以及强化记忆的作用。因此,作为教与学这一互动过程中的基本要求,课程作业的训练历来是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重点强调的内容,也是主讲教师不应忽视和无法回避的问题。行之有效的课程作业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正是实践型和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1]。因此,推行大学文科课程作业训练新途径也就势在必行。下面将从课程作业的训练原则、训练途径和训练意义三个方面来阐释。
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作业几乎在所有高校中都得到了贯彻与实施,这无疑对于规范教学行为、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不过从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所做的部分调研来看,很多教师对课程作业的布置缺少计划性、针对性以及科学性,往往主观随意,目的不明确,使课程作业训练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是在形式上打个分值,提供了一个课程总成绩量化的依据而已。为合理利用课程作业这一手段,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课程作业的布置与训练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计划性原则。一门课的讲授要依据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时来进行。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相对固定的前提下,课程作业的布置首先就要约定在上述内容与时间的框架之内。因为课程作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消化、接受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其次课程作业的布置要根据教学进度来安排。一门课的讲授有课时限制,严谨的教学方法是要将总课时分解到每个章节中去,这样才能按部就班,有序不乱。教师在安排教学进度时就要考虑在什么时候安排作业合适,从内容上考虑又是什么时候安排作业合适,要做到统筹考虑。一般来讲,课程作业应在期中前后布置,因为这时完成作业时间充裕,另外课程内容已从开始的绪论导入部分进入内容的重点部分,上下贯通有文章可做,有题可以发挥。总之,加强课程作业布置的计划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是课程作业布置的科学性体现,也是首先要遵循的原则之一。
(二)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师在布置课程作业时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授课对象年级的高低以及学生文理科方向等不同,有选择地、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设计。首先作业的设计应该以授课内容体系中难点、重点为中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一是能巩固知识、积累经验;再一个这些难点、重点大多是应用性内容,对学生而言有较多思考创新的空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欲,思维扩展度较大。课程作业还要针对学生年级的不同作出不同设计方案。一般地说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刚从中学生身份转变成大学生角色,随着学习要求的不同以及学习方式的变化,他们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就要求对低年级的大学生的课程作业原则上在于对一些问题作系统整理、客观论述,或者对某一微观例题作完整解答,这样既避免中学作业的零碎、琐微性,而又考虑到了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综合性、系统性等因素。对于高年级大学生来说,课程作业的布置就要注意到对综合性问题的设计,强调贯穿整合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能力问题的设计。这样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作业设计,有助于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避免了一刀切的简单化方式,注意了年级之间的差异性,这也正是对受教育客体个体性的重视,是充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体现。
除了注意授课对象年级高低、课程难易程度不同外,还要注意文理科的区别。一般来说文科的作业设计要尽可能趋向综合性和宏观性,理科作业则要求趋向重复性和简洁性,重在对概念、定律、公式等的重复演算,达到理解、记忆和运用的效果。由于文理科教学内容的区别以及文理科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性,因此,文科作业不在于次数多少,而在于论点的提炼是否有新意、论据的挖掘是否充分和论证过程是否严密。理科作业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所以大学文科作业的设计不可采用理科作业模式,应根据文科的特点采用适合于文科学生训练的方式来设计课程作业。
(三)多样性原则。在大学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作业的设计往往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来完成,教师在不同的时间段布置几个题目,学生做完交给老师打个分完事,形式往往单一化。由于文科学生平时要做三次左右的作业,所以老师设计的题目一般以叙述性问题为主,大多是对讲过的内容再做一次重复练习而已。因此,目前的大学文科作业实际存在着问题设计简单化、重复性的现象。课程作业形式的单一化,往往造成作业雷同化、重复化,一个题目几十人在做,同学从教材、教参中寻找内容东拼西凑,剪辑起来复制成一篇问答式作业,毫无新意。单一的书面问答式作业形式训练的只是学生“动手”罗织材料的能力,且答题篇幅短少、简单,并没有摆脱中学的作业模式。实际上大学课程作业的根本目的是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多侧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作业训练的不仅仅是平面的知识点的掌握,还应有对阅读面的拓展,对学术性论文写作的尝试。因此仅仅依靠那种传统的问答式书面作业很难达到综合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所以文科课程作业的设计要按照多样性原则,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的,不仅要动“手”(做书面作业),还要动“眼”(加强课外阅读)和动“口”(口试的形式),以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来提高作业训练的效果。
大学文科的学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要求都决定了文科的课程作业要以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训练为目的,从而使学生通过课程作业的练习,既能达到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也能有较宏观的知识视野,了解研究界的学术信息和新的研究成果,从而形成学术积累,最终具有实际动手写作论文、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三种作业形式可以从不同层面作为训练文科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提倡“泡”图书馆,增加阅读,扩大学术视野。图书馆是大学极其重要的知识源,大量的书刊、杂志蕴藏着丰富的知识信息。作为文科学生要做到知识面宽广,了解最前沿的研究信息,跟踪本学科的研究动态,只有到图书馆博览群书,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才能逐步形成丰厚的知识底蕴和敏锐的学术悟性。对文科学生来说,图书馆就相当于理科的实验室,理科生“泡”实验室才能“泡”出数据,“泡”出结论,文科学生“泡”图书馆,可以“泡”出思想、“泡”出文章。所以作为一次课程作业可以设计成让学生一学期阅读 20篇左右的本课程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来进行。布置的时间应当是学期初,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下期刊名称、出版日期、文章题目、作者姓名等基本信息,重点要学生写出阅读的论文的观点是什么?论文的结构怎么样(即如何层层论证的)?对作者的论点、论证过程学生本人是否有不同意见 (可作适当评论)?每学期要求阅读 20篇左右,按要求的模式做好记录,学期结束前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数量完成情况以及摘录、概括能力和有无创新性意见酌情打出一次课程作业成绩。这样的作业设计,带有强制性导引,让学生沉下心来,学会与论文对话,与论文作者对话,为自己的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因为创造总是从模仿开始,一学期阅读与本课程相关的 20篇论文,无疑为学生自己的学术创造做了前期准备。
(二)通过小论文写作训练动手综合能力。提倡阅读并不是目的本身,通过阅读是为了捕捉信息、培养悟性、拓宽视野。有意识地提出对论文阅读与学习的要求,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论文的写作,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每学期一篇小论文的写作实践的课程作业设计,正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潜力,检验同学动手方面的能力。论文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首先对选题的确认,这就要从阅读中来,论证的过程也要有充分的资料作铺垫,对文字基本功也有较高要求。所以说论文的写作是对思辩能力、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等的综合训练,写出一篇论点新颖、论证严密充分、文字表达准确的论文是文科学生综合素质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教学要求较高目的之一。因为写作的目的不在于论文本身,而在于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具有实践性的操作能力。小论文写作适宜在学期中间这一时段布置,留有相对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去阅读资料写作论文。论文的题目可灵活些,可以是教师出若干题目供学生选,学生也可自选,不宜全班 50几人只做一个题目,这样容易产生观点重复或者是抄袭现象。可供选择的题目越多,学生的创作自由度就越高,尤其是允许学生自选题目,对于学生的学术个性培养可以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要使小论文作业效果明显,小论文作业的评改就要有相应办法。一般应将集中评点和个人面批相结合,关于写作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如论文写作规范问题、论文格式问题可集中提出,也可对一些较好的论文集中评点,这样有益于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而对于小论文中存在着的一些个案问题,则需要一个人一剂药,教师与学生当面交谈,从论点、材料、论证过程乃至篇章结构等,都要指点到位。这样,学生通过小论文的写作实践,将会很好地训练自己的动手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三)采用当堂口试作业方式,以点带面地对全程教学内容巩固复习。我们提倡动手能力、写作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事实上理论源于实践、单一源于综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综合运用、创新求异离不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支撑,牢固的基本理论知识可以促进实践动手能力的增强。因此在对课程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味偏向于实践性运用性问题,还要适当考虑到基本知识点的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口试作业一般安排在学期课程结束前的一、两周内进行。这时主讲内容基本完成,试题内容覆盖面可有较大选择度。口试作业首先要准备好试题,试题内容主要是考查基本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名词解释、问答题、说明题等形式出现,试题准备在纸签上,一张签上一般有 1-2个题目,按班级人数准备试题份数,试题不重复,一人一份。口试当堂进行,同学分批依次上讲台抽签,稍作准备,即在讲台前模拟教师上课形式回答题签中的问题,其他同学可以根据回答情况提出纠正或补充意见。教师根据答题人和台下发言同学回答情况给予判分。当堂口试作业的要点一是要设计好足够份数的试题签;二是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教学内容作贯通性归纳总结;三是课堂口试要组织有序、有条不紊进行。当堂口试的好处主要在于让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班同学发言,既锻炼了胆量,又增长了自信;另外通过答题同学的回答以及教师的穿插补充,实际上是对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切切实实地做一次总复习。如果一个班 50名同学,一人一份题签,一个题签上 2道题目,合起来就有 100道口试题。通过每个同学形态各异、风格各异的即兴回答,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阅读学术期刊论文、写作小论文和当堂口试三种课程作业形式,侧重点各有不同,三种形式课程作业的合力将指向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课程作业安排时间上说,阅读作业从学期初布置,论文写作在期中要求,而口试作业于学期末进行,科学合理地配合了课程内容的教学。对于从事大学文科教学的教师来说,不妨以这三种课程作业形式作为训练学生素质的三种途径,将会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有效地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首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自觉的心理活动,是实践型和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之一[1]。而当前大学文科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教之者都明白“问题意识”之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是实践型和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引导和培养方式却显得捉襟见肘,收效甚微。诸如有教之者倡导“问题意识”教学法应遵循三个原则:即准确设问、适时提问和渐次推进[2]。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达到教之者所期待的那种理想效果。关键症结在于学生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以及问过又如何等几个方面。因此使得这种看似合理的“问题意识”教学法也只能流于形式,因为它不具备可操作性。笔者依据多年的文科课程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得出,以上三种行之有效的作业训练方法十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是操作性强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新途径。
其次,切合了实践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课程作业的现实作用在于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因为学生做作业不仅仅在于消化、积累和转化知识,同时也是直接衡量学生平时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成为构成学生学期总成绩的量化数据之一。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将平时课程作业成绩以 30%—50%的比例折入期末学科成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了课程作业的重要性。所以说无论从知识储存与创新的主观实际需要,还是学生成绩量化标示的客观形式上需求,都应给予课程作业以足够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转化带来积极效果,最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而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也就意味着向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逐步靠近。培养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但如何逐步实现这个目标又长期困扰着一线的教育教学者,尤其是以理论性见长的大学文科教学。所以,探讨并归纳出优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并发扬推广之,这就十分切合了当前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而以上所论及的大学文科作业训练新途径恰恰就是这一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1] 刘红.培养问题意识强化技能训练[J].文教资料, 2006(4下):68.
[2] 李义蒙.“问题意识”教学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3):49.
G642
A
1007-8444(2010)05-0692-04
2010-07-28
施军(1963-),男,江苏洪泽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孙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