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改革必须牢记基本国情

2010-04-11 17:23谭扬芳
关键词:基本国情初级阶段建设

谭扬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北京 100732)

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改革必须牢记基本国情

谭扬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北京 100732)

基本国情观经历的艰难形成、发展与深化过程揭示了它的历史必然性。中国改革是立足于基本国情的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承与发展基本国情观,是明确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科学确定基本路线、准确规划总体布局、正确提出改革目标的基本立足点。

社会主义;改革;国情观

国情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包括国家内部的自然环境资源,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基本状况和结构关系,以及国家和外部国际环境的基本联系,反映了这个国家当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最基本的国情是当前社会的性质及其所处历史阶段。中国改革是立足于基本国情的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改革,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是明确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科学确定基本路线、准确规划总体布局、正确提出改革目标的基本立足点。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1]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论是指导中国改革的理论前提。这一基本国情论经历了艰难的形成、发展与深化过程。

一、基本国情观的形成过程及基本内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逐步认识和正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作出了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为中国改革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改革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形成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论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如下几步:

一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初步提出。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当然,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2]

二是在党的十二大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发展。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再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3]报告从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两个方面阐述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在理论上把经济不发达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商品经济不发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经济特征。

三是在党的十三大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得到了完整系统的阐述。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4]252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的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根据明确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报告强调指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三大报告作出了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系统地阐述了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根本任务、指导方针等,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观。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基本内涵。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论的内容十分丰富,基本内涵如下:一是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的目前我国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二是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的工作重心、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坚持改革与开放的政策,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竞争机制,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准。

三是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且人们共同关注的时代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二、坚持与发展基本国情观的历史必然性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了21世纪。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曾对此壮举给予高度评价:“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1]11

(一)坚持基本国情观的历史必然性。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形成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受命于危急之时、肩负继往开来历史重任的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基本政策没有变,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5]57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依靠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国家的独立、尊严、安全和稳定,毫不动摇地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打开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江泽民判断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是:

一是生产力落后。江泽民指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阶段”[6]。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首先表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完善。在所有制结构上,十三大初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突破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十四大明确了“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5]227但这些制度还未达到完善的程度。其次表现在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邓小平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4]373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尽管如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然不完善、不成熟。再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长期忽视民主法制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已有的民主法制又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但尚未达到健全的程度。

三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又有了资本主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封建社会中,小生产(即个体生产)是社会生产的唯一形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小生产也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因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小生产的习惯势力,必然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

这些论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的“不发达”状况,从而深刻地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

(二)基本国情观内涵的发展。

199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重申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进一步论述了十三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一些基本内容,从九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作了深入的探讨。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又重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其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九大方面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现状和历史任务[6]14-15。与十三大报告突出强调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不同,十五大的新阐述,既强调经济建设的要求,又凸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既提出要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既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又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强调要缩小地区差距、又强调要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总之,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二是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这个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且人们共同关注的时代问题。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改革必须坚持与发展基本国情观

面对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改革必须继续坚持与发展基本国情观。

(一)继续坚持基本国情观的历史必然性。

面对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成绩,国外有的人开始宣扬“中国威胁论”,国内也有人开始沾沾自喜。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这些差距、困难和问题就是判断我们依然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依据。具体说来,主要有:

一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中国首部环境绿皮书《2005年:中国的环境危局与突围》指出,空气污染使慢性呼吸道疾病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其造成的污染和经济成本约占中国GDP的3%—8%,达到1 280亿元,相当于广东和上海GDP的总和。

二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4 761元,前者是后者的3.02倍;东中西部地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人均GDP的比重差距不断扩大;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滞后,联合国发展署2003年各国社会发展数据显示,中国社会发展指数排在l04位。

三是扩大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特别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农产品的价格全面下行;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困难加大;有关旱涝灾情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也给农民增收带来不利影响。

四是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究其原因在于:科技投入不足,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长期低于4%;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少,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政府对卫生领域的投入在世界卫生组织给191个成员国2000年卫生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排144位;社会公共福利投入不足,1995年至2005年,我国民政事业支出只占国家年均财政支出的1.59%,民政事业设施建设投入只占国家年均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的0.17%。

此外,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上述这些情况表明,虽然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二)基本国情观内涵的深化。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论基本内涵的深化体现在创造性地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这个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且人们共同关注的时代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基础,创立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通过理论创新形成新的理论形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趋于完善。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致力于解决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系列矛盾,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与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问题的矛盾;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之间的矛盾,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继续强调基本国情观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多次强调把握基本国情的重要意义。

一是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其必要性体现在:第一,只有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才能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第二,只有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才能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第三,只有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才能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第四,只有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才能清醒而又顽强地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而扎实奋斗、不懈奋斗;第五,只有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才能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改革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是要坚持把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就是要防止两种片面理解:第一,认为反正还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制度,就妄自菲薄,自甘落后;第二,认为还是初级阶段,为了赶英超美,就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重要意义在于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其正确态度是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本身有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的优越性,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增强中国改革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总之,认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是我们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的基本前提。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2]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8.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9.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

责任编辑:张超

A849

A

1007-8444(2010)05-0567-05

2010-04-09

2009年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9BDKD072)。

谭扬芳(1972-),女,重庆奉节人,副研究员,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基本国情初级阶段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基于语料库的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习得考察
1949—1952年中国农村建设的历史特征探析
牢牢立足基本国情 科学把握历史方位
浅论初中政治中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学习
多元智能理论对制定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立即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由来及其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