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正国,杨小军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基于思维方式转变的视角看科学发展观的实践
姜正国1,杨小军2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哲学问题,尤其是一个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为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以前那些不利于或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引领社会发展。即实现从片面思维向整体思维的转变,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从孤立思维向关联思维的转变,从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
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非线性思维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改变了思考发展问题的方式和维度,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方式的变革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变革与创新。为此,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必须抓住方法论这个关键,对以前那些不利于或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引领社会发展,以切实解决好关乎发展全局的诸多重大问题。
思维方式是一定社会历史实践活动形成的、由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结合并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样式,是主体观念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作为思维理念、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总和,是对思想观念的概括和升华,是连接理论原则与具体实践的桥梁和中介。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与支配。在一定的意义上,实践活动方式是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思维方式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实践能力的内化和理性积淀。思维方式科学与否,反映了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决定着认识的对与错,决定着实践的成与败。
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一方面,社会发展的程度(状况)和特点决定着思维方式的结构和状态。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这一时代的社会存在方式和人们的社会心理与价值取向,这种社会结构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一起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因时代特征、社会发展主题与状况、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与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P73)恩格斯也很清楚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且有非常不同的内容。”[2](P27)另一方面,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它就成为相对独立稳定的思维定势,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思维方式的变革会影响以至改变人们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当人们进行认识活动、思考问题时,它积极而主动地对思维发挥启动、运行和转换的作用,规定着思维的方向及其侧重点,并执行着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的功能,顽强地显示其活力。当然,形成于大脑中观念性的东西,又具有自身的凝固性、保守性。当某一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落后于发展的步伐时,这种落后的思维方式会阻碍前进的脚步。[3]例如,人们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所养成的传统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直至如今,在某些人的头脑里还有其惯性影响。每当他思考、探讨问题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沿着习惯思路去考虑和处理问题,这种和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思维惰性,是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它会顽固地反作用于实践活动,成为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阻力。
社会的发展可以推动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转换、更新,而思维方式的发展又能够推动社会实践和社会的发展。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的这种互动关系告诉我们,要实现思维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引导、促进作用,就必须对以前那些不利于或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进行变革,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这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所以从本质上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变革说到底还是人自身观念层面的变革,也即人们思维方式的转换。因而,社会发展主体思维方式的转变,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成败,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对近代以来线性经济增长模式的扬弃,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社会发展问题。这种新思维理念主要体现在以整体思维、协同思维、开放思维、动态思维、人本思维来把握社会发展。科学发展观诸多发展思维的变革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创新。
1.整体思维
科学发展观以一种整体思维来把握社会发展,正确揭示了社会及其发展的整体性特征。科学发展观纠正了长期以来单纯把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的线性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进步、文化价值观念变迁、自然协调、人的发展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认为这些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和关联性,因此,发展必须着眼于系统整体的互利互动和协调一致,使人与自然、经济、社会能有序循环,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社会的全面发展,它把社会发展看作是复杂的系统,从整体出发,全面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结构、功能、环境,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把握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和规律。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口等的协调发展,并将这种协调发展纳入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整体中去认识并实践,从总体上去全面推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4]
2.协同思维
科学发展观以一种协同思维来考察复杂的社会系统,突出了系统内部诸要素、系统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传统发展观只强调经济增长,突出的是系统内单一要素的发展,而忽视了人类社会系统内自然、经济、社会诸要素的关联与协调。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实际存在的不协调、孤立的、不可持续的以及片面的现象,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这一战略决策囊括了当前改革、发展、稳定所要解决的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它的提出就是针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问题的现实选择。“五个统筹”其实质就是要把基本矛盾关系的外在协调发展转变为矛盾对立统一的内在统筹发展,从根本上统筹生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并且从根本上提升三大发展交互协同三位一体的统筹能力和整合水平。
3.开放思维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方位开放的发展观,它以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来把握社会发展过程,把社会发展置于一个开放性的视域来考察。事实也表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活动,它总是不断地同外界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总是处于开放性的过程中。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被纳入到“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离开外部世界求得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如此,同样要遵从开放性原理,不断推进其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科学发展观特别强调要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这一发展观把我国的发展之路放在一种宏大的全球视野中思考,也就是在对既有的全球资源的生态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有限发展空间认识的基础上,超越以工业增长为核心的线性发展观,寻求中国新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要突破传统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拓展开放发展空间,增强国际竞争力,使我国的经济运行适应世界市场的发展。
4.动态思维
可持续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传统发展观以一种静态思维来把握社会发展,只注重人类的眼前局部利益,导致了发展的困境与不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以一种动态思维来把握社会发展,把发展的持续性作为发展的重要表征,它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环境、自然和生态的承受能力,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过去由于受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束缚,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在求得经济增长的同时,却带来了对自然和环境的巨大破坏,人口、环境、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影响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持续性。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我国实施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5.人本思维
科学发展观以一种人本思维来把握社会发展,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摒弃了传统发展观把人当作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根本上解决了发展的目的性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以人为核心,认为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发展的目的。当然,这里的“以人为本”全然不同于传统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要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发展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其中心和出发点。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这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对发展核心的新概括,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思维方式变革不是在旧的理论框架中提出某一新思想,而是改变分析、思考社会问题的方式和维度,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实现思维范式的转变。当前,应变革不适应和谐社会构建的落后思维方式,改为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社会发展。
1.实现从片面思维向整体思维的转变
片面发展思维是顾此失彼的畸形发展思维,片面思维忽视事物是由多层次、多要素相互关联而构成的有机系统,往往只简单地看到事物的一极,在处理问题时偏执一端,甚至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在工作上,习惯于“单项突破”,将局部经验普遍推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而整体发展思维则是强调诸方面有机协调发展的思维。毋庸讳言,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在发展问题上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片面发展思维,一些地方采用的发展方法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片面发展方法。如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于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GDP是硬道理,把“经济手段”万能化、绝对化,认为经济建设搞好了其他方面就会一好百好,只要GDP上去了,自然是“一俊遮百丑”。其结果经济或许上去了,但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应该说这样的教训是非常沉痛的。运用整体思维,讲发展就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整体推进;就是社会的整体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发展还要着眼于政府、企业、公民社会、公众的社会结构的全方位管理。任何注重单一要素的发展,都是片面的、畸形的,最终也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
2.实现从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的转变
社会发展是动态的复杂系统,需要我们自觉应用动态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动态思维要求破除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期性思维,树立自然、社会和谐的持续性思维。短期化思维割裂质、量、度及其变化的内在关联,在发展途径的选择上往往走捷径、图省力,急于求成、不惜对资源环境竭泽而渔,使居民健康受到严重损害。科学发展观则注重在质、量、度统一基础上的持续性思维方法,坚持以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持续发展为主导途径。具体来说,一要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树立持续性思维。必要的增长速度是科学发展观题中应有之义,但必须注重效益,不能只图快、不重质,要把握量与质的统一性。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资源能源节约、公共环境治理等,实现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二要在处理增长与环保的关系上树立持续性思维。传统增长观在发展经济时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科学发展观则重视把握经济发展的量变、质变与资源环境限度的和谐,即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跳出那种“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发展模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循环经济。需要指出的是,政府要在环境保护这个质的规定性上发挥主导作用,把环境保护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大领域之一,同时带动市场自主投入、企业积极参与,进而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和谐统一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3.实现从孤立思维向关联思维的转变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发展作为一种客观事物当然也不例外,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关联思维去考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以及一切系统。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就是运用关联思维来看待和处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关系的产物。譬如: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从国民经济合理布局和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角度解决“一条腿长(富裕地区)一条腿短(贫困地区)”问题;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从社会有机体整体发展的角度解决社会发展滞后的问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从社会与自然两大系统协调发展的角度解决非持续发展的问题;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就是要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的角度解决资源匮乏、市场疲软和资金短缺等问题。由此可见,只有站在系统整体、协调的高度,才能如此透彻地发现和归纳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矛盾,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制定对策,从而实现社会的协调、持续、有序发展。从根本上说,“五个统筹”就是要立足于对复杂社会的综合思考这一基础上,使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之间,相互适应,相互促进,使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协调,相互推动,从而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相宜和效率兼顾的社会发展形态。
4.实现从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
线性的特点是单一、均匀、不变,单一的方向,均匀的分布,不变的速度,等等。以线性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形成的是线性思维。线性思维强调事物的因果联系,以直线式的机械分析来思考问题,其结果是把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忽略了事物间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联系。长期以来,在线性思维的樊篱下,人们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数量增长已被格式化,这种思维定式引起的严重后果不仅是把发展简单化,而且因社会发展观的滞后和偏离而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发展问题。非线性与线性恰好相反,非线性具有多变的方向,非均匀的分布,可变的速度,等等。世界本质是非线性的,世界的非线性特性必须以非线性思维来认识和把握。非线性思维强调事物的相互关联,强调从整体、多维的视角来考虑问题。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人口、环境、文化、经济等多因子、多层次组织起来的非线性系统,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发展中的随机变化或临界点将有可能引发所谓的“蝴蝶效应”。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系统的非线性特征、表现形式、产生根源、作用机理、可能后果等。同时,更要在制度建设上下工夫,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会调控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非线性的有利作用,尽可能避免或弱化其不利作用,以便探求社会发展系统的内在机理和实现途径,实现对社会实践复杂动态系统的适时调控与合理干预,引导其朝着更加和谐的确定目标迈进。
5.实现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
从物本思维出发,传统发展观在发展目的上把社会发展等同为经济增长、物质财富的积累,而人则成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和工具,从而颠倒了社会发展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其结果必然是“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5](P90)。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这个本质与核心,始终坚持运用人本思维。人是发展的实践主体和核心动力,中国的发展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价值,中国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如果不坚持运用人本思维,不及时而清醒地强调和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本质特征,发展的走向就有可能会偏离党的根本宗旨和人民的意愿。所以说,能否实现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决定着发展的性质、结果和意义,也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6]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 钱黎勤.建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维方式系统[J].宁夏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学报,2008,(2):98-99.
[4] 傅菊辉,杨小军.从非线性思维视角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57-58.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 陈耀年,覃正爱.科学发展观与思维方式的变革[J].人民论坛论,2006,(11):60-61.2.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Hunan 417000,China)
Look on the Practic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formation of Thinking Modes
JIANG Zheng-guo1,YANG Xiao-jun2
(1.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Hunan 417000,China;
The practice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a philosophical issue in essence,in particular changes in a philosophical way of thinking mode.To implement and realize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we must transform the thinking modes which are unfavorable or inadaptable fo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the past,and establish the correct thinking mode and the value orientation.That is to say we should realize transformations from one-sided thinking to the overall thinking,from static thinking to dynamic thinking,from isolated thinking to related thinking,from linear thinking to nonlinear thinking,and from material-oriented thinking to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thinking mode;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nonlinear thinking
B023.2
A
1000-2529(2010)01-0005-04
(责任编校:彭大成)
2009-09-25
姜正国(1959-),男,湖南邵东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杨小军(1976-),男,湖南长沙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