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生取向

2010-04-11 16:38:37蒋淑晴
关键词:民生民主特色

蒋淑晴

(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生取向

蒋淑晴

(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统揽全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行整体性把握与全局性思考,对人民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给予高度关注与深切关怀,始终引领中国人民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深刻蕴涵着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丰富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民生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生取向;以民为本

民生问题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引领中国人民迈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康庄大道,反映和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深刻蕴涵着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的丰富理念,彰显了强烈的民生取向。

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也根本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引领中国人民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迈向富强的社会,为真正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富强促民生,富强为民生,对富强目标的不懈探索与追求,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物质生活的深切关怀,充分彰显了经济发展的民生取向。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富强中国的唯一正确之路。富强中国和改善民生之根本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高扬唯物史观的大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为发展民生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有精辟的论断:“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2]邓小平也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3]251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始终着力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富强中国,发展民生。

与近代仁人志士探索不同的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不懈的探索中,不仅逐步制定出科学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纲领,而且在实践中逐步找到了发展生产力、富强中国和发展民生的基本途径。第一,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进行体制与生产力的大革命,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逐渐迈上了富强的康庄大道,民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第二,以极大的理论勇气重新认识计划经济体制,把计划、市场与社会制度脱钩,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看做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在中国得以确立,为中国迈向富强之路扫除了最大的体制障碍,为民生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第三,大胆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突破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四,在分配制度上,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为出发点,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注重社会公平。

目前,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但有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而不能实现共同富裕,民生问题仍然不可能得到解决。发展生产力只是为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和发展民生提供物质前提,民生问题的解决还必须有赖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为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讲物质生活的提高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与发展民生水火不相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实现人类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提供了根本保证,从而为民生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根本条件。邓小平把共同富裕思想升华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去考察,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达到共同富裕,他坚决反对两极分化:“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4]同时他也不断告诫全党,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牢牢坚持共同富裕这个航向,不断缩小贫富差距,一步步地接近最后的目标。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168这是就民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而言。就民主对民生的意义而言,如果没有人民的民主,民生发展就失去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因此,无民主则无社会主义,无民主则无现代化,无民主则无民生发展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引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迈向民主的社会,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民主保障民生,民主推动民生,对民主目标的不懈探索与追求,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政治生活的深切关怀,彰显了强烈的民生取向。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邓小平吸取“文革”时期的惨痛教训,提出:“继续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3]176江泽民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民主思想,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5]553胡锦涛进一步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6]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整个社会进步和命运的重大课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获得了极大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谐的特征和趋势,愈来愈彰显保障民生、发展民生的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达到的民主目标主要通过“五大制度”来保障和实现,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广大人民的民主,真正体现了向民众负责、为民众服务、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宗旨,彰显了以民为本的民生取向。其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它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人民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有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3]168。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广大人民真正掌握和运用国家权力。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其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3]205。在多党合作中,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以及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得以实现的又一制度保障。其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把民族因素与区域相结合、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相结合,有效地保证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其五,基层民主也在我国政治生活中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6]目前,我国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有效地保证了基层群众广泛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上述“五大制度”的确立和实施,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民生计的根本问题,从各个方面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

当然,只有民主制度,没有法制建设,民主和民生都不可能得到真正保障,民主的实现必须依靠法律功能的发挥。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有清醒的认识:“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3]146江泽民遵循邓小平发展民主法制的思想,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把它载入宪法,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定和实施,表明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和社会已被纳入了法制轨道,有效地保障了社会主义民主,民生政策的落实与持续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引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迈向文明的社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探索与追求,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仅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经济建设和人的物质生活、政治建设和人的政治生活,还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文化建设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彰显了文化发展的民生取向。

首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一定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的文化。江泽民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5]276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把人民群众喜爱不喜爱、欢迎不欢迎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个基本尺度,着眼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丰富而健康的精神需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充分彰显了文化发展的民生取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腐朽文化,这些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严重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5]55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

其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人服务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文艺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思想,强调:“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3]209江泽民、胡锦涛重申了这一思想,反复强调文化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必然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必然彰显民生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文化发展的民生本质。

最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四有”公民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具体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早在1957年毛泽东就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思想:“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力、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7]邓小平则要求“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3]408。江泽民强调:“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5]294胡锦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8]“四有”公民内涵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也是对公民整体素质和社会主义新人的综合要求。其目的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有”公民标准的确立,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注、关心和关怀,蕴涵着民生关怀的丰富理念。

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中,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更加旗帜鲜明地彰显了以民为本的民生取向。

第一,我国社会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体现了殷切的民生关怀。“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6]。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包括民生问题的关键,只有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夯实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深刻体现了民生理念的实质要义;“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各个方面都要协调发展,且具有持久性、连续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是解决好民生问题的重要条件;“统筹兼顾”,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是发展民生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其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必然着重改善民生。因此,科学发展观与发展民生的内涵与实质高度一致。无论是发展、以人为本,还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无不关系到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无不体现了殷切的民生关怀。只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解决好民生问题,也只有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我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精神和目标是和谐,深刻蕴涵了发展民生的丰富理念。社会和谐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和谐理念涵盖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丰富内容。社会和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和谐既强调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体现在了对人的关怀上,关怀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关怀人的各项权益的实现,关怀人全面自由地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必备条件。

第三,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民生建设,更加旗帜鲜明地彰显了以民为本的民生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6]。为此,党和政府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6]党的十七大把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把关注与改善民生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社会建设重在民生建设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成为党在未来时期内社会建设的重点目标和任务。相比较而言,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布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更加旗帜鲜明地彰显了以民为本的民生取向。

[1]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24.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2.

[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8]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3-11.

A849

A

1000-2359(2010)03-0036-04

蒋淑晴(1973-),女,安徽凤阳人,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010-02-16

猜你喜欢
民生民主特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中医的特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完美的特色党建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