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中半音化和声的运用

2010-04-11 15:54:27温辉明
关键词:抒情性半音审美观

温辉明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浅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中半音化和声的运用

温辉明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半音化和声的运用,这种变化音的引入所产生的半音化的声部进行,可以增加作品的抒情性,有利于表现悲伤、忧郁的情绪,也可以更好地表现幻想与神秘的意境。这种半音化和声的运用显然是受到浪漫主义情感论音乐审美观的影响。

浪漫主义音乐;半音化和声;抒情性;感性

19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复辟,西方社会并没有按启蒙主义所崇尚的理性、自由、民主的理想来发展,而是走向堕落与反动,这样,启蒙主义思想家那种相信理性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已失去了现实的根据,人们的思想也逐渐从客观的理性走向主观的感性。在这个时期,黑格尔所建立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在欧洲整个意识形态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视为万事万物的本原,认为自然及人类社会中的一切变化多样的现象,都是这种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也就是说,客观物质不是世界的本质,主观感性因素才是本质。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音乐审美观念也由古典时期的以理性、纯朴、充满激情为美转变为以主观感性、抒情性、心理刻画为美,这种审美观念的变化,是导致浪漫主义时期大量半音化和声运用的主要原因。

在自然音里可以形成两对半音进行,即下属到中音的进行与导音到主音的进行,在和声里,这两对半音对巩固调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浪漫主义时期,大量的变化音的引入所产生的半音化的声部进行就不仅仅是为了巩固调性,有时还能起到其他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可以增加作品的抒情性,有利于表现悲伤、忧郁的情绪。

主观感性的审美观使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抒情性大大增加,而半音化进行使乐音运动的距离变得最小(不包括现代音乐)。我们知道,音乐运动的距离越小,音乐所产生的动力性就越小,音响效果就越柔和与平滑,这样就能起到增强作品抒情性的作用。浪漫主义歌曲的奠基人舒伯特在《路标》一曲中,和声运用了半音化进行,抒发了主人公继续漂泊、走向无人回归的道路的心情。肖邦在《f小调叙事曲》中,低音部采用半音进行(f-降f-e),这种平滑的半音进行很好地衬托了主题的抒情性。舒曼在《在春天》中运用半音化的进行加上活泼的节奏,抒发了对春天的热爱,他还在《诗人之恋》的第6首歌曲中运用半音化的进行来抒发诗人对恋人的爱慕之情,等等。

浪漫主义音乐家们所创作的许多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音乐中所表现的忧郁与悲伤的情绪。因为主观性的审美观要求人们回到“内心世界去”,而当时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的内心充满悲伤和忧郁,面对腐化和堕落的社会而又找不到出路,音乐便成了他们抒发和躲避现实痛苦的一种极好的方式,而半音化进行在表达悲伤一类情绪方面有着极强的表现力,这是自文艺复兴后的作曲家们所共有的认识。如拉莫在《和声学》一书第34章关于“半音化”的叙述中,特别提到了半音下行包含着悲伤情绪。浪漫主义作曲家也较为普遍地运用“半音化”的这一表现特点,创造出了强力的艺术效果。如舒伯特在歌曲《孤居》、《在远方》、《夜曲》、《忧郁》等等许多艺术歌曲中都创造性地运用了半音化的进行来表现忧郁与悲伤的情绪。舒曼在许多艺术歌曲中也运用了半音化的进行来表现悲伤与忧郁之情,如在套曲《诗人之恋》的第10首《当我听见那首歌》的尾声中内声部以sf记号加以强调的半音上行,刻画了诗人“心如刀绞”般的痛苦。在这个套曲的第13首《我在梦中哭泣》中,舒曼用两外声部的半音进行、半音和声和小二度的音响,表现了“泪水如潮、滚滚直流”的心情。当然除了舒伯特与舒曼之外,几乎所有浪漫主义作曲家如李斯特、勃拉姆斯等等都喜欢用半音化的和声进行来表现悲伤与忧郁,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第二,半音化进行可以更好地表现幻想与神秘的意境。

由于浪漫主义音乐家的审美观是以主观感性为基础的,他们对中世纪神话题材情有独钟。从思想内容来看,中世纪神话传说中充满着幻想性、传奇性,甚至还有某些神秘色彩和荒诞的成分。浪漫主义作曲家以这类内容作为音乐创作的题材,更加自由地展现某种与现实世界相疏离的精神气质,通过象征的手法,间接地传达了他们内心世界中某种难以名状的情感冲动。那么从音乐审美心理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和声进行适宜表现神秘与幻想的事物?显而易见,由变音的引入所产生的半音化进行要比古典时期由正三和弦所组成的公式化的功能和声进行更适宜表现离奇与幻想的意境,这是因为正三和弦的功能和声序进具有调性的逻辑性,它的声部的进行也是由一个调式音进入到另一个调式音,非常自然,不会使人产生意外的音响效果,而由变音的引入所产生的半音化进行就不同了,它能打破以前音乐所建立的调性稳定感,对于听惯了古典时期那种公式化的功能和声的人们来说,这种和声进行会使人产生游离不定的感觉,再加上调式外变音的运用,能产生奇异的音响,所以相对来说它比较适合表现离奇与幻想的意境。浪漫主义时期以神话、传奇为题材进行歌剧创作者很多,如由德国作曲家韦伯创作的被公认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早期代表作品的《自由射手》,其剧情取材于中世纪的德国民间故事,韦伯的另一部歌剧《奥伯龙》也是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歌剧。马施纳的《吸血鬼》、《汉斯、海灵》以精灵鬼怪和传奇骑士构成了剧中的主要色调,而这些歌剧中的和声都有大量的半音化进行来衬托出歌剧内容所反映的神秘与幻想的色彩。当然,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瓦格纳的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歌剧四部曲以及《罗恩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如在《尼伯龙根的指环》的第一部《莱茵河的黄金》中有一“隐身盔”动机含有半音进行,造成了极丰富的和声色彩变化,而色彩变化的来源,则是升g小调的VI级小三和弦插入其间,形成内部的半音进行与和声色彩的暗淡,产生了一种神秘的效果。在这部连续剧的《女武神》中有一“魔法禁令”动机,最初是在沃坦向布伦希尔德唱“我要将你关闭在沉睡中”时出现的,之后当沃坦告别结束,吻着布伦希尔德的眼睛,扶着她躺在长满苔草的石头上时,乐队又奏出了这一神奇的动机,从高音区半音向下移动,而低音则以反向小三度上行与半音进行相配合,两小节为一组,形成模进的方式,在旋律半音下行的表层下及远关系和声的紧接并置,烘托和渲染了沉睡时的梦幻般的意境。又如在《罗恩格林》前奏曲中,“圣杯”的主题动人无比,描绘了一群天使拥护着圣杯从天而降。在“圣杯”主题的后四小节中,低音部加进了半音进行,非常美妙地表现了这种梦幻般的色彩。

浪漫主义时期和声的半音化进行使用得非常频繁,我们翻开这个时期的每一页音乐作品,几乎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这种和声半音化进行的显著增多,很明显是受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情感论音乐审美观的影响。

[责任编辑 迪 尔]

J614.1

A

1000-2359(2010)01-202662-02

河南省软科学资助项目(092400430034)

2009-05-20

猜你喜欢
抒情性半音审美观
浅谈半音键竖琴在竖琴启蒙教学与普及推广中的重要地位
音乐生活(2022年9期)2022-10-21 20:11:20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昆曲曲学小讲堂之北曲的半音
上海戏剧(2017年10期)2017-10-24 11:42:16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东方教育(2016年19期)2017-01-16 10:55:09
李斯特《但丁奏鸣曲》和声中的半音化运动
北方音乐(2016年23期)2017-01-11 11:07:57
“臆断”所指非李渤
考试周刊(2016年97期)2016-12-26 15:48:30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1:20:40
浅谈日本传统建筑中的日式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