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运虎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浅谈气韵生动是“法”
赵运虎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法,既是绘画创作和鉴赏的准则,也是指导绘画的具体技法,其中所涉及的气韵与形体、气韵与笔墨、气韵与画家的精神等论述,对于当代中国绘画发展及中国画技法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
六法;气韵生动;笔墨
六朝时代谢赫《古品画录》所提出的绘画“六法”可谓中国绘画学津梁,无论画家与理论家均奉之为金科玉律。作为中国绘画范畴史上一个完整而严密的艺术纲领,它给千百年来的中国绘画史带来了巨大影响,至今还在中国绘画创作和评论上起着重要作用。“气韵生动”作为“六法”的第一法,被称为中国绘画的最高美学准则,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六法”的代名词,它不但是鉴赏作品的准则,还是指导绘画的具体技法。
谢赫把“气韵生动”排在“六法”之首,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论精神相一致的。“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王充《论衡》云:“天之所以生也者,阴阳气也,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气”是万物产生变化的根基。曹丕《典论·论文》云:“文以气为主。”此处的“气”指人的才性、气质以及由此形成的文章、图画之风格气势。刘勰的《文心雕龙》贯穿了“重气之旨”。钟嵘诗品更进一步以“气”为建立全部诗论的根本。总之,中国古代的宇宙起源论、生命起源论、文化与艺术起源说,无不可以用元气理论进行解释。
“韵”字盖始用于汉魏之间。《世说新语·文学》注引邓粲《晋纪》说:“遐以辩论为业,善叙名理,辞气清畅,泠然若琴瑟。温其言者,知与不知,无不叹服。”魏晋时人喜欢以琴瑟之韵来比清淡论辩时的言辞声音中所包含的美。“韵”意味着超群脱俗的风雅之美,刘勰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晋吕静《韵集》的出现,表明“韵”字成为当时文学上的专用名称,不论是音乐的韵,还是文字的韵,都是指调和的印象,具有风雅之美。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已完整应用了“气韵”这个概念。他说:“文章者,盖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
谢赫在《画品》中评论各个画家时多次涉及“气韵”,如评画家张墨、荀勖时说:“风范气韵,极妙参神。”评戴逵说:“清韵连绵,风趣上拨。”评王惠远说:“出入究奇,纵横逸笔,力逎韵雅,超迈绝伦。”这都是从艺术家的创作所表现的审美趣味、艺术境界、风格特点上来讲作品的“气韵”。综上所述,可知“韵”是当时人伦鉴识上所运用的重要观念。
“生动”一词在中国文字中可以分开来加以解释,“生”和“动”的观念显然与《易经》的思想密切相关,《易经》中的“观我生”,“生犹动出也”,指的是生命运动。顾恺之在评《小烈女》一画中说,“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提出了“生气”这一概念。在中国绘画史上,明确地提出“生动”一词用于艺术理论当中,并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美学意义的概念,是从谢赫开始的。他提出“生动”的概念,是与诉之视觉的人物绘画的发展分不开的,同时也受着从魏晋至齐梁间美学倾向的变化影响。“气韵生动”的提出,为后世论画者大加尊崇,成为元朝以来中国人物画的品评标准,之后其范围扩大到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的绘画当中,成为衡量整个绘画艺术的品评标准。
汪珂玉在《跋六法英华册》中云:“谢赫论法有六法,而首贵气韵生动。盖笔法用笔,非气韵不灵;应物象形,非气韵不宣;随类赋彩,非气韵不妙;经营位置,非气韵不真;传移模写,非气韵不化。”可见无论用笔、形象、赋彩、经营、传模等都必须首观气韵。
中国绘画的用笔用墨是画家的基本功,它不但是中国绘画技法技巧的主要表现手段,而且也是画家人格修炼的直接反映。有了笔墨运用,笔以墨为筋骨,墨以笔为精英,笔墨互为表里,可演绎出不同的形态、空间、层次和趣味,以达到表现某种情操意蕴的目的,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情韵和审美意趣。因此中国绘画的气象韵格又是通过骨法用笔加以实现的,这些都是一种精神美转化为人格美的表现。
气韵与笔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五代荆浩起,开始注重墨之气韵,荆浩对气、韵、笔、墨四者作了解释,认为气即是笔、墨即是韵也。明代画家唐志契《绘事微言》中说:“气韵生动,于烟润不殊,世人妄指烟润为主动,殊为可笑,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而生动又非韵之可代矣,生者生生不穷,深远难尽,动者而不板,活泼迎人,要皆可默会而不可言。”清代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这样说:“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动矣。气韵有笔墨间两种,墨中气韵人多会得,笔端气韵,世鲜有知。”
中国画的笔墨并不仅仅全是技法而已,其中包含了情景、意象、境界等多元素,也包含了作者的气质、个性、学养等。现代国画大家黄宾虹认为:“气韵之生,由于笔墨,用笔用墨未得其法,则气韵无由生动。”“气韵生动”既是鉴赏标准,也是其创作目的。在绘画技法中,“气韵生动”不仅仅是技法的鉴赏,而且强调通过技巧所反映的韵味,呈现创作主体的精神倾向,因此,它与“传移模写”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气韵生动”“传移模写”构成了“六法”中的最大的因果对应范畴。中国画鉴赏是对气的审美,所以,气的高低决定于是否有韵,韵之高低,由动而生,由生而动,舍气则无所谓韵与生动。其含意,一是要画“气”,注重云气之渲染,使画中“含元气之氤氲”;二是要描绘人物和动物的“生动之状”,有一定的动势和速度,有飞动之意,从而表现“气”的力和美。千百年来,在中国绘画的发展中,笔为中国绘画的筋骨,墨为中国绘画的血肉,笔墨是构成中国绘画内在美和形式美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国绘画创作与品鉴的主要依据。
总之,自谢赫之后,在气韵与其他五法的关系上,历代画家、理论家各有论述。对“六法”进行反复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绘画发展以及中国绘画的理论技法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 迪 尔]
J212
A
1000-2359(2010)01-202642-02
赵运虎(1963-),男,河南辉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研究。
20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