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芹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英才中学江苏徐州221011)
化学新课标下实验演示之我见
李桂芹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英才中学江苏徐州22101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由于学生的化学学习是对化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因此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化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教育、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目的。演示实验无论是对问题的探究,还是对学生的引领、启迪和示范,在化学教学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教学策略,将实验演“活”,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已引起了同仁的关注,本人结合化学教学谈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策略一:优化演示实验。对课本上已设的演示实验要根据课标要求,通过教师科学的改进,适时、适宜进行实验,达到感官刺激的最佳效果和三维目标达成,激发创新思维的最有效手段。
例如“几种常见的酸”的教学,关于酸碱指示剂,如果只是按课本上的实验去做,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缺乏思维的主动性。为了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笔者给学生增添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上课一开始就对学生说“老师今天给大家变一个魔术”。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我有意模仿魔术师的样子,遮遮掩掩之后,在事先用酚酞试液写好课题的白纸上,喷洒NaOH稀溶液,立即显出了一个红色字体的课题“第二节几种常见的酸”,学生好奇地睁大了眼睛,不知所措。“请大家看仔细了,老师还能把它变没了”,一边说,一边又在红色字体上喷洒盐酸稀溶液,顿时红色字迹消失了。“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学生更加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呢,这不是老师的能耐,大家学了这一课就明白了”。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本,带着一串串思考等着上课。学生由被动化为主动,产生了积极的创新思维意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策略二:创设演示实验。新教材较旧教材演示实验更直观,更生活化,更贴近学生。但教学中我们仍发现教材中原有的实验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需要,有计划、针对性地适时创设化学演示实验,不仅能及时帮助学生走出思维盲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还能不断诱发思维升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分子一节时,由于微观粒子的不可见性,内容比较抽象,仅靠教师讲解,缺乏直观性,学生难以理解。为此,笔者及时给学生设计一个有趣的演示实验:用细铁丝编织成一棵“花树”,在花枝上系着有酚酞试液浸泡的棉花球作“花朵”,插在一个橡皮塞上。在“花树”下的表面皿里滴几滴浓氨水,然后罩上一个大烧杯,过一会儿,白色棉花球变成了红色,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桃花开’”,情景十分壮观。通过对本实验的观察、分析、思考,启发学生想象分子的存在和不断运动的真实性,对分子性质的认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策略三:开放演示实验。新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呼唤着化学实验的开放性。开放性演示实验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开放化学演示实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主探究,手脑并用,同时依托课堂演示实验的延伸和深化,充分展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协作精神。
例如在“化学与环境”教学时,我将演示实验开放到课外。组织学生课外探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提出问题:酸雨对种子萌发或者生长是否产生影响?
作出假设:酸雨使种子发芽率降低,对生长产生一定的危害。
假设依据:酸雨具有较强的酸性,含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设计实验(实验方案):
(一)实验材料及用具:绿豆(完整饱满而没有破损、霉变、虫蛀)共450粒;醋精;清水;pH试纸;9个杯子;9块碎布;一个小勺子.
(二)实验组:1,2,3,4,5,6号
对照组:7,8,9号
(三)实验的方法步骤:
1.将450粒绿豆平均放入9个杯子中,每杯各放50粒绿豆,每个杯子里垫着一层碎布。
2.用醋精和清水配制模拟酸雨,把pH控制在3和4,用pH试纸测定它的pH值。
3.将装有绿豆的9个杯子标上数字,1、2、3号是实验一组;4、5、6号是实验二组;7、8、9是对照组。
4.将1、2、3号杯子各倒入pH=3的模拟酸雨一勺,4、5、6号杯子各倒入pH=4模拟酸雨,7、8、9号杯子各倒入清水一勺。
5.四天后观察结果并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注意:实验组和对照组用的种子的种类、大小、数量、新鲜程度及其他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均应相同。实验数据分析:要求学生将实验一组、实验二组和对照组种子发芽率进行对比,将得出结论写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策略四:改“演”为“探”。教师可以把某些验证性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己提出问题,去假设、去验证、去讨论分析和处理信息,实际感受新知识的产生过程,体会实验的成功与挫折,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例如燃烧与灭火中有关“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可设计成一个控制实验变量的对比探究性实验。实验开始先引导学生对比铜片上的红磷、白磷相同点和不同处,再对比水中的磷与铜片上白磷的相同点和不同处,为最后解释现象,得出结论作好铺垫。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其余两处磷没有燃烧,经过分析讨论,不难得出燃烧所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可燃物;二是必须与O2接触;三是可燃物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到这里教学任务虽已完成,但不能失去开发学生智慧的机会,教师进一步引导:如何让红磷和水中的白磷燃烧呢?学生激动,七嘴八舌,很快得出:给铜片上红磷加热,向水中的白磷通氧气,就可以使两处磷燃烧,依据学生提供的思路,教师再演示,两处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最后加以总结: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物质就能燃烧。当学生对燃烧条件已有了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即时可有意识再抛出一个问题:由两个实验得出结论,该结论严密吗?如何使实验更严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争相探究,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可将铜片上的磷置于氧气中;可将两个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铜片的两处磷上;可将铜片上的两处磷置于除去氧气的剩余空气中作对比;可向水中的磷通N2、CO2……学生思维的火花又一次碰撞。否则学生会失去了一次反思习惯、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训练。
教学中,本人通过演示实验的改进,不仅提高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美]谢克希里等著,王耐冬等译.化学演示实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1008-0546(2010)04-0073-02
G633.8
B
10319/j.issn.1008-0546.2010.0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