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飞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实力象征的当代社会,研究型大学正逐渐成为世界高教系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研究型大学不仅成为一个国家科研成果乃至世界科研成果的重要发源地,而且还成为该国科学界乃至世界科学界“顶尖级”人物的发源地,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并对该国科技、经济、社会以及高等教育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在我国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既是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在推动国家科学发展和经济建设、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本科教育在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因为她不仅是维系大学正常运转的财政基础,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基础,是研究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且也是大学学科发展的学术基础,是大学形成“名校”声誉的重要基础[1]。综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没有一所大学不是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的。要创建研究型大学,必须要创办高水平的本科教育。
然而,目前人们对此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基于此,本文在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发展策略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发展状况、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深入探讨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发展策略。
以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享誉世界高等教育系统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其本科教育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曾一度存在重研究、轻教学,重研究生教育、轻本科生教育的倾向,其教育质量与研究型大学的声誉不太相称,受到了社会、公众和学界的批评与质疑。在此情形下,美国研究型大学直面外部的批评和期许,通过不断的探索、变革和创新,努力解决在自身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危机,着力提升其本科教育的品质,在多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从而保证了大学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在1998年发表的《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报告(简称“博耶报告”),以及该基金会在2003年发表的《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并参阅国内外其他相关学者的文献,归纳梳理了近几年来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
1.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任何一所大学发展本科教育,都必须有明确的、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并追求的培养目标,该目标还必须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并与大学本身的文化渊源和现实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育层次大多着眼于培养有特别创造力的拔尖人才,并期待着这些人才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如麻省理工学院以培养工业界的领袖人物为目标。从美国哈佛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对其本科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界定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正如博耶报告所言,美国研究型大学“将会造就出一种特殊的人才,他们富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拥有代表其清晰思维和熟练掌握语言的交流技巧,拥有丰富的、多样化的经验,这样的人将是下一个世纪科学、技术、政治和富于创造性的领袖。”[2]
2.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贯穿本科教育教学全过程
所谓探究型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在博耶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使“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成为标准,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到在教授指导下以发现为基础的学习,由学者型的教师来从事本科生教育。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并将其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不但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而且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把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文化转变为一种学生作为知识探究者的文化,一种教师、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文化。美国研究型大学现今都有各式各样的“本科生科研计划”,负责资助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立的“本科生研究机会方案”、伯克利大学设立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等,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参与科研,而不是把知识停留在书本上。显然,本科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的科学研究,了解并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是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育方面最明显的竞争优势。
3.强调通识教育、文理渗透和跨学科教育
美国研究型大学非常重视给学生一种宽广的知识基础。如麻省理工学院十分重视给学生以广博的知识和基础性教育,本科生在大一时不分专业,全面实行通才教育,到大二时才划分专业等;普林斯顿大学则是到大三时才以专业为主,大一、大二全部用于打基础。这就从学制管理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尝试和明确自己所具有的真正特长,避免过早投入职业训练所带来的弊端,有利于学生专业上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人文与理工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要求主修理工科的学生需要学习一定比例的人文课程,主修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也需要学习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课程。再者,研究型大学除了高度重视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和重大项目的联合攻关外,还非常重视设置跨学科的专业和课程,以利于学生从本科阶段起就进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得到跨学科研究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其创造潜能。
4.注重整合教育
整合教育就是融学生学习与生活于一体的教育,从对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分别要求到它们是不可分离的要求,从重在正式教育到强调在正式与非正式场所的教育,从研究、教学和社区互不相干到将它们各自提供的教育价值统一起来。这种教育范式的实质,就是将结构化教育与非结构化教育整合起来,让本科生在各种场所,通过各种形式,共享优势资源,获得整合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3]。例如,本科生有机会与著名教授一起工作,得到他们的指点;有机会使用一流的研究设施;有机会与不同背景、文化和经历的人进行交流等。显然,这种整合教育经验,远不是用学分能够衡量的。正是这种整合教育经验,美国研究型大学才能向社会输送一般高校难以提供的优秀毕业生。
同时,美国研究型大学还非常重视本科生的国际化教育,通过开设国际化课程、加强国际合作以及互换留学生等方式来体现和贯彻国际化的教育思想,从而大量地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总之,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过锐意变革,有效地加强和改进了本科教育,从而也为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为我国研究型大学重新审视本科教育的地位和使命,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提供了借鉴参考。
在我国,从现状看,无论是在认识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最令人担忧、也最普遍的问题是教学与研究的失衡、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失衡。我国更多的研究型大学奉行研究第一的原则,偏重研究生教育。上至学校最高领导层、中至学校各院系领导、下至许多教师,往往把教育与研究割裂开来。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中,教学与研究、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割裂开来、分而治之,甚至相互争夺资源,甚至把本科教育置于学校工作的次要位置,不认为本科教育对创建一流大学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研究型大学重视研究生教育、重视科学研究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厚此薄彼、顾此失彼则有失公平[4]。例如,近10年来高校全面收费后,本科生每年交纳了大量的学费,但在图书馆资源、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等方面却没有研究生那样便利。又如,国内不少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经常打着知名教授的招牌作招生宣传,让许多优秀高中毕业生无限向往而纷纷报考,但进校后在大学四年中却很少有机会聆听这些知名教授们的谆谆教导,没有机会涉足科学研究,教授们从事研究的激情、智慧和方法无法通过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为学生所共享;与此同时,大量讲师以及未经培训的研究生助教则成了本科教育的主要力量。再如,教学内容过时,优秀教材数量太少,且更新周期太慢;学科之间相互割裂,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不同院系之间也很少交流与合作,跨学科的综合优势难以发挥;有时则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定向过早、面过窄,等等。
21世纪的今天,科技、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急剧深刻的变化,这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使其原本存在的问题更加凸现出来。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起因不尽相同,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更有制度和政策上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的误导
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是大学管理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系列制度及运作方式[4]。在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中,学校若对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具有明显的倾斜,很容易让教师感到本科教育既不是研究型大学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也不是最值得做的工作。与从事科研以及研究生教育相比,本科教育花时费力而收获甚微,这样势必会挫伤教师从事本科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例如,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评价与职称晋升中科研占了一个极大的份量。只要你科研项目多,科研经费多,能够在国内重要的核心期刊、甚至一般的核心期刊多发表学术论文,本科教学这一块只要达标即可,即甭管你教的好不好,也基本上不管学生的评价如何(只要别被学生轰下台),反正是上的课时数够了就可以了。按许多老师的话来说,给本科生授课简直就是出力不讨好。
2.教师职业价值观的缺失
当前,研究型大学具有两种不同的职业价值观,一种是研究至上型价值观,这种类型的教师以直接服务于自我地位的提高为其职业价值的实现;另一种是教学为重型价值观,是以服务于学生发展为职业价值的实现。从个人和短期来看,教师以直接服务于学生发展为重意味着牺牲。但从长远看来,只有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才能提升整个大学教师职业的地位和价值。显然,教学为重型价值观是促进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力量,研究至上型价值观则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阻力。作为研究型大学的高层决策者,应当了解这两种职业价值观并承认其存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研究至上型的职业价值观向直接服务于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重研究轻教学的不良心态。
研究型大学的许多教师从内心深处轻视本科教育,不仅与其在观念上把本科教学排除于学术之外有关,还与其对学术价值的理解有关[5]。不少大学学者把大学的最高使命理解为为学术而研究,而把学术的价值又单纯地看作是发现新知识。这种偏见导致了研究型大学中教师学者们把学术价值给窄化了。实际上,大学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培养未来学者来发挥其学术价值的;而本科教学则是培养未来学者的主要渠道。
3.不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
研究型大学一般会受到国家与地方政府的资助,科研教学经费充盈,拥有其他大学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但实际上受惠的大多还是科研与研究生教育,用于本科教育的经费往往捉襟见肘。本科教育已成为研究型大学“常常忽略的问题”,本科生的利益受到了相当程度的损害。一方面因我国研究型大学有限的资源与组织目标多元化的矛盾日趋激烈,导致教学尤其是本科教育受到歧视;另一方面可归结为许多大学高层决策者不愿意对本科教育作更多深入的研究和反思,不舍得对本科教育的基础建设投入过多。而这两个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我国研究型大学资源分配机制的缺失,从而对本科教育教学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
基于我国当前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根源,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重新审视本科教育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地位和使命,提高改革的紧迫性和自觉性,彻底改变目前所提供教育的性质,构建教育新范式。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开发和利用研究型大学的巨大潜力,使本科生共享优势资源,加速我国研究型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迈进。结合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前后的经验教训,并联系到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实际,本文尝试性地提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发展思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全新的理念
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应以培养精英为主、通识教育和精英教育并行发展的格局。本科教育首先应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和文化修养的人,成为一个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然后,应在所学的领域内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继续学习的强烈动机;在此基础上,永远以追求卓越为己任,敢为人先,与时俱进。总之,要高度重视对独立人格、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具有面向未来、具有全球视野、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又具有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工作与学习作风。
2.推行以研究为本的本科教育模式
从世界范围看,在研究型大学中,科学研究都处于本科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是把“研究”贯穿于大学的各项活动中,正如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全国委员会”所指出的,探索、调查和发现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职能。为推行以研究为本的本科教育,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上,倡导每门课程都有需要学生去探索的问题领域,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学生研究和探索的机会,如可以通过开展研讨式学习,为各年级本科生开设大量研讨式课程,在教师的指引下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与科学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从大学一二年级开始就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个本科生配备导师,引进研究生教育中师生一对一的指导关系,本科生可以直接参与以前只有研究生才能参加的科研活动,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名师,从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再者,制订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使本科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收者,变为积极的知识学习者和探究者。我国研究型大学应创造出这样一种以强调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本科教育,把研究贯穿于大学的各项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3.扭转资源分配机制与教师评价机制的缺失
研究型大学具备人才培养所需要的重要教育教学资源。这里学科门类齐全、学术实力雄厚,知名教授云集。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地利用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研究型大学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高层决策者应当认识到:本科教育在研究型大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是研究型大学不可分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研究生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本科生的培养质量;要增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受教育过程中的公平性,切忌以牺牲本科生教育的公平性来换取对研究生教育的高效率;大学作为开展教学与研究的载体,有责任在促进教学与研究结合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大学不仅需要在本科教育中鼓励研究与重视教学的并行政策,更需要有创造两者相结合机会的政策。这要求高教系统在资源分配机制上应有所调整,适度地向本科教育倾斜,使本科生能有机会同研究生共享研究型大学的一流实验室、教学资源、图书馆资源等优势资源,它们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同时,高教系统也要适度转变当前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扭转教师职业价值观缺失的局面,建立让更多的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更多的教授参与本科教育教学以及更多的教师乐于改善本科教学质量的有效激励机制,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发挥研究型大学的师资优势,尽快地提高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质量。
4.强化跨学科的弹性通识本科教育体系
21世纪的今天,大量的交叉学科的出现及其衍生的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6]。我国研究型大学中普遍存在本科专业划分的过多、过细,不同学科的知识传授互相割裂,重理轻文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使人才培养不能主动适应培养构建和谐社会需求的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所以,必须依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推动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注重并加强课程的广博性与基础性,通过减少专业分类、延迟专业分流、实施柔性学制管理、构建弹性的课程体系等措施,突破专业是实体的观念,使学生有一个宽厚的知识基础;同时,加强跨院系合作,开设大量跨学科选修课程,特别是应该从大学一、二年级开始就要建立跨学科学习体制,尽快推动人文科学与理工科学的相互交叉、融合和渗透,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跨学科研究的训练,培养其创新思维,激发其创造潜能,从而可以尽快地培养出迎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有着健全人格的、富有探究精神的、综合素质很强的精英型人才。
5.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国际化进程的日渐深化,我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越来越需要具有全球化视野、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合作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国际化优秀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变得日益突出和重要。而我国的研究型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里的本科教育本应是培养这类优秀人才的良好沃土,但由于相对僵化保守的教育体制、激励机制的不到位以及资源分配机制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我国的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面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今后要注重在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体现和贯彻国际化的教育思想,赋予人才培养目标以鲜明的国际化内涵。这可以通过开设国际化课程,使学生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接受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形成以全球化的视野来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或通过加强与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的交流合作,派遣更多的中青年教师出国考察学习,并在回国后多多参与本科的教学科研;或通过招生和派遣留学生,加强学生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学生构成和学习途径的国际化,从而可以尽快地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和全球意识,增强学生在未来的全球化舞台上竞争和合作的能力。
大学者,乃大师之谓也,乃育英才之谓也。总之,在研究型大学中,人才培养仍然是大学的根本。要改变研究型大学就是研究生教育的思维模式,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固然不可能立马造就杰出的领军人物,但如果其毕业生带着国际化的视野、宽广的学识、非凡的智慧、探究的动力离开校园,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我国社会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则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