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战略探析

2010-04-11 14:17
关键词:国际交流教学科研芬兰

王 俊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5)

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战略探析

王 俊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5)

在长达二十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芬兰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本国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国际交流积极性的下降,劳动力数量削减的高峰期或将提前到来,芬兰高等教育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地位亟待提高,语言文化障碍限制国际学生与教学科研人员融入芬兰社会等挑战,芬兰在2009年启动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新战略提出打造真正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共同体、增强高等学校吸引力、加强高等教育与专业知识输出、促进多元文化社会发展、强化高等学校全球责任意识等五项目标。这表明芬兰不仅将高等教育国际化视作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路径,更将其视作增强国家竞争力、促进社会革新的发展战略。

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

一、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二十年回顾

20世纪80年代末,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背景下,芬兰为确保其国际地位和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西欧一体化进程。这一关乎国家发展导向的政治决定,要求芬兰在各个教育阶段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此,芬兰教育部适时提出一项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行动计划,其重点是加强学生国际交流。当时,除了参与北欧部长理事会自1988年开始运作的诺德普拉斯项目(No rdp lus Programme)及其他双边协议项目,芬兰的大学(University)并无开展大规模学生国际交流的经验。为此,芬兰教育部拨款资助部分大学与英国、德国、法国的大学开展试验性的学生交流项目。

90年代初,在北欧经济萧条与地缘政治变革的双重冲击下,芬兰提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速合并各个区域的中等职业学校,建立遍布全国的技术学院(Polytechnic)。此举旨在提供以职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学位课程,提升国民劳动技能,力推芬兰知识经济。自此,芬兰形成双轨制的高等教育体系。1992年,芬兰高等学校(大学与技术学院)开始参与欧盟教育培训领域最具标志性的伊拉莫斯项目(Erasmus Programme),并在1995年芬兰正式加入欧盟之后全面参与欧盟其他所有高等教育项目。以欧盟项目为依托,芬兰逐步加强学生与教学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完善与其他欧洲高等学校的合作机制,促进本国高等学校与欧洲产业界的合作。

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新千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1999年,芬兰正式加入博洛尼亚进程,成为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重要成员国之一。根据博洛尼亚宣言的要求,芬兰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全面改革,修订大学法案和技术学院法案,启用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体系,引入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ECTS),向学生提供“文凭补充说明”(Diploma Supp lement),以标准化方式说明学生所修课程的性质、范围、内容与成绩,并参照“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障标准与方针”(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 r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 rea)完善本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参与博洛尼亚进程是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自然延伸,也是芬兰确保自身以小国家身份在欧洲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大作用的战略决策[1]。

为了进一步整合国际交流与合作所需资源与服务,芬兰教育部于1999年成立国际流动中心,将不同国际项目的管理权限从负责教育、劳动、贸易和工业的多个中央政府部门集中到该机构。国际流动中心与各所高等学校内属的国际办公室构成网络,以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方式共同推进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时,芬兰对学生资助机制进行改革,允许学生将个人学习补助与政府担保贷款用于支付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以鼓励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

参与博洛尼亚进程与成立国际流动中心,标志着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来提高教育质量并提升国家竞争力,已经成为芬兰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2001年,芬兰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明确表示该战略是对经济全球化作出的积极回应,并力图在2010年将芬兰打造成为欧洲教育科研中的知名影响者和全球科技竞争中的成功参与者[2]。

过去十年,除了在宏观层面的教育与科研发展规划中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确定为第一要务之外,芬兰教育部还在微观层面协助高等学校切实推进国际化。在其与高等学校签署的“绩效协议”(Perfo rmance Agreement)中,教育部引入与国际化相关的定量指标,并对指标达成情况最好的高等学校给予奖励性质的绩效拨款。为了吸引国际学生,教育部提供专门经费协助高等学校设置英语授课的课程计划。同时,教育部还鼓励芬兰高等学校与国外高等学校设立联合学位授予计划,并为这种国际合作方式制定基本准则和运作指南。

总体而言,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从2000年起,每年前往芬兰的国际交流生人数增长了80.4%,前往国外的芬兰交流生人数增长了26.0%,并且前者人数在2007年首次超过后者。同期,每年前往芬兰的国际学位生人数增长了97.7%。芬兰在吸引国际学生方面之所以获得成功,与其积极设置英语授课的课程计划不无关系。截至2010年5月,芬兰高等学校总计设置341项英语授课的学位课程计划和149项英语授课的非学位课程计划。按照课程计划数量与高等教育规模的比例计算,芬兰在所有官方语言非英语的欧盟国家中排列第二。不仅如此,芬兰一直都将高等学校置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地位,这一策略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为芬兰带来国际一流的科研人员、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使得芬兰的创新力与竞争力获得世界权威评价机构的高度认可。

二、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新挑战

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高等教育自身与外部经济社会带来的压力与挑战。

(一)芬兰学生与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国际交流的积极性有所下降

在芬兰开展国际交流的初期,学生将在国外学习视作追求跨国职业、体验异国文化、改善语言能力、拓展学业空间的机会,前往国外的芬兰交流生人数出现井喷式的增长。然而,随着国际交流规模的扩大,与之密切相关的辅助指导并没有跟上发展脚步。国际交流机会的信息公布不及时,对方高等学校的课程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与自身专业相应的长期规划,这些因素在客观上不利于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同时,新的三级学位体系带来更多学业压力,部分学生主观上倾向于在国内尽快完成学业。与芬兰在吸引国际学生方面取得成功相反,前往国外的芬兰交流生和学位生在2006年首次出现负增长。对于教学科研人员而言,缺乏时间和经费则是他们参与国际交流的主要障碍。国际流动中心在一项问卷调查中发现,芬兰教学科研人员普遍表示伊拉莫斯项目要求在国外高等学校开展一定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过高,认为参与国际会议和科研项目是更为切实有效的国际交流形式。

(二)芬兰高等教育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中的地位亟需提高

芬兰高等教育属于典型的“北欧模式”,其独特性在于中央政府统一控制高等教育资源,国民享有免费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国内高等教育规模和市场较小,高等教育治理体制高度统一,高等学校竞争的主要目标是受政府控制的资源而非学生和市场。正因如此,芬兰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与快速增长的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呈现“脱节现象”。这一现象所造成窘境之一,就是以教育、科研和创新闻名的芬兰直到今天仍未充分成为一个相关国际事务的发起者和主导者。2009年6月,芬兰议会通过新的大学法案,启动大学改革,赋予大学独立法人地位,扩展大学自治权,独立承担财政责任,同时允许大学尝试在硕士学位课程阶段对来自欧盟和欧洲经济区以外的国际学生收取学费。这标志着芬兰高等教育将突破“北欧模式”,力图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有所作为[3]。芬兰丰富的英语授课课程与完善的学习生活服务使其在吸引国际学生方面取得成功,但是与英国、法国、德国等传统欧洲高等教育国家相比,芬兰的教育和知识的输出能力仍然不足。

(三)芬兰劳动力数量削减的高峰期或将提前到来

作为北欧福利国家,芬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是人口老龄化。根据2010年5月发布的人口统计官方数据,芬兰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已经超过17.0%,这意味着芬兰劳动力数量削减的高峰期很可能早于其他欧盟国家,而如何吸引国际人才更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人才更倾向于选择前往那些拥有高密度智力资源、国际化工作氛围、探索新事物热情的区域,而高等学校在这些区域往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世界各国对国际人才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芬兰只有凭借本国高质量的教育科研体系才能吸引国际人才,才能改变芬兰高等学校中国际教学科研人员数量不足的现状,更重要的是在创新知识与科技的全球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此外,如何将国内移民转化为新劳动力也是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移民获得高等教育学位的比例较小,严重影响其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前景,移民的失业率超过本地居民两倍以上。多个欧盟国家已经提出新的移民政策,以吸引更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科研人才和技能人才。为此,推动以国际学生毕业即就业为基础的移民政策和提高国内移民受教育程度的教育政策是国际化进程中的两项紧迫任务。

(四)语言文化障碍不利于国际学生与教学科研人员融入芬兰社会

芬兰官方语言是芬兰语和瑞典语,皆属小语种语言,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芬兰、瑞典和其他北欧国家。与此同时,浓厚的平民思想氛围,较少的历史战争破坏,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芬兰的传统文化有别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所以,初到芬兰的大多数国际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不熟悉芬兰语言,不了解芬兰文化。尽管在学习和教学科研中普遍可以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是由于不能与当地民众进行深入互动,他们对芬兰社会的接触仍然停留在表层。芬兰希望凭借丰富的英语授课课程吸引国际学生前往学习,并且在学业结束后进入芬兰职场业界获得工作机会。然而,高等学校在大力发展英语授课课程的同时,对于设置芬兰语言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几乎所有英语授课的学位课程计划都将芬兰语言文化课程划归选修课而非必修课的范围。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具体要求,国际学生在学业结束后并不具备充分的芬兰语言能力[4]。

三、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战略的目标与措施

为应对前述挑战,2009年,芬兰教育部发布“2009-2015年芬兰高等学校国际化战略”[5]。新战略提出了五项发展目标,并将采取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予以保障与支持。

(一)目标一:打造真正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共同体

芬兰高等教育将培养学生在国际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高等学校将积极利用北欧、欧盟以及全球范围的合作机遇,鼓励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国际交流,拓宽学术联络,提高教学科研质量。高等学校将集中力量在优势学科领域设置英语授课课程。新战略提出到2015年,国际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的数量要实现大幅度增长,特别强调国际学位生的比例将从2007年3.7%增加到2015年的7%,研究生院中的国际学生比例将从2007年的15.8%增加到2015年的20%。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部在未来六年将设立一项总预算为3000万欧元的国际交流资助项目。高等学校将在全部学位课程计划中置入国际化的培养模块,根据个人学习计划的不同,学生可以选择参与固定期限的国际交流或者选修高标准的国际性课程。高等学校将与学生组织合作开展针对国际交流生和移民背景学生的咨询和辅导活动,并且将委任辅导人员为其提供全面的学习和生活支持。高等学校将要求以英语授课的教学科研人员通过语言证书或者其他合理方式展现其授课能力,进一步改善英语授课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目标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等学校吸引力

芬兰将以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人性化的辅助服务,吸引全球优秀国际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前往芬兰学习与工作。在国际科研网络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等学校能够有效促进芬兰社会的国际化,提高芬兰经济的竞争力和改善芬兰民众的福利。芬兰将继续完善服务业,为吸引和挽留人才的国家政策提供支撑。

为实现这一目标,芬兰教育部与芬兰科学院将联合支持高等学校在已经获得国际认可的研究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教育部和劳动与经济部将联合启动“竞争力集群增长与国际化”项目(Grow th and Internationlisation of Competence Clusters Programme),引导高等学校参与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国际研发合作。芬兰科学院与国家科技创新局也将联合推出“芬兰杰出教授”项目(Finland Distinguished Professo r Programme),支持高等学校招募具备广泛国外工作经验的一流教学科研人员。地方当局与高等学校将合作为国际人才提供与就业、居住、卫生保健相关的服务信息。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和高等学校将合作开发更为有效的国际学生选拔系统,将在国际学生的录取程序中广泛使用国际化和标准化的考试结果。从2010年开始,芬兰教育部对富布莱特中心(Fulbright Center)的年度拨款增加50%,主要用于支持芬兰与北美高等学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学术合作,特别是资助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开展互访交流。

(三)目标三:加强高等教育与专业知识的输出

作为国际教育、科研和文化合作的积极参与者,芬兰将重点面向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把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与专业知识打造成为重要的输出产品。这将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共同体的国际化,提升芬兰高等学校的全球知名度。芬兰高等学校与教学科研人员将与世界领先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展开合作。芬兰教育部将针对国际合作协议中的目标、内容、程序和经费等内容提供灵活适当的政府文件支持,以确保芬兰高等学校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先机。鉴于所处地理位置,芬兰将特别关注俄罗斯作为该地区文化科技大国的重要性,进一步拓展与俄罗斯政府和高等学校的合作领域。

为实现这一目标,国际流动中心、芬兰科学院和国家科技创新局将面向国内外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在其在线服务系统中提供在芬兰学习和工作的相关信息。芬兰将把跨境大学(Cross-Border University)打造成为国际知名项目,吸引更多联盟校参与,同时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大力宣传由芬俄十所高等学校联盟运作的巴伦支跨境大学(Barents Cross-Bo rder University)项目及其学位课程计划。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以及高等学校将联合起草跨境大学教育质量保障条款。芬兰教育部将把芬俄学生交流项目(Finnish Russian Student Program)的年度拨款增加至每年50万欧元。此外,芬兰教育部将与相关国家政府达成理解备忘录以及其他双边协议,协助高等学校在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建立合作联络。

(四)目标四:促进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

高等学校是不同文化群体开展互动的天然平台,国际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以及移民背景学生是推动芬兰本土国际化的有效资源[6]。芬兰高等学校将积极培养国际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以及移民背景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促进其对多元文化主义持积极态度。芬兰将降低移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为其融入芬兰社会提供更多的语言、文化和技能培训。

为实现这一目标,芬兰教育部将拓展学业凭单资助体系(Study Voucher Aid System)的对象范围,增加100万欧元年度拨款,用于支持高等学校针对国际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以及移民背景学生设置更多芬兰语言文化课程。芬兰高等学校将充分利用欧洲社会基金会的拨款,对全国的教学科研人员实施多元文化主义相关培训。高等学校将以开放高等教育的方式降低移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门槛。高等学校将逐步推进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劳动技能的认证,技术学院将为移民提供改善劳动技能的培训课程。教育部和高等学校将携手劳动力市场合作方开发就业指导课程,支持国际学生和移民背景学生获得雇佣机会。对于学业结束后寻求在芬兰就业的国际学生,教育部将会同其他政府部门调研是否延长六个月的居住许可签证有效期。

(五)目标五:强化高等学校全球责任意识

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合作为高等学校寻求解决全球问题的创新方式提供了机遇。芬兰高等学校将以负责任的态度,凭借研究能力与专业知识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基础,参与解决全球问题。高等学校将培养学生具备理解全球问题的能力,并且为其参与促进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机会。

为实现这一目标,芬兰将继续推进“北—南—南高等学校联络项目”(No rth-South-South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Network Programme)。该项目为芬兰和发展中国家的高等学校提供合作机会,旨在通过包含学生和教学科研人员交流的教育计划建立长期联络,并通过技术和信息共享提高教育质量。芬兰将进一步扩大项目参与国的地理覆盖范围,并持续增加项目经费。

四、结语

与芬兰过去二十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相比,新战略明显地从国家和全球发展层面审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芬兰不仅将高等教育国际化视作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科研水平的手段,更是把它视作增强国家竞争力、促进社会革新的战略选择。芬兰旨在通过该战略打造一个具备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高等教育共同体,促进多元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积极参与解决全球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进一步增强自身作为创新型国家的竞争力。

[1]Sakari Ahola,Jani M esik mmen.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Ongoing Bologna Process[J].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2003,28(2).

[2]M inistry of Education,Finland.An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Higher Education[R].Helsinki:Helsinki University Print,2001.

[3]A rild Tjeldvoll.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Responding to Globalization[J].European Education,2009,40(4).

[4]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Mobility.Across the Borders:Internationalisation of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R].Helsinki:Libris,2009.

[5]M inistry of Education,Finland.Strategy for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Finland 2009-2015[R].Helsinki:Helsinki University Print,2009.

[6]李海鹏.国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趋势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Analysis on New Strategy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Finland

WANG Jun
(Beijing Academ 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100045,China)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a remarkable achievement in the past two decades.Themajor challenges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include less interestof students and staff to internationalmobility,decreasing of labo r,under-average position in global higher educationmarket and culture-language barrier.In 2009,Finland launched a new strategy fo r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w ith five p rimary aim s,w hich are building a genuinely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community,increasing the quality and attractiveness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p romoting the expo rt of expertise,suppo rting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and p romoting global responsibility.It p roves tha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Finland is notonly considered as a channel to increas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but also a strategy to p romote national competiveness and social renewal.

Finland;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

G513.3

A

1000-2359(2010)06-0256-04

王俊(1981—),男,重庆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政策与法制。

2010-09-12

[责任编辑 许 昌]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教学科研芬兰
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芬兰坐火车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挂牌成立
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纪律建设亟待加强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
湖南文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简介
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及国际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