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语境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2010-04-11 14:17贺方彬
关键词:时代化危机马克思主义

贺方彬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91)

后危机时代语境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贺方彬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91)

从后危机时代语境解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可以获得一种新的更为宏阔的视野,而且更能凸显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特质和深层意蕴,展现其完整图景,具体表征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是时代变化和实践新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基本要义在于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特质是深入时代深处,把握时代逻辑,解答时代问题,创新发展理论,引领时代潮流。

后危机时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特质;深层意蕴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业已成为学界的“显学”,对这一问题的解析大多数人停留于纯“理论向度”和“中国向度”的层面。诚然,这些都是解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要向度,但如果脱离“后危机时代”这一全球化的新语境与当代中国人活生生的现实感受,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无疑将会变成一种自身的逻辑演绎。谈到“后危机时代”这一宏大的时代语境,感觉似乎有点远离“时尚”的意味,因为在当下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出现了一股纯学院化、经院化的逆潮,宏大的叙事方式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在“思想淡出,学术凸显”的大旗下有日渐式微的趋势。当一些人远离时代背景、脱离现实生活,沉溺于小格局的文本解读,热衷于诠释技法,以概念消解问题、以文本抗拒时代、以逻辑替代经验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实际上面临着慢性“失语症”的危险。笔者之所以强调宏大叙事的现实性,是由于作为特定时代产物并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它在现当代的时代化问题,自然与“后危机时代”这一全球化的新语境剥离不开,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放置于“后危机时代”的宏阔背景中加以观照,才能真正凸显出它的特质和深层意蕴。

一、语境解读:后危机时代的论争

2007年7月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经过全球化的传导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全球金融风暴,所到之处,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所幸的是,在各个国家、地区的共同努力下,到2009年下半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均已表现出止跌回升的趋势,金融危机基本见底,世界逐步迈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简称后危机时代)。事实上,后危机时代是一个极为含混的阶段,我们并不能给予它精准的时间界定,它是一个既包含了危机内容又囊括了危机之后新的时代内容和价值的过渡性阶段,是由危机时代向新时代转变的中间环节,作为一种尚未完全定型的新事物,对于它的特征、内容与未来趋势,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观点之一:后危机时代即为相对大国时代或“后美国时代”。许多学者认为,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全球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中国、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通过有效的措施快速从危机泥潭中跳出,不仅成为抵制危机进一步蔓延的中流砥柱,而且自身实力也得到相对加强,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原来被认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和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则在危机泥潭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这样一来,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各种力量对比趋于平衡,世界逐步由“一超多强”的后冷战时代迈向“相对大国时代”也称“后美国时代”。据统计,“2007年,美国GDP总量分别是中印两国的近5倍和15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中GDP差距缩至3.3倍,美印 GDP差距缩至11倍;2009年美中差距进一步缩至2.9倍,美印差距仍然维持在11倍左右”[1]。法国《青年非洲》周刊刊登的《翻天覆地》一文指出:“危机只是一个觉醒进程的神奇加速器,这个进程首先是中国,接着是印度……我们称之为‘新兴国家’,这些国家正加快脚步,开始赢得地位,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法国总统萨科奇也认为,世界将逐步迈入“相对大国时代”,美国和西欧独自为世界定调的时代已经结束。

观点之二:后危机时代世界将重新进入“国家资本主义”时代。众多凯恩斯主义的拥护者宣称:后危机时代世界将重新进入国家资本主义时代。他们认为,全球金融风暴再一次以沉重的代价论证了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破产,国家将不得不再次出场干预经济,以维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美国拉娜·福鲁哈尔认为,后危机时代就是世界“远离自由市场、信贷宽松、高风险交易和高薪的黄金时代,进入一个以紧缩银根、加强管制、减少投机和政府更多干预市场为特征的新时期”[2]。英国前首相布朗也断言:更加注重监管与协作的“伦敦共识”将取代“华盛顿共识”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模式。与此相反,新自由主义的拥护者则反对国家资本主义,认为这不是历史的进步而是倒退,是对自由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规则的颠覆,只不过是一股向世界迎面刮来的“歪风”。他们强调,深层次的国家干预将可能导致更大程度上的无效率,官僚主义损耗也将加大,各种贪污腐败将层出不穷。即便如此,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后危机时代国家资本主义将占据上风,回到不干预的“黄金时代”将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

观点之三:后危机时代将是一个“未知”的时代。许多学者认为后,危机时代基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新兴强国的崛起以及财富和经济实力的相对位移,未来世界将变得“难以辨认”,我们将无法预测未来发展的完整景象,世界将进入一个“未知”的时代。英国昆廷·皮尔指出:“就当前这一历史时刻而言,其不寻常之处在于,多项根本调整正在同时发生。正是这一点使最终结局如此难以预料。”[3]法国前总理米歇尔·罗卡尔等也认为,金融风暴过后,在美国、欧洲、中国和其他所有地方,“昨日的发展模式已经被推翻或者注定将被推翻”,而“争取新的社会模式的意识形态战争”“将在法国、欧洲与全世界标志着新时期的开始”[4]。但这一“战争”的结果我们将难以预料。

综上所述,通过梳理关于后危机时代的各种论争我们可以窥见它的两个基本表象性特征,其一,后危机时代是一个危机得以缓和与不稳定、不确定相互混杂的特殊时代,具有明显的“双面”特质,是“危”与“机”、希望与问题共生共长的特殊时期。其二,后危机时代是一个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从“相对大国时代”和“后美国时代”的论争中可见一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将何去何从?我们是固守“老祖宗”针对特定历史时期的只言片语,还是结合新的时代特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现实的发展向我们充分证明,我们选择的是后者。

二、后危机时代语境中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特质与深层意蕴的凸显

表征之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5]。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做过许多科学的说明,而且还渗透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过程之中。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因此,“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7]284。马克思、恩格斯这些话,是要向大家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某个天才人物的主观臆造,而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必将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而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自然要求人们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它,而不是把它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和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对于种种教条主义,马克思曾深恶痛绝,愤怒地宣称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要求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具体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恩格斯也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7]681。列宁也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8]基于此,列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发生”等著名论断,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光辉典范。

对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共产党人当然也有着深刻的体认,这是党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基本条件。首先是毛泽东,他反复强调说:“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9]当然,在这里,毛泽东着重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向度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的,但其中内含的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特质的深刻体认。

与毛泽东不同的是,邓小平亲身立足于时代主题的深刻变化,对新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成为他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因此,他对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体认比毛泽东更为深刻,他指出:“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0]291

江泽民也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问题,第一次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高度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在后危机时代,胡锦涛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并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第一次向全党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深刻命题。他指出,“当今时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一特殊的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挑战,如低碳经济、民生、生态环境、恐怖主义、新科技革命等,马克思主义如何才能化“危”为“机”,寻找到新的生长点?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现理论创新,使之能够引领时代发展的新潮流。

由此观之,后危机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可以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的生长点,而且更加凸显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其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更是其自身理论特质的内在要求。

表征之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时代变化和实践新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与实践的产物,任何理论的发展也都是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推动的结果,具有鲜明时代性、实践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也不例外。在现当代之所以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并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根本意义上讲,是后危机时代实践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其一,从时代变化的维度看,我们正处于危机时代向新时代转变的中间环节即后危机时代。列宁曾指出,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察这一个国家或那一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11]。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各国的实践,首先需要对自己所处的时代进行科学判断,并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由此推知,当前要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同样首先需要科学分析和把握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一般来讲,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任何时代,都要坚持“大时代”与“小时代”相结合的方法,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从“大时代”的角度看,始终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尽管目前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面临诸多挑战,但由十月革命开启的迈向新时代的进程既不会中断,更不会倒退,如小平所说:“这是历史发展的总倾向,但道路是曲折的。”[10]382同时,从“小时代”的角度看,则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二战后,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作了新的科学判断,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现在来看,这一时代主题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但需更进一步,在这个小时代里,我们又可以根据主要形势与特征不同划为几个更小的阶段,当前我们便处于后危机时代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相比其他阶段,它的突出特征表现为: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面临深刻调整,新科技革命一触即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发展充满动态性与不平衡性,经济增长减缓,生态环境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后危机时代自身鲜明的特征和深刻的变化,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之同频共振,才能应对时代挑战,解答时代问题,引领时代潮流,始终保持其在场状态。其二,从实践新发展的维度看,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国情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鲜明的特征是: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同时,又是矛盾爆发的高峰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社会矛盾突出等。这些新情况对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创新发展理论正是应对实践挑战的必然抉择,是实践新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

表征之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要义是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作一个简单的结构层次解析的话,它至少包含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两个基本层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二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两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完整结构和基本要义。从第一个层面上讲,后危机时代我们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比如,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的原理;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决定力量的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推动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等。从第二个层面上讲,后危机时代我们也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在不断地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比如,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发展理念;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目标;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命题;提出了把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观;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命题,进一步扩展了马克思主义视域;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新命题,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等。这两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处于后危机时代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始终把握了其基本要义,正确处理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发展着马克思主义,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也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把二者有机融合,即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更加凸显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要义。

表征之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特质:深入时代深处,把握时代逻辑,解答时代问题,创新发展理论,引领时代潮流。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一般地认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但关键在于怎么样结合:是把两种东西简单地进行拼盘、粘合,还是二者本身就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结合意味着二者有机的融合?答案显然是后者。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融合的特质和深层意蕴就在于:深入时代深处,把握时代逻辑,解答时代问题,创新发展理论,引领时代潮流。融合的第一步:深入时代深处,把握时代逻辑,解答时代问题。任何时代都有自身的时代逻辑,“所谓时代逻辑,亦即时代的本质规律”[12]。时代逻辑往往不是外在的、表面的,而是深藏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之中,通过时代问题表现出来的,时代问题则是时代逻辑的外在表现形态。任何一种理论当它揭示并抽象出最为根本的时代问题的时候,也就基本把握住了一定时代的时代逻辑,所以问题至关重要。对于后危机时代,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把握了这一时代的时代逻辑:“危”与“机”相互混杂,希望与问题共生共长,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揭示和抽象出了它的根本问题:“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答了时代的根本问题:科学发展。融合的第二步:创新发展理论,引领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在于揭示时代逻辑,解答时代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创新发展理论,引领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但这种发展不是自发的、任意的,更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沿着实践和时代开辟的现实化道路前进,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扬弃过程,关键在于既克服又保留还要增加新的东西,在于创新,也就是要在融合过程中,不断把时代和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以增添新的内容,实现理论创新,并以创新的理论引领时代发展的新潮流。在后危机时代,我们党善于根据时代变化与实践新发展校正理论偏差,更精于把时代和实践新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不仅使之更加凸显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还反映了新时代的特质和发展潮流,其一枝独秀的亮丽景观,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地区的关注和认同,也为自身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结语

在后危机时代语境中省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自身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更是时代变化和实践新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不仅是立足于中国当代实际,破解中国发展问题,创新中国发展理论,指导中国发展实践的中国现实运动,更是跨越国家、民族界限,深入时代深处,揭示时代逻辑,解答时代问题,反映时代潮流,创新世界发展理论,站在时代浪尖上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性运动。由此观之,“理论向度”“实践向度”“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自身内含的基本向度,基于此,解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要从“理论向度”揭示其基本范畴、内涵、逻辑体系等,使其具有突出的学理性,还需要从“实践向度”把握其现实的客观必然性,充分反映时代变化和实践新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的新挑战、新要求,彰显其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不仅要从“中国向度”体现中国国情,破解中国问题的中国方式,形成中国特色的中国经验,展现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更要从“世界向度”反映世界发展潮流,揭示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突出其具有的世界性、普遍性特征。只有在四种向度的有机结合中,才能真正展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完整图景,凸显其整体结构特质和深层意蕴。总之,在后危机时代语境中解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获得宏阔的时代背景,而且更能凸显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特质和深层意蕴,并从这个侧面昭示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1]刘飞涛.后危机时代的国际政治格局与趋势[J].国际问题研究,2010(3).

[2]拉娜·福鲁哈尔.全球资本主义新时代现在开始[N].新闻周刊,2008-10-13.

[3]昆廷·皮尔.一个宏大的秩序走入视野[N].金融时报,2009-04-06.

[4]米歇尔·罗卡尔,等.意识形态战争现在将打响[N].世界报,2008-10-08.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6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1.

[9]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81.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43.

[12]左亚文,朱国宗.时代逻辑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大众化[J].探索,2010(4).

Context of Post-crisis Era and Era of Marxism

HE Fang-bin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Beijing 100091,China)

From context of post-crisis era to understand era of Marxism,Not only can obtain a new,mo re broad vision,but also better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of Marxism in the era and the deep meaning,and show the comp lete picture.Specifically characterized as:M arxism in the era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Marxist theo ry of the quality of their ow n times,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the needsof p ractice times changes and new developments,the basic meaning is to co 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here to Marxism and develop Marxism,characteristics is deep-deputing the age,grasping the logic of the times,answering the times‘questions,innovating and developing theory,leading the trend of the times.

post-crisis era;era of marxism;character;deep meaning

A 81

A

1000-2359(2010)06-0027-05

贺方彬(1983-),男 ,重庆大足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0-09-16

[责任编辑 孙景峰]

猜你喜欢
时代化危机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危机”中的自信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
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