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相隔十年的“物质的量”教学引入谈起

2010-04-11 12:49:39鲍春萍
化学教与学 2010年6期
关键词:物质的量新课程物质

鲍春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中 江苏南京 210007)

从相隔十年的“物质的量”教学引入谈起

鲍春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中 江苏南京 210007)

本文通过笔者1998年和2008年这十年间两次“物质的量”的教学引入案例的不同剖析了作为教师个人前后教育思想、理念的差异,反映了新教材、新课程的改革,对一线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行为的转变等等。

学生主体;全面发展;学习方式;教学行为;科学素养

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有力的支撑点,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课程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知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其最终目标是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变得爱学习、爱思考,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因此,新课程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有所变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和学习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一线教师更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新的教学方式,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实施。

一、几则案例研究——对比新旧课程理念下“物质的量”教学引入方式的转变(注:师a是本人98年刚工作时;师b是经过十年教学的我)

案例一:同一教师两次上课的开场白

师a:同学们,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物质的量。

简析: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的状态。完全是传统的“教师中心论”,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宰,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b:同学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在描述研究的对象时,都会使用一些方便的计量单位,我们就举些例子来讨论吧。

简析:体现了师生平等合作的关系,体现了人文精神,“讨论”两字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真谛。将课堂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引起学生的兴趣。

案例二:两次物质的量引入的设计

师a:从书上的表格(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中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个物理量,叫物质的量,单位为摩尔。

师a:看书上P45第1、2段,划下相关知识。

简析:物质的量是一个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尤其难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并且还会将其单位摩尔与物质的量混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一节课下来,学生头脑中稀里糊涂,不知所以然。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结论,下课只会不停地迷茫地追问,究竟什么是物质的量?

师b:和学生一起陈述:楼房——一幢楼,飞机——一架飞机;玩具厂批发玩具,使用一打(12个);购买鸡蛋时,不使用一个,而使用一篮或一筐;购买大米时,不使用一粒,而使用一袋。

师b:有什么特点呢?

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当研究对象体积和质量较小时,就将其归结为一定数目对象的集合体。

师b:好!

师b:当研究的对象非常小,小到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时,我们如何处理呢?

生:研究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师b:猜想:估计数目是多少呢?

生:千,万,十万,百万,亿,兆……

师b:不同的猜想,就会有不同的数据,于是,国际上规定0.012kg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 (约6.02×1023个)作为基准,一个新的研究微观粒子物理量就诞生了,它就是物质的量。

简析:本节物质的量引入是我根据人教版必修1第二节而设计的。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非常重要。在要掌握物质的量这个新的物理量之前,我先以同学们熟悉的计量单位入手,对体积大质量大的可以独立对待,而对于体积小质量小的,如鸡蛋、大米等,我们就采用一定数目研究对象的集合体,这样帮助学生作好心理准备,在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清晰的模型,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结论的成功感,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话锋一转,当研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时,我们也采用这样的思维模型:研究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于是,让同学们进行了积极的猜想:千、万、亿、兆等,然后再给出国际上的规定,大约6.02×1023,这个庞大的数字与学生的猜想在数值上有了极大的反差,大脑皮层中留有了印痕,这样便于在头脑中建立起与前人经验相一致的认识过程,从而让学生领会了物质的量这一新的知识点。让学生按照科学方法论去从事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关于新课程理念的几点思考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未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应克服要么过分强调个性发展而忽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要么过分强调社会要求而忽视个性发展的片面性,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

基础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应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造性,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且要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并为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化学电池这一节时,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密切关注能源、环保方面的时事新闻,关注科技发展的动态,恰当地为教学补充“绿色”环保等相关素材。在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应该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这样的文化知识应用于社会,提高社会生活的质量,而不应该用它伤害自己,更不能伤害他人包括我们人类的动植物朋友,要保持有做人的最基本的底线。(举例浓硫酸伤害他人事件、清华学子用浓硫酸伤害大狗熊事件等。)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改变长期以来将接受学习的方式单一化、绝对化,甚至将其沦落为机械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讲授虽然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但主张教师能够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例如,在学生已有的物体运动速度的基础上,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困难,但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却是一个难点。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用[实验2-1]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得出只根据看到的气泡产生的快慢来表示反应速率是模糊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可以发现表示反应速率的方法有多种,在交流中得出:反应速率表示方法的共同之处,都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前后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的变化来表示,显然该反应以测量氢气的体积最为简便易行,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维果茨基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的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比他本身实际水平高出一点”。

3.教学行为的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中往往考虑的是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学生却不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

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质的飞跃,有怎样的理念就会有怎样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中教师最大的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教师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激励学生一起参与、共同研究,一起去思考、去感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展示自己鲜明的个性。

作为一门和实际密切相关的学科,实验是化学的基础,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对实验的展示,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凡是可以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从而会主动去探求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在做银镜反应实验时,学生通过试管壁上亮闪闪的银镜不仅体验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而且对醛基的还原性有了更深的印象。

[1] 班华.中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王磊.科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基础[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008-0546(2010)06-0014-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0.06.005

猜你喜欢
物质的量新课程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SOLO视角下学生“物质的量”学习的思维发展水平研究
化学教学(2015年11期)2015-12-19 01:16:49
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教学思考
化学教学(2015年8期)2015-10-15 01:41:52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 12:09:31
“摩尔”概念难点成因及化解策略
化学教学(2015年4期)2015-06-18 00: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