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明, 蒋兴华
(华南理工大学 科学技术处, 广东 广州 510640)
产学研战略联盟已经成为新时期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合作形式, 国内外学者对其运作机制、 组织模式、 信用体系、 绩效评估等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形成了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如王雪原认为, 产学研联盟是指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的方式建立起来的、 较为稳固的、 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种伙伴关系结合了彼此的资源或优势, 是一种优势互补、 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 共同发展的正式但非合并的合作关系, 目标是为了实现共同愿景、 获得最佳效益和综合优势;[1]赖聪聪、 何慧芳认为,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以市场为导向、 企业为主体、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要技术依托, 政府、 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为辅助力量, 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 互惠共赢、 长期合作、 共同发展的战略联盟, 是产学研合作发展的高级阶段。[2]广东省产学研办在《关于加快推进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的通知》中指出,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由区域内的行业骨干企业、 核心企业与国内相关领域优势高校、 科研机构等按市场经济规则联合组建, 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 以突破共性技术瓶颈、 研发重要产品、 整体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 是优势互补、 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长期合作、 共同发展的新型技术创新合作组织。Adams J D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分别对产学研技术联盟的构成进行了分析, 认为广义上讲产学研技术联盟的成员除企业外, 还应包括大学、 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等。[3]Teece D J等对组建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动机进行了分析认为, 在各成员单位核心能力基础上合作产生新的核心能力是参与联盟合作创新的一个主要动机。[4]
我们认为,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为适应新形势产学研工作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一种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态和有效模式, 是由行业龙头企业、 国内优势高校、 科研院所以及中介机构通过政府的宏观引导, 围绕特定的产业、 行业, 以攻克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 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组建的新型创新合作组织, 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组建模式可以是共建科技型经济实体模式, 也可以是开展契约协作合作创新的模式等, 其组建有利于有效整合企业、 高校、 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科技创新资源, 形成系统、 深入、 长期的产学研合作, 可以减少产学研合作成本, 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益, 提升联合创新整体能力, 共同攻克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 广东省在国内率先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工作, 对其组建的模式、 运行的机制等开展了大胆的探索性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9月, 教育部与广东省联合签署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 将广东省产学研结合工作拉开了新的序幕; 2008年, 广东省颁布《广东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的通知》(粤府〔2008〕74号)指出, 进一步深化省部产学研合作, 加快建设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 选择若干行业与全国高校、 科研机构联合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 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 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推动产学研合作由“点对点”合作、 松散合作、 单项合作向系统合作、 紧密合作、 长期合作转变, 进一步探索更高效的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方式, 到2012年全省组建100个左右的产学研创新联盟。截至目前, 已经组建了数字家庭产学研创新联盟、 数字化制造装备产学研创新联盟、 再生金属综合利用产学研创新联盟等30多个产学研战略联盟, 并在组建及运行管理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一些实践经验, 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建设与发展关系到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及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发展的大局, 不能全部依靠市场化运作, 必须要加强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特别是建设初期, 政府的直接参与或宏观引导更显得十分重要。广东省政府十分重视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组建工作, 将组建创新联盟视为是高效整合创新要素, 提高集成创新效率,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模式。在《广东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 要进一步深化省部产学研合作, 加快建设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 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关于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 加强省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是深化省部产学研结合的重点工作之一。先后出台了《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试点工作指引》、 《关于加快推进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来指导、 推进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很多政府部门作为成员单位, 参与或引导联盟的组建工作。如河源市人民政府作为成员单位参与移动信息终端技术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建设, 佛山市顺德区政府牵头白色家电产学研战略联盟、 机械装备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建设, 清远市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动再生金属综合利用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建设。
广东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广泛吸引、 汇集国内(含香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参与。据统计, 目前建设的30多个产学研战略联盟中, 参与高校包括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复旦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天津大学、 中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等50多所国内重点高校, 而且很多高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参与了多家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组建。如清华大学参与了数字电视产学研创新联盟、 电动汽车产学研创新联盟、 半导体照明工程产学研创新联盟等12个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组建; 华南理工大学参与了机械装备(顺德)产学研创新联盟、 精密制造(禅城)产学研创新联盟、 再生金属综合利用创新联盟等22个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组建; 华中科技大学参与了游戏游艺产业产学研联盟、 液压机械装备产学研创新联盟、 五金刀剪(广东阳江)产学研创新联盟等10个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组建。参与的科研院所包括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等30多家国内优势科研院所。
“产学研合作”是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最初形式或阶段, 在这个阶段, 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合作企业自身的问题, 合作经费主要是申报项目而获得的政府资助经费或由企业提供的研究开发经费。这种合作形式能否长久维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企业的兴衰。因此, 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的目标就是立足解决整个行业的共性技术, 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联盟运行经费主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实现自给, 资金来源主要来自社会风险投资资金、 联盟成果产业化收入、 技术创新收益以及产品的收益等, 联盟实现高度市场化、 自负盈亏化, 以逐步良性发展的共同体。如白色家电(顺德)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组建目标分成了近期目标、 中期目标、 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主要是解决共同的提出的十大项目, 解决一些技术难题; 中长期目标主要是组织攻关行业的共性技术难题和影响产品先进性的关键技术, 提升行业技术水平, 打造行业核心竞争力。
就广东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建设现状分析来看, 广东省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组建更趋于以共建经济实体的模式进行, 所建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大部分都是在地方注册的法人单位, 使联盟的运行更加独立、 实体化, 更有利于联盟逐步走上市场化, 实现良性发展。如白色家电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在顺德区民政局注册, 为科技类民办非企业法人, 主管单位为顺德区科技局, 联盟在理事会领导下独立运行。
从科技创新系统构成来看, 中介服务机构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连接联盟内各企业、 高等院校、 政府的桥梁, 可为联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加快信息、 知识、 资金、 科技成果等资源的传播、 流动, 促进创新技术和知识的扩散。因此, 广东省在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时, 注重吸引行业协会、 投资公司等中介服务机构参与联盟的建设。如广东省再生金属综合利用产学研创新联盟吸引了清远市再生金属行业商会、 惠州市环境科学产业协会等机构的参与; 清洁生产(禅城)产学研战略联盟吸引佛山市英科新技术产业化孵化中心、 中国专利孵化网等公共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的参与; 精密制造(禅城)产学研创新联盟、 清洁生产(禅城)产学研创新联盟均吸引了北京甲乙丙资产投资公司等资产投资公司的参与。这些创新中介机构的加盟, 将在联盟的建设运行管理工程中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促进联盟的良性发展。
为更好地探索广东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的实践经验, 我们以广东省再生金属综合利用产学研战略联盟为例, 就其建设现状、 运行管理实践进行深入分析、 研究。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资源日益短缺, 环境日益恶化, 实现经济的循环、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据统计, 我国目前每年约有500万吨的废铜、 20多万吨的废有色金属、 1400万吨的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 废玻璃、 废旧电池、 废旧电器等废弃物没有得到妥善的回收处理, 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加强对废物的回收、 再利用是解决我国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等问题, 实现节能减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清远市为我国废旧金属回收利用的重要基地之一, 如何提高废旧金属资源的高效回收和高附加值利用, 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已经成为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在这种背景驱动下, 广东省科技厅、 清远市人民政府于2010年决定组建广东省再生金属综合利用产学研战略联盟, 其宗旨是通过整合企业、 高校、 科研院所、 中介及政府的优势资源, 开展再生金属综合利用产业技术攻关, 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 提升广东省再生金属综合利用技术的整体水平, 提升再生金属综合利用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该联盟在广东省政府、 清远市政府的引导下组建, 参与单位包括国内相关优势高校、 科研院所, 省内的行业优势企业及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
1. 政府的引导起到了关键作用
再生金属综合利用涉及的产业链长、 现有技术成熟度低、 投入大、 风险大, 其创新行为非个别单位能够实现的, 广东省再生金属综合利用产学研战略联盟很大程度上是在广东省政府、 清远市政府的引导下进行组建的, 其组建具有较强的政府引导性特点。此外, 与清远市近年来倡导打造中国再生铜都、 再生资源产业基地的政府导向密切相关。
2. 汇聚了国内优势高校、 科研院所和企业
该联盟以打造再生金属产业集群为出发点进行组建, 围绕技术链及回收、 加工、 深加工等各个产业链环节吸引不同类型的单位参与联盟的建设, 严格按照政府引导, 企业、 高校、 科研院所全面参与的原则进行建设, 并积极吸引中介机构参与, 切实将官、 产、 学、 研、 服等多方的优势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充分体现了联盟优势互补、 资源优化配置的特点, 使联盟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如参与高校中, 北京科技大学可以称得上是我国“钢铁摇篮”, 无论在人才, 还是技术上均具有较强的实力, 拥有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电解质与冶金测试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 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有关金属材料方面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中南大学拥有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相关的国家级、 省部级科研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拥有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相关的国家级、 省部级科研机构。参与科研院所中,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也是我国金属材料加工制备等方面较有优势的科研院所。在参与的企业中, 该联盟分别在回收、 加工、 深加工等各个产业链环节吸收了不同的企业参与, 如在回收、 加工环节上主要包括肇庆市盛林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清远市金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清远市阳山同兴铜材有限公司、 清远精诚铜业有限公司、 广东隆达铝业有限公司等; 在深加工环节上主要包括广东远光电缆实业有限公司、 广东新亚光电缆实业有限公司、 广东豪美铝业有限公司(主营铝合金门窗等)等。此外, 还吸收了清远市再生金属行业商会、 惠州市环境科学产业协会等行业协会、 商会的参与。
3. 机构健全, 管理高效、 规范
联盟设立了联盟成员代表大会作为联盟最高权力机构, 讨论、 审议、 决策联盟的重大事宜; 设立理事会具体作为联盟成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 贯彻代表大会的各项决议; 设立秘书处作为理事会的执行机构, 具体做好联盟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 秘书处下设知识产权中心、 技术推进中心、 管理中心等多个专门部门协助理事会具体管理各项各专业部门及成员在联盟内的活动。此外, 还专门设立了专家技术委员会作为联盟的学术指导机构, 为联盟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 审议联盟的学术和技术研究方向和重大技术活动。
4. 明确约定各参与单位的责、 权、 利
如在组建方案中明确指出企业要为联盟的运作提供经费, 为联盟的产学研项目实施提供中试和产业化条件, 优先承接联盟内高校、 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为联盟内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习条件等, 同时也将根据“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和事先的约定享受项目成果受益; 高校、 科研院所要为联盟企业单位优先提供人才培训、 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 优先在联盟内转化相关的科研成果, 可根据约定和知识产权的归属进行成果利益分配。通过明晰联盟单位的责、 权、 利, 可以提高联盟组建的动力, 形成联盟发展的长效动力机制, 促进形成较为稳固、 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 有利于组建成优势互补、 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 共同发展的联合体。
5. 实行市场化的联盟运作模式
联盟主要以项目为载体, 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 按照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的原则, 共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 解决行业技术难题, 推动行业发展; 项目成果利益的分配及知识产权的归属按照“谁投资、 谁受益”的原则, 由参与各方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以合同的方式约定进行分配。
6. 建立多元化资金保障体系
广东省再生金属综合利用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成员会费、 企业提供的发起设立经费、 企业提供的项目专项经费、 申请的各类政府项目经费、 各级政府给与的扶持经费、 成果产业化有偿使用收入等多渠道筹集联盟的运行管理经费, 使联盟的经费来源更加充裕、 灵活, 形成良性循环, 联盟经费委托清远市再生金属行业商会设置专门账户, 按照严格的财务制度进行管理, 每年以报表的形式向联盟成员单位公布经费的使用情况, 使经费管理更加规范化、 透明化。
参考文献:
[1] 王雪原. 我国产学研联盟模式与机制研究 [D]. 哈尔滨: 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7.
[2] 赖聪聪, 何慧芳. 广东省产学研战略联盟探讨 [J]. 广东科技, 2008(7): 14-17.
[3] Adams J D. Comparative Localization of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Spillovers [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2(2): 253- 278.
[4] Teece D J, Pisano P G, Shuen A. Dynamics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 [J]. Strategic Managemen Journal, 1997(7): 509-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