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策略

2010-04-11 11:43:59于爱萍
化学教与学 2010年12期
关键词:定势习题课程标准

于爱萍

(江苏省泰兴中学江苏泰兴225400)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策略

于爱萍

(江苏省泰兴中学江苏泰兴225400)

知识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按照影响的效果来分,又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称为负迁移。知识迁移的现象在平时教学中时常发生,可以说,任何学习都不可能离开知识迁移,因为学习任何新的知识时都不可能脱离旧知识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种影响总是同时出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迁移规律,促进正迁移。正迁移量越大,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学习新情境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稳定的知识体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精心编制的习题、克服“定势”的消极影响等等去启迪学生的思维,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讨论如何在平时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正迁移的能力而减少负迁移的出现。

一、构建合理稳定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指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图表、图解等)有机地组织起来。准确合理地建立知识体系的前提是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布的指导教学的文件,教材依据课程标准而编,故课程标准与教材是一个整体。只有熟悉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并寓于教材的钻研之中,才能增强授课的目的性。迁移要尊重教材的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指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否则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注意力等不能得到培养。

建立知识体系的程序是:确定具体知识点及其认知层次,逐步形成点、线、面、体的知识体系。点是指知识点,是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要掌握的具体知识点和基本知识点;线是指在节以上的知识归纳中所形成的知识链条;面是指章节所包含的全部具体知识点和基本知识点及二者的层次关系;体是指知识的网络,是指相关的知识点通过一定方式,有序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这样做就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使知识点活化起来,使其成为知识网络中占有一定地位的一员。明确了知识的层次及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而后将它们有序地组织起来,建立知识体系。这样做可以浓缩学过的知识,收到“书越读越薄”的效果。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分析、归纳的过程,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过程。

二、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寻找新知识的固定点

化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相互联系,而一切新的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一切有意义的学习中必然包括知识的迁移,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平时教学时,有意识地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联系点,为新的知识的产生和理解提供一个固定点,能够很好地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知识之间相似程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迁移产生的可能性和范围,两个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产生知识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两个学习材料之间的联系越小,产生知识迁移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而现在初中与高中化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相当之大,不同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可比性,为了更好的利用这种知识结构之间的关联,要求我们在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思考,与本节课知识结构密切相关的知识有哪些?学生掌握程度怎么样?其中和本节课最相关的知识是什么?如何利用这些知识相关点来引入新课?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如何突出这种差异来防止出现负迁移?例如在等效平衡的学习中,好多同学感觉学起来吃力,似懂非懂,因为相似等效平衡与全等效平衡在知识结构,知识的呈现形式上都有很大的类似,同时,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要讨论气体体积是否变化,若变化则建立全等效平衡,此时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全等三角形模型来生动形象说明两个平衡的关系。若不变化则通常建立相似等效平衡,此时我们可以借用数学上的相似三角形模型来生动形象说明两个平衡的关系。我们不妨可以把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看成绝对量,各个内角看成相对量,当两个三角形内角分别相等时,未必要求各个边都分别相等,可以认为全等三角形是相似比为1的相似三角形。所以在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体积不变化时既可能是建立全等效平衡也可以是相似等效平衡,这样学生就一目了然。同样在恒温恒压时,不需要讨论气体体积是否变化,只要经过折算与达原平衡时各种物质的起始比例相同即可,即既可能是建立全等效平衡也可以是相似等效平衡。

三、发挥习题的教学功能

突出“三精”:精选、精讲、精练习题,挖掘习题教学功能,让学生训练有梯度,能激发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形成创新思维。一是巧用一题多解,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向纵、横、竖各方向进行联想和迁移,拓宽思路、培养发散思维。二是强化多题一解,培养迁移能力,优化思维过程,以达到对各种解题方法的理解、消化、归纳、总结;教学中可结合习题的解法技巧,对学生进行多题一解,一法多用的训练,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迁移能力。三是变换思维方式,培养侧向思维,利用其他领域里的概念、知识、方法和现象迁移运用寻找解决本领域的问题。新教材中充分展示了新课程的理念,重在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分析得很详细,学生容易理解、易于接受,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到其他课本上未提到的知识形成过程。

四、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也称“心向”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心向,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

1008-0546(2010)12-0024-01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0.12.012

猜你喜欢
定势习题课程标准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宜写“思维定式”,不宜写“思维定势”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