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提问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010-04-11 11:43:59符益婷
化学教与学 2010年12期
关键词:石蕊试液化学

符益婷

(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分校 江苏 常州 213003)

对当前教育界推行的“减负增效”的通俗理解是:教师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效。在实际教学中,“减负增效”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在课堂上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做好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形式。学生不但可以从问题的回答中激发思考、巩固知识、锻炼表达能力,还可以从教师对回答的评价中,看到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情感和期望。提问是推动学生发展最具动力性的因素,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然而一直以来,部分课堂的提问质量不高,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以下以实际教学为基础,对初中化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目前,教师在化学课堂提问上,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提问本身存在问题。例如课堂提问不注重对提问对象的预设,给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提过难的问题,而给基础好的学生提过于简单的问题,既无法提高前者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也无法满足后者希望提高的要求。

又如,课堂提问不注重层次性。有的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来;有的问题没有设置台阶,显得过大、过深、过难,没有学生能回答上来,最后只好由老师自己回答。这样的提问流于形式,效率不高。

再如,课堂提问缺乏情境。有些问题因缺乏情境而显得空洞难懂。例如教师直接提问“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问题显得简单乏味,学生回答时要靠对书本知识的死记。如果问题都缺乏相应的情景,那么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理解就是“死记硬背”,逐渐对化学失去兴趣。

课堂提问指向性不明确也是一个问题。若课堂提问指向模糊,语言不准确,会导致学生曲解意思,思维偏向。例如在讲到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的方法时,教师问:“试管如何固定在铁架台上?”教师提问的本意是提问试管是通过什么仪器固定在铁架台上的,因为问题指向模糊,导致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其次是对学生的回答指导不够。这里列举三种典型情况。一是有些教师提问时,当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错误时,往往未等学生说完,就急急打断,提问下一位同学。这种做法违背了提问的本意。提问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答案,而是为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根据学生思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既然学生的回答结果已经出现错误,则其思维过程必定有错误和缺陷,这正是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同时被打断的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挫败感,而一个成功的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二是有些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往往停留在问题答案的本身,不注重对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引导,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无助于师生间情感的培养。这样的评价对学生几乎没有提升功能。三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重复,缺乏艺术性和感染力。比如:“很好”、“错误”、“正确”等。这些词在一节课上频繁使用,缺乏新意,容易让学生趣味索然。久而久之,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带来的刺激程度就会慢慢减弱,失去了评价的价值。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笔者通过观察名师课堂提问的方式以及自己的理论学习、反思、课堂实践,归纳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精心备课,分析学情,提高问题本身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第一,要摸清学生的思维原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提问,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第二,把握提问的好时机。当学生思维已经展开,但遇到某个点,思维又被困住,急于寻找突破口时,这时就是提问的合适时机。第三,提问的语言要简练精准。在预设提问语言时不要为了追求问题的深度,而脱离学生的思维速率。好的问题,要用直接、简练的语言呈现。第四,不要一味追求提问的数量,而使问题缺乏针对性。提问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在思考中解决疑难,而不能单纯作为“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要把握课堂问题的数量,提高提问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问题的预设要注意层次性,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例如,在《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中,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由紫变红;溶液变色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难理解,于是将这个问题分解,首先将盐酸、白醋、蒸馏水加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发现加入盐酸、白醋的,溶液由紫变红,加入蒸馏水的,溶液颜色不变,教师问:“哪一类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学生得出结论“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再在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中放入浸过紫色石蕊试液的纸片,发现纸片不变色,问:“干燥的二氧化碳能否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学生回答“否”。最后,教师问:“二氧化碳通到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由紫变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推理想到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在这里就可以把一个较难理解的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借助实验方法,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同时教师还要正视学生的层次性,提问不要仅限于少数学生中。课堂上的某一个提问可能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但把同一个内容设置成问题串,就有可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要具备一定的情境。缺乏情境的支撑,问题将变得空洞无味。好的情境,可以提高问题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化学课堂提问的情境,如何创设呢?笔者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归纳如下:一是联系生产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学科,人们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化学,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可用化学原理解释。若我们利用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可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例如,讲到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时,通过煮沸的水不能养鱼,人不能在水下生存这样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学生很容易就得出氧气在水中可以溶解但溶解性不大这个结论。二是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二、对于学生的回答要作出及时有效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问题回答的反馈可分为:表扬、肯定、概括或扩充、解释或提示、无反馈、提问他人、否定、批评等类型。显然,教师对回答的积极的反馈,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着提升的作用。评价的要点为:一是评价的立意要深,避免仅就问题的答案而评价。例如一节高一化学课上,教师就氯气厂应如何选择地址进行提问,一学生起来回答的很好,教师评价他:“你有很好的化学企业家的潜力。”虽然这位学生以后可能不会成为优秀的企业家,但教师的评价激发了他现在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二是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幽默,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生成资源进行评价。一份调查显示现在学生最喜欢语言丰富有幽默感的老师。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进幽默评价。教师一句令人忍俊不禁的评价不但能调节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一时词穷,教师的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也都是对学生的鼓励。第三,巧用延时评价。“延时评价”是美国创造力教学专家帕内斯提出来的,其主要精神是“有意地隔离对观念产品的批评”。也就是说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不必过早地给予评价,而应该灵活的运用“延时评价”的原则,留出充裕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以获得更多更好的灵感。

在当前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每位教师都在寻求良方佳策。课堂提问式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还应不断摸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问题,寻求对策,积累经验,提高课堂质量,真正从课堂上做到减负增效。

[1] 陈秋红.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反思[J].教学与管理,2004,(10)

[2] 孙琪斌.课堂提问统计表的设计与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08,(2)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石蕊试液化学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PCR仪温度过冲特性有限元仿真研究
中国测试(2022年4期)2022-05-10 06:29:20
pH传感器在测定石蕊和紫甘蓝浸出液酸碱度中的应用
化学教学(2019年2期)2019-03-22 02:37:56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皮试液配制专用注射器的设计思路
护理研究(2014年26期)2014-08-15 00:50:48
对石蕊溶液遇氢氧化钠溶液、石灰水变蓝色的实验探究
化学教与学(2012年5期)2012-10-09 08:49:28
氯水与石蕊试液反应的实验研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