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芳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
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周伟芳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阵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新课程实施的聚焦中心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建构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式、占有性学习方式,而是通过与“新课改”提倡的现代学习方式(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整合,来建构一种适合学生自己的高效率学习方式。只有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必须密切关注课堂效率,即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关注时间和效益,投入与产出,能够从学生学习出发减负增效。
初中化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它肩负着化学知识启蒙和化学能力提升的两大任务。初中化学教学一方面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解决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打开通道。由于学生从接触化学到入门进而升学考试,要在一学年内完成的特殊情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要有效地开展好初中化学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学,就必须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学生接受率)。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大量实践证明,教学效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主要是教学对象——学生,为此教师必须要有“对象”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从满足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升学需要出发,利用学科自身优势,开发学生资源,优化教学方法等,帮组学生形成最持久的学习动机,(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接受率,学生接受率越高,教学效益就越高。以下是笔者在近几年课改教学中的点滴积累和反思,与同仁分享和探讨。
备课是课堂教学设计重要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备课至少要三次,一是集体备课;二是备学情(所任班级),三是备教师自己。这三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1.集思广益,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意识,更好地吃透教材,教学目标更确切,更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等,是教师合作研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有效的备课形式。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节内,从一张纸做文章,“把他撕成、揉成团、再点火烧”的表观形象,让学生来回答:这张纸是否发生变化?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微调班级授课过程。再如:在备《溶液形成》一节内容时,对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溶剂溶解能力不同,集体备课时有一老师提出是否可以利用高中的萃取原理,来改进9-2实验,经过反复推敲,把9-2实验调整为:由学生自主实验KMnO4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教师演示碘在水和汽油的混合,观察并记录现象后,直接向该混合物的试管中滴加汽油。这一实验的改进,节约实验时间,现象更为明显,还为高中学习混合物的分离埋下伏笔。再如教学饱和溶液概念时,补充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从实验的现象中就理解了饱和溶液概念中“饱和”的含义,比老师反复讲解要清晰的多。
2.因材施教备学情
实常说到:“教学有方而无定法”,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所教班级学生的生源不同,导致的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不同,所以只靠集体备课这一环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有时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率,甚至出现低效或无效,为此我们必须进行“二度”备课备学生。备学生即教学设计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到自己所任班级学生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两个方面;每个老师一般要教二到三个班级的课,有时会出现一个班级成绩遥遥领先而另一个班级却落在最后,有的老师可能会说:“一样的教案,一样的教法,成绩不好我也没办法”。其实该老师就是没有注意到班级的差异性。有的老师则会认真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班主任及其它学科老师讨论该班级学习习惯等情况,采取同课异构的教学方法,改变评价策略,提高学生信心,走上良性循环。如:在上学期我所任教的三个班中,5、6班前段学生喜欢讲课快些,知识可挖的深些,而1班却完全不同,他们是属于“慢热型”,必须要讲细讲透,否则,就有许多莫名其妙的为什么向你抛来,于是我仔细观察同学的学习习惯,准备了不同的回答方法,有的利用学生资源,安排同学结对学习,有的可给以学法指导。到中考学期结束时三个班已经不相上下。所以教师备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接受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最合理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根据其特点确定适当的学习方案,此之谓现代心理学背景下的“因材施教”。另外还需要备学生的生活,挖掘利用好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如学生熟悉的学习用品、家中厨房、卫生间的日常家化用品、碳酸饮料、防腐剂、干燥剂、选购商品时包装材料、使用说明等等都是可以引进化学课堂的课程资源,合理运用这些资源,不但可以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良好习惯。在准备复习课时更要关注学情,使知识的掌握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扬长避短显特色
教师自身就有丰富最灵动的课程资源,在备课中备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独特见解,备出“自我”。不同的老师问题的表达能力不同,传授方法也不尽相同。当然化学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探究、创新的意识;做个有心人,广泛收集资料,博览群书,充实自己;要在实践中探索,通读教材,俯视教材,利用网络,借鉴经验。教师只有把集体备课和“二度”备课通过有机结合,内化成自我,把文本“炖透”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这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思考:应该采用怎样的引入方法,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资源,补充哪个实验能更有效地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等资源,就显得游刃有余。备的作业必须要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备自己的“心理”,如:有时老师批改到一些不如意的作业时,会情绪激动,免不了影响正常教学的开展,带着情绪上课肯定不会有高效率,所以每节课上课前,先问问自己情绪调整好了吗,该如何开始才更合理等。有了健康的心理,有了自己雄厚的知识积淀,就能“以血养颜”、“以内养外”让教师的职业生命在课堂展示与成长。
精彩、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初中化学教学散发出生命活力。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它能推动人去认识和探究事物,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创新的起源,好奇心是创新的前驱。没有兴趣与没有好奇心的学习,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等都无从谈起。初三年级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应将学生学习兴趣与好奇心放到相当高度去落实,引起学生的内在驱动学习。
1.先声夺人重开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颖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设置问题是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从一句话、一个实验、一个故事、一个生活小常识开始,从学生的生活开始。让学生从课堂导言中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愉悦的心理环境,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新知识。例如:学习《分子和原子》一节课时的引入采用了问题-情景意识,在课前往身上喷了些香水,一走进教室,就有学生大声叫到:“老师,你今天咋这么香啊!”,于是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我身上,议论纷纷有人说:“老师洒香水了”,于是我马上问道:你咋知道老师洒香水了?“我们闻到的”,“你们怎么会闻到?”“分子是运动的”。再如上《元素》一节课时,采用了一段广告词:“新钙中钙高钙片一片儿顶两片”,学生哈哈大笑,马上接了一句“黄金搭档富含钙、铁、锌、硒、维生素”,在愉悦的情景下问道:“高钙片中的钙是指?”“钙元素”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追问到:“你们是怎么想到的?”“物质是有元素组成的。”(这一结论是在绪言中提出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和加深印象)那什么是元素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揭开它的真面目。
2.承上启下重衔接
巧妙的衔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深入的润滑剂。如在学习二氧化碳性质一节时,直接采用了同学们特别喜欢喝的饮料“雪碧”为材料,从一开始的用力摇动,产生大量气泡开始引入,通过学生实验“一只收满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从收、加水、该紧瓶盖震荡、看到瓶子变瘪,学生的思维是种处于亢奋状态,这时,瓶子为啥变瘪?二氧化碳与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是化学变化,你该如何证明?“寻找新物质”,这样就顺利地从物理性质的学习过渡到化学性质的学习。
3.意犹未尽重结尾
精彩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到深化,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强化持续学习的兴趣,对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作用重大。在公开教学中,老师是经过充分的准备,导入和结尾都是非常精彩的,让学生欲罢不能,是学生积极预习的动力源。如:学习《溶解度》一节时,分为三节课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为溶解度的学习打基础。在归纳小结时进行讨论:通过本节学习你知道氯化钠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谁大呢?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不好比,没加热前肯定是氯化钠要大的多(因为这节内容是在1月份上的),可是一加热又不一样了”。再问:“如何比较不同固体物之间的溶解能力才比较科学?”这时同学急于想知道下文,有的会继续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有的开始预习下面的内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形成主动预习的习惯。在公开教学中,老师的经过充分的准备,导入和结尾都是非常精彩的,让学生欲罢不能。但平常上课时,有的老师的结尾往往是匆匆总结,甚至课堂内容未完,草草结束甚至拖堂,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起不到好的效果还有可能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行为,必须摈弃。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无论你是多么认真详细的准备好了教案,在上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因这样或那样的因素而导致教学节奏失衡,或是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是自己针对课堂的突发事件(如演示实验不成功等)进行了及时调整等等,课后就应该及时总结记录;在执教同类型课时进行调整完善,这样不仅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也对丰富自身的教学实践起到促进作用,为实施有效教学起到了保证作用;教学反思就是是教学过程的延伸和拓展,对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教学科研留下珍贵的文字依据。
每个教师的教学效率不可能有百分之一百,但是我们可以在反思中研讨,在研讨中反思,努力寻求优秀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教学效率达到更高。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19,240
[2]吴峰.关于“化学教学反思”的几点思考[J].化学教学,2007,(3)
[3]郑学裕.浅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化学教学,2007,(6)
[4]蔡亚萍.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化学教学策略[J].化学教学,2007,(8)
[5]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1008-0546(2010)12-0004-02
G632.41
B
10.3969/j.issn.1008-0546.201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