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续篇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的假说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构建视角

2010-04-11 07:26赵学清
河南社会科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世界市场资本论资产阶级

赵学清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资本论》续篇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的假说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构建视角

赵学清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是马克思计划撰写的经济学巨著的后三册,是《资本论》的续篇。在马克思著作中提要钩玄,并根据《资本论》的叙述方法,可以在推导《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各册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对其主要结论作如下假说:夺取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个行动(《国家》册);对外贸易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从一国扩展到他国(《对外贸易》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一切文明国家同时革命并取得胜利才能消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册)。深入研究《资本论》续篇的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资本论》续篇;逻辑结构;主要结论;假说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上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基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著作,要想准确地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必须研读《资本论》。然而《资本论》又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不仅马克思生前只出版了第一卷,留下了二、三卷和剩余价值学说史的大量手稿,而且恩格斯也只是根据马克思的手稿整理出版了二、三卷①。不仅《资本论》第三卷的手稿写到《阶级》一章就中断了,而且马克思原来计划撰写的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三册的任务也没有完成②。所以,要想准确地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必须研究《资本论》手稿,研究马克思计划撰写的作为《资本论》续篇的《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三册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化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提要钩玄,并依据《资本论》的叙述方法,提出《资本论》续篇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的假说,以期为研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贡献。

一、《资本论》续篇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假说的方法和前提

(一)提出《资本论》续篇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假说的方法

马克思要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③,其最终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④。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运用的方法是经过改造的黑格尔的辩证方法⑤。提出《资本论》续篇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的假说必须运用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所使用的方法。只有运用这一方法,才能根据《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的结构推导出《资本论》续篇——《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三册的逻辑结构。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集中地表现为资本的运动。资本的运动,具体表现为在世界市场上紧密相联的各国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总过程。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总过程既是一国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有机统一,又是通过对外贸易在世界市场上紧密相联的各国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总过程的有机统一。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研究资本运动的理论叙述。由于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并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由于叙述方法科学,马克思通过以经济现实为基础的经济范畴的演进,使资本运动的研究结论在《资本论》中以严密的体系展现在我们面前。《资本论》不仅叙述了马克思研究资本运动的科学结论,而且展示了马克思对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⑥的创造性运用。不了解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就不可能完全理解《资本论》。列宁甚至认为:“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⑦

马克思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后,运用的研究方法就是经过改造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它从摆在面前的对象——“物质生产”即“现代资产阶级生产”出发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不太系统的理性认识到系统的理性认识,思维的行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复杂到简单。《资本论》研究的是世界市场上相互联系的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马克思运用的研究方法就是从总过程的复杂的具体的经济现象出发,由表及里,深入简单的抽象的本质,找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细胞——商品,找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核心——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方法则是叙述方法。叙述方法是把研究结论通过理论范畴的体系把客观事物再现出来。叙述研究结论的思维行程和研究的思维行程正好相反,它“从历史上和实际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初的和最简单的关系出发”⑨,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从本质到现象。《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正是从资产阶级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开始,沿着商品→价值→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的逻辑主线,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被新的更高的社会制度代替的客观规律;正是从最简单的、最抽象的、最本质的潜在的东西入手,在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包含着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在内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的逻辑展开中,使最抽象的逐步地变成复杂的、具体的、现象的东西,使潜在的规定性在叙述过程中逐步地显现出来。

在撰写《资本论》之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结论基本上已经形成⑩,他所思考的是如何在《资本论》中通过经济范畴体系把研究结论叙述出来,政治经济学巨著的“六册计划”——《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就是在1859年最终形成的(11)。《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仅仅叙述了研究资本的成果,同时也在必要联系的范围内叙述了土地所有制和雇佣劳动的研究成果,而对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研究结论并没有进行系统叙述。《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的叙述方法就是我们提出《资本论》续篇——《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假说的基本方法。我们可以沿着马克思叙述方法的思维行程,再现《资本论》续篇的逻辑结构,再现马克思已经研究出来但没有在《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中叙述出来的、准备在《资本论》续篇中加以叙述的主要结论。

(二)提出《资本论》续篇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假说的前提

《资本论》续篇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的假说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依据之上。这一假说是依据《资本论》叙述方法对《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三册的逻辑架构,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论述在《资本论》续篇中的逻辑展开和系统再现。因此,《资本论》续篇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的假说有其坚实的理论前提。

《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的逻辑结构是《资本论》续篇理论结构的依据和前提,《资本论》续篇的逻辑结构是《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逻辑结构的继续和延伸。根据辩证逻辑,资本运动的向前发展呈螺旋形,前进就是通过正、反、合的过程,重新回到“根据”。《资本论》考察的是资本的运动:第一卷分析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的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是资本运动的正题;第二卷分析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揭示的是剩余价值实现的规律,是资本运动的反题;第三卷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揭示的是剩余价值分配的规律,是资本运动的合题。根据前三卷的逻辑,可以认为,后三册的逻辑结构是更高层次的正题、反题和合题。包含前三卷内容的《国家》是资本运动逻辑发展的更为具体的阶段,是《资本论》续篇三册的逻辑行程的起点,它要揭示国家在一国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作用的规律,是更高层次的又一个正题。《对外贸易》是作为“总合资本家”的国家与别国发生交换关系的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越出国境在国家层面上运动的更为丰富更为具体的发展,它要揭示存在对外贸易情况下一国剩余价值实现的规律,是更高层次的又一个反题。《世界市场》是资本运动逻辑发展的最高阶段——资本主义世界联结成统一的经济整体,它要揭示剩余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分配的规律,《世界市场》作为最丰富最具体的总体成为最后的最大的又一个合题。通过资本运动的正题、反题、合题,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和现象的经济范畴的不断演进,叙述的对象越来越接近最丰富的经济现实了。

《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的结论是《资本论》续篇主要结论的理论前提,《资本论》续篇的主要结论是《资本论》理论部分结论的具体展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2)等重要结论是《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各册主要结论的理论前提,《资本论》续篇各册的主要结论是这一主要结论的具体展开。《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各册在各自逻辑结构和叙述对象的领域内随着叙述进程的演进会提出一些具体的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有关论述是提出《资本论》续篇各册主要结论的主要依据,《资本论》续篇各册的主要结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观点在《资本论》叙述进程中的体系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论述由于没有放到对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更具体的经济现象的深入分析中,因而容易使后人的理解碎片化、片面化。我们讨论《资本论》续篇的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是要使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所有重要论述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深入分析的理论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的结论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唯物主义立场上,使唯物史观和辩证方法在经济社会形态的分析上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和证实。

二、《资本论》续篇——《国家》册的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

“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13)是《国家》册的中心论题,《国家》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产阶级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和命运。《国家》册“是从一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考察上升到对世界整体范围内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考察的逻辑中介”(14)。当然,《国家》册所要讨论的国家问题,“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15)。

《国家》册的逻辑结构可以概括如下:国家(“总合的资本家”)→国家的经济职能→实现国家经济职能的手段(国家资本、国家税收、国家预算、国家立法等)→人口和非生产阶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国家》册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内的总和,是“生产者国家”(16),中心是揭示国家在一国剩余价值生产中作用的规律。

资产阶级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国家》册首先要解决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本质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家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各个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该时代的整个市民社会获得集中表现的形式。”(17)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构成“国家的现实基础”,是创造国家政权的力量。在资产阶级社会,“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障自己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18),“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权力就是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关系”(19),“现代的国家政权只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20),“国家无非是有产阶级即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反对被剥削阶级即农民和工人的有组织的总合权力”。一句话,“总合的资本家,即国家”(21)。“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越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越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越是剥削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22)

资产阶级国家的经济职能具有二重性。资产阶级国家是凌驾于资本主义社会之上的特殊社会组织,从经济方面考察,资产阶级国家具有二重的经济职能。一方面,资产阶级国家执行着“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23)的职能,这种职能源于生产的社会化,是《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论述资本主义生产的管理的延伸,是国家作为权力机构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节和控制。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国家又执行着“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24),这种职能源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的对立的性质,是《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监督的发展,是国家作为阶级专制的机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阶级矛盾和冲突的协调。

资产阶级国家的经济职能通过具体的经济手段来实现。资产阶级国家实现其经济职能的经济手段主要有:国有资本、国家赋税、国家预算、国家立法等。国有资本可以直接进入生产过程,通过组织生产来保证资本主义生产的正常运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由于生产的社会化,“某些生产资料和交通手段一开始规模就很大,它们,例如铁路,排斥任何其他的资本主义经营形式。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这种转化为国家财产的必然性首先表现在大规模的交通机构,即邮政、电报和铁路方面”(25)。“政府在采矿业、铁路等等上面使用生产的雇佣劳动,起产业资本家的作用”(26)。这是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国有资本维护资产阶级价值增值的共同的外部条件。国家赋税和国家预算使国家参与资本主义生产成果——剩余价值的分配。资产阶级“以国家的身份通过巧妙的征税办法对工人进行盗窃”(27),这使剩余价值的分配在产业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之外出现了新的占有者,从而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表现为新的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非生产阶级依靠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存在和发展着,从形式上看,非生产阶级通过国家赋税的再分配获得自下而上和发展的资料。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各种经济手段不仅要调节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且要协调资本主义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国家立法的目的就是资产阶级通过法律法规协调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调节和规范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

资产阶级国家的意识形态服务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意识形态始终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资产阶级统治和利益辩护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把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变为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合法的意识形态,把资本主义的剥削说成是公平的、正义的,以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28)

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机器。马克思认为,国家的“政治性质也随着社会的经济变化而发生了变化。国家政权以现代工业的进步促使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阶级对立更为发展、扩大和深化,国家政权也就随着愈益具有资本压迫劳动的全国政权的性质,具有为进行社会奴役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力量的性质,具有阶级统治机器的性质”(29)。无产阶级不仅和资产阶级对立,而且和作为总资本家的国家对立。“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30)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证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证明资本主义生产难以实现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平衡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在最后一章“阶级”中将要说明敲响私有制丧钟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而在《资本论》续篇《国家》册中,马克思将要证明无产阶级如何敲响私有制的丧钟。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要敲响私有制的丧钟,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首先就要通过革命夺取资本主义国家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

三、《资本论》续篇——《对外贸易》册的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获得大工业的物质基础后形成了一种扩张的弹力,只有原料和销售市场才是它的限制。资本家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导致商品越出国界,使对外贸易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常态。《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没有重点展开分析的对外贸易必然随着叙述进程的演进而成为中心,发现对外贸易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是《资本论》续篇《对外贸易》册的主题。

《对外贸易》册的逻辑结构可以作如下假说:对外贸易的产生(国际分工)→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对外贸易(国际交换、汇率)→对外贸易政策(国际竞争、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存在对外贸易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输入型或输出型经济危机)。《对外贸易》册马克思将要叙述的是一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国际关系”(31),中心是揭示在对外贸易条件下一国剩余价值实现的规律。

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结果。对外贸易“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32),它促进了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准备了原始积累和可供剥削的劳动力。“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33)

对外贸易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平衡发生变化。国家介入再生产使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由国家通过税收等形式取走,又通过国家支出等形式进行购买,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复杂化了,对外贸易的出现则使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更加复杂。在存在对外贸易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平衡是多部门的平衡,国内投资、国内消费、出口、进口等因素都会影响两大部类的平衡。对外贸易是调节一国经济平衡的重要手段。资本主义再生产是一个国内和国外接轨、内需和外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实物补偿与价值补偿相统一的、动态的开放的过程。

对外贸易把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扩展到国境之外。通过对外贸易,一国的完整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就和外国的经济活动联结起来,“资本主义生产离开对外贸易是根本不行的”(34)。“如果一个国家自己不能把资本积累所需要的那个数量的机器生产出来,它就要从国外购买。如果它自己不能把所需数量的生活资料(用于工资)和原料生产出来,情况也会如此。”(35)这样,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也就越出了国境,成为世界性活动了。

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比率关系到进出口的平衡,从而关系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平衡。汇率成为各国政府保卫本国资产阶级利益的武器。各国政府为保持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平衡,为本国资本再生产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对外贸易中会使用保护关税的政策而要求别国实施自由贸易政策。“保护关税制度不仅可以有益于还在继续同封建制度作斗争的尚未充分发展的资本家阶级,而且也可以有益于像美国这样一个国家——它从未见过封建制度、但是已经达到势必从农业向工业过渡这一发展阶段——的新兴资本家阶级。”(36)保护关税制度可以把一个国家的资本武装起来和别国的资本作斗争,加强一个国家的资本去反对外国资本的力量。保护关税制度是能够使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武器。但是,“保护关税制度不过是为了在某个国家建立大工业的手段,也就是使这个国家依赖于世界市场,但自从对世界市场有了依赖性以来,对自由贸易也就有了或多或少的依赖性”(37)。“自由贸易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正常条件。只有实行自由贸易,蒸汽、电力、机器的巨大生产力才能够获得充分的发展。”(38)保护关税和自由贸易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交替使用的两种手段,实行保护关税还是自由贸易关键看对本国资本主义再生产是有利还是不利。

对外贸易导致经济危机扩展到国外,演变为“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39)。在《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的分析中,马克思已经叙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萎缩的矛盾,证明了生产过剩危机的不可避免。就一国来说,资产阶级对付危机的办法是“一方面是破坏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是夺取新的市场”(40),把危机转移到更广泛的世界市场上去。在存在对外贸易的情况下,一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往往会通过对外贸易和国际信用从一国范围向别国传递,“会把矛盾推入更广的范围,为这些矛盾开辟更广阔的活动场所”(41),从而使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成为可能。世界性经济危机表明,一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对外贸易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矛盾推向世界范围。在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的《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通过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考察,运用两大部类平衡公式证明资本主义不能实现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在《对外贸易》册里,马克思将会运用更加复杂的两大部类平衡公式,证明跨越国境的资本主义生产根本不可能实现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一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将通过对外贸易引起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

四、《资本论》续篇——《世界市场》册的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

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通过对外贸易联结起来的各国国内市场的有机的统一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突破国家界限扩展到世界范围的结果,是各国资产阶级社会的总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复杂、最具体、最全面的经济现象。《世界市场》册考察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和特征,叙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在世界范围的展开和深化,阐明资本主义社会为新的经济社会形态代替的必然性和规律,在更高的更具体的层次上再现《资本论》第一卷的结论。

《世界市场》册的逻辑结构可以作如下假说: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市场的规定性→世界市场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世界市场危机及其根源→世界市场危机导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欧美主要国家同时革命并取得胜利。《世界市场》册将要叙述资本的国际运动,中心是揭示剩余价值在世界范围分配的规律。

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资本是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它靠不断吮食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资本所具有的对剩余劳动的贪得无厌的欲求和不可遏止的扩张冲动,使资本处于不断扩大的永无休止的运动之中。随着资本在国内取得统治地位,国内市场日益成为其不断发展的障碍。资本在不断发展中日益突破国家的界限而走上世界舞台,“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42),各国的国内市场日益融合为世界市场。及至资本征服世界,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也就推广至全球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便以充分发展的形式展示出来。可见,世界市场根源于资本的本性,是资本自身不断扩张的必然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43)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市场上以最巨大的规模作为生产者国家的关系出现。在《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和《国家》、《对外贸易》两册中,资本主义生产被限制在国家界限之内,在《世界市场》中,资本主义生产才最终越出国家的界限,发展成为世界市场这一具体的整体。在这里,资本主义生产“在世界市场这个最广大的场所,以最巨大的发展规模,作为生产者国家的关系而出现”(44)。在世界市场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以“其真实性即普遍现实性”表现出来,以接近表面上和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形式表现出来。在商品所有者看来,“整个世界都融化在其中的那个崇高的观念,就是一个市场的观念,世界市场的观念”(45)。

世界市场使抽象劳动真正发展为社会劳动。由于在世界市场中获得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将世界各个角落的自然经济的残余涤荡殆尽,商品生产才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与此同时,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为国际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发展为国际价值,商品交换按国际价值进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的展开。“世界市场不仅是同存在于国内市场以外的一切外国市场相联系的国内市场,而且同时也是作为本国市场构成部分的一切外国市场的国内市场。”(46)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也就相应地国际化了,雇佣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仅受到本国资产阶级的剥削,还受到他国资产阶级的剥削,一国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瓜分。在世界市场上,资本积累的后果表现为,不仅出现了一国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两极分化,而且出现了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的两极分化。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日益萎缩的矛盾愈演愈烈。

世界市场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矛盾。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就从商品的形态变化和货币支付职能的角度叙述了经济危机的一般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种关系还根本不存在”(47)。在考察资本流通过程的《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多次分析危机问题。在考察资本循环的第一篇中,马克思讨论了支付链条的中断所导致的危机;在考察资本周转的第二篇中,马克思揭示了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在讨论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条件的第三篇中,马克思指出,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也会“转变为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危机的可能性”(48)。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揭示了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危机的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是资产阶级生产中种种尖锐矛盾的最深刻、最隐秘的原因”(49)。在《世界市场》册中,马克思将会对危机作出更深刻的说明。“世界市场危机必须看作资产阶级经济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制平衡。”(50)

在世界市场上,危机周期性的爆发表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生产偶然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生产基本矛盾的固有结果。资产阶级在危机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固然能使激化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得到暂时的缓和,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些矛盾,而是为日后更激烈的危机积累条件。世界市场的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无力驾驭自己呼唤出来的巨大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形式,世界市场的形成已经为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形式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世界市场形成所产生的各国无产阶级大军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掘墓人,是新的生产关系形式的创造者。“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51)由于世界市场导致的经济的全球化,推翻资本主义需要全世界无产者的大联合,在一切文明国家,至少是在欧美主要国家里同时发生革命并取得胜利,建立起“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52)。

五、结束语

《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53),“谁能辩证地思维,谁就能理解它”(54)。《资本论》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典范。在《资本论》及其续篇中,经济范畴的发展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本质到现象的发展过程。“它从单纯的规定性开始,而后继的总是愈加丰富和愈加具体。因为结果包含着它的开端,而开端的过程以新的规定性丰富了结果。普遍的东西构成基础……普遍的东西在它的特殊化中……保持自身;普遍的东西在以后规定的每一阶段,都提高了它以前的全部内容,它不仅没有因它的辩证的前进而丧失什么,丢下什么,而且还带着一切收获和自己一起,使自身更丰富、更密实。”(55)《资本论》从世界市场中抽象出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简单的元素——商品入手,经过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国家、对外贸易,一直到世界市场这个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具体的经济现实,在经济概念体系的演进过程中不断地追加新的规定性,不断地丰富自己,不断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科学地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在最抽象的层面上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从再生产的角度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在一国经济运动总体的层面上说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56),《国家》册证明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要夺取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对外贸易》册证明资本主义对外贸易把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由一国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世界市场》册证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一切文明国家同时发生革命并取得胜利,才能最终消灭资本主义。

对《资本论》续篇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的假说,是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运用于《资本论》续篇研究的一次尝试。我们如果在《资本论》续篇的研究上取得重大进展,就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纳入浑然一体的理论体系,使经典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块整钢;就可以使经典马克思主义更加接近现实,对现实的资本主义更加具有解释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具有指导力;就可以使我们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从而把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建立在坚固的理论磐石之上。

注释:

①马克思计划撰写的政治经济学巨著分为《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六册。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在写作《资本》册《资本一般》篇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成的,它包括资本一般的内容,并在分析资本一般性质的限度内论述了《资本》册后三篇和《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册的某些内容,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把政治经济学巨著六册结构中的后三册《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看做是《资本论》的续篇。

②在1859年6月公开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序言”中,马克思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第一次公开宣布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六册计划:“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1页。)

③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1页。

④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1页。

⑤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页。

⑥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1页。

⑦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1页。

⑧参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3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3页。

⑩恩格斯曾指出,“1859年前后”,马克思“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在纲要上已经完成,而且在最重要的细节上也已经完成”(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1页)。

(11)马克思在1857年至1859年期间,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他撰写政治经济学著作的“六册计划”。1857年8月,他首次提出政治经济学著作的“五篇计划”,主要内容是“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生产的国际关系”和“世界市场和危机”。随后,五篇计划曾有三次局部的调整。1858年2月,马克思首次明确提出“六册计划”,随后进行过一些调整,最终于1859年6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第一次向公众宣布了他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六册计划”。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6页。

(14)汤在新主编:《资本论续篇探索》,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第404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45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7页。

(17)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38页。

(18)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3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4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288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29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32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32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28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113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第275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5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355-356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3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6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67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94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28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560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19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58页。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416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2页。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72页。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26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1页。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391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7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43页。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238页。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33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58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86页。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582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1页。

(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1页。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385页。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308页。

(55)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9页。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8页。

责任编辑姚佐军

(E-mail:yuid@163.com)

Abstract: Nation, Foreign Trade and World Market are the last three books of Marx’s concerning economics.With the help of the narration in Das Kapital the following hypothesis can be drawn from according to these three books:seizing the power of capitalist countries is first action to overthrow the capitalist manufacture mode(book of Country),foreign trade spreads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f capitalist manufacture to other countries (book of Foreign Trade),with the union of world-wide proletarian,revolution should happen in all the civilized countries and achieve its purpose to wipe out capitalism(book of World Market).Deep research into the logic structure and principle theories in continuation of Das Kapital contributes to our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Marxism and how to treat Marxism.

Key words:Continuation of Das Kapital,logic structure,main theories,hypothesis

Hypothesis about the Logical Structure and Main Conclusion of Continuation of Das Kapital——New Angles of Marxism Study

Zhao Xueqing(34)

A1

A

1007-905X(2010)03-0034-06

2010-02-01

赵学清(1955— ),男,江苏灌南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资本论资产阶级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用现代化史观浅析世界市场的形成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