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的构建

2010-04-11 06:15陈小琼
航海教育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毕业生大学生

,陈小琼

(1.上海海事大学 学生处,上海 200135;2.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服装学院,上海 201600)

一、问题的提出

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增幅为8.5%,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仅2009年上海共有毕业生15.8万人,比2008年增加0.9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2.9万人、本科毕业生7.6万人、专科毕业生5.3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高校毕业生自2007年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的半数,占55%,占新增就业劳动力的20%以上,目前成了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竞争者。这样的发展速度,伴随着就业市场渐趋饱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备受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其中贫困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难问题尤为严峻和值得重视。为此,教育部办公厅于2009年6月18日专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当前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9]7号)。

据统计,由于我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等原因,目前我国高校贫困学生总数已高达400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25%,有些院校(如农林、师范类)甚至高达30%,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10%。每年我国有近万名贫困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比解决普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既关系到贫困生个人及其家庭的生计,也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更关系到能否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创新”发展的重大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就业帮扶是我国各级政府履行职责的一项长期任务,更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结合中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从学理上研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索解决就业援助之策。

二、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特点

1.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尽管很多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都客观存在贫困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但我国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形成却有着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必须根植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现状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来分析。

就业成本的不断攀升,是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经济原因。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谋求职位时,在搜索职位信息及自我包装等方面的花费都逐步升高,另外还有不菲的隐性“人情关系费”。根据《京华时报》与新浪考试频道联合推出的“毕业生就业成本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3504名毕业生中,约有1/3的大学生就业成本超过2000元,接近9成的学生表示求职花费来源于家里供给。这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压力。根据初步调查,高校贫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比较普遍的是缺少差旅费,不能赴外地求职和参加面试;部分困难大学生因购置不起一套求职面试的正装,不能自信地参加面试;部分毕业生支付不起上网、打电话等通讯费用,导致信息闭塞;甚至没有钱打印简历和求职信。因此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已成为摆在贫困毕业生面前的“拦路虎”,势必使他们背上更沉重的经济包袱和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

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相对低弱,是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个人原因。素质和能力是实现顺利就业的根本。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制度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是用人单位首要考虑的条件。研究发现,那些易于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他们自身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岗位能力等就业指数都很强。而一些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掉学习机会,缺乏特长,导致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一是贫困学生普遍具有心理弱势,他们往往表现不自信,同时就业期望值偏高,心理压力过大;二是缺乏城市生活的经验,社交礼仪和人际交往能力不足;三是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不够,贫困学生一般专注于书本学习,应对实际工作和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甚至还有不少贫困毕业生缺乏求职面试的应对能力。因此如何帮助贫困毕业生消除心理阴影,化压力为进取的动力,培养其综合能力,成为高校帮扶工作最重要的任务。

社会资源稀少,是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2006年7月16日,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网络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

2006年2月在《东方时空》特别节目《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有25.9%是熟人推荐的。因此人力资源专家韩光耀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发挥作用的重要性给予肯定,他认为社会资源只是一种信息渠道,与社会上所谓“走后门”是有本质区别,他指出,国外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同样会利用熟人(包括校友、朋友等)介绍这样一个重要信息渠道。理论界把这种社会资源称为社会资本,即通过个人的社会关系带来的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它能够带来大量有用信息。而所谓“开后门”,是指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是不是公平,是不是真正公正的择优录用,而不在于信息是从哪个渠道来的。

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专注于书本学习,对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的热情不高,因此个人所积累的社会资源不足,其家庭也因经济贫困而普遍缺乏社会资源。在当前高校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潮流中,贫困毕业生会因为家庭没有条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个人创业能力很少得到锻炼,而在毕业之际很少提出自主创业计划,此外也很难取得创业所需的社会资源和经费支持。

2.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特点

“发展机会的贫乏”是高校贫困毕业生的本质特征。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如生源结构、家庭收入、家庭教育和社会价值观等,又有主观因素,如学生本身的自卑、依赖性、虚荣心以及人际交往困难等。但是从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难形成的深层原因看,无论是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他们之所以陷入就业困境,是由于失去或者被间接剥夺了发展的能力或机会。因此,“就业能力弱”或“发展机会的贫乏”是他们的本质特征。贫困生往往在班级或学校中易于被同学、老师所忽视。因自卑而不愿意多接近老师,对老师产生一种“畏惧”心理,甚至到大学毕业时仍不为老师认识,因而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丧失许多锻炼自己和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人生目标不明确,处于一种迷惘的状态之中,他们经常经历失败,并且不能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他们在学校里没能接受本应该接受的教育,实际上并不能胜任大学里的社会角色,处于可能被淘汰的境地;他们往往无法及时获得相应的信息,得到良好的资源和机遇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较贫乏,发展机会的贫乏性是高校贫困毕业生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难只是个相对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对于高校贫困学生来说,经济困难只是相对的和暂时的。就业能力的强弱是在相对的意义上存在的两种不同态势,就业能力弱向就业能力强的转化是完全可能的。同时,由于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形成属于后天的,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是一时性的,短期是能解决的,因此,“就业难”只是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而言的一个平均特征,但是总体分析,这一群体也有长处、强项和许多有待发掘的潜能,个体由弱向强的转化是可能的,也是能够实现的。这种转化与政府、社会的援助支持,各高校院系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关心帮助以及贫困学生个体自身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高校贫困毕业生自我认同性强,教育难度大。相对于那些经济条件、心理素质及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来说,处于劣势的贫困毕业生很自然地就会感受到就业过程中的偏见、歧视,这种认知导致强烈的族群孤立,其成员也容易将自己认同于就业弱势群体这一类。由于长期以来受其依赖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心理经验中塑造的弱势印象往往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势,不容易接受他人的教育或建议,甚至有很强的抵触情绪,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困难。高校贫困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和能力,这本来是一个人生存的优势,但往往成为他们平衡内心矛盾和痛苦的条件,当这种痛苦和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容易导致一些极端行为。

高校贫困毕业生具有兼容性。高校贫困毕业生在很多情况下是互相兼容的,经济弱势往往会导致心理弱势。在一般情况下,贫困学生由于过重的精神压力而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弱势、学习弱势和行为弱势。各高校除了在经济上给予援助外,还要在精神上、能力培养上给予帮扶,合理构建集经济援助、精神扶助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进而从终极关怀的意义上提高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的构建

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涉及面广、影响层次深,关系到教育、就业、扶贫等几个百姓关注、社会敏感的热点领域。根据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就业促进法》,各高校应动员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方力量,把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抓,积极进行实践探索,进一步夯实基础,增加投入,完善工作机制,构建多方位、有效的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

1.建立健全高校就业援助工作制度,加强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教育与管理

高校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制度。制定更加灵活的教育管理制度,并赋予就业指导部门应有的指导职能。建立“一对一”就业帮带制度,各高校对每名贫困且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尽量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和生活补助。设立定期培训制度,组织开展贫困且就业有困难的毕业生职业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建立定期锻炼制度,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贫困毕业生到企业等部门进行锻炼,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2.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贫困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引导和帮助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有效途径,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要帮助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明确职业无优劣、地区无差异的就业思想;二要培养适合自身的就业技能,使他们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能力;三要确保就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现阶段的需要,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就业优势。从贫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密切关注和及时发现他们当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全面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实现从经济资助转向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上来。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高校贫困毕业生积极应对就业压力

最近上海社科院针对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靠银行贷款完成学业的大学生中13.3%的人表示宁可无业也不要不理想的工作。有专家分析认为,由于教育的高成本,使贫困学生产生就业高期望,因而,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比较低,很容易走极端。高校除了关注贫困毕业生就业时的经济困难,还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给予积极的精神扶持。为克服贫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恐惧和困惑,学校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组织专门针对贫困毕业生的心理危机排查、现场咨询、心理测评和心理讲座,建立心理热线电话和心理咨询信箱,开通网络虚拟心理咨询中心,为他们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渠道,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这是做好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4.搭建沟通平台,加强高校贫困毕业生互动管理,确保联系协调到位

就业信息的顺利获得是解决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各高校可以建立贫困毕业生就业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实行动态跟踪,以便及时给予个性化就业指导,积极开展就业推荐。主动与家长联系,争取支持和配合,建立家庭学校联动机制。以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抓手,构建学校、人事部门、劳动部门、就业市场的共享共用、动态管理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发布大学生就业资源和相关政策。此外,学生辅导员或学校职业咨询师可以通过定期召开贫困毕业生例会、设立专用电子邮箱、开设论坛专栏,建立QQ群等方式,及时帮助解决他们求职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各高校应本着公益性和提供公共化服务为原则,把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做细、做深、做好。

5.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贫困毕业生就业援助网络

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它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高校贫困学生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氛围,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优先录用贫困大学毕业生。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委托培养合同”的定单式培养方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为贫困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学校可将诚信度高、学习成绩优异、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贫困学生向企业推荐,并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学习成绩、个人专长等信息及时提供给企业,由企业根据其发展前景和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选定部分贫困学生做人才储备,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并与学校签订“委托培养合同”,为学生垫付学费。学生毕业到该企业工作后,可从每月工资中扣除一部分,用以偿还企业垫付的学费。此外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选修与之相关的课程,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并利用课余时间为企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此外,还可发挥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其他社会公益组织服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作用。可喜的是,现在我国的一些公益组织已经关注和投身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据悉,华民慈善基金会提出“贫困大学生就业扶助计划”,2008年面向全国遴选一批高等院校作为合作伙伴,以贫困大学毕业生为中心开展有计划的资助和活动。

[1]周 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8-12-03(01).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当前做好高校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9]7号)[EB/OL].(2009-06-18)[2009-08-05].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03/info1247016193679703.htm.

[3]黄 震.如何帮助贫困生走出就业困境[N].中国教育报,2008-04-14(5).

[4]任 芬.三成大学生就业成本超2000元[N].京华时报,2007-03-27(043).

[5]赵 升.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公布[N].京华时报,2006-07-17.

[6]叶志筑.困境与出路:管窥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9):93-94.

[7]范彦萍,季 然.上海社科院对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我一代”择业时首选外资企业[N].青年报,2008-02-20(A14).

[8]陈波升.高校学生拖欠学费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4):75-77.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毕业生大学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最“叛逆”的毕业生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