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理论中的知识纳入
——以近30年来新闻学权威教材为分析对象

2010-04-11 04:19:16
关键词:新闻学传播学媒介

张 瑜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媒介生存环境也有了本质的改变。社会的变化引发了新闻理论的一系列革新,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新闻理论研究中纳入了许多全新的知识元素。

在此,笔者将以四本有代表性的新闻学教科书为主来分析30年来新闻理论中新知识点的纳入现象。这四本书分别是:甘惜分教授所著《新闻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黄旦教授所著《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刘建明教授所著《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李良荣教授所著《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甘惜分教授是“我国党报理论体系的构建者,为我国新闻学的发展和教学开拓了道路……奠定了我国党报新闻学的论证模式”。[1]1982年,甘惜分教授的《新闻理论基础》一书是我国解放后大陆出版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黄旦教授是我国较早在新闻理论中引入传播学进行研究的人,他的《新闻传播学》从新闻传播的社会性和人际性入手,分别勾勒出新闻传播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特点、规律等,开创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一种新的框架体例。刘建明教授被誉为“我国新闻学界勇于踏着荆棘挺进的学者”,他的《当代新闻学原理》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还原了新闻理论自身的学科性。李良荣教授所著《新闻学概论》被教育部列为“十一五”国际级规划教材,被全国百余家大专院校采用,是采用面最广的一本新闻理论教材。以上四位教授的四本新闻理论教材大体可以代表近30年来的新闻理论教科书知识体系。此外,笔者还参考了其他多种1980年至今有影响的新闻理论、新闻学概论教材,以辅佐分析。

经分析发现,在30年的历程中,新闻理论中知识点的纳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媒介的经营管理理论走过从无到有的历程

整个20世纪80年代,媒介很少有自主经营权,发行依靠公费订阅,财政上更有政府补贴,媒介的经营管理在实践中不受重视,在理论上也无人问津。媒介的经营管理理论在80年代的新闻理论教科书中是空缺的。

1992年,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媒介的“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双重属性得以确立。“这样,从1992年以后的新闻改革,重点不再放在媒介的功能以及媒介的传播内容,而是转移至媒介的外围即经营管理上。”[2]所以,90年代初中期的新闻理论中还鲜有关于媒介经营管理的总结和讨论。

到了新世纪,业界对传媒的运行、管理、经营已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于是,与之相关的新闻理论才初步成型并日显成熟。丁柏铨教授主编的《中国新闻理论体系》(2002年版)将新闻事业的管理和经营分列两章详加讨论。在李良荣教授三个版本的《新闻学概论》中,媒介经营管理的分量依次增重,有关知识逐步细化、具体。其第一版作为90年代末的教科书,相比其他同类教材,纳入了“我国新闻媒介的外部法规和内部管理运行经营”的内容;第二版在此基础上,将新闻法规剔除出媒介经营管理范畴,而纳入了“世界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媒介集团化”、“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内容;第三版则将“传媒业的经营”与“传媒业运行管理”列于并重的位置而非从属位置,同时对传媒业的经营不再停留于现象的描述上,而是上升到基本原则、目标、路径的理论高度加以考察。

如果说李良荣教授的《新闻学概论》是从宏观的新闻学角度来纳入媒介经营管理的理论的话,那么刘建明教授的《当代新闻学原理》则是从微观而具体的经济学角度纳入相关的媒介经营管理内容。该书从“新闻市场与供求关系”、“媒介产品制作的成本”、“媒介产品的价格及营销”、“传媒产业的潜力”等方面,阐述了传媒市场的具体运作原理。

二、新媒介理论不断丰富传播新闻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的新闻理论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报学理论,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国的广播电视尚不发达。在甘惜分教授的《新闻理论基础》中,没有任何关于广播电视的特殊规律的理论,更不用说互联网了。这是整个80年代新闻理论界的普遍现象。到了90年代,电视已不再是奢侈品,慢慢普及到家家户户,最终与报纸一起成为大众媒介体系中的核心成员。这时,对于广播电视的研究自然会得到新闻理论学者的重视。在黄旦教授的《新闻传播学》中,有“三大媒介发展的一般概况”,有“报纸的多样化及其特征”,更有“广播、电视的特征”。在《新闻传播学》的修订版中,黄旦教授又将报纸、广播、电视的特征高度浓缩抽象化,并增添“媒介的发展与协调”的内容。纵观90年代的几本新闻理论教科书,它们都涉及了广播电视的现状、发展、特点等内容。到近十年,网络已经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现代人越来越无法离开的重要媒介。于是,关于网络的理论也应时而生。童兵教授于2000年出版的《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已出现对网络传媒、新型广播电视、综合媒体的介绍;刘建明教授在1999年出版的《现代新闻理论》中阐述了网络新闻所带来的意识形态趋向,后又在《当代新闻学原理》中阐释了网络在时效性、信息量、多媒体传播方式上的超强优势;而2001年李良荣教授的《新闻学概论》中纳入了“新媒介技术”和“网络新闻”,随后的第三版本中,博客、播客这些新兴媒体及各种媒体的融合也纳入了新闻理论中。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新闻理论中依次增添着关于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博客、播客等媒介知识的内容。同时,对传播媒介的普遍意义的归纳和理论提升,也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趋势。即新闻理论已不再停留于对某一具体类型传播媒介的描述上,而是从抽象层面上研究传播媒介的本质和规律。如吴高福教授的《新闻学基本原理》(1993年版)总结了新闻媒介的性质和特点,近十年后的刘建明教授在《当代新闻学原理》中以“媒介的科技构造”对相关内容作了提升,童兵教授的《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则从文化的层面观照传播媒介,杨保军教授的《新闻理论教程》(2005年版)更是在“媒介的含义与本质”上作了新的探索。

三、受众、反馈、效果的内容日渐增加

近30年来,新闻理论中的受众理论经历了引入受众概念到单方面分析受众再到立体而全面地解析受众的过程,也经历了从单纯的理论知识介绍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新闻传播现象的演变过程。

具体而言,80年代是受众概念刚引入新闻理论的时期。“受众(audience)的概念是1985年随着美国传播学之父宣伟伯(Wilbur Schramm)的《传媒信息与人——传学概论》传入我国内地的。”[3]这期间,新闻学教科书中有零星的“受众”字眼出现。除了王益民在《系统理论新闻学》(1989年版)中比较系统地探讨了“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受众的兴趣原则”外,整个80年代,受众理论是单薄稀少的。

在90年代,“受众中心论”正式被新闻理论界提出。这个时期,学者们开始尝试从受众的心理、受众的反馈等方面建立受众理论。例如,郑保卫教授的《新闻学导论》(1990年版)分析了受众的得益、新奇、求知、接近、对比心理与新闻价值的关系;学者杨思迅的《新闻学教程》(1990年版)在第十一章“服务受众论”里谈到“强化受众意识”、“为受众办、靠受众办”两大问题;成美、童兵教授的《新闻理论教程》(1993年版)提出要了解受众,满足受众的要求;吴高福教授的《新闻学基本原理》论述了受众接受新闻时的心理过程及特征;李卓钧教授的《新闻理论纲要》(1995年版)探讨了受众的反馈对传播者产生制约作用;黄旦教授的《新闻传播学》讲述了受众的历史演变、地位与作用,以及受众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近十年来,受众理论对受众的权利、责任日渐重视。2001年,李良荣教授的《新闻学概论》增添了“受众的权利”的内容。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受众的权利”和80年代“人民群众的权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指知情权、表达权、批评建议和监督权。但是,从“人民群众”到“受众”,称谓的变化却体现了一种政治色彩的淡化和学术色彩的增强。与权利相对应的受众责任也在童兵教授的《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一书中被适时纳入。受众的权利与责任的提出,意味着受众理论在新闻理论中分量的加重不仅仅出于传媒的功利主义,更出于人们对于受众的主体意识的认同。同时,受众角色、受众定位等影响传媒发展的重要认识也在这一时期得以纳入新闻理论。此外,在杨保军教授的《新闻理论教程》中,“受众”这个概念已经变成“收受主体”,这一措辞上的变化实际意义不小,因为它相较于“传者中心论”和“受众中心论”的提法,体现出一种新的传受关系,即传受平等。

受众在新闻理论中地位的上升,是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导致媒体竞争激烈而引发受众争夺的结果。80年代,报纸的发行主要依靠公费订阅,“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每年对报纸的补贴仍高达100多亿元”。[4]这样一种公费订阅加政府补贴的形式,再加上80年代媒体数量少、媒介形式单一,媒体不必担心受众注意力资源稀缺,这些因素导致当时的媒介不必在乎受众的需求,从而使得受众理论研究处于冰河时期。90年代至今,市场经济体制从逐步建立到不断发展完善,媒体要依靠自我经营来谋求生存与发展;同时媒体数量增多、媒介形式多样化导致受众选择增多,受众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对受众的研究也就提上媒体的日程并被纳入新闻理论的核心范畴。

新闻传播的反馈与效果理论从90年代才开始被纳入新闻理论教材。1993年,吴高福教授在《新闻学基本原理》中吸收了反馈的延缓性、分散性及传播效果的分类、影响因素等知识。但是,与反馈相关的理论在以后的新闻学教科书中并没有得到拓展延伸,仅有李卓钧教授在《新闻理论纲要》中纳入了“受众反馈”和童兵教授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纳入了“新闻传播的构成、类型”(其中包括了“反馈”环节)的信息。相比反馈,传播效果受到了更多的关注。黄旦教授两个版本的《新闻传播学》纳入了“传播效果与媒介工作效率”的内容,李良荣教授三个版本的《新闻学概论》都纳入了西方的效果理论研究成果,刘建明教授的《当代新闻学原理》纳入了传播效果的计量、确定、调查方法。

反馈与效果的纳入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因为在实践中受众的反馈意识增强,反馈行为增加。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越来越多民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精力、金钱参与到媒介传播中。此外,近年来网络的普及使得民众反馈的渠道、方式更加快捷、简便。二是因为媒体竞争日渐激烈,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媒体更要面对国外媒体的“虎视眈眈”,只有根据反馈与效果不断地调整媒体经营方针及传播内容形式,才能在白热化的竞争中争取到受众。

四、其它知识点被先后纳入

“信息”自80年代初引入到新闻传播学中后,一直到90年代,基本停留在意义、特征、功能的讨论范围内。虽然1989年王益民在《系统理论新闻学》中就提出要树立信息资源观、服务观、计量观、审美观这些深层次的信息理念,但直到新世纪,信息理论才开始丰厚起来。2000年,童兵教授在《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纳入了“信息通道”、“信息计量”的内容;2003年,刘建明教授在《当代新闻学原理》中又纳入了“信息泛滥”、“信息污染”、“如何处理新闻信息”等内容。“信息”这一知识点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与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深入普及有关。在现今资讯社会,信息不仅数量增多而且种类繁多,信息的获取方式简单快捷,信息的价值越来越受重视。然而另一方面,包罗万象的信息也让人们有些无从选择,更有一些垃圾信息、低俗信息堵塞正常信息的流通渠道。于是,如何让处于信息海洋之中的受众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下最快捷、经济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也就成了媒体争取受众的关键。新闻理论中“信息”内容的丰盈正是对这一现实现象的回应。

新闻自由一直是各新闻理论教科书的保留内容,但多数教科书均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资本主义的新闻自由、新闻自由的来源和发展、新闻自由的实质这些内容。但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如刘建明教授在《现代新闻理论》中纳入了“新闻自由的认识逻辑”、“新闻自由的七种权利”等内容,杨保军教授在《新闻理论教程》中设立了“新闻自由的基本特征”、“新闻自由实现的社会条件、标志”等有关章节。

新闻立法、新闻法规最初是在复旦大学新闻学新闻理论研究室编写的《新闻学概论》(1985年版)中以新闻选择的标准出现的,后来在郑保卫教授的《新闻学导论》、吴高福教授的《新闻学基本原理》、李卓钧教授的《新闻理论纲要》、李良荣教授三个版本的《新闻学概论》、童兵教授的《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以对新闻自由的保障、对滥用新闻自由的限制、对新闻媒介的调控等附属身份出现,只有在刘建明教授的《现代新闻理论》、《当代新闻学原理》和郑保卫教授的《新闻理论新编》(2007年版)中,它才以独立的姿态出现。在《当代新闻学原理》中,一个完整的章节“新闻活动的法理”纳入了“新闻报道的法治”、“新闻报道的法律禁区”、“新闻法治的限制”、“新闻记者面对法律”等内容。郑保卫教授的《新闻理论新编》以“新闻工作的法律规范”单独设立一节内容传授新闻法律知识。新闻法这个知识点的纳入、扩充与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新闻侵权、新闻诉讼不无关系,也与学者们宏观思考中国的新闻传播现实境遇有关。

新闻媒介对于社会的监督批评一直是新闻理论关注的内容,但是社会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即“媒介批评”)直到1997年才在雷跃捷教授的《新闻理论》中被纳入。该书对媒介批评的对象、特征、标准、类别、内容、方法、理论作了简单的介绍。可令人遗憾的是,在笔者所参考的上十本新闻理论教科书中仅有此书有此内容,可见如何对大众传播媒介展开批评在整个新闻理论中并不受重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重视受众对传媒的批评监督,建设媒介批评理论,并不是让传媒业听任他人往自己脸上抹黑,而是希望借助外力使自己进一步得到完善。

五、小结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新闻理论权威教科书中知识点的纳入,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一)新闻理论研究逐步挣脱政治禁锢,呈现学理特色。但是,其中多数知识都是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移植和借用,缺少理论创新能力。

(二)知识点的纳入总与社会变迁形影相随。其中,对新闻理论影响最大的两个社会因素是经济环境变迁和传播技术发展,特别是经济取代政治因素成为影响新闻理论知识生产的首要因素。针对新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学者们也能积极回应,但是缺少针对具体问题的知识结晶。

(三)新闻理论的范畴得到拓宽,思辨性也得到增强。新闻理论不再停留于现象描述、经验总结,而是开始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思索现象所透露出来的讯息。

(四)不断吸收传播学知识以完善新闻理论体系。如吸收了大众传播学领域的受众理论、效果理论,使新闻学呈现出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

[参考文献]

[1] 刘建明. 甘惜分:我国党报新闻学的奠基者[EB/OL].[2009-11-15]. http://www.chuanmeijia.com/2009/0901/13769.htm.

[2]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40.

[3] 马池珠. 受众中心论的理论基础与时代特色[J]. 理论学刊,2009(10): 107-110.

[4] 胡兴荣. 改革开放掀起报业改革[EB/OL].[2009-12-13].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00/40528/50410/3539877.html.

猜你喜欢
新闻学传播学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传媒评论(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4:47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新闻传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5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