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思想的描述性研究

2010-04-10 19:47:37付智茜杨小刚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戴乃迭杨宪益译介

付智茜 杨小刚

(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四川南充 63700)

对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思想的描述性研究

付智茜 杨小刚

(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四川南充 63700)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是中国当代翻译史久负盛名的“黄金搭档”翻译家。他们珠联璧合地将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到西方,同时也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根据收集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活动资料,对其翻译目的、标准和策略进行描述性梳理。

杨宪益;戴乃迭;文学翻译;翻译思想

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借鉴吸收密切相关,而翻译作为跨越这一鸿沟的最重要媒介,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 40多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们以其深厚的学养、严谨的态度和对翻译工作的执著,珠联璧合地将中国的文学作品译介到西方,同时也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笔者在所收集的有关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活动资料基础上,对其翻译目的、标准和策略进行描述性梳理,以弥补译界此类研究的不足,同时期待更全面而深入的相关研究。

一、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贡献

杨宪益(1915-2009),生于天津;戴乃迭(Yang Gladys,1919-1999),英国人,生于北京;他们于 1940年在重庆喜结良缘。杨宪益、戴乃迭以翻译为主,兼及写作、编辑等其他方式,向英语世界介绍中国文学的活动始于 20世纪 3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为止,持续了半个世纪。以时间为界,按照翻译特点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奠基时期

30年代末至 40年代初,可视为杨、戴夫妇译介活动的尝试与奠基时期。在这个阶段中,他们的译介活动以翻译为主,尚未涉及其他介绍方式。就翻译活动来看,译作选题也多由兴趣出发,无一定之规,较少受外界环境的制约。30年代末,还在牛津求学时期,戴乃迭与杨宪益已经开始了中文英译的合作——首先将《离骚》译成了英文。尽管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桩译事,他们归之为 “笔墨游戏”,但这毕竟标志着二人一生译介事业的开始。大约在同一时期,他们还译出了《九歌》与《招魂》。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这时还译出了《阿 Q正传》与《野草》的部分篇章。从最初的尝试起,他们的译介对象即已带上古今兼备的特色。

2、职业化道路期

1943年起,夫妻二人供职于国立编译馆。至此他们中文英译活动开始走上了职业化道路。翻译《资治通鉴》则是夫妻二人(也是中国学者)主动向西方介绍文化典籍的最初努力,1951年杨宪益夫妇接到中国外文出版社的邀请来到北京,当时外文出版社(现中国外文局前身)刚刚创立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这标志着夫妻二人向西方社会系统介绍中国文学作品的开始。在这一时期,杨宪益夫妇以惊人的速度翻译了大量中文作品。

3、事业高峰期

50年代初至 60年代中期,杨戴二人的译介活动正式走上职业化道路。这一时期也是夫妻翻译作品成果迭出的事业高峰期。就成书出版来看,已经涉及古典诗词、传奇、评话、小说、戏曲,现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古今文学史,古典文论,中外文化交流史,以及其他门类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出版于 70年代末 80年代初的《红楼梦》,其翻译工作实际于 60年代初就已开始了。1961年至1964年,戴乃迭与杨宪益已合作译出了前一百回的草稿。部分译稿已在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上发表。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接下来的数年间,杨宪益被勒令停止工作,一切译稿均被搁置一旁。《红楼梦》的翻译也被迫中断。直至 1972年杨宪益与戴乃迭先后释放出狱,重新开始工作时,这一巨著的译稿才得以修改完成[1]。可以说,杨宪益、戴乃迭以他们事业上和生活上的完美结合创造了一个中西文化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独特范例,夫妻俩的珠联璧合使他们获得了 “译界黄金搭档泰斗”[2]的美誉。他们留下来的上百万字的翻译作品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成为后来翻译和文学领域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二、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翻译思想探索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对于杨氏夫妇的研究主要围绕其生平逸事的介绍和对其作品的零散评价,主要有三类形式:第一类,自传、传记的形式,代表人物有杨宪益,邹霆等;第二类,对于夫妇二人译作点评和分析,代表人物有思果,袁锦翔等;第三类,关于他们翻译思想的探讨,代表人物有文军,王佐良,金圣华,陈晓勇等。然而这些均未对其翻译思想作系统深入的研究。目前,对杨氏夫妇翻译思想研究主要困难在于杨氏夫妇并没有专门的翻译理论著作,因而只能从现有收集的材料和论述中提取并归纳。笔者收集的体现其翻译思想的资料主要包括有杨氏夫妇的翻译背景及其活动、主要的译作及译序;相关著作中有关翻译的论述;他人对其翻译作品的评论等四类。再次,笔者拟从翻译目的、原则和策略三方面来探讨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翻译思想。

1、翻译目的

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长达 50年的翻译活动主要是围绕中国经典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展开的。可以说他们的一生的翻译主要在为西方传输中国文化而奋斗。关于这一点杨苡曾说过,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了这么多名著,不能全说是从兴趣出发,而是他们认为这是需要对外介绍的[3],应该让外国人了解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也应将西方经典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因此,戴乃迭的翻译作品体现出一个广为人知的特点,就是从内容到精神都高度忠实于原著,体现出一种 “不虚美、不隐善的文化立场。这一立场在她的文章中有着更为明确的体现”。[4]与此同时戴乃迭在 80年代以后陆续撰写的文章中,除谌容之外,还对新凤霞、张洁、宗璞、戴厚英、遇罗锦、张辛欣、王安忆等女作家做了着重介绍。她在近半个世纪的中文英译事业中尽力传达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文化形象。她以明显不同于西方以及部分中国译者的翻译特色,向海外昭示了西方话语阴影下长期被改写、被隐蔽的中国文化的真实面貌。

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夫妻二人彼此人生经历和对于所译作品的热爱和使命感,他们翻译的目的就是要将中国的经典的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作品译介到西方,尤其是英语国家,或将自己喜爱的西方作品译介到中国。因此在处理译作时,他们这些目的将决定他们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2、翻译标准

自严复提出 “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信、达、雅”就成为中国翻译理论探索的浓缩,又成为近现代翻译研究争议的焦点。“这三个字可谓杨宪益毕生翻译事业的真实写照。”学界评价道。[5]关于翻译的标准,杨宪益曾在《略谈我从事翻译工作的经历与体会》说道:“翻译的原则,简单说来不过是‘信达雅’三个字。‘信’和 ‘达’在翻译则是缺一不可。……总的原则,我个人认为对原作的内容,不许增减。”由此可见,杨氏视 “忠实”为翻译的第一要义。他认为翻译不能做过多的解释。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6]。当然翻译要做到 “信”和“达”又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在文学翻译方面。因此在涉及到各民族文化沉淀的时候,夫妻二人都尽可能忠实于意义的传播而不是拘于原作的形式。正是基于这种原则,夫妻二人在翻译从中国古典文学到中国现代文学等各个门类作品时,都以忠实的翻译“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因而也被誉为 “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7]

3、翻译策略

在原则的指导下,在目的驱使下,在杨氏夫妇在翻译策略上表现为主张为弘扬中华文化,抓住精神,旨在求信,因力求忠实为第一要义,因而涉及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时采取异化法;为力求译语读者理解和阅读,翻译时句法上尽可能直译,同时采取脚注与尾注方式。

(1)忠实第一,异化翻译

由于夫妻二人以中译英为己任,视忠实为第一要义,因此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坚持 “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杨宪益认为翻译作品可以多一点异国情调,因为翻译毕竟是翻译。”[8]在具体操作时表现为文化词的异化翻译。代表作就是《红楼梦》英译。《红楼梦》是一部权威性著作,因此杨宪益夫妇倾向于采用较为保守的文化异化,尽量避免对原文做出改动。杨宪益强调翻译时不能做过多的解释。译者应尽量重视原文,否则,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红楼梦》第一回中的《好了歌》的第一句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杨宪益将 “神仙”直接译成 immortals(Y:21)。因为宗教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通篇蕴涵中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精神。在中国,神仙是道教的概念,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肉体的永久,由此杨用了一个忠于源于文化的 immortals;而霍克斯则采用 “归化”,使用salvation(H:63),因为基督教强调的是受苦受难,从赎罪中人的灵魂得到拯救,这明显的是服务于译语读者,消解源于文化,展示译语文化。同样,对于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中 “天”,杨宪益以源语为中心,采用异化,因而保留了中国的 “天”文化,异化为 Heaven disposes(Y:116)从而很好地保留了原有的宗教色彩。因为在中国 “天”是在“主宰”,故有 “天命”,“天子”之说。杨宪益所译再现了原语文化的异域特色,读来给人以可触摸的文化氛围和实在的历史感。[9]又如,在十一回中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of swan)。杨宪益将 “天鹅”译为 “swan”(Y:218),很好地传达了原作文化中 “天鹅”的文化意象,而霍克斯则用 “goose”代替了 “swan”,恐怕译语读者就很难理解到该句的意境了。

(2)忠实意义,赋以直译

虽然杨老夫妇是“意义”为要义,但这并是意味着他们拘于字面的翻译,相反他们是在理解原著所要表达的意思之后,翻译成英文时却认为只有“把自己放在今天读者的地位,这样才能使读者懂得那时候人们的思想”。[10]因此杨氏的看法 “更接近直译”。[8]同时,鉴于他们翻译的预期读者主要是英美读者,这些读者想了解中国文化,但是大多又对中国文化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所以夫妻俩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如直译、直译加注、直译加解释等。这样既达到了传扬中国文化的目的,又满足了预期读者的文化需要。反映在译作上,代表作就是《红楼梦》、鲁迅作品和当代中国女性作家的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讲,鲁迅能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新凤霞、张洁、王安忆等女作家在西方的知晓,离不开戴乃迭和杨宪益的成功翻译。[5]

三、结语

毋庸置疑,杨宪益、戴乃迭在近半个世纪的中文英译事业中以他们独有的翻译思想尽力传达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文化形象。他们明显不同于西方以及部分中国译者的翻译特色,向海外昭示了西方话语阴影下长期被改写、被隐蔽的中国文化的真实面貌。如果说他们半个世纪以来的中文英译及介绍成果在早期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文化的独立姿态而存在,那么在当今及以后全球多元文化语境下,这种“一则保存原作的要义,一则求其易懂”的翻译思想产生的译作,为大量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却限于语言障碍无法直接阅读中文文本的西方读者提供一种了解中国的有效途径,这一意义将日益彰显。因此,贯穿其毕生翻译事业的文化理念——忠实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忠实传达中国人的人生,也将更见其卓越的光彩。

[1]Yang Xianyi.White Tiger:An Autobiography of Yang Xianyi[M].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2.267.

[2]Baker,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8.373.

[3]杨 苡 .杨宪益与翻译 [J].中国翻译,1980,(5):38-41.

[4]杨宪益 .我有两个祖国——戴乃迭和她的世界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7.

[5]中国青年网.著名翻译家杨宪益病逝他几乎 “翻译了整个中国” [EB/OL].http://www.youth.cn/wh/tp/200911/t20091125_1090848_2.htm,2009-11-25.

[6]姜志文,文 军 .翻译批评论 [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287.

[7]王岳川 .夫妻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EB/OL].http://www.cctv.com/program/dajia/20040825/101005.shtml, 2004-08-25.

[8]任生民 .杨宪益的文学翻译思想散记 [J].中国翻译,1993,(4):33-34.

[9]付智茜 .姨娘还是金夫人?——文化意象·翻译 ·策略[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5.

[10]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83-84.

H059

A

1009-4148(2010)06-0153-03

2010-10-19

立项课题:川北医学院校级科研苗圃基金项目“对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思想的描述性研究”(项目编号:MP-09B-2)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付智茜(1979- ),女,四川仪陇人,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讲师,文学硕士;杨小刚(1957-),男,重庆人,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

(编辑:惠斌;校对:朱恒)

猜你喜欢
戴乃迭杨宪益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34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新青年(2015年4期)2015-05-18 12:59:29
《金丝小巷忘年交》
新青年(2015年4期)2015-05-18 12:59:29
发愤抒情,以情译诗——杨宪益、戴乃迭《楚辞选》英译析评
读者(2011年9期)2011-05-14 16:14:09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
军事历史(1996年3期)1996-08-16 0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