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

2010-04-10 18:51罗红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习语英汉

罗红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

罗红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本文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的影响,以便准确地传递英汉两种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中西文化差异;英汉习语;影响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本文试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动(植)物和颜色、宗教信仰四个方面阐述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对各自习语形成的影响。旨在帮助学习者提高对习语翻译的敏感性和使用英语习语的得体性,最终获得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在地理环境方面的差异对英汉成习语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汉语有许多关于江湖、山川、四季、农耕等方面的习语,在英语中很难找到现成的对应表达形式。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One has a sudden glimpse of hope in the midst of despair),在此种译法里根本找不到山、水、路、柳树、花、村等词的对应形式。又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语中虽有“As you sow,so you must reap”的说法,但不如汉语具体形象。实际上,英语中常见的说法是“As you make the bed,so you must live on it”,这与农耕无关。[2](P139)再如,青黄不接的季节(When crop was eaten and the next still green)依葫芦画瓢等等。

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历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征,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航海的习语;而在以大陆为主的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形式,因而对中国人来讲,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就较为困难。例如:“able seaman”(一级水平),“be left high and dry”(陷于困境),“give sb.or sth.a wide berth”(远远地躲开)等[3](P194-195)。又如:weather(ride out)the storm安然度过了风暴;know(learn)the rope熟悉内幕(一个有经验的水手熟悉船上所有用来挂帆的绳子)。可见这些习语多和航海有关,代表岛屿文化;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风),drink like a fish(豪饮),to miss the boat(错失良机)、all at sea(不知所措)。

因为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所以区别于对方的“异质”客观存在,而这种“异质”必然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二)中西文化在历史背景方面的差异对英汉成习语的影响。从一定角度上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沉淀,大量的习语都是以本民族的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习惯等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西方人起源于游牧,与奔马感情深厚,因此,在英语中有大量带“马”的习语,如“a will horse”(工作认真的人),“a dead horse”(徒劳无益的事),“ride on the high horse”(盛气凌人)等等。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用语中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等。

此外我们很容易找到一些源自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的习语。英语习语如:例1.meet One′s Waterloo(出自1815年的“滑铁卢”之战)一败涂地。例2.hosit with one′sown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例3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出自罗马诗人兼讽刺文学家贺拉斯。汉语中常用:例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自《史记》)。例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三国志》。例3.水落石出;出自苏东坡的《后赤壁赋》。

二、中西文化在动(植)物和颜色方面的差异对英汉成习语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在动物方面的差异对英汉成习语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心理对不同的事物做出了迥异的价值取向,在英汉习语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其中动物所引起的习语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是十分明显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应该消灭。另外,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top dog”(重要人物),“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在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国王king Richard I由于勇敢过人,被称为the lion-heart。英国人以lion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the British lion就是指英国。英语中有许多与lion有关的习语,如p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like a key in a lion’hide(狐假虎威),译成汉语时,lion习惯上用“虎”代替,因为中国人认为“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虎”来表示勇敢、凶猛、威严。

(二)中西文化在植物方面的差异对英汉成习语的影响。汉文化中对松、竹、梅的评价特别高,所以才有许多关于它们的成语。例:青梅竹马、雨后春笋、松鹤延年、胸有成竹、梅妻鹤子、罄竹难书、踏雪寻梅等。而西方大多数人喜欢玫瑰花,在历史上有著名的“红白玫瑰之战”the Wars of the Roses;凡事顺利是roses all the way;如果说一切并非尽如人意也用rose,如be not all roses。相爱的恋人表达爱情,通常献上一束红玫瑰。玫瑰花在中国是外来品,中国人眼前美的代名词是桃花,在汉语中指一个女子容貌姣好的还有“美如天仙”,“如花似玉”,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等。

(三)中西文化在颜色方面的差异对英汉成习语的影响。不同的民族对色彩的喜好是不同的,这些喜好对成语、谚语、习语有许多影响。在汉语中黄色是大自然的颜色,而土地对中华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土地之色被看作帝王的之色,倍受敬仰,其在古代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尊严,如“黄袍”,“黄榜”,而穿黄色的衣服也是帝王的特权。中国人也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是一种令人不快的、讨厌的颜色,含有胆小、卑劣等意,如“yellow belly”(胆小鬼)、“yellow streak”(生性软弱)、“yellow dog”(卑鄙的人)、“yellow looks”(指阴沉多疑的性格)[1]。在西方文化中紫色是尊严、权力的象征。皇帝登上宝座是raised to the purple。生于王室born in the purple。红色也是汉民族喜欢的颜色,新娘结婚时都喜欢穿红色,节庆日挂红灯,党旗、国旗也是红色,成语有红装素裹、红颜知己等。而西方文化中视红色为不祥之兆,如果看到红色,那就意味着有危险。如red for danger。交通红色代表禁行,如果路上插着红旗表示前方路面有危险或此路不通。waving a red flag惹人生气的事;see the red light知道危险或灾难降临;the red赤字,亏空。red tape繁文缛节,官僚习气;turn red in the gills现出怒容。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只有在了解原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基础上,才能探索和把握颜色词语的真实含义。

三、中西文化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对英汉成习语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以及语言表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例1.“现身说法”原系佛教用语。现表示以亲身经历和体验说明一种道理。例2.“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原是佛教改恶从善的话。例3.“五体投地”,指得是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这是佛教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又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另外,中国人还敬奉天神,如“天经地义”“谢天谢地”“天无绝人之路”等。中国历代皇帝也都称自己是“真龙天子”。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God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Mills of God grind slow but sure(天网恢恢,疏而不漏),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诅咒一个人时人们常说God damn you,危险过后常说Thank God或God bless you。基督教的教义《圣经》一直被奉为西方文化的经典。《圣经》是他们的必读之书。《圣经》中的典故、比喻和寓言广泛的为世人所接受。由《圣经》而产生习语也成为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例1.olive branch(出自《圣经》中的“创世纪”第8章11节)橄榄枝(和平的象征)。例2.scapegoat(出自《圣经》中的“利末记”第16章8节)替罪羊(代人受过的人)。另外,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也有其特定内涵,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e Trojanhorse(特洛伊木马,出自希腊神话),arrow of Cupid(丘比特之箭,出自罗马神话)。

中西方文化中由于长期不同的宗教信仰,决定了两种语言中许多表达方式的差异。英美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督教传统,而中国人长期信仰佛教、儒家学说。因而在翻译时要顾及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特别是有关宗教意义的词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相异之处。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远而广泛的。语言学习者要想正确理解英汉习语并成功地进行英汉习语的互译,就必须首先对英汉两种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力使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也尊重本国文化,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1]陈蕾,陈培蕾.英汉颜“颜色词”的文化内涵比较[J].中州大学报,2003(3).

[2]吕瑞昌等.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3]潘绍中.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翻译,2004(3).

[4]施亚波.英汉比喻中的文化因素[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2).

[5]孙丽元.从喻体看英汉比喻的文化差异[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6]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Luo Hong
(Yue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Yueyang,Hunan,414000)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through four ways,thus to help language learners be awar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translation.

Influence;Cultural differences;Idioms

H319

A

1008—6772(2010)04—0111—03

2010-7-25

罗红(1965-),女,湖南岳阳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讲师,研究高职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习语英汉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