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珍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黄珍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娄底417000)
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
高职教育;人文素质;探究
教育的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孔子说:“德之不修,学子不讲,闻之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不休养德行,不讲究学习,听到符合道义的话而不能跟着做,有了过错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孔子所忧虑的。孔子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我国古代“人文教化”的很好的总结。人文主义教学思想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在西方古希腊哲学中,人文是指人性。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就是以人性为中心的学说。14至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更是肯定了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18世纪的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倡导人性的自由、平等和博爱。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美国一批教育家对传统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弊端深感担忧,提出了人文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者首先是完整的个体,他们不仅具有智力,同时还具有情感。而只有在注重智力开发的同时,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才能调动和发挥它们的全部潜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努力使教育在上一个新台阶,为21世纪的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人文素质必然会影响到价值观的确立。古往今来,一切大贤大圣都很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孔子强调德、智、全、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提供除“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外还要学御、射。培根有一句名言,即“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科学能使人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辩。”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指出:“从学校走出来的人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2002年8月24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高职教育进行人文教育的目标做出了明确的指示,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同时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普遍差、底子薄弱,人文素质普遍偏低。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表现在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没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而且对自己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自我定位。目前有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突出强调专业课的地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在高职院校逐步走向“订单式”教育的时代,高职院校应赋予高职生对“人之为人”的思考素材,高职院校不应仅仅教给学生某种专业知识和就业技巧,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适应环境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一般专业能力以及适应各类职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更包含了相当的人文素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人文素质的毕业生群体,高职院校才能赖以生存和发展。
(一)立足教材内容,强化文化素质教育。课文Big Bucks the Easy Way通过叙述一家两个上大学的儿子在父亲激励下去散发杂志广告插页挣钱以培养自立本领的故事,揭示了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他们的家庭关系以及父母对孩子自立性格的培养方式。这些文化项目都和课文内容有关,而且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应该介绍给学生。此外,从The Present,The Sampler和There Is Only Luck等课文,我们可以探讨诸如老年人、枪支管理以及犯罪等西方社会问题;从Sailing around the World和Journey West,我们可借助地图教学生了解一些世界和美国地理知识。从Lessons from Jefferson,The Woman Who Would Not Tell,You Go Your Way,I′ll Go Mine,The Death of Hitler甚至The Shelter等课文,我们还可回顾一下世界和美国历史。诸如此类,几乎每篇课文都在某一方面同某种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因而完全可以用来作为介绍英美文化的素材。在课程设置中,应开设如文学欣赏、历史、艺术等选修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教师也应训练学生使用英语介绍、宣传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使他们不仅能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也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沟通的使者,进而促进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反映校园风格的文化环境、文化活动和规章制度,以及昭示学生精神风貌和个性特征的校园精神总和。正是如此,高职院校应利用校园文化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围绕提高文化素养和塑造文明大学生形象这个主题,从养成文明规范教育入手,狠抓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与各种不良行为习惯,提倡优良学风,塑造文明形象,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学校应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中国文化知识系列的专题讲座和专题讨论活动,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模式的文化渊源、集体主义的文化基础、交际规范、婚俗礼仪、家庭结构、价值观念、饮食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宗教信仰、民族民俗、文化古迹、风景胜地等等,都是外语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范畴。强化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剧社、读书协会、演讲协会、口语协会等学生社团多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每年一届的“大学生校园文化节”等大型汇演、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健美操比赛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创新校园文化的广阔舞台,学生在美的创造与欣赏中陶冶了情操,丰富和发展了个性,培养了人文精神。其次,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内物质文化,特别是人文景观和美丽校园,可以让学生在如诗如画般的校园里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憧憬,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思想意识,净化学生的心灵;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足以让学生的天赋智力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个性得到张扬。校园文化活动,如专题讲座、征文、演讲比赛、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娱乐身心,达到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着大学生的情感和道德观念,净化着大学生的心灵。学院在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环境的同时,要求大学生参加到学院环境建设中,让大学生亲自动手美化校园,在劳动中,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此外,开设人文知识教育校园网站,建设好心理咨询机构,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使学生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下改变自己的生活信仰,文化心理,价值理念。开拓创造能力、判断应变能力,交际能力,塑造高尚的精神,陶冶良好的情操,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学生自身文化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重视高职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通过进行社会调查、参加各种社会服务可以直接地了解历史、关心社会。根据专业和学生实训需要,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基地。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建设应达到三个标准:一是适应专业、符合实践性教学能力培养的要求;二是实训设备的装备和技术水平应略高于现有岗位或岗位群实际使用设备的平均技术水平;三是实训场所、指导人员、设备优化组合,要满足学生实训需要,并使学生得到必要的技术指导。同时,也要求加快校办产业、企业的发展,促进产学研一体,巩固和强化校内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纪律的教育成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接轨,达到学生毕业就能顶岗的教育目的。
大量事实证明,培养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是中国进行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完善的人格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受客观环境的干扰,将独立的人格尊严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是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这种人格健全的现代职业技术人才。
[1]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
[2]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J].外语界,1996(1).
Cultural input and reinforcing Humanities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uangZhe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Loudi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Hunan Loudi,417000)
High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foster good campus culture,strengthen humanity qualities,and cultivate all-round development talents.
Vocational Education;Humanities;Exploration
G643.1
A
1008—6772(2010)04—0036—02
2010-7-19
黄珍(19685-),女,广东番禺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语言文化及应用语言学。
本文是娄底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院级教研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LZJY09BZC1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