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 学生处,上海 200135)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运输船队的日益扩张,迫切需要高水平的国际航运人才、高级船员和世界海员,航海教育正面临空前的机遇。为促进我国航海教育的发展,交通运输部提出了我国航海教育的总目标:到2015年,航海教育在发展规模上能适应我国航运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航海科技进步的需要,并能向国际航运人才市场提供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航海高级专门人才。教育质量满足我国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并能在国际航海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优势。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提升竞争力是高等航海教育的两大现实课题。
航运业的新特征给航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海上运输业近年来发展空前,行业特点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具体体现在海运国际化,多式联运化,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高科技化上。为适应国际海运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新修订的STCW 78/95公约对船员素质规定了更高的标准,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船员的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等。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航运公会(ICO)、国际航运联合会(ISF)等海事类国际组织也越来越重视海上安全事故的人为因素,不断修改有关海员培训的国际公约,来统一各国船员培训的质量。这对航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此,世界各国的航海教育都纷纷进行了改革。目前,国际航海教育发展的趋势表现在:为保证航运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航海教育的立法;由原来的突出技术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重视培养安全意识,强调营造安全文化;航海教育国际化,包括教育观念、教育资源、招生就业等;对专业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要掌握新的教学技术、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必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航海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管理、财务、国际安全法规和防污染规则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1.现状
对于我国航海高级人才培养的现状,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学员水平不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愿意当船员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3]数量不足,主要是由于中国以及全球航运业近年来的超常规发展带来的需求增长。世界商业船队船舶数量在过去的10年里,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递增[2],到2010年底,全球将有5000多艘新订造的各类船舶竣工和投入航线运用,国际国内船员需求大幅增长。据国际航运联合会(ISF)预测,到2015年,全球高级船员将短缺27万人,短缺人数占需求人数的2.1%。[3]中国海员总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但大多数被国内船舶所雇佣,还没有足够数量的船员走向国际劳务市场。目前中国海员占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比例仅为4.2%,而菲律宾则占到42%,[6]至今,我国船员仍未能批量进入世界主要航运大国的船员市场。数量不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高校航海毕业生不愿意当船员,航海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流失严重。据中远集团2008年数据统计,近3年来,中远集团接收本科毕业生和专科毕业生分别占总招收人数的41%和59%,但3年来,在流失的船员中本科毕业生占70%,专科占30%。也有报道称,20世纪80年代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现在仍在船上工作的仅占10%左右,90年代的毕业生仅占20%左右,绝大部分已在陆上工作。
一方面高级船员人才奇缺,另一方面中国船员在国际船员劳务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国内外航运企业认为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存在英语交流能力、岗位技能、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差,以及经营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质量不高和不愿当船员、船员流失率高是困扰航运业的两大难题,它直接反映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存在和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不能满足于现在航海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百分之百的表面现象,而应当看到百分之百就业率的背后是大批毕业生的流失。分析产生这种状态的原因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现状分析
(1)航海专业实行统一招生,专业宣传不足直接影响学生质量和就业心态。我国航海专业采用统考统招,招生中尽管对航海类专业的特殊性作了一些介绍,但很不充分,考生无法了解专业特色和全貌。在填报志愿时,不少考生把特色鲜明的航海类专业视为一般的工科专业,把提前录取视为增加录取机会,或者冲着其学费低可以减轻家庭经济压力而报名。当被录取到校、全面了解专业情况后,感觉与原来的想法大不一样,从而有换专业的想法。毕业时有不少人不想当船员,勉强上了船,也总想找机会到陆上工作。扩招后高校加大了在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招生人数,以船员的高工资收入和就业保证吸引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报考,专业思想相对稳定。但招生时提前批或低门槛招录,又出现基础差、难以达到学业要求及外语能力差的问题。学生基础文化素质欠缺,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差,压力大,顾虑多,分散了学生的学习精力,也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加了难度。
(2)航海教育的定位影响我国航海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我国至今无专门的航海教育立法,对于航海教育没有明确定位,其国防性、国际性等都得不到明确肯定,教育经费的投入不够,教学设施等没有保障。这就使得我国高等航海教育要兼顾学历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除满足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针对普通院校的规定外,还得满足海事部门对航海培训方面的规定。而教育主管部门和海事部门缺乏必要的协商机制,也没有明确的职责承担主体,使得按照各自的体制运行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出现相互脱节的现象,而作为教育主体的航海院校则必须把不同主管部门的要求都糅合进日常的教学活动中,[4]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影响整个教学计划的安排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也使得航海教育基本还是“应试教育”,学生不能参与“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不能参加联校或校内各种科目的选修课程,学生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很少。学位教育兼顾职业教育,使得航海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首先要遵照普通工程教育的要求先满足学位教育,然后兼顾航海特色进行职业教育,自然要优先保证课堂理论教学,相对来说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动手能力的培养较弱化。而传统理工科教育观念存在重专业、轻基础,重成绩、轻素质的弊端,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较少,学生较少有机会接受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的熏陶。毕业生虽然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得相当扎实,但动手能力差,而且欠缺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加上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和交流能力较低,距离国际航海人才的高标准要求还有很大差距。[5]
(3)航海教育投入不够限制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国目前航海教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除执行国家一般教育的投入措施外,还针对航海教育本身的特性,采取了相应的特殊措施。但航海教育成本高,需要特殊的专业训练设施、模拟设施和实习训练船。据测算,航海类院校每培养1名4年制的学生,实际成本在每生10万元人民币以上,扣除各种成本分担,估算4年每名学生总的教育培养经费缺口为5万元左右,占实际投入成本的一半。[6]教育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航海教育的专业技能训练,培训设备不够,必要的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不到位,导致毕业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差。[7]
航海教育经费不足成为制约我国航海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但增加教育投入,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航海教育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考虑我国国情,提倡引进多元资助来分担教育成本。
1.营造多元资助的外部环境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航海教育的质量。充足的教育经费和先进的教学设备是培养高素质航海专业人才的保证。争取多元资助,分担航海教育成本,首先要积极营造多元资助的外部环境,即谁来资助、谁该分担?这既需要法律法规、政策方面的制度环境,也需要行业文化宣传、行业社会认同的舆论环境。只有相关航海教育法规明确规定我国航海教育人才培养的法律定位是什么,各主管部门(教育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对航海教育的职责、履行其职责的方式和资源是什么,中央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海事部门、各主管部门和航海院校各自的责、权和义有哪些之后,资助主体才能多方面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分担教育成本。因此多元资助航海教育首先要敦促外在制度的建立。
(1)积极推进航海教育尽快立法。以法律形式保证航海教育,为多元资助、分担教育成本创设权利、义务。经费问题是制约航海教育质量的关键,经费来源及投入、资助、分担都要有法律规范,否则将不具有保障性和确定性。我国目前仍然没有专门的航海教育法律,甚至行政法规中也极少涉及航海教育的内容。专家、学者早已提出要加快航海教育立法的建议,“通过立法,建立航海教育物资投入制度,形成主管部门的主动保障;建立依法治校制度,提升航海院校的办学水平;建立招生工作制度,提高航海院校的生源质量;建立师资建设制度,提高航海院校的教学水平;建立实践教学制度,保证航海教育的设备需求;建立半军事管理制度,提高航海类学生军政素质;建立就业工作制度,增强航海类学生就业观念。”[8]只有有了法律保障,各种提升航海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才能得到保障实施。
(2)加强对行业文化的社会宣传,为航海专业招生、就业争取社会认同。航海业古已有之,其风险性大、流动性大、专业技术性强、活动空间小、精神生活匮乏,因此令人望而生畏,职业的安全性得不到家庭、社会的认可。加上我国广大中西部非临海地区对这个行业的不了解,更加深了社会偏见,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更是不愿意加入这个行业。广大家长的瞧不起或者对该职业安全性的怀疑,直接影响学生报考该专业,也影响毕业后就业的选择。而事实上,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如今现代化船舶的运行高度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海上运行时间缩短、靠岸时间和频率增多,船舶本身具备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来往于国际上发达的港口和国家之间,薪资高,福利、保险、医疗等社会保障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大型远洋船舶船长、轮机长、大副等职业和身份,深得国际社会的肯定和尊敬。靠航海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根本不存在对航海职业的偏见。是无知才导致偏见,政府、行业要加强行业文化的社会宣传,正面宣讲,介绍航海业的一般常识和当前状况。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制作公益广告或科普短片在电视传媒上介绍和宣传关于航海、航海经济、海员、航海企业、航海文化等。
改革航海专业招生宣传形式和内容,以宣传行业为主题完成招生宣传的目标。学校联合企业,由企业出资搭台先期在各地区做行业宣传。行业要积极改善和提高对员工的社会福利保障,并加强宣传。为员工购买各种保险、 带薪休假疗养、员工知识更新学习再教育培训、心理健康关怀、医疗保健、伤残补偿、家属慰问等人性化的企业文化和福利政策,既是国际性行业应有之义,也是吸引专业人才投身行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学校以招生宣传推进和加强行业社会宣传,督促行业进一步完善福利政策和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提升行业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效益。社会在了解行业的同时,也对行业起到监督作用,为行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提供环境支持。
(3)多元资助改善航海教育条件,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航海立法从制度上对航海教育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法律保障和支持;行业文化宣传和社会形象的展示,为多元资助航海教育提供外部环境支持。提升和打造高质量航海专业教育的关键是增加教育投入,以争取政府投资为主,通过行业支持和资助、校企共建与合作、校友资助、社会捐赠等多渠道、多元化引进教育投入。在保证教育经费和教学设备的前提下,完善教育设施,改进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针对教育主体的特殊性,从多方入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第一,设立优厚的航海专业奖学金和助学金,吸引和激励学生报考航海专业并保障其在校学习的生活所需。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选择航海专业是由于其学费较低、就业有保证、职业高薪等优势条件。上海海事大学商船学院近年来招生生源统计显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符合学校所在地规定的“困难生认定标准”的占70%以上,有学生辅导员甚至说,如果不受名额限制有超过85%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习期间的教育消费其家庭无法全部承担。上海海事大学航海专业学费每年2500元,住宿费600~1500元/年,上海在校学生的最低消费支出是600~800元/月,加上考证费(行内职业资格证的各种相关考试以及英语四六级考试)600~700元,4年学生家庭的教育支出在4.2~6万。商船学院60%以上的学生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以缴纳学费和补贴生活,从而减轻沉重的家庭负担。经济上的困顿让学生无法在校安心学习,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大多数学生在校生活十分清苦,更有部分人连基本生活都没保障,靠在学校食堂、图书馆勤工助学或好心人结对子资助解决生活费。半军事化管理要求他们统一着装,纪律严明。学习任务重、课程安排紧的压力,加上周围许多人对航海业的不了解、对传统海员职业的冷眼,让他们觉得航海专业是校园的“另类”,是“贫困”的标志,经济困难成为航海专业学生普遍承受的压力。
设置高额航海奖学金、助学金,既是专业本身的高风险高回报要求,也是对航海业的重要地位和光明前景的一种昭示。既是吸引优质生源和有志青年报考和专心学习从事航海职业,也是对他们选择这个行业的鼓励和肯定。高额专业奖、助学金真正帮助他们解决了经济困难,也获得了家庭和社会对该行业的认可。
近年来,学校积极走出去寻求校企合作和教育资助,一些企业为吸引优秀毕业生就业也主动为学校捐资助学设立各种冠名的奖、助学金。上海海事大学航海专业目前有校外资金设立的奖、助学金项目34个,参与企业26家。此外还有校友、中国扶贫基金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青少年希望工程办公室以及社会好心人等单位或个人,对在校航海专业学生进行资助或结对帮扶。这些资助大大激励了学生奋发学习的斗志,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实际困难,也为航海业提升了校园人气,带动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关注航海业。学校要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将企业、校友、社会好心人等零散资助金整合,设立专项航海教育资助基金,开设航海教育助学贷款。制定助学贷款的奖励、减免办法,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贷款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积极表现。对于能顺利完成学业、职业考证合格、愿意到航海业就业的学生,学校给予贷款贴息或减免贷款金额;将来在航海业工作满一定期限的,其助学贷款由学校和企业协定由用人单位代为偿还。为困难学生贷款助学,既为其家庭减轻负担,又强调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本的个人承担责任,且由学校提供,利于学生随时申请,方便便捷。减免和代偿制度鼓励学生学好专业和安心就业。
中国社会正在越来越意识到积极资助和分担教育成本是作为人才使用方的企业责无旁贷的。高校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和引进更多的资金,通过设置高额航海专业奖学金、助学金吸引学生入行,并激励学生安心学习,志在航海事业。
第二,争取行业支持和资助,由企业商船提供航海教育教学实习,增加学生上船实习机会,通过实践教授理论,又以技术、技能和动手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航海教育的教学设备都需要大量投入,比如建造新型的教学实习船,没有国家和政府的资金投入是根本不可能的。雷达模拟器、锚设备、装卸设备、甲板等设备也都需要很多资金。航海教育投入不足导致费用高的教学设备跟不上,学生实践机会少,教学实习船较少,学生上船实习时间较短。教学设备陈旧、实验台套数不够、设施不够完善等现状都影响和制约着航海实践教学的效果。解决人才实践能力不足的唯一途径就是增加实践和动手机会。学校要积极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争取让企业的商船为学生提供航海实践教学的机会。在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前提下,企业利用所属的船舶、航程、航次和船舶运输操作管理人员,安排航海学生进行航海实习实践,企业为实习学生提供期间的食宿,并协助做好现场教学。
企业资助航海实践来增加航海学生上船实习机会,可以缓解航海高校目前教学设备不足的现状,鼓励企业分担教育成本,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也赢得社会效益。学校要主动走出去,向企业求援,通过校企共建、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让企业商船提供航海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上海海事大学已有这样的成功案例。从2009年开始,海事大学学生分批次到上海锦江航运公司的商船上实行航海教学实习,学校老师带队每期几十个学生随锦江航运公司的游轮航海日本、釜山,不仅组织了航海教学实践,增强了学生对船舶、航海的感性认识,还组织学生在船舶靠岸后,与当地航海院校的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第三,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航海教学质量。来自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大多数航海专业学生文化基础和英语基础较差,他们要完成大学期间的学习任务,成为行业需要的优秀合格人才,除了经济上的困难需要资助外,学习上也需要特别“资助”,需要以优秀的教师、优质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的课程设置等,将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行业人才。
海洋船舶被称做是流动的国土,海员充当着“民间外交使节”的角色。[12]优秀的国际性航海人才,需要了解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特别是海运经济形势,要有正确的全球观念、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要为参与国际船员劳务市场竞争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他们要知晓航海礼仪,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领导科学、经营管理学、国际公约、海事案例、交际礼仪学及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要学习文学、音乐、美术、历史、心理学、世界海运地理等知识。在我国现行的学历教育兼顾职业教育的双重任务下,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性航海人才,高校要结合国际航海人才标准,调整传统学历教学的部分教学内容,设置精品素质教育课程,通过引进高水平的教师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航海教育任务。
为培养学生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能力,学校要引进优秀的外教进行航海专业英语教学,从“实用英语”教学转向外籍教师的“专业英语”教学,引进包括教材、试卷、听力在内的教学资料和好的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一个与国际英语教学接轨的完整的英语教学体系。
学校要引进和培养优质的专业师资,航海专业教师除要求持有双证(即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和船员适任证书),要有精湛、高效的授课技能,熟练掌握计算机、通信技术及远程教学技能,还要求建立适应船员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学校要通过积极创造条件赢得多种渠道的合作争取经费,将航海专业教师直接送往国外航海院校进行学习和交流,更新和学习新知识,通过院校间的学习交流来不断交换信息,从而提高航海教育的总体水平。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等渠道,从航运企业选聘经验丰富又具有理论基础的高级船员到学校任教,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到船上任职,以提高其航海实践技能。
要定期邀请国际国内航海院校的学术核心专家,为学生做专业知识讲座或短期授课,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行业知识前沿和国际国内航海院校的特殊文化。
为航海专业设置精品的人文素质、心理健康、领导管理、交际礼仪等方面的课程。聘请各专业的优秀教师授课,要摒弃一般选修课的形式,要求内容丰富、教授精彩,使学生学有所获。
第四,争取更多机会,加强航海学生与国际、国内航海院校间的学习交流。以奖学金、助学金的形式,通过校与校之间的合作,选派航海专业学生去国内外航海院校进行短期的学习交流。通过知识流动来实现各航运院校的专业核心能力的连接、融合,以使学生在相互学习、交流过程中拓宽专业学习视野,寻找专业共鸣,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
第五,严格航海教育的军事化管理模式。军事化管理的成本无疑是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的超支。我国没有刚性的法规要求航海教育必须实行军事化管理,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航海院校的军事化管理也在不断弱化,有的甚至有名无实,正是这样的“似管不管”对部分学生造成误导。航海专业军事化管理的特殊性是着眼于未来艰苦复杂的环境,为使船员保持高度的集中性和协作性,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计划性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勇猛迅速的行动。军事化管理强调教管结合,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世界航海教育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也是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借助这样严格的管理模式,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公民道德和法纪、集体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高校要不计成本,实习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培养高素质的航海人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没有资金为后盾,许多目标就难以实现。设置高额的航海专业奖学金、助学金,吸引和鼓励学生学习专业、认同专业、发展专业;争取企业商船为学生提供航海实践实习,是当前航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成本的航海教学设备难以解决的现实下,双赢甚至多赢之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一流的专业教师,根据国际航海人才的标准设置精品课程;争取国际国内航海院校间的学习交流,加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同与共鸣,以及对航海专业实行军事化管理等,每一项改进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工作都需要资金投入。21世纪是海洋的世界,航海高校要抓住时机主动出击,争取更多的行业支持、企业资助和社会资助,用多元资助来创造条件,联手行业力量、社会力量,培养高水平的国际性航海专业人才,为我国成为航海强国作贡献。
[1]张振平.从国际航海教育展趋势看我国航海教育改革[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3.
[2]陈爱玲,孙明霞,秦江平.航海教育的发展与中国海员队伍建设[J].航海教育研究,2008(2):16-19.
[3]滕元良.关于本科航海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4(1):7-10.
[4]陈 刚.航海教育立法与相关制度的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07(3):1-5.
[5]赵 希.中国航海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7(2):8-10.
[6]陈 刚.航海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06(2):1-4.
[7]杨 帆.当前航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6-18.
[8]郑 法.全国人大代表王祖温建议:加快航海教育立法培养高素质航海人才[N].大连日报,2008-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