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
(张家口教育学院艺术系,河北张家口075000)
高职高专色彩构成教学模式初探
王 丽
(张家口教育学院艺术系,河北张家口075000)
色彩构成是以科学的色彩理论为依托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不是对颜料的掌握,而是对色彩的认识、审美、解构和融会运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数字化与设计多元化是色彩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纵观色彩构成教学现状,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的改革。
色彩构成;设计基础;教学模式
自然界的万物万象无一不是以色彩、形状和空间来表现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稻谷,青瓦白墙的房舍,姹紫嫣红的鲜花……色彩是最直观、最活跃和最具有思想情感的要素,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成为自然界最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自古以来,人们对色彩就有认识,并运用色彩来装饰生活,表达感情和意念。从原始彩陶的图案纹样到岩洞壁画中对现实生活的描绘,无不展现出人类对色彩的渴望追求。历代文人墨客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不乏对色彩的描绘。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P322)诗中山路、白云、枫林等,勾勒出一幅秋日山行所见美景。尤其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诗人以浓墨重彩的描述,更显出秋色的迷人,情韵悠扬,余味无穷。“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2](P72)当代伟人毛主席在《菩萨蛮·大柏地》这首词中,以伟大的豪情,敏锐的色彩意识,描绘出了七彩长虹的瑰丽及雨后大自然的壮观景色。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随着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对色彩的审美要求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目前中国的高职院校传统色彩构成教学存在两个弊端:一是片面注重对色彩理论的分析,缺少对色彩运用的感性分析;二是缺乏主题性设计的引入,缺少主观色彩表述的创新思路。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色彩构成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设计发展和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需要,亟需进行改革和深化。
“色彩构成”是由色彩和构成两部分组成的有机体,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色彩是由光的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光是其发生的原因,色是其感觉的结果。它是自然的、物理的、客观的,英国科学家牛顿把一束阳光从小缝引进暗室,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谱。[3](P6)而构成(即构造、解构、重构、组合之意)则是艺术家根据美学原理、审美时尚、艺术修养等因素,以色彩的构筑、构成来完成的一种现代造型设计的流通语言,是视觉传达艺术的重要创作手法,表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构成具体来说就是创造形态的方法,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致力于研究和创造对象,讲究形态之间的组合关系,以理性的组合方式入手,表达感性的视觉形象。[4]在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其构成教学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即所谓三大构成。色彩构成从物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色彩的基本理论和色彩构成法则。把自然界中的各类色彩通过调整色彩关系(对比、调和、统一等)以获得良好的色彩组合,变成人类所需要的色彩。此外,色彩构成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审美的鉴赏能力和倡导创新的变革精神。色彩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设计作品中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的高低。
色彩构成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往往缺乏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通常由教师按照教材授课,学生在“你讲我听”的方式中接受教学内容,通过手工绘制,以习作形式呈现出来,最终由教师进行点评。尽管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熟练地掌握绘画工具的能力,但是由于在完成习作过程中,学生将大量精力放在色彩的临摹及画面的表现技法上,忽视了色彩设计意识思维的培养,缺乏创造力。学生过于偏重对色彩理论的认知,例如:三要素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及视知觉对比(面积对比、形状对比、冷暖对比)等等。这些方法虽然有利于明确把握和积累颜料的色彩经验,但往往会使作业显得呆板与程式化,没有新意,整个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完整性,侧重于对已有理论成果的再现,而不注重对色彩运用的感性分析,不明确色彩构成教学的目的不是对颜料的掌握,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色彩理论的学习和大量的课题训练,掌握色彩在物理、生理、心理及美学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知、审美、整合和表现的创新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学生深感课程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学习色彩兴趣的培养。课后,学生很难把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艺术设计创作中。形成了临摹容易创作难的现象,为今后的专业设计造成了障碍。
(二)忽视色彩现象创造性的主观分析和开发
中国的设计水平还未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原因诸多,但创意不足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目前,高职院校教科书多从原理入手来展开色彩基础技能的训练,注重对色彩原始本质的理性分析,而不注重对色彩现象创造性的主观分析和开发,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的学时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物质上把握“色彩学”之精髓。在学习中,变被动的受众者为主动的创造者,充实自身的艺术修养,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将丰富的情感世界通过色彩理论变为物化的“构成”意义上的艺术作品。“物在灵府,不在其目,故得于心、应于手”。[5]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应该重视的教学倾向问题。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探讨以下教改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成员必备的心理品质和基本素养,是教育所要完成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无论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如何更新变化,设计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宗旨永远不会改变,构成的重要目的也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色彩构成是以科学的色彩理论为依托的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要注重对现有优秀色彩案例的分析和审美,去感受和领悟色彩的情感、本质和规律,激发学生个体的意象以及感应,挖掘优秀作品中新的色彩感受,以色彩置换或解构的方式呈现和组合,形成新的视觉形式,这就是创新的开始。不断的尝试、广泛的借鉴和汲取、增加对形式的感受,这是构成也是设计创新的重要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讲授色彩原理理论和表现技法的同时,要着重强调色彩的感觉、性格、象征、联想、寓意等各方面的表现,将学生对客观物象的感性观察引导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并侧重于对客观的表现。
(二)提高艺术修养,增强审美意识
艺术修养是人审美素质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设计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是关注学生的文化价值趋向和生活态度,关心他们对人和事物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
大自然色彩是微妙的,它能改变我们的心情,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心理感觉。在色彩设计教学中,主题性的色彩构成训练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基础,是灵活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关键。主题性设计课题可以强调多元化,着重训练学生对于色彩的打散与重构,如“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色彩与嗅觉”、“来自音乐的感受”等等。[6]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从自然中汲取营养,观察色彩,获得体验,产生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激情。引导学生体会丰富多彩的生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从而发现和捕捉生命的色彩,设计出新的配色,使设计作品既能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能符合人与色彩之间的感应效果,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重视传统民族色彩的解构和融会
在教学中,不仅要创新,还要借鉴民族色彩中的精华,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的色彩,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规律。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拥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其中存在大量的色彩运用典范。如:宗教壁画、中国服饰、京剧脸谱等,是当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些典范凝聚着人类对色彩规律研究的智慧和经验,是我们学习民族风格的极好途径。特别是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众多的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少数民族艺术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经常挖掘、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整理,从中汲取精华,变为创作设计的营养。
(四)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化、多元化的高科技时代,数字化色彩的建立及网络的出现,不断冲击我们的思维和现有的生活方式,传统的价值取向、审美标准也相应发生变化,迫使我们不断在教学上推陈出新,将传统构成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工具相结合,为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体系注入新鲜血液,产生新的活性因子,催化出更加合理和艳丽的教学奇葩。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为色彩构成教学辅助工具,更加直观地讲解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和色彩组合规律,评析优秀的色彩构成作品,这样有利于学生透彻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活跃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兴趣,并起到开拓大脑、活跃思维的作用,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色彩规律。以《纯度对比作品分析》一课为例,运用CorelDraw、Photoshop电脑软件进行色彩置换修改,整个教学过程内容充实、生动、有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仅掌握了纯度对比作品中的三大层次与九种色调,更通过比较、评析、色彩置换等课堂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色彩审美能力、色彩的表现和应用能力。
运用电脑使得教学更有效果。譬如:色彩对比的教学总是让教师即使准备很多范画也很难满足学生对色彩对比示范的要求,而运用Photoshop软件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边讲解边示范,不仅速度快、效果好,更便于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制作色彩对比范画。如邻近色的对比,教师在电脑上并置几种邻近的红颜色,并分析邻近色对比的构成作品。学生会深刻地感受到红颜色之间的冷暖联系。同样在原色对比、间色对比、类似色对比等教学中,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色彩对比知识,用色彩自身的语言刺激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提高有限时间内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当今世界已经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新技术、新材料、新理论赋予我们新的观念,色彩构成教学必然要与诸多新兴技术和知识发生关系。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推陈出新的教学思路是实现创新目的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对色彩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规律上,更重要的是面对现实,面对未来,敢于去探索去挖掘新的色彩语言,创作设计新的色彩美。
[1] 朱士钊.唐诗宋词鉴赏辞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2] 臧克家.毛泽东诗词鉴赏[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3] 李莉婷.色彩构成[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6.
[4] 班石.构成谈[J].装饰,2002,(8):12.
[5] 塔琳托娅.色彩构成教学偶得[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3):90-91.
[6] 李晓宇.浅谈色彩构成教学重在创新能力培养[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68-69.
Teaching of Color Composi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WAN G Li
(Department of Fine Arts,Zhangjiakou Educational College,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Color composition is a basic course of art and design professional based on scientific color theory.The purpose of color composition teaching is not mastering the paint,but the pursuit of knowledge of color,aesthetics,de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integrating use and innovative ability.The quest for digitization and the design of diversity a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foster color creativity.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make a general survey about the existing state of color composition teaching,and probe into the reform of color composition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mode.
color composition;fundamentals;teaching mode
J 206.3
A
1672-9951(2010)04-0081-03
(责任编辑 白 晨)
2010-03-08
王丽(1978-),女,河北张家口人,张家口教育学院艺术系美术教研室助教,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