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铁平,赵 华
(1.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蔡仪文艺思想的二重性
侯铁平1,赵 华2
(1.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中医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蔡仪的文艺思想特别强调艺术对现实的反映,可是其建立在认识论基础之上的文艺思想,情感与具体概念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这是其理论自身存在的无法调和的矛盾。只有从认识论与伦理学统一的角度理解艺术,艺术创作中的认知与情感问题才能得以合理阐释。
蔡仪;文艺思想;艺术本质;内在矛盾;认识论与伦理学
蔡仪先生是中国20世纪美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和理论原则。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由于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能正确认识客观现实事物的普遍规律,并能用唯物主义观点去考察精神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当然是马克思美学的基础”[1](P135)。所以,蔡仪先生是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石,来阐释他的整个文艺思想体系的。
蔡仪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的文艺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强调艺术对现实的反映,强调艺术的认识意义。他将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定为是一种理性认识,而且以此为出发点来阐述其它问题。
研究艺术,一般来说人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关于艺术的本质问题,“所谓艺术的本质,就是指艺术这种事物的性质,以及艺术这一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内部联系,亦即指艺术这种事物内部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规定着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非艺术”[2]。当然,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理论家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20世纪30年代,曾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点,反对艺术再现现实、反映生活。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条件下,蔡仪看到了观点流行的弊端,于是他通过对艺术与现实、艺术与科学、艺术与技术的不同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艺术是作者对于现实的从现象到本质的一种认识”[3](P25)。艺术在蔡仪文艺思想中被规定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或反映,它的任务就是要达到对于生活本质和真理的认识。后来,蔡仪又引入意识形态理论,提出了“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4](P1),明确指出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基础的上层建筑。
蔡仪关于艺术本质的论断,认为艺术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认识,是属于上层建筑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是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那么艺术的认识在认识论上的基础是怎样的?蔡仪提出了“具体的概念”的观点。他认为概念的构成,有两种倾向,“一是和表象脱离的倾向,二是和表象结合的倾向。前者是概念的抽象性,后者是概念的具象性”[3](P36)。蔡仪把这种能唤起具体的个别的形象的概念,称为“具体的概念”。“具体的概念是所谓形象思维的基础。因为具体的概念,它一方面经过意识的比较、分析、综合的过程,而将现实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能动地予以概括,另一方面又以所概括的本质的一般属性为基础构成一个新的表象,或和某一表象比较紧密地结合。于是这个具体的概念的形象,它一方面是个别的表象的概括,所以在它上面表现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特别显明;同时又是和感觉接近的个别的具体的东西,它比之其他的个别的表象,更能正确地鲜明地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3](P37)这种具体概念的认识,就是艺术的认识的基础。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蔡仪认为艺术是一种认识,艺术的认识是以概念的具体性为基础而反映客观现实的现象以至本质,是既通过感觉也通过思维的认识。也就是说,在对客观现实的真理、本质的认识上,艺术的认识与科学的认识没有质的区别。但是艺术和科学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范畴,于是蔡仪又进一步论证了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特点和性质。
蔡仪详细阐述了艺术的认识和科学的认识这二者的区别,认为:“科学的认识主要地是利用概念的抽象性以施行论理的判断和推理。艺术的认识则是主要地利用概念的具体性而构成一个比较更能反映客观现实的本质的必然的诸属性或特征的形象”[3](P42)。即强调艺术对生活的认识,是一种形象的认识,艺术形象认识的特征,是艺术作品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艺术主要魅力的源泉。蔡仪关于科学的认识和艺术的认识这二者的区别,是以首先承认它们作为认识的共同性质为前提的。可是,这样便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如果仅仅从认识论出发来阐释文学艺术,那么感性就意味着是一种低级认识形式,由此它必然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要被理性所扬弃或超越。尽管蔡仪为了区别抽象概念而提出了具体概念,但是既然是概念,那么它在本性上最终是要超越感性的,这样,作为艺术必不可少的情感必然要被排除在外。
所以蔡仪在哲学认识论的范围内来论证艺术,情感与具体概念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他只是把艺术的特质限定在感性形象上,可是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塑造的形象,只能成为传达观念的工具,由此带来创作的公式化、概念化,所以认识论自身之内是无法解决这一矛盾的。
蔡仪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理解艺术,其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艺术与认知的联系。但是艺术不仅仅只包含着认知内容,它还有更为重要的审美内容,这在新时期已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共识。如认为“科学的生命在于其认识性,文艺的生命主要在于其审美性”[7]。“文艺是一种非纯认识性的精神活动”,“形象是文艺的外部特征之一,而非本质性特征”[7](P143)。
众所周知,审美活动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概念之上的。所以,尽管蔡仪主观意愿是好的、积极的,但是他的意愿却与其建构的理论内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他的文艺思想推崇理性、重视本质规律的东西,但这种理性是超越于具体个别的现象之上的,而超越具体感性现象的理性,实际上是来自于人的主观目的和意志需要的。这样,主体理性就成为抽象的观念存在。蔡仪也注重生活,强调文艺要来源于生活,真实地反映现实,但是蔡仪所讲的真实是本质的真实,是超越具体感性的本质,超越偶然性的必然性,这样,人的真实的内外世界实际已被排除在外,真实的生活也随之被蒸发了。他的理论实质上是排斥和疏远他所注重的社会与理性的,所反映的是已被净化过的生活,这是其理论自身存在的无法调和的矛盾。
应当承认蔡仪也认识到了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蔡仪认为现实主义“一方面不同于自然主义,只是外表的细节的真实,并不能把握其本质。另一方面,也不同于公式主义,只看见现实的普遍的东西,没有看见它的特征和构成这特征的个别的东西”[3](P145)。指出必须克服文学艺术创作上存在的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他还特别提出了情感的重要性,认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只是指意识对于外物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简单地说,只是指意识对外物的反映;但这还不过是指认识的一个方面,即指认识的内容。应该说认识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在认识活动过程中,由认识外物而引起意识自身的主观反映,即感性的感受和感情的激动。这是美的认识必然有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认识的形式。”[8]他认为,“认识活动与感情活动固然有区别,但不能分割。两者的功能是密切相关,难以分开的”[5](P157)。可见,蔡仪也充分肯定了艺术创作中情感的重要意义。
但是他的重视和肯定始终是以认识论为大前提的。“必须把感情与认识——特别是理性认识联系起来,必须顺着认识论的路线来研究这些心理的感情现象。在一切其它心理现象中,如欲望、志愿、意志等,认识是起作用的,是贯穿一切的中心。不从认识论开始,很多心理现象也搞不清楚。”[8](P81)可以看出,蔡仪始终是在认识论的范围内论证情感的,这样,“尽管他试图把情感纳入他的美学思想,在实质上却不可能对这个范畴进行深入的论证;他那种总是要把情感与感性区分开来使之上升到理性阶段的努力,只能表明他的美学体系在本质上是排斥情感的”[6](P229)。蔡仪只是在认识论的范围内肯定人与生活的关系,可是脱离了人的实践,人对生活的认识,只能是来自于主体自身的观念,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其认识的结果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与形象的结合。所以,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现实主义文艺创作只能是概念的图解。特别是在特殊的历史阶段,迫切的实践需求就会使文学发展成为政治的附庸,政策的传声筒。蔡仪文艺思想存在的矛盾性,是在其认识论自身之内无法解决的。因此,笔者认为,只有从认识论与伦理学统一的角度出发来论证这一问题,艺术创作中的认知与情感问题才能得以合理的阐释。
关于蔡仪的观点,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遭到了一些美学家的批判。如李泽厚认为蔡仪的观点是一种“简单化、机械化的形而上学观点”[9](P23)。蒋孔阳认为“旧的唯物主义常常犯了简单化的机械化的毛病”[10](P17)。他们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关于“实践”的观点作为自己的理论立足点,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论证美,论证人与美的关系。而蔡仪否认实践的观点,认为“实践观点不是把现实世界看作认识对象,而是把现实世界看作在实践中‘人与物相互因依、相互改变’的那样主客观统一的东西”的观点,是“完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相反的”[8](P69)。蔡仪批评用实践观点看现实世界的说法,只是肯定实践对认识的重要关系,只在认识论的哲学基础上承认实践的观点,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正如李泽厚所指出的,“社会的发展一方面确乎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历史法则,否认这一点是不符合事实的,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人类中任何个体自我的实践都是在主动地创造历史,其中充满大量的偶然因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能也不应回避或贬斥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相反应该高扬这些问题,应该看到这些问题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益突出和重要”[11](P160)。所以,“艺术包含认识,它有认识作用,但不能等同于认识。作为创作过程的形象思维(或艺术想象),包含有思维因素,但不能等同于思维。从而,虽然我们可以也应该从认识论角度去分析研究艺术和艺术创作的某些方面,但仅仅用认识论来说明文艺和文艺创作,则是很不完全的”[9](P560)。李泽厚与蒋孔阳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想作为理论基点,肯定了人在美的存在中的重要性,为美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本文是从认识论与伦理学统一的角度理解文学艺术的。
从认识论与伦理学统一的角度来看,感性不仅指认识论的感觉经验,而且还具有伦理学的人的情感意欲的意义,同样,理性不仅指认识论意义上的抽象思维活动,而且在伦理学上还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力量。伦理学偏重的是情感体验,认识论偏重的是理性认知。这样,对于偏重认识论的审美理性认知这一极,它强调审美认知理解的深度,但它不舍弃个别具体的感性现象,理智思维的抽象倾向溶解在情感意欲的生动体验中。强烈的求真意识和具体的感性体验,这两方面形成了理性主体化的审美统一。这样来理解艺术,那么情感和意欲这些原来被排除在“反映”之外的因素,在蔡仪后期思想中已认识到并被肯定了,但由于自身理论的局限而未能得以合理阐述的难题,现在被包容了进来。这样,审美所必须的感性因素得到承认,它不再被理性认知超越或抛弃,而是将理智的普遍性溶解于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之中,感性的情感体验成为艺术审美性的根基所在。认识论不再是它的唯一内容,而是成为它其中一个方面的条件。也就是说艺术不排除理智方面的内容,但它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直观体验的。这样,便克服了蔡仪理论的局限,他所强调的理性才是真正的来自于人类自身的理性而非外在的抽象观念,所注重的生活才是真实的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而非已被净化过的生活。人的真实的生活成为现实主义艺术关注的重要内容。因此,现实主义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通过个别的、具体的生活现象揭示出深蕴其中的本质、规律。
这样,同样是面对社会现实生活,却与蔡仪所倡导的现实主义具有根本的不同。毋庸置疑,蔡仪非常重视社会生活,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是蔡仪先生在《新美学》中首次提出了社会美的概念,这是他的一大贡献。但是蔡仪在论证社会美时,是以善为美的。“美和善也决不是两种绝对不同性质的东西,美的虽未必是善的,而善的一定是美的。善便是一种美,即社会美。”[3](P352)也就是说蔡仪所注重的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实际上正是人的主观的思想意志。那么与此相对应的现实主义则必然要求注重超越于具体现象的本质真实。这样,真实的生活也就被排除了人们的视野,艺术成为人们主观意志的表现,成为公式化、概念化的东西。而我们所倡导的现实主义是要展现生活的客观的真实性,是注重细节的描写,注重偶然性、个别性、具体性的真实的感性生活。在富于个别性、偶然性的感性现象中揭示社会历史、现实人生的真实意蕴。可以看出,蔡仪根源于社会美的现实主义理论与本文所主张的现实主义有本质的区别。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蔡仪的文艺思想具有二重性,它自身是存在着矛盾的,我们从认识论与伦理学统一的立场对其加以重新解读,才能克服其缺陷而推动当代文艺的发展。当然,对其不足的克服并不是完全抛弃其观点,而是使它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审美的实际。
[1] 蔡仪.新美学(改写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 王宏建.略论蔡仪的艺术思想[J].美术研究,1986, (2):37.
[3] 蔡仪.美学论著初编(上)[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 蔡仪.文学概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 蔡仪.美学原理[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6] 邹华.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 夏中义.文学是非纯认识性的精神活动[J].文艺理论研究,1982,(3):142.
[8] 蔡仪.蔡仪美学讲演集[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5.
[9] 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10] 蒋孔阳.美和美的创造[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11] 李泽厚.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Duality of Cai Yi's Thought of Literature and Art
HOU Tie-ping1,ZHAO Hua2
(1.School of Chines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2.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Hebei 075000,China)
Cai Yi emphasizes that art is the reflection of reality in his thought of literature and art.But this thought,which is on the basis of epistemology,emotions and specific concepts lack internal links. This is the irreconcilable conflict in the theory itself.Therefore,only by expound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art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epistemology and ethics,can the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problems in artistic creation be interpreted reasonably.
Cai Yi;thought of literature and art;artistic nature;internal contradiction;epistemology and ethics
I 206
A
1672-9951(2010)04-0010-03
(责任编辑 刘小平)
2010-04-15
侯铁平(1973-),女,河北万全人,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