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建国初期党的工业化思想*

2010-04-10 09:41李仁卿廖义军
湖湘论坛 2010年3期
关键词:重工业工业化工业

李仁卿,廖义军

(1.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 1 2000;2.湘南学院,湖南郴州4 2 3000)

·党史党建·

略论建国初期党的工业化思想*

李仁卿1,廖义军2

(1.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4 1 2000;2.湘南学院,湖南郴州4 2 3000)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探索工业化发展规律,力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为后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

实现工业化,使中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富裕先进的工业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即开始了工业化道路的实践探索,从而也启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理论建构,提出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思想。这些思想总体上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为什么要实现工业化和怎样实现工业化的问题。研究建国初期党的工业化思想对于积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工业化的“必要性”思想

为什么要实现工业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后,为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所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工业化思想为指导,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众所周知,工业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渗透至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国家经济形态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已为既成事实。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主流思想中,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在资本主义阶段已完成历史使命,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问题。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始终肯定了工业化对于劳动人民解放发展的重要意义。譬如,马克思曾充分肯定过工业化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认为它使“相当大一部分参与农业的生产者不直接参加农业,而摆脱了农村生活的愚昧,属于工业人口。”[1]恩格斯在批判蒲鲁东从小生产者利益出发而否定大工业发展的意义时指出:自从大规模机器大工业生产被采用之时起,工人的物质状况整个讲来是更为恶化了,——对于这一点只有资产者才表示怀疑。但是难道我们就应当眷恋那个(也是很贫乏的)埃及肉锅,眷恋那只培养着奴隶精神的细小农村工业或眷恋那些“野蛮人”吗?恰恰相反。只有那被现代大工业所造成的,已从一切历来枷锁包括把它束缚在土地上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并被驱进大城市的无产阶级,才能够实行那消灭任何阶级剥削和任何阶级统治的伟大的社会变革。[2]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也充分肯定了工业化对于无产阶级政权存在、发展的意义,明确提出了在“一个农民国家”,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进行工业化的必要性。他认为:“开发资源、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是如此。”[3]“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能成为独立国家。”[4]只有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才可以“把先进的产业工人联合起来,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联合起来。”[5]所以,“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只能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6]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化与社会发展的辩证思想,不仅把工业化看成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且把它看成“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1 9 4 4年5月2 2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的欢宴职工代表的招待会上,首次提出了中国的工业化问题。他说:“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7]1 9 4 5年4月,党的“七大”报告深刻论述了中国的工业化与民主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问题,并明确提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8]“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9]建国以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基本完成,我国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党再次从“强国富民”的高度强调了工业化的必要性。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发布之初,党和政府都习惯于用“工业化”这个词来谈论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工业化体系建设的设计中,一方面,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原有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坚持把能制造重型机器、重要材料、精密机器和能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如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等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部分,以改变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落后状况。[10]另一方面,又决心以工业化为手段改变中国百姓生活穷困的现实,使工业的发展惠及农业,提出了要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思想,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全中国人民在新的社会里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作为中国工业化的现实规划。事实证明,党在建国初期对中国工业化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认识,统一了全国人民的经济建设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特别是使国防力量在较短时期内得到了极大的强化,有利于我们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人民实现工业强国的信心,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业化必然性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工业化的“市场动力”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工业化产生的分析中,明确提出工业化之路是从市场化开始的,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交往与生产力”一节中详细论述了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化”过渡。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马克思还曾形象地描述了市场化(贸易扩大)与工业化(大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关系,他说:“当贸易在英国已发展到手工劳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时候,人们就感到需要机器。于是人们便想到应用1 8世纪时即已充分发展的机械学”。[11]

正是由于市场对于工业化存在动力作用,因此“一个农业国家”的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其工业化建设就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动力作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了利用市场来促使工业化发展的思想。他认为:一个政党如果“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即商业的发展”,“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杀。说它在干蠢事,是因为这种政策在经济上行不通;说它在自杀,是因为试行这类政策的政党,必然遭到失败。”[12]他说:“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3]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有利用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在建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中,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认识到了工业化不能排斥市场的作用。1 9 5 6年中共“八大”通过了陈云提出的“主体——补充”的设想,即社会主义经济可以存在少部分的个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 9 5 6年底毛泽东提出过他的“新经济政策”构想。明确表示要允许国家市场的对立物自由市场的存在;允许国营企业的对立物地下工厂的存在;允许私营工厂的出现,允许华侨投资办厂等;认为“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人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只要有原料,有销路,就可以搞。”[14]同样,刘少奇也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资本主义或小生产者,有什么不好呢?这对人民有利”;资本家可以盖厂、开私人工厂,“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并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15]周恩来也说:“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我看除了铁路不好办外,其他都可以采取这个办法”。“大煤矿国家开办,小的合作社,私有都可以开”。“工业、农业、手工业都可以采用这个办法”。“有些私人办的小学,也可以让他办下去。大概工农兵学商除了兵以外,每一行都可以来一点自由,搞一点私营的。文化也可以搞一点,这样才好百家争鸣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16]等等。这些思想实际上都是充分肯定市场对于工业化发展的动力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化市场动力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也是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声。

三、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原则”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通过对工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得出了工业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结论。恩格斯在1 8 4 7年指出:“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随着挤掉手工劳动的新机器的不断发明,大工业把工资压得越来越低,把它压到上面说过的最低额,因而无产阶级的处境也就越来越不堪忍受了。这样,一方面由于无产阶级不满情绪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力量的壮大,工业革命便孕育着一个由无产阶级进行的社会革命。”“大工业使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成为绝对必要的,在这个新的社会组织里,工业生产将不是由相互竞争的厂主来领导,而是由整个社会按照确定的计划和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来领导。”“大工业及其所引起的生产无限扩大的可能性,使人们能够建立这样一种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将生产得很多,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由此可见,现代社会中造成一切贫困和商业危机的大工业的那种特性,在另一种社会组织中正是消灭这种贫困和这些灾难性的波动的因素。”[17]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原则,始终坚持工业化发展应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思想。首先,中国不可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实现工业化。毛泽东曾深刻地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18]其次,中国也不可能采用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一方面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在西方行得通,在中国却行不通;另一方面,中国革命胜利后,也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以血淋淋的资本原始积累为起点,以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前提的道路,是对世界上的落后国家和地区实行疯狂侵略和掠夺而发展起来的道路。所以,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中国的工业化实现的前提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是实现中国工业化在社会制度方面的最佳选择。中国要走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不仅要使社会财富得到大量的快速的增加,还要使广大劳动者成为社会财富的享用者,从根本上改变少数人集团对多数人集团劳动无偿占有的局面。[19]从而,既要现实工业化,又要人民享用工业化成果,这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鲜明特征。为了实现效率和公平兼顾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公有制基础上的工业化。在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关于工业化问题,毛泽东先是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后将其明确改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20]并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含义作了明确的解释,强调“优先发展国营经济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的社会主义比重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特点之一,从而使中国工业化路线的制定和实施确保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四、工业化的“科技动力”思想

工业化与科技进步总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他们的理论时,充分肯定了科技力量对工业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明确提出了后发国家应充分利用人类社会最新科技成果现实工业化的思想。列宁在领导苏俄的工业化过程中,更是特别指出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不能从小生产的狭隘眼界出发,在落后的技术水平基础上搞人海战术,而应以最新的科技成果来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他说:“必须在现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恢复工业和农业。……要在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立足于电力的现代技术基础上使农业和工业都得到改造和恢复。”[21]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吸收了世界工业化与科技革命的历史经验,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我国也要这样。”[22]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工业化的科技革命思想,十分重视科技力量对工业化发展的拉动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武装工业的理论。

1 9 5 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23]为了解决工业化的科技问题,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提出要向外国学习,认为“一切国家的好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这一点是肯定的。”[24]并强调:“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朽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25]另一方面,党十分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毛泽东曾说,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而科学技术要搞上去,又必须依靠知识分子。在1 9 5 6年1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技术革命”的思想。他说,过去我们进行的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已经结束,但我们面前还有革命的任务,就是“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搞技术革命,没有科技人员不行,不能单靠我们这些大老粗,中国要培养大批知识分子,要有计划地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 9 5 7年毛泽东在《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说:“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1 9 5 8年,毛泽东则明确提出,全党工作重点自1 9 5 8年7月1日以后转到“技术革命”上去。他说:“我们一定要鼓一把劲,一定要学习并且完成这个历史所赋予我们的伟大的技术革命”等。[26]

这些思想实际上都是马克思主义有关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伸,是中国共产党洞察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趋势,依据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的科技动力思想,审视我国工业化现状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工业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对于今天的自主创新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思想

所谓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主要是指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主要体现在列宁的工业化发展理论当中。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列宁提出了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一方面在提出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时,列宁特别强调了恢复和发展重工业的意义,认为“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27]因此他主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另一方面,列宁又指出:尽管“社会产品的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制造)能够而且应当比第二部类(消费品的制造)发展得快。但是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可以完全不依赖消费品的生产而发展,也不能说二者毫无联系。……生产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归根到底总是同个人消费联系着,总是以个人消费为转移的。”[28]因此,他主张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在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坚持和运用了列宁关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提出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是一个辩证统一体的思想,主张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同时抓好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协调发展思想。1 9 5 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29]1 9 5 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他说:所谓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工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如果我们的农业能够有更大的发展,使轻工业相应地有更多的发展,这对于整个国民经济会有好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等等。[30]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运用列宁关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一般原理的同时,又发展了他的思想。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优先发展重工业,更加看重的是它对中国达到国家富强、民族繁荣和在强大的反动势力包围之中求得社会主义生存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的分析,最终从工业化的内容方面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思想。这种工业体系首先表现为其独立性,即通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使我国的工业体系能自力更生地生产各种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各种产品,能够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和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技术改造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满足国防现代化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需要。其次表现为其完整性,即通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工业体系中的工业的部门比较齐全,既有重工业、又有轻工业,既有基础工业、又有加工工业,既有国防工业、又有为农业服务的工业,而且,这些工业都能有计划按比例地得到发展。最后表现其先进性,即通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日益发达,使各个构成部门是用较新的技术武装起来的,劳动者掌握了较新的科学技术并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使用,使劳动生产率最终能够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31]

总之,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国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的工业化思想。尽管这种工业化思想具有粗放型、封闭式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特征,但这种工业化思想,在建国初期对建立起独立的工业化体系是完全适合的,对今天的新型工业化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42.

[2][11]武力,高伯文.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的实践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4):64-65,64.

[3][5]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1-302,72.

[4][6]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82,7.

[7]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6.

[8][9][1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980,1081,1080.

[10]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12][1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4, 509.

[14][15][16]共和国走过的路(1953-195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08,309,310-311.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16-217.

[19][31]樊瑞平,车美平.毛泽东对马列工业化思想的创造性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6).10,12.

[20]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18.

[21]顾玉兰: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及其现实价值[J].学术论坛,2005,(5).13-14.

[2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6.

[23][24][25][29][30]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87,401,286—287,268,400.

[26]李君如.毛泽东与当代中国[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107-109.

[27][28]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4.

责任编辑:孟毅辉

D2

A

1004-3160(2010)03-0102-05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国初期党的工业化思想与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项目编号:07YBB072]的系列成果之一。

2010-03-14

1.李仁卿,男,湖南安仁人,湖南工业大学思政部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廖义军,男,湖南衡阳人,湘南学院社科系教授、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重工业工业化工业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人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斯大林工业化思想论析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