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远招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谓思维方式生态化?
——对思维方式生态化含义的具体理解
舒远招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们可以对思维方式生态化作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理解。广义上的“思维方式生态化”,是指所有思维方式(不论是否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对象)逐步向和谐、有机、整体性等等的过渡或转变。人们并不会突出自然生态之作为思维对象这层含义,而仅仅在比喻的意义上,把所有人类思维分为生态的(和谐的、有机的、整体的、健康的等等)和非生态的(不和谐的、机械的、局部的、病态的等等)两种大的类型,并主张将非生态的思维方式转变为生态式的。
对思维方式生态化的这种广义的、宽泛的理解,不能同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型所要求的思维方式的生态化很好地一致。于是,对思维方式的生态化,便需要作出同文明转型过程相适应的、狭义的理解。我们认为,狭义的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是指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性的生态理念,来改造工业文明尤其是粗放型经济增长背景下的反生态思维,使之逐步转变为同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整个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生态思维——生态化的思维方式——的动态的历史过程。
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是一种动态的历史过程,而非一种静态的、凝固的状态,它并非指某种确定的思维方式,而是指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思维方式的转型过程。这个转型过程是在文明转型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即是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由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过程中展开的。这一转型过程的起点是在工业文明中占主导地位的、同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相适应的反生态的思维方式,而终点则是同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新的、在生态环境危机条件下注重生态保护的“生态思维”,我们将之称为生态化的思维方式。此外,思维方式的生态化并不是思维方式本身的一种自发的或自然的运动,而是由能动的思维主体依照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性的生态理念所展开的自觉的历史运动。
思维方式可以从思维什么(思维对象)与如何思维(思维的具体样式)这两个方面来把握。我们也可以从思维什么与如何思维这两个方面,来把握思维方式生态化的基本含义。
首先,思维方式的生态化,即由反生态的思维方式向生态化的思维方式的历史转型,意味着自然生态在人们思维中的对象地位将得到日益普遍的确立,意味着人们将会在自己的生产活动乃至整个生活过程中更多地把自然生态环境作为思维的对象。
这是思维方式生态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含义,它表明了思维对象的生态化。而这里所说的作为生态化思维之对象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指处在严重生态危机之中、并因此亟待保护和建设的生态环境,是在全球文明条件下已经出现严重生态危机并因此越来越不适宜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是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各国都要自觉履行共同但有区别之责任,方能有效保护与建设的生态环境。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尽管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永恒的、任何时候也不可弃置的前提和背景,人们却并不会在自己的生活的各方面,都始终以自然生态为思维对象。除了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工业生产的生产者、管理者不得不时刻同生态系统打交道,并因此不得不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展开认识和思考外,人们在生活的其他环节中,如在消费过程中,在日常的交往和娱乐休闲过程中,却并未时刻都想到自然生态系统。人类文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人类在自己文化创造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独立和稳定的社会系统,把除了直接的生产者之外的其他人类个体暂时同自然生态系统隔离开来,使得他们似乎可以生活在一个由人类自己所创造的人工的、社会的环境之中。于是,人们在布满琳琅满目的商品的超市中购买各式物品的时候,在公共聚会和一起休闲娱乐的时候,尤其是在自己的家庭中使用电、煤、冰箱、电视等各种物品的时候,在开着私家小车穿行于现代化的公路上的时候,都很容易暂时不把自己的这些消费的、享乐的活动,同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作为整体而加以思考,更不会思考这些活动将对自然生态系统会有什么影响。只有思维方式的生态化过程,才会促使人们逐步意识到许多表面上同自然生态系统似乎“无关”的活动,其实都与自然生态系统密切相关,从而把自己的这些活动同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由此,一个全新的生态视域把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思维对象、意识对象置于人们眼前。
其次,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生态化,即由反生态的思维方式向生态化的思维方式的历史转型,还意味着人们将逐步学会用真正生态的方式来对待自然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也就是说,在对自然生态展开思维的具体样式上逐步实现生态化。
对自然生态环境展开思维的具体样式,包含思维的手段或工具、思维的出发点或立足点、思维的程序或路径、思维的方法等不同的环节和方面。人们可以从这些不同的环境和方面来审视思维方式的生态化。
由于有关自然生态的概念和知识首先包含在生态学等新兴交叉性学科之中,所以,在思维方式生态化的过程中,我们要越来越多地按照生态学的一些概念来展开自己的思维,在自己思考自然生态时要更多地运用生态学的知识,以使自己更好地把握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生物本身的多样性。从思维的出发点或起始点看,思维方式的生态化要求我们越来越经常地把自然生态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在我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工作中,应该始终立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合理维护、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从思维活动所必须遵循的“程序”或“规则”来看,推行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意味着我们在认识和把握自然生态系统时,要自觉地、严格地遵守在包括人、社会、文化在内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客观地起作用的自然生态规律。从思维活动展开的具体路径看,推行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意味着我们不能采纳单向的、从外在自然生态系统到人即让外部生态系统单向地服从于人的眼前需要的路径,而应该立足于人(包括人的全部实践活动即现实生活过程、人的文化和社会系统在内)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的、整体的统一,而双向地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包括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互相交换。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时,甚至暂时把人自己都当作自然的“手段”。由于人与自然归根到底的“一体性”,所以不论是外部自然界还是人自身,彼此之间将构成一种互为手段和目的的交互关系。显然,这样一种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理念出发而展开的思维路径,包含着从自然到人和从人到自然的不断的循环,是一种真正有机的、辩证的路径。从思维活动所使用的方法而言,思维方式的生态化,还意味着在思维过程中要越来越自觉地运用辩证的方法,在人与自然的分化和对立中把握两者之间的统一。此外,如果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考察思维方式的生态化,那么,思维方式的生态化,便意味着要从那种只看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实用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审美、乃至道德象征价值的片面化模式中摆脱出来,尤其是要克服那种把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仅仅当作个人畸形的占有欲的对象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意味着要以真正生态的方式来对待生态,只有当人们用丰富全面的感觉来全面地占有自然生态时,自然生态的审美的、生命的乃至伦理的价值,才可能向全面的人全面的呈现出来。
我们还可以对思维方式生态化的含义做如下进一步的概括:
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意味着人们的思维将不断地由机械的思维方式,转向有机的思维方式。人们将逐步学会把整个自然界作为一个有机的、多层级的整体来看待,把由无生命物质所组成的无机系统同由生命有机体所组成的生命系统统一起来,把无生命系统视为生命系统的物质基础,同时把生命系统视为由无生命系统通过“进化跃迁”而涌现出的一个新的自然层次。不仅如此,人们将逐步学会认识到,由自然生命系统进化而来的人类社会和文化系统,也通过自然的作用和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而同时分化和统一在一起,认识到人类“社会有机体”或“文化圈层”都始终同外部自然生态系统“耦合”在一起。
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意味着人们的思维将逐步由封闭片面的“人本思维”转向“天人合一”的开放整体思维。一旦人们认识到人类自己的存在和生活,原本就离不开外部自然生态系统,认识到人类社会和文化系统其实不过是广义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人们就再也不会像恩格斯所批评的那些自然的“征服者们”那样,以对待“异族”的态度对待自然界了,人们就再也不可能以完全独立于自然界的所谓“主人”自居,把自己置身于有机的生态系统之外或之上了,人们就会逐步意识到人类自身其实不过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总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而已。在这个时候,人们就有可能从自己营造的封闭的社会或文化圈子中走出来,以开放的视野来审视外部自然界以及它同我们自身的关系。不仅如此,人们就有可能克服那种单一的、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了,不再仅仅把自然当作自己可以随意宰制的对象。这种在“天人相分”基础上达成的“天人合一”式的开放整体思维,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将扬弃片面的人本主义和片面的自然主义的两极对立,因为它会告诉人们:人和自然从根本上是一体的,爱护自然,意味着在爱护人类自身的家园,甚至意味着在爱护人自身“无机的身体”。
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意味着由强调人与自然相互冲突的“冲突思维”逐步转向注重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和谐思维”。这一点,同样业已包含在上面的要点之中了:在由封闭片面的“人本思维”转向“天人合一”的开放整体思维时,势必将克服那种传统的、人与自然相互冲突和对抗的“冲突思维”,克服那种只想“征服自然界”并向它无限索取资源的思维定式。
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意味着短视功利(实用)的经济思维逐步转向远视平衡、注重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思维。恩格斯一再批评到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止所有生产方式的短视性,尤其批评那种只关心眼前经济效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这种生产方式,始终与一种短视的、只注重眼前经济利益或少数人利益的实用的、功利的经济思维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批评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丰富全面的感觉的“异化”,因为正是那种片面的、异化了的“占有欲”,才导致了资本家对金钱利润的疯狂追逐,最终导致了劳动者丧失了自己的家园——整个大自然。这些批评包含着对那种需要改变的“反生态思维”所包含的价值取向的坚决否定。如果我们以现实的眼光来考察中国当前生态问题,也势必会发现正是那种短视功利的经济思维,是造成中国诸多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并最终造成许多生态问题的观念上的重要根源。
思维方式的生态化,还意味着由那种只注重自然生态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审美、生命、伦理等价值的片面的思维方式,逐步转向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然生态的全面价值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的生态化,说到底还是辩证的思维方式在当今人与自然生态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因此意味着人们将越来越辩证地思考自身同外部自然生态的关系。当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始终是同实践的观点分不开的,在人们对自然生态及其同人自身的关系的思考越来越辩证的过程中,人们同时也将日益深刻地认识到:正是人们自身的实践活动具有一种彻底辩证的本性,它要求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谋求人与自然的辩证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