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词话》语词释补
——以陕北方言为据兼与《汉语大词典》相较

2010-04-10 06:46傅来兮
湖北社会科学 2010年8期
关键词:词话大词典金瓶梅

傅来兮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文法部,陕西西安710068)

《金瓶梅词话》语词释补
——以陕北方言为据兼与《汉语大词典》相较

傅来兮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文法部,陕西西安710068)

《金瓶梅词话》中的一些语词,相关字、词典或未见收录解释,或义项缺漏,或彼此解说分歧,或诠释未必妥帖而有进一步辨别阐明之必要。以陕北方言为依据对此类八个语词的意义或义项及相关注释问题进行讨论阐发,提出己解,并与《汉语大词典》的相关收录、释义情况进行了比较鉴别。

金瓶梅词话;语词;义项;注释;陕北;方言;汉语大词典

《金瓶梅词话》(下称《金瓶梅》)语涉“晋语”,已为不少学者揭明。笔者作为晋语区土生土长之人,在阅读《金瓶梅》时也常以陕北方言音义索考其中的语词,也特别注意到用同属晋语的山西、雁北、内蒙古中西部、陕北方言等研究考释《金瓶梅》语词的成果,并检阅多种相关字、词典,窃以为仍有一些语词或未见收录解释,或义项缺漏,或彼此解说分歧,或诠释未必妥帖而有进一步辨别阐明之必要。今择部分语词,以陕北方言等为主要依据求证解释,并与《汉语大词典》(下称大词典》)的收录与释义情况进行比较鉴别,就教于方家。

一、别变、辩别

11回:中有时道使时道,没的把俺娘儿两个别变了罢!

41回:好姐姐,对汉子说,把我别变了罢!

75回:月娘道:“……他还打滚儿赖人,莫不等的汉子来家,把我别变了!你放恁个刁儿,那个怕你么?”金莲道:“你是真材实料的,谁敢辩别你?”

另卖、转卖。《野叟曝言》第14回:“其实这田也只是空好看,田运十年一转,到近年来,这田也只顾变丑了!况且先生契上的价钱,也忒昂,还是别变为是。省得说小弟沦贱了府上的美产。”亦其例。亦作“辩别”。汉·扬雄《法言·吾子》:“圣人虎别,其文炳也;君子豹别,其文蔚也。”汪荣宝义疏:“按变、别皆辨或辩之异文。”《易·革》又作“虎变”、“豹变”。则“辩别”即“变别”,为“别变”之逆序词。又,“变”有“卖”义。宋·王安石茶商十二说》:“虽依元价,折钱变卖,杂收什一,请实虚损。”元《通制条格》卷第十六《田令·拨赐田土还官》:“故将元旧屋宇改拆间架,欲为己业,计构上下路府司县官吏、主首、坊里正人等通同捏合,推称年深倒塌,不堪修理,低估价钱变卖。”《金瓶梅》第26回:“望你可怜见,押我到我家主处,有我的媳妇儿并衣服箱笼,讨出来变卖了,知谢二位。”又第86回“把那淫妇教他领了去,变卖嫁人。”宋元以来文献中“变卖”用例十分普遍,皆为同义连用。又关汉卿《拜月亭》第一折:“嫌这攀蟾折桂做官迟,为那笔尖上发禄晚,见这刀刃上变钱疾。”“变钱”即“卖钱”。《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恭人若不要他时,只消退在牙家,转变身钱便了,何须发怒!”“变身钱”即“卖身钱”。《梼杌闲评》第39回:“监院咨了抚院,行文到他原籍将家产抄没,变卖完赃。可怜汪运使历任四十余年,所积俸薪并房产田地变尽也不到一半。”“变卖”与“变”前后继言义同。《型世言》第2回:“每年收租,都把来变了价封了,上边写某年某人还租几石,卖价几两,一一交与母亲。”《野雯曝言》第56回“鸾吹道:‘不妨,家中虽没甚积蓄,还有田产可以售卖,……’素臣道:‘不可,行贿于阉人,愚兄断不为此!’任夫人道:‘只要变得出钱,也就固执不得许多了!’”《蝴蝶缘》第7回“内有金、明珠二事,烦你送与你官人,叫他将此二物变些路费,急急进京。”“变”为卖义甚明。此外《今古奇观·陆五汉硬留合色鞋》:“将强得利送入监里,要他赔补库上这几锭银子,三日一比较,强得利无可亲何,只得将田产变价上库。”《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桂迁没奈何,特地差人回家变产,得二千余,加利偿还。”《欢喜冤家》第1回:将前日张家送的物件,变换作了本钱,做了生意过活。”《儿女英雄传》第7回:“我们商量着,把几间房、几亩地典给村里的大户,又把家家伙伙的折变了,一共得了百十两银子。”其中“变价”、“变产”、“变换”、“折变”之“变”均有“卖”义。

又,《金瓶梅》第11回:“妇人嫉妒非常,浪人落魄无赖,一听巧语花言,不顾新欢旧爱;出逢红袖相牵,又把风情别卖,果然寒食元宵,谁不帮兴帮败。”“别卖”当与“别变”义同。别”为“另”义。唐宋以来文献中以“别买”、“别卖”组词的用例屡见。唐·朱庆馀《归故园》诗:“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于焉已是忘机地,何用将金别买山。”《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蔡京又更茶法:天下立茶场,拘榷茶货,令客人赴官请引,自于茶园买茶,赴官秤验,纳息批引,限日贩卖;如有过限,并行拘收,别买新引。”《太平广记·王璹》卷三八○引冥报记》:“至二十日,璹令用钱,别买白纸作钱,并酒食。自于隆政坊西渠水上烧之,既而身轻体健,遂平复如故。”“别买”皆为“另买”义。又《太平广记·廉俭·温琏》卷一六五引《刘氏耳目记》:“彼曰:‘某自不识珍奇,鬻于街肆。郎中厚加酬直,非强买也,不敢复收。’琏固还之,乃拜受而去。别卖四五万,将其半以谢之,琏终不纳。”《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五十六:“至于群外驹马,若有孳生,此系余驹,若不听其别卖,又不容其顶补,则徒费牧餋,无益于官而有害于军。”朱舜水《虏害十条·惨莫惨于拆房屋》:“是以缙绅巨室,反就乡舍村居,本宅欲图别卖,又无售主,乘其迁移代去,自行拆毁。”《连城璧》卷六:“你的货不消别卖,我都替你用就是了。”世无匹》第2回:“这铜没有人要的,我一时眼错,误买成了。如今只得要告退,将来别卖罢。”《笑林广记·捶碎夜壶》:“有病其妻之吃醋,而相诉于友,谓凡买一婢,即不能容,必至别卖而后己。”“别卖”皆为“另卖、转卖”义。故“别变”为“另卖”义。侯兰笙认为“变”有“卖”义,释“别”为“另”、“别变”为“另卖”。[1]近是。《金瓶梅鉴赏辞典》“别变”谓“凌逼。”[2](p312)引《金瓶梅》第11回例。释义与引例明显不符。王利器《金瓶梅词典》“别变”谓“变着法子对付”。[3](p173)《大词典》“别变”谓“2.处置,打发。”释义均不确。今陕北方言仍说卖为“变”或“别变”,如《陕北民歌选·拔兵小曲》:“有钱的,快出钱;没有钱,绳子拴,逼的户户卖驴牛,逼的户户卖庄田,倾家又变产。”陕北话:“李老汉全靠到山里掏黄芪别变点油盐酱醋钱。”

又,《大词典》“辩别”谓“分辨区别。辩,通‘辨’。”语义与金瓶梅》第95回例不合。当补“另卖”义。

二、打

1回:奴家平生快性,看不上这样三打不回头,四打连身转的人。

次、回。动量词。用巴掌打一次为“一打”。“三打”、“四打”即用巴掌“打了三、四次。”“三打不回头,四打连身转”,形容人懦弱或反应迟钝,笨拙。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下称汇释》):“三打不回头,四打连身转,形容人迟钝笨拙。又作三答不回头,四答和身转’。‘答’同‘搭’。《水浒传》第24回:常言道: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奴家平生快性,看不得这般三答不回头,四答和身转的人。’”。[4](p42)此未对“打”作具体解释,显然是当作动词及其常用义理解了。陕北府谷话中,“打”与数词相配时,为动量词,读作入声“答”,正与《水浒传》读音相同,如:“朝头掼了两打。”“十打八打也打不出个话来。”陕北民歌:“三打两打尽你打。”《齐民要术·胡麻》:“三日一打,四五遍乃尽耳。”“一打”即为“打一次”。[5](p125)宋·无名氏《张协状元》第28出:“(净出白)卖登科记,卖登科记。……(叫)买登科记!(末上)买登科记。(净)洋口小店那里买。(末)这里卖?(净)那里。(末)回过头。(净转)(末)三打不回头。状元那里人?姓甚名谁?”钱南扬校注:“‘三打’句,犹云‘屡教不改”,盖是当时谚语。言净一贯说谎,两次说登科记在洋口小店买,迳向前行;末在后呼其回过头来,问他状元姓名籍贯,又是一派胡言。”[6](p144)此亦未对“三打”作解,但从这段科浑性质的对白来看,“末”几次要买登科记,卖者“净”却几次“不回头”迳向前行且胡乱指点,“末”叫“回过头”,“净”才“转”身。可见,“三打”是数量词,笼统指“叫买”的次数多,其中之“打”已无实义。而“不回头”才为实指,“三打不回头”确系当时谚语,或表“呆痴、笨拙”义。《大词典》未收此词义。所收“一打”谓“打一次;打一下。”书证为《南史·任忠传》:“忠曰:‘兵法客贵速战,主贵持重。今国家足食足兵,宜固守台城,缘淮立栅。北军虽来,勿与交战。’后主不能从。明日欻然曰:‘腹烦杀人,唤萧郎作一打。’”《新编五代史平话·晋史上》:“与那哥哥互争胜负,他哥哥不服,被敬瑭挥起手内铁鞭一打,将当门两齿一齐打落了。”可参证。

三、行

21回:听见他这老子每来,恰似奔命的一般,行吃着饭,丢下饭碗,往外不迭。

40回:这金莲就知其意,行陪这吃酒就到前边房里去了。

75回:单管两头和番,曲心矫肚,人面兽心。行说的话儿,就不承认了。赌的那誓唬人子,我洗着眼儿看着他,到明日还不知怎么样儿死哩。

音读为hāng。1.正、正在。如21、40回例。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行说着话,来到姑姑门首。报复去,说温峤在于门首。”元·无名氏《黄花峪》第一折:“行说着话,可早来到也。”亦其例。2.刚刚、刚才。如75回例。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下称白《词典》)“行(xíng)”谓“1.正在(做某事)。”“2.刚刚。”[7](p594)释义近是,但注音或不确。此词仍为今陕北口头语,音读为hāng,如“行喝着酒就打开架了。”“行说的话儿,就反悔了。”《大词典》“行xínɡ”谓“3.副词。正;方。”注音亦或不确,并“行(hāng)”字下也未及“刚刚、刚才”义。

四、貉剌儿

25回:那个没个娘老子?就是石头貉剌儿里迸出来,也有个窝巢儿;枣胡儿生的,也有个仁儿;泥人肏下来的,他也有灵性儿;靠着石头养的,也有个根绊儿:为人就没个亲戚六眷?此是我姨娘家借来的钗梳。

缝儿、缝隙。黄尊章释为“角落”。[8](p157)白《词典》释为“旮旯儿;角落。”[7](p175)陶慕宁校注:“旮旯儿”[9](p283)《汇释》:“石头貉剌儿”条谓“狢剌儿:即旮旯,狭窄偏僻的地方。石头貉剌儿,石头缝儿。今徐州方言有‘石头旮旯儿里蹦出来的’(意即不是人养的)骂人语。”[4](p153)雷汉卿引证青海乐都方言把因布满石头儿显得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地面叫“石头貉剌儿)”,且乐都方言的“貉剌”相当于一些官话方言的“坷垃”或“土坷垃”,也即土块。所以认为“石头貉剌儿”的意思就是石头块儿”。[10](p74)赵红梅就此提出:方言中(土)坷垃/坷拉/圪垃,义为“土块”,确很多见,但“旮旯/圪垃儿/圪旯儿”,义为“角落”,方言中也相当普遍,并无根据认为《金瓶梅》中的貉剌儿”必与青海乐都方言一致。而在《金瓶梅》产地山东的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中,表示土块的“坷垃”等和表示角落的旮旯”等都存在,我们目前无法确定《金瓶梅》的“貉剌儿”与哪一个对应。所以雷文只是提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而不能否定前人的解释,而且,提出的根据也不应该是青海乐都方言。[11]笔者以为,赵文的意见最终落实到“利用现代汉语方言解释近代汉语词语要谨慎,不能简单地利用方言来比附近代汉语”,其分析举证是客观可从的,雷文的相关解释则难免失之偏颇而不能“立”。今陕北方言也把“石头缝”叫“石头圪剌”、“石头貉剌”;把“钻头觅缝”说成“钻头觅圪剌”,有的地方则直接叫“骨缝”。[12](p10)”所以在陕北方言中也有与徐州方言一样用“石头圪剌儿里蹦出来的”骂人“不是人养的”的说法。其实,上述《金瓶梅》词例话主“宋家的丫头”宋慧莲通过三组同义反复的句子强调的是“老娘不是那没根基的货”,是娘老子”“生、养”下的,也有“亲戚六眷”之“仁(人)”可“靠”撑腰的,不是可以随意任人欺负讯问的。因此,“石头貉剌儿里迸出来”之“石头貉剌”解作“石头缝儿”更符合民间性文化的隐喻本源,相反,如果解作“石头块儿”,那不就是“石女”了吗?又怎么会“生、养”呢?

五、没入脚处

6回:西门庆听了,喜欢的没入脚处。

81回:汉子又两番三次无人处在根前无理,心里也气得没入脚处,只得交他两口子搬离了家门。

2回:到家茶饭懒吃,做事没入脚处。

79回:不知怎的,这两日只是心里不好,茶饭儿也懒吃,做事没入脚处。

本指没有伸脚、插脚的地方。入:塞,伸,插。《金瓶梅》第5回:“他若气断了,你便揭起被来,将煑的抹布只一揩,都揩没了血迹。便入在材里,扛出去烧了,有么了事。”“入在材里”谓将武大的尸体塞到棺材里。“入”并当为“擩”的借音字。《广韵》:“擩莝:手进物也。而遇切。”《集韵》:“擩:手进物也。儒遇切。”引申而为“插,伸”义。《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刑部》卷之三《烧烙前妻儿女》:“掫将擩鞋铁锥火内烧红,将女子郝丑哥施恨,即于舌上烙讫三下。”“擩鞋铁锥”即“插刺、穿透鞋底的铁锥”。此义仍存于今陕北等西北方言中,如手工纳鞋底时,针是无法直接穿透鞋底的,因而先必须用铁锥(俗称“针锥子”)将较厚的鞋底“擩”穿即穿透,然后方可顺着锥孔眼穿针引线反复缝纳。《金瓶梅》第68回:“俺每是后娘养的,只认的你爹,与他磕头,望着俺每擩一拜。”“擩”即为“伸、插”义,“擩一拜”即跪下向前伸手插头般礼拜。故“没入脚处”即“没擩脚处”,也即“没有伸脚、插脚的地方。”《金瓶梅》“入脚处”共出现7例,含义有二:1.状手足无措之情形,形容不知怎样才好。如第6、81回例。又《水浒传》第24回:“我不知怎地,吃他那日叉帘子时,见了这一面,却似收了我三魂七魄的一般。只是没做个道理入脚处。”《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郎神》:“王观察欢喜的没入脚处,连忙烧了利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那宣教没入脚处,越越的心魂撩乱,注恋不舍了。”《绿野仙踪》第8回:“那妇人到此,越发着急的了不得,连圈连拜,连说连吹,忙乱的没入脚处,又不住的回头向庙外看视。”亦其例。2.形容做事无头绪、不着边际或让人看着不顺眼。如第2、79回例。此义仍保留在陕北府谷话中:“做事没一点儿入脚处,你可怎活成个人呀?”王利器《金瓶梅词典》释“入脚处”作“站脚地方”。[3](p14)《汇释》释“入脚处”作“落脚处,立脚的地方”。[4](p34)白《词典》谓“没入脚处:形容高兴或愤怒得不知如何是好”。[7](p350)比较而言,王利器、《汇释》仅限于词语本义,白维国则为随文释义,均似不够全面。侯兰笙释“没入脚处”为“形容不知怎样才好”。义项也不全面。[13]《大词典》未收此词。

六、下锹镢

22回:贼王八,你错下这个锹撅了,你问声儿去,我手里你来弄鬼。

92回:当时孟玉楼若嫁得个痴蠢之人,不如经济,经济便下得这个锹镢着。

用锹、镢挖掘,比喻打主意,使手段。下:动词,挥动。撅、镢:名词,镢头,一种形似镐与锄之间的刨土农具。陕北话:“想在爷爷跟前下锹镢,我看你是打错算盘嘞!”元·汪元亭《醉太平·警世》令:“恰花残月缺,又瓶坠簪折。并头莲藕下下锹镢,姻缘簿碎扯。”亦其例。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下称《注释》):“便下得这个锹撅着:意为就安心掘(撅)下这一锹,认为这一锹下去,准是可以挖得宝藏。”[14](p641)《汇释》:“下锹镢,即下锹掘,用锹试探着挖物。”又“‘下锹镢’同‘下锹撅’。‘下锹镢着’,喻达到目的,因碰巧而得到便宜。”[4](p49)此两种解释都错将名词“镢”视为动词“撅(掘)”,并错以“镢着”组词。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硬围着普救寺下锹撅,强当住咽喉仗剑钺。”“下锹撅”与“仗剑钺”对举,亦可旁证“撅”为名词,是“镢”的借音字。作为农具名称,锹、镢、锄等常连用。如《金瓶梅》第96回:“一面散了锹镢筐扛,派众人抬土的抬土,和泥的和泥,打祃的打祃。”洪升《长生殿》第42出:“〔众应各拿锹锄,副净作教演势,众学介〕〔副净〕【亭前柳】锹镢手中拿,挖掘要如法。莫教侵玉体,仔细拨黄沙。”又作“下锹钁”。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你待要装标垛,下锹钁,哎,罢呵!”又《金瓶梅》第85回:“我为你在人前抛了些见识,我为你奴婢上使了些锹筏,咱两个一双憔悴杀!”“使……锹筏”与“下……锹镢”喻义同。又与“下锹锄”本义同。《长生殿》第43出:“〔众女工作掘介〕〔众〕【水红花】向高冈一谜下锹锄,认当初,白杨一树。怕香销翠冷伴蚍蜉,粉肌枯,玉容难睹。〔众惊介〕掘下三尺,只有一个空穴,并不见娘娘玉体!”白《词典》:“比喻打主意;使手段。”[7](p569)《大词典》收“下锹镢”、“下锹撅”,义并同“下锹钁”:“谓打主意;加害。”两释近是。

七、矻磴

46回:那婆子卜转龟儿,到命宫上矻磴住了。揭起卦帖来,上面画着一个娘子……旁边立着个青脸獠牙红发的鬼。

矻磴:名词。台阶儿,喻障碍、阻碍。例中活用作动词,“矻磴”即因遇到障碍阻挡或某些原因而停顿、停止。“矻磴住”即“停住”。亦作“忔登”。元·王元和《小桃红·题情》套曲:“他道我风流性如竹摇,忔登的在咱心上,默地拴牢。”元·刘庭信折桂令·忆别》曲:“忔登的人在心头,没揣的愁来枕上,契抽的恨接眉梢。”“忔登”义为停留。按,例中的“矻”、“忔”,近代汉语书面上还有其他如“纥、疙、扢、虼、仡、屹、肐、咯、胳、阁、砢、吃、乞、骨”等十几种写法,[15](p265)一般记为最常见的“圪”,音均当为“ge[ke]”,是表音字词头。“登”即“磴”,义为石级。后汉书·梁冀传》:“台阁周通,更相临望;飞梁石蹬,陵跨水道。”宋·陆游《隐趣》诗:“行采菖蒲缘藓蹬,卧浮舴艋入鸥羣。”因此,“忔登”、“矻磴”即“圪磴”,本义即台阶儿。今陕北又说成“圪磴磴”、“沿台圪磴”,与“圪台(台阶儿)”义同。如跋白云山得跋几百个圪磴,圪磴立(陡),难跋。”“上沿台圪磴操心不烂(绊)倒。”也引申指停止、不顺利。“那个项目有人瞎搅乱,圪磴住了。”《近代汉语词典》“矻磴”谓“猛的,一下子。”[16](p238)为随文猜测释义,不确。《汇释》“矻磴”谓“即咯噔,象声词。多状运动中的物体突然静止时间所发出的声音。”[4]p358)与作为象声词的同音词“咯噔”混淆而误。《大词典》“矻kū)”谓“2.象声词。参见‘矻磴’、……”又“矻磴”谓“形容突然停止时发出的声音。”审音、释义亦错。

八、精

35回:那玳安对着众人说:“我精晦气的营生,平自爹使我接去,却被五娘骂了恁一顿。”

46回:玳安道:“精是攮气的营生,一遍生活两遍做,这咱晚又往家里跑一遭。”

尽,都,全部。《注释》谓“精是攮气的营生”“意为尽做了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务。”[14](p309)姜志信质疑此释“似嫌勉强。‘攮气’指窝火、受气。‘精是’之‘精’当是‘净’字的别写。北方口语说“净是”、“光是”、“尽是”等,从不说‘精是’。”[17](p86-90)按,攮”义为“戳”,“攮气”犹言“戳气”,即让人生气。故《注释》对句义的解释确实勉强,但释“精”为“尽”则是正确的。而姜说攮气”指“受气”亦似嫌欠妥;溯源“‘精是’之‘精’当是‘净’字的别写”也可不必,近代汉语中“精”本身就有“光、净”义。如元·高文秀《黑旋风》第三折:“还有精着腿,无个袴儿穿的。”《金瓶梅》第28回:“你看胡说!我没穿鞋进来,莫不我精着脚进来了?”《红楼梦》第97回:“难道他个女孩儿家,你还叫他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精”的“尽,都,全部”义当由此引申而来;而北方口语“从不说‘精是’”也属失察,今陕北方言仍保留此说法,既说“精(是)”,也可替换成“尽是)”,而“精(是)”的地方性口语性更强些。如“精坏蛋。”精是好东西。”“十斤炖羊肉,你一个人一顿能精吃嘞?”“精”的词义用法与《金瓶梅》等全同。此外,周志峰认为“精”为“副词。犹‘真’,的确,实在。”[18](p273)书证有《金瓶梅》第46回,并醒世恒言》第十八卷:“这些匠工精鸟帐!这块石怎么不去了,留在下边?”《东度记》第12回:“精晦气,真浑帐!如何他却是我,我却是谁?”又20回:“这壶中,精精是醋,活活是水。怎生叫我吃得?”又第95回:“我这地界,哪里有个红裙?却不是精精设骗!”周说“副词”性的鉴定准确,但释义大可商榷。如《东度记》第20回:“陶情道:‘挂真牌,卖假酒,这壶中,精精是醋,活活是水,怎生叫我吃得?’”从小说语境可知,此是故意贬损酒家的酒质量不高、成分全部是“醋”,意在夸张调侃其为“酒假”以抛砖引玉,而不是旨在肯定或坐实酒“假”到“的确,实在”就是“醋”。可见,用陕北方言义解释此例并以上各例更恰当。

《大词典》“精”未及此义。

[1]侯兰笙.金瓶梅词话语词杂释[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2]孙逊.金瓶梅鉴赏辞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3]王利器.金瓶梅词典[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4]李申.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缪启愉,缪桂龙.齐民要术译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6]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白维国.金瓶梅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1.

[8]黄尊章.元明清白话著作中山东方言例释[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9]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M].陶慕宁,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0]雷汉卿.近代方俗词从丛考·《金瓶梅词话》方俗词考释[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

[11]赵红梅.利用方言考证近代汉语词义商兑三则[J].方言,2007,(4).

[12]吴巨良.横山方言俗语(15000条)[M].榆林:市黄土文化研究会,2006.

[13]侯兰笙.金瓶梅词典拾误[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

[14]魏子云.金瓶梅词话注释[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15]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6]高文达.近代汉语词典[Z].北京:知识出版社,1992.

[17]姜志信.《金瓶梅词话注释》质疑(续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2).

[18]周志锋.《大字典论稿》——《汉语大字典》义项漏略举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 邓年

H 042

A

1003-8477(2010)08-0145-04

傅来兮(1967-),男,文学硕士,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文法部副教授。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YY054);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题陕北方言词语考释》(编号:05092036)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词话大词典金瓶梅
增山词话
半梦庐词话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从“影写法”看《红楼梦》对《金瓶梅》的继承与超越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明清小说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从《金瓶梅》到《红楼梦》
新词话
词话三则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