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反霸维和的外交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2010-04-08 07:37李本义
关键词:帝国主义孙中山外交

李本义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孙中山反霸维和的外交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李本义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外交理论和主张,如: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干涉内政;倡导睦邻友好,实现亚洲民族大团结;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坚持国际平等,主张用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联合被压迫民族结成联合战线,争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等等。反霸维和是孙中山外交思想的核心。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不仅开创了中国争取独立自主、维护世界和平和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国际关系的理论宝库,而且影响和推动了毛泽东、邓小平在更高层面上提出“两大阵营”、“三个世界”、“东西南北”的外交战略理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由于时代的局限,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中也存在对于帝国主义软弱和妥协的一面,包含着对帝国主义不切实际的幻想。历史经验证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争取中国独立平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战略思想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理想。

孙中山;外交思想;反霸维和;影响;局限

一、孙中山反霸维和的外交思想

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世界和平,进行了积极、广泛的外交活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外交理论,形成了既系统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外交思想。

(一)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干涉内政

1.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近代以降,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纷至沓来,侵夺中国主权,奴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陷于亡国灭种的悲惨境地。为此,孙中山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1]19孙中山“集会兴中”的目的就是要维护国家主权,振兴中华,免遭列强亡国之灾。1912年4月,孙中山在湖北都督府举行的一次宴会上表示将“亲赴欧美,进行外交活动,研究、拟订新的条约,确保国权”[2]175。

2.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孙中山认为中国内政是中国主权,“外人无干涉余地”[3]129。1923年12月,美国派军舰赴粤干预中国内政,孙中山向美国国务卿发出抗议电,强烈抗议美帝干预中国内政的强盗行径,敦促美军撤回军舰[2]491。1924年9月,孙中山为广州商团事件对外发表宣言,深刻揭露了英国帝国主义惯用的使中国饱受祸害和屈辱的炮舰政策,强调扫除“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干涉”是革命最紧迫的历史任务[4]1。他指出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民族独立的主要障碍,同时又是反革命势力最强大的部分,因此,“对外打破帝国主义,对内打破军阀,这是我们的主张”[4]391,“我们要谋求国家的自由独立,便不得不把真正妨碍中国自由独立的帝国主义作为我们今后奋斗的目标”[5]288。

3.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孙中山认识到要维护国家主权,就“必须废除中外一切不平等的条约”[4]379。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会上发表“对外政策”宣言,指出:“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利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3]122。后来,又进一步指出,只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才能“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之势力”,才能恢复中国的主权和国际平等的地位[4]77。

4.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要靠全体国民去奋斗。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孙中山号召“中国人民要团结起来,向帝国主义收回治外法权,保卫我们的领土”,“为建设一个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而奋斗”[2]70。他倡导产业工人阶级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应当发挥领导作用”,希望农民和知识阶级为维护国家主权积极行动起来[4]40。在孙中山看来,只要全体国民团结一致,努力奋斗,就能赢得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二)倡导睦邻友好,实现亚洲民族大团结

1.倡导睦邻友好,促进共同发展。孙中山认为,作为亚洲国家的苏俄、韩国、阿富汗等国,既是中国的邻国,也是中国的朋友;亚洲邻国应睦邻友好,和平发展。在谈到中俄关系时说:“苏俄是中国可以信赖的国家”,如果中俄两国“结成攻守同盟,则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足以畏惧”[5]325;今后应努力“使两国邦交愈加亲睦,彼此互相提携,力排障碍,共跻大同”,这不仅是“两国之福”,而且是“世界之幸”[4]141。在谈及中韩关系时说,中韩两国历史悠久,“同文同种,本系兄弟之邦”[2]256,有着传统的深厚友谊,应“永保善邻友好之道”[2]98。睦邻友好,共同发展,不仅对邻国有利,而且对维护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

2.重视中日友好,维护东亚和平。孙中山重视发展中日友好关系,认为中日友好是维护东亚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抵抗列强侵略与压迫的重要保证,中日两国只有“联络一致,同心协力,合成一个力去做,才可以成功”[4]372,中日两国若能真正友好,“则不独东洋之和平,即世界和平,亦容易维持”[6]16,否则,“一定是失败”[4]372。同时,孙中山对日本始终保持警惕,尖锐批评日本仿效欧美推行帝国主义政策,希望日本“抛弃对华的西方模式的侵略政策,停止援助北京政府,从满洲撤退”[5]325,敦促日本“主动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真正的富有成效的日中提携”[5]339,否则,“中国人将继续以怀疑的目光注视着日本”[5]266。

3.发扬大亚洲主义精神,建立亚洲大同盟。孙中山认为大亚洲主义精神实际上就是“以真正平等友善为原则”[2]200,就是用“我们固有的文化做基础。要讲道德、说仁义,仁义道德就是我们大亚洲主义的好基础”,同时还要“学欧洲的科学,振兴工业,改良武器”。不过学习的目的“是学来自卫的”[4]407,即用大亚洲主义精神建立“亚洲大同盟以抵抗白种之侵略”[4]180,保卫亚洲的和平与稳定。他满怀信心地指出,如果亚洲民族联合起来结成一个统一的大联盟,共同抵抗欧洲列强的侵略,“一定是有胜无败的”[4]407。

(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

1.坚持和平主义,反对侵略战争。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2]8。孙中山从走上革命道路开始就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远大志向,他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明确表示:“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2]2。1912年8月,孙中山把“维护国际和平”写进《国民党党纲》[5]87。早在一战期间,协约国诱迫中国对德宣战,孙中山坚决反对中国参加欧洲大战。他不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而且主张中国不扩张军备,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把“促进世界的和平”作为“中华民国前途之目的”和中华民国“国民之天职”[2]317。

2.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是亚洲的一个大国,中国的独立统一至关亚洲乃至世界的安危,若中国不能统一,“东亚便要大乱不已,世界便不能和平”[4]364,如果中国能以一个新的、开朗的、进步的政府代替旧政府,这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好处。孙中山断言:“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实现,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将要向文明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1]255。这不仅表达了孙中山对中国革命成功后和平统一的美好向往,而且向世人宣告一个独立、统一、富强、新生的中国将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3.反对战争,但决不放弃使用武力。孙中山一生倡导和平,反对战争,但从不害怕战争,乞求和平,必要时决不放弃使用武力。为了普遍地奠定远东与世界和平,中国必须采取适当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可用和平手段即用和平手段,必须用强力时即以强力临之”[1]252。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神户发表“大亚洲主义”的演讲时指出“:对于欧洲人,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要请在亚洲的欧洲人,都是和平的退回我们的权利,那就象与虎谋皮,一定是做不到的”;如果我们要从帝国主义手中“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他满怀信心地说,如果亚洲民族都联合起来,用亚洲固有的武力去和欧洲人讲武,“一定是有胜无败的”[4]408。

(四)坚持国际平等,主张用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1.国家不分大小,民族不分强弱,一律平等。这一外交思想体现在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中。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要中国和外国平等的主义”,“要中国和英国、法国、美国那些强盛国家都一律平等的主义”[8]19。他反对强大、先进的民族压迫和掠夺弱小、落后的民族,倡导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由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备受帝国主义的奴役和欺凌,不能和各国平等,因此,孙中山把争取中国在国际上的平等地位列为民族主义的首要目标。1923年1月,他在《中国国民党宣言》中,把对外“谋世界民族之平等”,“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之地位”作为国家的对外政策[9]40。

2.主张用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的强盗行径。孙中山认为和平是政治的永恒目标,战争仅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企图通过发动战争来达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目的的思想是十分有害的,用外交手段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方为上策。在国际交往中,坚决主张用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他说,“凡国家政策既定,必先用外交手段以求达其目的,外交手段既尽,始可及于战争。战争既毕,仍当复于外交之序,故国与国遇,用外交手段与用战争手段,均为行其政策所不可阙者。然用外交手段之时多,用战争手段之时少。用外交手段者通常之轨则,用战争手段者不得已而用之”[11]40。

(五)联合被压迫民族建立联合战线,争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

1.建立广泛的国际联合战线,共同反对帝国主义。1924年11月7日,孙中山在庆祝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七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宣言,指出十月革命的成功,不仅是苏俄革命的成功,而且是国际革命的开端;不仅是苏俄民族的解放,而且是国际民族解放的起点。为了建立被压迫民族反抗压迫民族的联合战线,孙中山提出了划分国际世界“三种类型”的理论:第一种类型就是压迫人的帝国主义列强,第二种类型就是被人压迫的失去了独立能力的弱小民族,第三种类型就是不压迫人也不被人压迫的像苏俄之类的国家,自己的民族解放了,就来扶助弱小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孙中山号召被压迫民族与不压迫人也不被人压迫的民族团结起来,建立“联合战线,向压迫人的国家攻击,以实现国际革命之成功”[2]535。

2.提出了世界被压迫人民反对压迫者的战争理论。孙中山主张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建立广泛的国际联盟,提出了“被压迫人民反对压迫者的战争理论”[2]297。强调只有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列强,才能争取国际平等;只有将全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才能争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3]126。他认为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形成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巨大洪流,才能取得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孙中山提出的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压迫者的战争理论,是人类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人类和平事业的巨大贡献。

(六)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

1.落后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孙中山从走上革命道路开始,就立志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的强国。他深刻分析了外交与国家强弱的关系,强调国家贫穷落后就没有国际地位,此所谓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和各国平等,才能取得外交成功,“外交是倚靠内政的,内政若好,外交自然得手;内政不好,无外交之可言”。国家富强了,“外国自然不敢欺负”,现在“我们受人欺负之原因,在国不强”。国人当奋发图强,应立志把贫穷的中国变成富强的中国,国家强大了,则“外交自然不成问题”[5]335。国家的富强取决于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地球上与各强国言国际之平等”[2]184,才能赢得应有的国际地位。

2.要振作民族精神,立强国之气。孙中山认为要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图谋国家富强和争取国际平等的地位,就必须首先振奋民族精神,立强国之气。如果我们不能“振作国民的精神,同心协力,争回租界、海关和领事裁判权,废除一切不平等的条约,我们中国便不是世界上的国家,我们中国人便不是世界上的国民”[4]387。振奋民族精神,改造和建设驾乎西洋人和东洋人之上的强盛中国,是全体国民的责任,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赢得国际平等地位。为此,国民须有“大志气”,努力奋斗,“造成世界上第一个好国家”[3]654,同时要培养国民“独立不饶之精神”[10]99和“无怕外人之思想”。只有这样,“然后民气、民权皆得伸张”[2]72,才能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富强国家,取得国际平等的地位。

二、孙中山外交思想的影响与局限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以来站在时代前列的一位历史巨人。他在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外交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中国近代最先进、最全面、最深刻和最具指导意义的外交理论,开创了中国争取独立、民主、维护世界和平和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国际关系的理论宝库,不仅对当时的中国及其世界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为后来中国制定外交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想资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孙中山的外交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国家主权的严重丧失和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孙中山发出“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的时代强音,把维护国家主权作为外交战略的宗旨和原则。他深知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及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压迫,提出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的思想,认为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和各国平等,才能取得外交成功。为阻止帝国主义对弱小民族的侵略,孙中山把国际世界划分为三大阵营,提出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反对压迫者的战争理论,号召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同帝国主义作斗争,争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为了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力倡睦邻友好,实现亚洲民族的大团结,共同抵御外来侵略,保卫亚洲和平与稳定。孙中山的外交思想,启亮了世界外交战略的正确航向,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理论基础,鼓舞了世界各国正义的人民和一代又一代正直的外交活动家维护世界和平的斗志,至今仍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芒。

孙中山外交思想的核心就是确保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这对当时的中国革命及世界革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孙中山是世界和平的坚决维护者,是争取中国独立、平等的革命斗士。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始终坚持国家主权高于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坚决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强调只有这样,才能争取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才能重新恢复同世界的正常关系,并与世界各国重订平等互惠的政治、经济、文化协约,共同实现人类的大同理想和维护世界和平。孙中山极力倡导世界和平,坚决反对侵略战争,他提出只要国与国之间能够遵循“睦邻友好”、“益增睦谊”的原则去处理各种关系,就能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加共识,就不会存在压迫和歧视,和平就有保证;只要国与国之间坚持用外交手段而不是战争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不搞对抗,战争就会减少,就能用和平的方法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这一在国际关系中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妥善解决国际纠纷的和平共处的外交准则,在当今的国际舞台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孙中山反对战争,但决不害怕战争,乞求和平,为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放弃使用武力。孙中山倡导全世界所有民族都应集中精力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物质文明和建设精神文明,努力营造一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孙中山的这些思想和主张,开创了中国争取独立自主、维护世界和平和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的外交理论的先河。

孙中山的外交思想对后来中国的外交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外交理论,通过对世界形势的深刻分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适合时代发展的指导中国革命的外交战略。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发展,分别在20世纪50~60年代、70年代提出了“两大阵营”和“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80年代,邓小平通过对国际形势的认真思考,提出了“东西南北”的战略理论。从孙中山外交思想到邓小平“东西南北”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飞跃,但外交战略始终离不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一根本原则。孙中山提出的划分世界民族的“三种类型”的理论,是从当时中国的特殊国情及国际战略的高度出发,首次对世界民族类型的划分,目的在于团结被压迫民族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争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毛泽东“两大阵营”特别是“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深化、超越了孙中山的民族类型划分的理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鉴于中国处于弱者地位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防御战略,对于中国团结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邓小平“东西南北”的理论进而丰富、超越了“三个世界”把中国定位在第三世界的理论,认为东西问题就是和平问题,它是世界经济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必要条件;南北问题就是发展问题也是核心问题,是加强和平力量的重要因素,只有发展中国家发达起来,和平才有保证。强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就越靠得住。“东西南北”论扩大了中国在国际战略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便于中国在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随着新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学习和研究孙中山的外交思想,深入思考新世纪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新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中国寻求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必将有所启迪。

孙中山的外交思想是十分丰富和深刻的,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其中也存在软弱和妥协的一面。1912年1月5日,孙中山发表对外宣言书,公布临时政府的对外政策:宣布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条约至期满为止;承认偿还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照旧尊重满清政府与各国或各国个人种种之权利。这显然是一种妥协的表示,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国家尚未独立,主权还未恢复的时代,这亦是不得已的抉择。因为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正在图谋瓜分中国,而中国自身又没有足够的力量与之抗衡,孙中山不得不采取实用主义的策略,一方面努力使他领导的革命事业取得成功,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同时避免列强干涉中国革命,摆脱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孙中山认为,“外国人的支持,抑或至少持中立态度”,不仅是中国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而且一旦帝国主义列强给予支持,使中国能够富强起来,“一个现代化的强大中国,不仅能威慑潜在的侵略者,还可消除侵略的祸根”,维护世界和平[11]28。在孙中山看来,对帝国主义的一切妥协和让步,都是因为当时中国的不能统一和贫穷落后所致。因此,他把中国的统一和强盛寄托在革命成功上,他非常自信,一旦中国革命成功,就能建立一个统一和强盛的中国,就能永远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事实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根本无力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也就不可能创造一个争取中国独立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前提。

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其外交思想中也包含着对帝国主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对帝国主义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的方面。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发表对外宣言,呼请美国支持中国的正义事业,“帮助申张中国人民的意愿”[5]262。1924年1月,孙中山致电英国劳工党首相麦克唐纳,希望英国改变对华政策,“不复援助军阀与反动派,而能予中国之民治主义与解放运动以自由发展之一机会焉”[3]163。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由于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是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找不到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动并组织起来的途径与方法,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他试图从各方面寻找力量,其中包括对帝国主义不切实际的幻想。近代中国历史进程表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落后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阻碍中国独立,破坏中国统一,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孙中山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只有消灭帝国主义,才能消灭战争,才能赢得真正的世界和平。历史经验证明,在国家尚未独立,主权尚未恢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必须首先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建立独立、自主和统一的新中国,创造一个推行外交战略的政治前提。否则,争取中国独立平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战略思想也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理想。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孙中山.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孙中山.孙中山集外集补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史扶邻.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

K258

A

1001-4799(2010)03-0075-05

2009-09-12

李本义(1966-),男,湖北潜江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国史研究。

邓建华]

猜你喜欢
帝国主义孙中山外交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国主义寓言
帝国主义教唆国民党军发动第四次“围剿”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