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与哈克贝利的形象

2010-04-08 00:08石兰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索亚哈克历险记

石兰华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汤姆·索亚与哈克贝利的形象

石兰华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永州 425100)

马克·吐温是一位公认的出色的儿童作家,他在代表作《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塑造了两个小主人公汤姆和哈克的形象跃然纸上。本文将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家庭背景及社会经历四个方面分析这两个富有生命力和冒险开拓精神并代表着美国气质的儿童——汤姆和哈克的形象,通过孩子的视角揭示了南北战争时期美国现实中的阴暗面以及哈克与汤姆对腐朽的社会制度、刻板的传统教育、压抑童心的宗教礼仪反抗的必然性。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哈克贝利;儿童文学

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SamuelLanghorneClemens)是17世纪后期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对美国文学发展的卓越贡献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和声望。马克·吐温又是一位公认的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主要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本文将通过对马克·吐温笔下的同处于在南北战争时期两部儿童历险记中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和他们 社会经历的不同来分析两个富有生命力和开拓精神代表了美国气质的儿童[1]——汤姆和哈克的形象。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塑造了一个天真,幼稚,吹牛撒谎,顽皮淘气机智敏捷,善良正义,多愁善感,富于想象,乐于冒险的典型男孩形象。而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刻画了一个天真大胆,讲求实际,能辩明是非善恶的哈克。他们既是普通的孩子,又有各自独特的性格,是有血有肉,跃然纸上的典型儿童形象。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生活在南北战争时期的汤姆和哈克因为美国的资本堕落和种族歧视,迫使他们对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反思使得他们本能地要求摆脱传统思想和文化教育的束缚,自由的去认识世界和体验生活。

一 广阔而真实的社会环境

每个人都离不开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儿童也不例外,他们更容易受社会的各种各样社会现象的影响。故事《哈》发生在19世纪南北战争之前。当时蓄奴制在南方各州盛行,黑人是白人奴隶主不容侵犯的私有财产。帮助黑奴逃跑比偷、抢的罪行还要严重很多倍是永远都无法摆脱的罪行。耳濡目染之下,哈克自然沾染上了传统观念。在对待逃跑的黑奴吉姆时,哈克经历了几次内心中激烈的思想斗争,从哈克写信准备举保吉姆到毁信再到谎称染上“天花”救吉姆,无不反映出南北战争前奴隶制观念在一个孩子身上所投下的阴影。我们不难看出,奴隶制度正是当时那个文明社会的基础,一个白人孩子要想从奴隶制偏见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2]。与《哈》不同的是《汤》着重写了汤姆·索亚童年时代在密西西比河沿岸过的田园诗般的乡村生活。马克·吐温将汤姆等孩子的活泼、富有生机的儿童心理与环境和压抑着他们天性发展的呆板的传统教育以及死气沉沉的小镇生活加以鲜明对照,从而揭露了社会生活的阴暗面,从来造就了汤姆追求自由生活、反抗传统的性格特征。虽然马克·吐温在《汤》讽刺了镀金时代小市民的庸俗保守、贪婪以及道德和宗教的虚伪,但却没有像《哈》那样批判一些更深刻的主题,如:奴隶制种族问题等。

正是因为当时畸形的社会和人们畸形的心态迫使汤姆和哈克不得不去反抗它。沉闷的乡村小镇则是汤姆对社会叛逆的主要根源不同的是汤姆是与他的监护人,学校的老师以及一些腐朽社会习俗的对抗。哈克则敢于向蓄奴制宣战。因此哈克的叛逆更激烈更彻底。

二 真实而复杂的家庭背景

汤姆是幸运的尽管他失去了父母却有慈爱的姨妈疼爱他。表面上汤姆和姨妈在家里是对立的,实际上他们彼此之间却是忠诚的互爱的。从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姨妈严厉面孔下隐藏着的充满慈爱的心。特别是当他们经历了‵汤姆的假死风波′后,俩人深刻的感受到了彼此之间不舍的亲情。与汤姆相比哈克是不幸的。哈克出身于白人社会的最底层。虽然有亲生父亲,但从父亲那得到的永远是咒骂和鞭打。在小说的开头道得格拉斯寡妇试图“改造”哈克,也让他暂时逃离父亲的虐待。尽管哈克最终接受了一些教育和宗教知识但他仍未能像中产阶级社会主流的孩子汤姆那样受到关于社会价值观的熏陶。

在家庭道德教育背景这一主题中,由于汤姆和哈克年龄还小,他们的行为具有一些玩耍的意味,这就在某种意义上开脱了他们,同时也加强了小说对奴隶制度和社会评价的深度。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周围的环境和教育并没能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正是如此才有了汤姆对一切按部就班的家庭所做出的恶作剧和哈克对这个冷漠、没有人情的“家”的逃离。与哈克相比汤姆是幸运的,毕竟他有个幸福的家,有疼爱他的亲人。

三 冒险而又刺激的社会经历

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和哈克,各有其鲜明的特色。汤姆和哈克是南部美国传统教育中“坏孩子”形象。他们有着不同于同龄人的丰富的社会经历。在他们的冒险经历中,可以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也最终让他们成熟起来。

哈克一直享有相对的自由,他可以穿着破旧的衣服,饿了就吃一点,想睡哪就睡哪。常年的独立生活使哈克拥有丰富的常识和实际能力。这种能力对汤姆那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幻想是种补充。但使哈克真正成长的是与蓄奴制的斗争。在帮助黑奴吉姆逃跑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是人和事。在这些人身上哈克从未感受过人世间最起码的温情,迫使他对先前所认同的东西再一次产生质疑。在多次承受畸形社会的压力后,最终他内心深处善良的本质战胜了畸形的心态[3]使他能够按照自己的逻辑准则来看待身边的问题,变得善于思考,富有感情,而不甘成为一个社会机器的齿轮。

汤姆最初的经历就是和他的姨妈斗智斗勇,他总会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姨妈发现他犯的错误。尽管总是制造麻烦,幸运的是他总能一次又一次地躲过惩罚,也不时地表现出成熟的一面。汤姆也是个浪漫的人,同时汤姆也是个体贴的小男人。为了不让心爱的女孩受罚而代受罚,在山洞里对贝基细心倍至的照顾也证实了这一点。除此之外汤姆也有正直的一面。当他目睹了凶杀后;他应该相信迷信,遵守誓言,顾及个人安危,但经过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还是决定去指证真正的坏人。这对汤姆来说绝不是轻松的决定、[4]。随着汤姆历险过程的进展,他已不再是不听大人话的顽童,而是一个维护尊严,富有责任感的人。

汤姆和哈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坏孩子”,[5],相反他们才是最终是胜利者,他们的种种社会经历让他们得到很多启发,使两个孩子慢慢成长起来,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伟大的英雄。

马克·吐温的两部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小主人公汤姆和哈克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以及社会经历下,造就的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孩子。这三个方面的因素是辨证统一,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他们的聪明,正直,纯朴,富有同情心又有点迷信的性格无不代表着当那个时代典型的美国儿童形象。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对文明社会,传统教育以及压抑他们发展的叛逆是南北战争时期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必然结果.汤姆和哈克对传统文化,宗教,学校的叛逆是一代又一代孩子们敢想而又不敢做的。这也奠定了他们的光辉形象在美国文学史上的永恒魅力。

[1]陈小红.马克·吐温和他的儿童艺术形象塑造[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4,(3).

[2]王晓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冲突与融合[J].辽宁师专学报,2000,(5).

[3]尼玛布赤.简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西藏大学学报,2002,(1).

[4]阎玉敏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2003.

[5]起永疆.“博学”的顽童——再读《汤姆·索亚历险记》[J].重庆师专学报,1992,(4).

(责任编校:王晚霞)

I106

A

1673-2219(2010)02-0034-02

2009-09-07

石兰华(1983-),女,湖南永州人,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索亚哈克历险记
冰河时代历险记
哈克出逃并找到一个朋友
哈克寻宝记
真正的强者
地心历险记
寻影历险记
杉米的迁徙历险记(二)
百年畅想
一只小海狗的使命
布哈克历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