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演《红手印》舞台呈华章

2010-04-08 06:54皇甫启林王云
剧影月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沈浩淮海小岗村

■皇甫启林 王云

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领小岗人民奔小康。党的好儿女,人民的好公仆,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安徽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同志,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模范基层干部,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为民篇章,是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者,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对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并对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提出明确要求。近日,由淮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江苏省淮海剧团排演推出的、反映安徽省凤阳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先进事迹的大型现代淮海戏《永远的红手印》在淮安正式公演,这也成为了在全国第一台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搬上舞台的戏剧节目。

《永远的红手印》撷取沈浩在小岗村工作中具有闪光点的事件,如访钉子户、修路、收回集体住房、暴雨中赴危房救人、土地流转、留任风波等等,通过戏剧故事和矛盾冲突的不断深入,在舞台上倾情展现了一个“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形象。特别是最后一场,当小岗村的群众得知沈浩因劳累过度永远离开人世的时候,哀恸的凤阳花鼓声响起,撕心裂肺的哭声、呼唤声此起彼伏,一种天塌地陷的感觉注入了观众的心底,演员与观众、艺术与真实之间情景交融,真情互动。该剧公演时,随着剧情的逐步深入,观众席上多次出现低声的啜泣。从初到小岗村遭遇质疑到群众打消疑虑接纳沈浩,从群众摁上红手印要求沈浩留任再到沈浩积劳成疾永远安息在小岗村,《永远的红手印》以冰糖葫芦式的结构展示了跌宕起伏的情节,演员们忘情的表演则把观众拉进了主人公的心灵世界。

为了这台戏,江苏省淮海剧团倾全团之力,排出了最为庞大、最为强大的阵容,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了这台高质量的舞台艺术。《永远的红手印》的编剧是曾创作大型新编淮剧《韩信》的淮安市青年剧作家刘云。“作为编剧,应该紧跟时代,贴近生活,弘扬主旋律”,在沈浩精神的感染下,刘云在春节假期中就赶出了《永远的红手印》初稿。剧本经过几番打磨后,于3月7日完成修改稿。3月8日,江苏省淮海剧团就开始排练这部大型现代淮海戏。从开始构思到拿出剧本仅用了3天的时间,而真正排演的时间只有两个星期。3月24日,《永远的红手印》在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彩排。“要是每个村子都有沈浩这样的干部,老百姓致富就不愁了”,谢幕后,一位老先生含着眼泪说。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观众都是流着眼泪看完《永远的红手印》的。

为了把这部戏打造成精品力作,这场戏从提出设想开始,就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心。在《永远的红手印》的排演过程中,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希平多次过问该剧进展情况,并亲自到省淮海团观看排练,总共八场戏,刚排了三场,刘希平部长一口气就看了三场。就连具体的唱词都提出了修改意见,这在剧团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她对省淮海剧团创作出这样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大戏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该戏在情节、台词、服装、唱腔上继续打磨,精益求精。市文广新局局长郑泽云在南京学习,每天都要打电话询问排演的情况。江苏省淮海剧团团长范道全说:“郑局长给我打电话,经常开口第一句就问我们有什么困难,他来解决!”

不只是主创人员,上上下下,所有人都憋足了一口气,要把《永远的红手印》打造成精品力作。纵观近年来重大典型的宣传成果,高大全的窠臼仍然难以摆脱,主人公伟岸的形象仍然依赖于平白的叙述。但在《永远的红手印》中,群场戏占据了绝对篇幅,沈浩置身于群众中间,方不显得孤立;一开场,沈浩没有出现在欢迎的人群中,而是独自走到了田间,规避了“热烈欢迎”场面的俗套。“如何避免高大全的窠臼,如何在平淡中见奇伟?”导演薛友彬一开始就把问题抛给了自己,并用独特的表现形式作出了的回答。

沈浩的扮演者、男主角张居国每天早晨6点就起床背台词、学唱腔,晚上根本睡不着,脑海里仍在悟戏,在琢磨沈浩的心理、动作。“躺在床上,也一边梳理沈浩的心路历程,一边默默流着眼泪。”张居国的戏份占到整台戏的80%左右,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进入了规定情境,他早已忘掉了压力,与整台戏、与戏里的沈浩的人生融为一体。

经过整个剧组的紧锣密鼓,加班排练,《永远的红手印》于2010年3月26日晚上在淮安人民大会堂进行首次公演。从3月8日首次开排,到今天首次公演,不到20天时间,一台高质量的《永远的红手印》就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这一奇迹的背后,是沈浩精神的强烈感染,是演员们的执着无悔。只有为了那份深沉的感恸,他们才会如此投入,如此忘情。

当大幕降临,演员们向沈浩遗像三鞠躬的画面定格,全场鸦雀无声——这沉默,言说了沈浩精神的价值,言说了《永远的红手印》的力量,言说了一切……

公演结束后。为了更好地在舞台上再现沈浩的先进事迹,江苏省淮海剧团《永远的红手印》剧组一行40多人,还专程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参观学习。凭吊了沈浩同志的墓碑,并和沈浩同志事迹报告团成员严金昌进行了交流。在与当地村民交谈后,演员们更深入了解了这位“感动中国”的小岗村党支部书记。

据悉,《永远的红手印》的及时上演,也是全国首次将沈浩的故事搬上舞台。从4月上旬开始,《永远的红手印》将奔赴各地进行巡演,初步计划将在江苏省和安徽省巡演80多场。

4月2日下午,淮海戏《永远的红手印》来到金湖县金城影剧院进行巡演,江苏省文化厅副巡视员、省剧协主席汪人元,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著名诗人李潮润,江苏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著名作曲家吴小平,江苏省剧目工作室主任、省剧协副主席陈晶,江苏省剧协副主席、秘书长杨丽娟,江苏省文联一级作家王大进等领导和专家到场观看了演出。在演出结束后,召开了大型现代淮海戏《永远的红手印》座谈会,省、市文艺专家、剧团主创人员及淮安市部分领导等参加了座谈会。淮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郑泽云主持了本次座谈会。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大型现代淮海戏《永远的红手印》率先在全国将人民好公仆沈浩先进事迹搬上舞台,体现了淮安文艺工作者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对文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江苏省淮海剧团积极弘扬主旋律,以淮海戏的形式,迅速再现了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基层干部沈浩同志的光辉形象,体现了文艺家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该剧主题彰显突出,情节梳理较顺畅,思路较清晰,值得肯定。专家们希望剧团在创作上切实把握好真实性与虚构的关系,伟大与平凡的关系,生活化与艺术化的关系,通过不断打磨,使情节上更合乎情理,主题进一步明晰,人物定位更加准确,把《永远的红手印》推向诗的高度,艺术的高度,美的高度。

淮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希平在座谈会上感谢省、市专家给予淮海戏《永远的红手印》的高度关注和关爱,并要求编创人员及时梳理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仔细对剧本进行深度加工与打磨,力争将这部导向鲜明的淮海戏打造成为一台精品舞台剧,并通过下面一个阶段的巡回演出,让沈浩的事迹不断发扬光大,同时也更好地促进淮海戏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沈浩淮海小岗村
小岗村“再出发”
其实我很想哭
拦喜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小岗村:农村改革再争先
四牌楼
淮海南路,北风正在吹
淮海南路,北风正在吹
关于沈浩的心理分析
淮海决战定乾坤 淮塔园林慰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