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鸥
(湘南学院,郴州市 423000)
现代性: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
吴小鸥
(湘南学院,郴州市 423000)
伴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在知识精英对大众进行现代意义总动员思路的引领下,清末民初教科书在科学理性、民主政治、现代伦理精神、现代商品经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着启蒙。教科书开启儿童的智识,塑造着国民新的世界观与价值取向,构建了社会变革话语系统的基础力量。教科书的启蒙犹如静水深流、润物无声,不断浸润着中华大地,激荡着古老的神州。正是由于清末民初教科书启蒙的力量与承载,现代性在这个千年古国中以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形式喷涌而出。于是,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前行,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
教科书;现代性;启蒙;清末民初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从西方发达的科技和昌盛的物质文明中,深感中国的贫穷和落后;从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和民主制度的盛行中,看到了千年封建社会的流弊。“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①教育作为挽救时局的良方而被探讨和关注。“全社会寄希望于教育,教育寄希望于全新的教科书。”②从西式教科书之引进,到学堂自编教科书之发轫,再到书坊教科书之兴盛、官编教科书之强化,清末民初教科书蓬勃发展起来。“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育不革命,国基终无由巩固;教科书不革命,教育目的终无由达到也。”③在那些伴随着紧迫的民族危机感与焦灼的救亡意识的特殊时空里,这些教科书的发展经历过激烈的碰撞、艰难的移植及更多别具匠心的创造。“如今,翻天覆地的变革虽已过去,遗存的教科书却述说着不可抹灭的意义。”④
作为“从一定社会文化里选择出来的材料”⑤,教科书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特征。鸦片战争以前,没有近代的普通学校,初学《三字经》、《百家姓》,进而读四书五经,不存在现代学校的教科书。“教科书”一词出现在中国是 “光绪二年(1876年)举行传教士大会时,教士之主持教育者,以西学各科教材无适用书籍,议决组织学堂教科书委员会……教科书之名自是始于我国矣。”⑥在此前后,传教士群体、官绅群体、留日学生群体以及江浙知识群体等,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以及中西文化之间巨大的时代落差,基于一种顺应潮流的自觉意识,将自己对历史、世界、人生的总体理解和把握熔铸在一本本小小的教科书中,教科书的启蒙诉求明显指向现代性这一核心价值。
“启蒙”一般指传递知识,使人从无知变为有知。康德将启蒙与自由、法治等现代性关键词紧密联系在一起。⑦黑格尔确立了现代性的显赫地位,认为现代性的根源就深藏在启蒙运动中。⑧哈贝马斯倾向于把现代性“用来表达一种新的时代意识”。⑨吉登斯认为 “现代性”大致是指自后封建时期以来一系列社会变革特征的总的描绘,“在其最简单形式中,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⑩在知识精英对大众进行现代性总动员思路的引领下,清末民初教科书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课程实施的载体、作为拥有全国最大受众市场的读本,在启蒙的地平线上撒播现代文明。
科学理性是科学主体特有的一种精神或认识能力。“格致之学”(《礼记·大学》)是中国古代对科学的说法(中文第一次出现“科学”一词是康有为译自日文的⑪)。中国古代虽然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但受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影响,梁启超曾感叹中国人“其一,把科学看得太低了太粗了,大多数人认为科学无论如何高深,总不过属于艺和器的部分,顶多拿来当作补助学问就够了;其二,把科学看得太呆太窄了,只知道科学研究结果的价值,不知道科学本身的价值;其三,把科学看得太势利太俗了,只把科学当作应用的工具,而不知道科学真正的本质。”⑫或许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人们熟知的“李约瑟难题”吧。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科学理性启蒙,从潮涌到澎湃,在“格致之学”与“科学之门”中全面展开。于是,中国传统的以经、史、子、集四部为框架建构的知识系统逐渐被西方以近代学科分类为标准建构起来的“七科之学”(文、理、法、农、工、商、医)新知识系统所替代。这样,一大群本来在故纸堆里“子曰诗云”的青年学子,曾何几时一下子竞相投身到另一块知识的新大陆上去了。当知识系统的精确性和逻辑性开始否定经学阐释的随意性和含糊性时,近代中国人的思维也开始从 2000年以来传统的经学形式下解放出来,以一个崭新的角度认识自然和社会。
1、引介众多“第一”,并构建现代学科门类体系。
19世纪中期以后,教科书引介众多“第一”。⑭如《格物入门》(1868)在《化学》卷第二章里第一次引进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谈天》(1859)第一次把万有引力和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引介到中国,并对光行差、太阳黑子理论、行星摄动理论、彗星轨道理论都有所述及。物理学则将文艺复兴后由伽利略开其端至牛顿而集其大成的古典力学体系以及光学、热学、电磁学等,凡在 18世纪已形成体系的各个学科,都介绍了进来。这些不但是中国人闻所未闻的新知识,大部分还是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西方学术分科门类开始在教科书中凸显。如学校教科书委员会使用傅兰雅(JohnFryer)编写《格致须知》第 1集(1882-1887)分《地志须知》、《地理须知》、《地学须知》、《化学须知》、《气学须知》、《天文须知》、《算法须知》、《声学须知》。1903年,文明书局开始出版中国人自编的第一套以“科学”命名且分科设编的《蒙学科学全书》27种。1904年前后,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中国第一套现代意义教科书,⑬小学部分教科书有修身、国文、作文、尺牍、笔算、珠算、中国历史、东洋历史、地理、格致、理科、博物、画学、唱歌游戏、舞蹈游戏、手工、商业、农业等 20余种,中学部分教科书则有修身、伦理学、国文、算术、格致、英文、平面三角法、中国历史、西洋历史、代数学、几何学、用器画、三角术、格致、物理学、力学、水学、磁学、静电学、动电学、声学、热学、光学、化学、地质学、地文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计学、木工、理财学、兵式体操等 30余种。也就是说,20世纪初,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门类体系在教科书中基本确定下来。
2、确立科学方法与态度,特别关注实证与逻辑。
科学理性所蕴含的重经验、重实证、重分析的精神,讲究方法、注重操作、务求可行。小学教科书有实验法、试验法、观察法等概念解释,如《蒙学格致教科书》(1903)第 1课《释格致》写到:“就天然之现象以窥其真际,曰观察。从器械作用之现象,以得其佐证,曰试验。合观察、试验,以为物理之研究,曰格致。”⑮《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1910)第3册第8课有试验“炭”、“氧气”等。⑯低年级教科书不断有《勿信星命》、《戒迷信》等课文,以确立科学的态度。中学教科书有西方最新学科研究方法运用及系统讲授,如韦廉臣、李善兰合译中学教科书《植物学》(1859)将西方从文艺复兴至 19世纪中叶植物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研究方法传入我国。当时,逻辑学教科书也大量出现,如清末有艾约瑟翻译《辨学启蒙》(1896)、严复译《穆勒名学》(1900-1902)及《名学浅说》(1909)、杨荫杭译《名学教科书》(1903)、胡茂如译《论理学》(1906)、韩述祖编辑《论理学》(1908)、唐演编译《最新论理学教科书》(1908)等。
3、规范科学名词与术语,提供现代性思维的生长点。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对翻译书籍时准确表达科学概念和名词术语尚未形成十分明确的认识,译名之间出现混乱。⑰为了能相互统一和流通,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决定从各科现有主要出版物中整理出各种术语和专有名词的汇编。⑱教科书不但引进大量的科学名词与术语,而且一再被规范化,许多中学自然科学类教科书后都附有汉英名词对照表。1910年学部的一则奏折中提到“编订名词馆,自上年奏设以来,于算学一门,已编笔算及几何、代数三项;博物一门,已编生理及草木等项;理化、史学、地学、教育、法政各门,已编物理、化学、历史、舆地及心理、宪法等项。凡已编者,预计本年四月可成;未编者,仍当挨次续办。”⑲当时教科书中出现的新概念、新术语有“力学、重心、蒸汽机、轮船、火车、铁路、电报、电话、议会、总统、交易所、股票、银行、公司、博览会、商务局、科学、民主、自由、人权、进化、社会、文明”等,它们成为一种交流“现代性思想”的语言平台,直接促成现代性思维的兴起和发展。
4、推广实用技术与发明,明确科学的 “可应用性”。
在科学应用中,一方面将事物过程形式化、逻辑化,另一方面将科学技术化、工具化,使科学应用对象具有 “可受用性”,科学具有“可应用性”。教科书特别注重推广实用技术与发明。如华蘅芳讲到他之所以首先翻译《金石识别》,是因为 “五金之矿藏往往与强兵富国之事大有相关”,而之所以接着又译《地学浅释》,是因为 “金石与地学互相表里,地之层累不明,无以察金石之脉络”。⑳《化学鉴原续编》和《化学鉴原补编》分别介绍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的知识,续编介绍有机物中的染料、木材干馏产品、糖类、动植物碱类、有机酸、植物颜料等。伴随着学制实施,农业、商业教科书大量推广生活实用技术,如《共和国教科书新农业教授法(高等小学秋季始业)》第 4册有《饲牛》《饲马》《饲豕》《养鸡》《养蜂》《渔捞法》《水产养殖法》《造林法》《果树栽培法》《养蚕》等课文。㉑此外,国文及修身教科书有大量介绍现代发明的课文,如《电话》、《望远镜》、《汽机》、《留声机》、《时辰钟》、《显微镜》、《火柴》、《新闻纸》等。
中国专制政治经夏、商、周三代的孕育、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异政和诸子异说的相激相荡,到秦汉之后蔚为大观,逐渐成长为中国历史、制度、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主流正脉。从1840年到 1919年的前后 80年中,中国人走上反对专制政治以追求民主政治的征途。为了使一般国民从强大的专制主义传统中走出来,清末民初教科书的民主政治启蒙,从有限渗入到广泛传播,不断呈现出理想的政治图景,并且坚定表达。民主政治思想由最初少数知识精英群体关注而通过学生成为浸润到社会各阶层民众的普遍思想,冲击和改变着人们既有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国社会封建专制思想,为青年学生成为近代民主化力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五四运动大学生的背影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他们在中小学接受教科书民主政治启蒙的场景。
1、宣扬现代政法制度,不断呈现各国的政体与国体。
鸦片战争后,《瀛环志略》、《地理全志》、《大英国志》、《智环启蒙塾课》等历史地理书中有西方国家政法制度内容。1863年丁韪良译《万国公法》详述西方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尤其是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和观念。1901年《字课图说》有“今欧洲称民主之国君曰伯里圣天德,译义即大总统也”㉒等内容。1902年出洋学生编辑所译述《西洋历史教科书(高等小学)》有《和政府内讧》、《共和政府统一意大利》等课文,是“教科书中最新最善之本”㉓。小学《国民读本》不断进行政法常识普及,如文明书局《国民读本》(1903)中写到 “卷上自二十八至七十五,论述政体、官制、学校、军政、赋税、法律、交通、警察、民政、户律、宗教之名义制度,国民与国政之关系,及国民于国政上应享之权利、应尽之职分。”㉔1906年《最新国文教科书(高等小学堂)》表明 “本编详列本国要政及世界大势,以养成国民国家之思想”㉕,第1册前5课连续宣扬立宪,第1课《预备立宪》是1906年9月1日颁布《宣示预备立宪谕》原文。而 1902年留日学生杨廷栋编译《政治学教科书(中学用)》标志着政法内容开始学科化系统化。清末,有《最近俄罗斯政治史》(1902)、《近世德意志政治史》(1903)、《国际法学》(1903)、《桐城吴氏法律学教科书》(1905)、《法制教科书》(1907)、《法制理科教科书政治学》(1908)、《法律学教科书》(1908)、《国家学讲义》(1909)、《地方自治讲义》(1909)等广为使用。民初,教科书对政法制度宣扬达到鼎盛时期,如商务印书馆 1912年 4月出版的民国第一套教科书定名为《共和国教科书》,明确“注重国体政体及一切政法常识,以普及参政之能力”等。㉖虽经历复古思潮,1917年1月初版的专门适用于修身科学生的《共和国教科书公民须知》,同年 10月就 45版了,其内容有“总说(公民、公民之资格)、公民之权利(自由、平等、选举与从政)、公民之义务(纳税与公债、服兵、守法、教育)、地方自治(户籍与警察、公益机关、公安机关)、国家之组织(国体与政体、立法、司法与行政)”。㉗1920年《新法历史教科书(高级小学用)》第2册有《十月十日大革命》㉘,意味无产阶级民主政治开始登陆教科书。
2、引导公民自治活动,强调选举与从政之要义。
“民主的精髓是公民的自治”。㉙现代民主制度都起源于基层的民主自治,而“民治制度最好的学校及其成功的保证,就是实行地方自治。”㉚中国历史上臣民文化和官本位文化盛行,导致公民自治意识和能力的孱弱。为提升公民意识和政治参与水平,小学国文与修身教科书频繁出现《自治力》、《自治》、《自治说》、《地方自治》、《选举》、《选举与从政》、《选举之要义》、《选举要谨慎》等课文。如《选举》中写到:“共和政体,必有国会。由全体国民,选举议员,以议国政。凡定法律,收赋税,必经国会议决,然后施行。国会之外,有地方议会,由其地居民,选出议员,以议一地方之事。……”㉛同一内容在同一书局出版的不同教科书中是有差异的。如《(订正)新制修身教科书(高等小学秋季始业)》第 9册第 10课《地方自治》内容为 3段 255字,第 1段解释地方自治概念,第 2段阐释地方自治目的,第3段说明地方自治作用。㉜而《新制中华国文教科书(高等小学)》第5册第3课《地方自治》内容为 3段 424字,第 1段从 “地方”概念引出地方自治,第 2段解释地方自治,第 3段从专制政体弊端谈到地方自治的重要性。
3、明确个体履行权利义务,体现主权在民的基本原理。
民主政治强调个人权利与义务的结合,通过对权利义务的论证确定国民的国家主人地位。教科书大量有《人民之权利义务》、《国民之义务》、《共和国民之责任》、《纳租税》、《守法律》、《服兵役》等课文。如《人民之权利义务》中写到:“吾国苦专制虐政久矣,建设民国,尊重人权,综其大纲,厥有十端。人民一律平等,一也。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一切自由,二也。通信自由,不得侵其秘密,三也。自由信教,四也。自由居住迁徙,五也。自由营业并保有财产,六也。自由保有身家,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搜索,七也。有诉讼法庭及陈请议会之权,八也。得任官吏,九也。得投票选举及被选举,十也。……至於纳税当兵、服从法律,又为人民应尽之义务。盖权利与义务,互为比例,不尽义务,不能享权利也。”㉝教科书所宣扬的个体意识体系的构建,是在严格的法制要求下的理性的个体意识,既反对任何群体对个人基本权利的无限制剥夺,也反对个人自我的无限制扩张。
4、倡导自由平等观念,以求互相的尊重与理解。
西方教科书引进时,教科书中平等观念就出现了,但自由思想则晚出。民国肇始,蔡元培指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仰自由相违。”㉞自由平等作为共和国民之人格基础被强调。民初教科书有《自由》、《平等》、《公平》、《自由之祖》、《自由之真义》、《平等之真义》、《释平等》、《释自由》、《说自由》、《自由辩》、《信教自由》、《百有一人》等课文。如《自由》中写到:“所谓自由者,即天赋之人权是耳。凡人之身体、财产、名誉、信教、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营业、家宅、书信等。苟非依法律,皆不得干涉其自由,此人民固有之权利也。……”㉟课文多引外国故事宣扬自由平等,如《新制中华国文教科书(高等小学)》第 2册《自由之祖》引例 “美国独立”,《新制中华国文教科书(高等小学)》第 6册《信教自由》引例《佛教之祖释迦牟尼》、《回教之祖穆罕默德》、《耶教之祖耶稣》等。教科书也选报刊文章,如《新制中华国文教科书(高等小学)》第 4册选入章炳麟《说自由》(发表于《国粹学报》,1905)。
5、注重社会公益事业,谋求造福于他人及社会。
现代社会公益事业多指国民公有公用和公共利益的事业,其存在与发展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客观要求,主要有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等。教科书突破中国传统宗族福利保障的狭隘性,注重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谋求。常见的课文有《公益机关》、《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博爱》、《公益》、《慈善》、《慈善事业》、《红十字会》、《扶弱》、《救恤》、《兴教育》、《教育》、《受教育》、《图书馆》、《博物院》等。如 《公益(一)》写到:“富兰克林尝发起一图书馆,得赞成者百人,为美国图书馆之鼻祖。至今公立私立,不可胜数。裨益社会,颇非浅鲜,殆皆富兰克林之赐也。其后又发行一种年历,刊入种种格言,以便人省览,又集万国名谚,为其附录,出版之后,颇为世人所欢迎,流传甚远,英法诸国皆有之。当时新闻纸恒记载诬妄之事,毁损他人之名誉。富兰克林自创一种持正义,谋公益,颇有影响於社会。而富兰克林亦是以愈为人所敬仰矣。”㊱
人类历史上几乎重大社会变革时期,总会伴随着一场人生价值观和伦理精神的革命。虽然 19世纪 60年代洋务运动强调“中体西用”,但是不论是教会学校还是洋务学堂的教科书,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仍然占据核心和主干地位。甲午战败,国家处在危急存亡之秋,严复完整地阐释了“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之说。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现代伦理精神启蒙,从沉潜到启动,在立“新民”中急切展望。教科书吸收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原理,关切人的内在本质,营造全新的价值偏爱系统。教科书启蒙自主独立的个人逐渐从群体本位的归属系统中获得解放,重铸国民新品格。当人们习惯地将清末到民初教科书称为“从天到人”的转变时,其实质在于教科书正把大写的 “人”灌输给学童,消解着以 “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
1、推崇遵守社会公共道德,突出人道主义与博爱精神。
中国数千年来,以束身寡过主义之私德为德育的中心点,梁启超曾感叹:“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知有公德,而新道德出焉矣,而新民出焉矣。”㊲教科书在低年级关注自我道德启蒙,中高年级则强调公共道德的形成,常见有《公德》、《博爱》、《他人之身体》、《他人之财产》等课文。如初等小学《公德》非常简单:“公共之物,不可毁伤,公共之地,不可妨碍他人,不可任意吐涕。”㊳高等小学《公德》则比较深刻:“道德有公私之分。私德者,洁己自好之道也。公德者,推己及人之道也。……为慈善、为礼让、为信义正直,皆所以保社会共同生活之乐利也。故亦谓之社会道德。文明之民尤重人道,是以能爱己又能爱人。虽外国人尤同胞也,盖国家权利之有内外,而人道则无内外。……㊴这对于理解、宽容、博爱、人道主义都有着相当现代的启蒙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12年中华书局教科书的出版宗旨明确将“人道主义”置于 “政治主义”、“军国民主义”之前。㊵
2、凸显独立自主健全人格,阐释生命进化的意义。
一个浸染于现代文明的社会,个人都能拥有自我生命独立存在的尊严。教科书从改造国民性出发,欲让“个人意识”逐步崛起,大量有《自信》、《自重》、《自立》、《自营》、《自利》、《自制》、《自治》、《自得》、《自由》、《自助》、《自尊》等以 “自”引领的课文。如《独立自尊》写到:“欲人格之高尚,不可不独立自尊,盖自也者,国民之一分子也。自尊其人格,所以尊国民也。……吾国号称四万兆人,人人当奋力其所当为之事。若一人诿卸而他人效之,则是四百兆人实无一人也。……”㊶女子教科书鼓励女子自立,如《吴彩鸑》写到:“彩鸑写唐韵,一日成一本。一本易五千,日用写韵钱。有才足自立,笔是生涯砚是田。”㊷好一个“笔是生涯砚是田”,倡导通过“才能”达到自立,而“才能”是由于读书学文化。1906年《蒋著修身教科书》卷 3第 3章 “精神”第 5节 “结论”提到 “精神有改变形体之能、精神上不可使有缺陷、情智意完全之人格。”㊸明确人格“情智意”三分。此外,南洋官书局编纂的《修身教科书(初等小学)》有《优胜劣败》㊹等课文。《吉安中学堂修身经学讲义》初编《修身讲义》第 1课《论人身之原始》写到:“吾人不过一分子,其初盖猿狙也。……人既有身,其间与物相竞者,亦欲争自存于世上。”㊺
3、激发道德情感体验,更以美感教育陶冶之。
“人的本质是其情感的质量及其表达。”㊻中国传统文化以个人道德为中心,但表现在情感上常常处于被压制的状态。梁启超率先提出了情感教育和趣味教育的看法,认为:“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㊼他说:“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握住了。”㊽清末民初教科书通过文学艺术建立起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充盈生命、充实精神。如小学唱歌课的要旨在“使儿童唱平易之歌曲,以涵养美感,陶冶德性。”㊾有修身、游戏、唱歌联络教材,如《高等小学游戏法教科书》(1903)、《修身、游戏、唱歌联络教材(初小)》(1917)、《修身游技唱歌联络教材(中学适用)》(1918)等。此外,留日学生沈心工、李叔同等编译了大量的乐歌基本练习教科书以及国语唱歌集,掀起学堂乐歌之高潮。在新文化运动呼声中,教科书大量选择新产生的白话小说、白话诗歌、白话戏剧、白话散文及一些用白话写成的议论文与学术文。这些蕴含着现代新思想、新情感,采用新手法、新形式的白话文学作品,对于人格塑造、思维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形成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表现。当中华文化仍在封建故道上缓慢移行时,西方人用野蛮的方式为自己开辟出征服世界的通道,古老的中国被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裹挟进资本主义的世界秩序之中。于是,中国社会开始以新的视角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商富即国富”、“恃商为国本”㊿的主张。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现代商品经济启蒙,从激昂到浩大,在汲汲以求于富国之道中迅速展示。教科书立足于国际商业贸易的风云变化中,提倡发展商务、增强国力、参与世界贸易和竞争。在商务印书馆 1915年出版的《普通教科书新国文(高等小学)》中,连续两篇课文介绍 1912年 4月 10日启航的《铁达尼邮船遇险记》,可见编撰者对此重大商业事件的重视。教科书大胆言商、大肆言富,推广国民生计必需的商业观念和知识技能,逐步确立 “富出于商”,商为“四民之纲”的理念,直接挑战了自然经济的农本视野,转变了自先秦以来形成的 “农本工商末”思想。
1、普及金融贸易常识,推广国民生计必需知识。
伴随着教会学校及洋务学堂经济学课程的开设,《富国策》、《政治经济学提要》等被作为教科书,如《富国策》对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等西方主要经济流派和思想有翔实介绍。1902年 10月南洋公学译书院出版《原富》,其扉页上刊登有南洋公学译印的教科书有《计学平议》、《欧洲商业史》、《亚东贸易地理》、《日本矿业条例注释》、《西比利亚铁路考》、《英国财政志》、《商业实务志》、《商务博物志》、《欧洲各国水陆商政比例通议》、《商业提要》。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明确高等小学堂及中学堂开设商业课程,《普通商业教科问答》(1905)、《简易实业课本》(1907)、《(改良)最新商务尺牍教科书》(1907)、《高等小学商业教科书》(1908)、《共和国教科书新商业(高等小学)》(1913)、《新制中华商业教科书(高等小学)》(1913)、《新式商业教科书(高等小学)》(1916)《新法商业教科书(高小)》(1921)、《经济教科书(中学用)》(1902)、《理财学精义(中学堂用)》(1903)、《最新中学教科书计学》(1906)、《中华中学经济教科书》(1912)、《共和国教科书经济大要(中学校用)》(1913)、《新制商业教本(中学校用)》(1914)、《经济概要(中学校及师范学校用)》(1914)等编撰出版。各类教科书中大量出现《银行》、《银票》、《保险》、《公债》、《资本》、《纸币》、《纳税与公债》、《电灯公司托人招股的信》、《说保险》、《国债》、《公债》、《印花税票》、《借贷与保证》、《贸易》、《契约》等课文。
2、介绍实用商业技能,积极引导商品营销策略。
为了推广生产生活之实用技能,有专门的商业尺牍、商业会话、商业簿记等教科书。如《最新商务尺牍教科书》上卷有《交涉语》、《应酬语》等,下卷有《贸易类》、《讬办类》、《借贷类》、《求索类》、《还欠类》、《酬谢类》等。《共和国教科书新商业(高等小学)》编辑大意说明:“本编以供高等小学校之用为主,此项学生,於毕业后往往欲投身商界,从事贸易。与欲进而为商学专家者不同,故所采材料,注重商事要项,务期能获实地之知识,而於商业学之原理,则从略。本编附各种商业文件之格式,如帐薄、契约、单褶等,以便指示。……”在《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初等小学)》第8册第7课《邮政》后有单独的“附邮政价目表”,对“信件类、明信片、新闻纸、刷印物贸易契及书籍类、货样类、挂号执据、快信、包裹类、汇兑银”9项的“重量、中国境内、外洋各国”均有价格标示。此外,教科书还呈现有明确的营销概念及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如有《学校商店的招股广告》、《学校商店的规程》、《储蓄银行存单》、《契约(附借券式)》、《邮政汇票》、《广告》、《贸易》、《零卖业》、《批发业》、《契约》、《商标》等课文。
3、推介现代企业制度,刷新财富观念和品质。
由于公司制度更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的决策模式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典型的企业制度。教科书中有《公司》、《公司注册式》、《公司(一)》、《公司(二)》、《公司(附公司股票)》、《托辣斯》等课文。如《托辣斯》写到:“托辣斯者,倂数公司或数十公司之股分而成。委全权於一人或数十人之手。而但以所赢分配於各股东也……民国纪元前十二年,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兰,倡石油托辣斯,利益昭彰,轰动一世之耳目。自兹以往,举国实业家群起而则效之。及於近年,而美之全国资本,其在各托辣斯支配下者,殆十而八矣。夫美国今世界第一资本国也。美国资本殆占世界全部资本之半,然则现世界资本之小半数,全归於数十百人之手矣。……”教科书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财富的认识和期待,关注财富品质,认为它既与财富本身有关,也与财富创造者的个人品质有关,赋予了财富与以往迥然不同的内涵,如《制铁大王》、《富翁》、《洛克菲兰(一)(二)》、《西洋诸国导民生财说》、《西洋诸国为民理财说》、《南洋诸岛致富强说》、《营业之道德》、《救国的商人》等课文对此均有说明。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每个时代都有“这些个人的一定的生活方式。”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的进化观以及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作为西方文化渐次传入中国,“文明”各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必须连带变革与综合推进的时代意识及其直接携带的一系列现代性价值观念之勃兴。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启蒙,从渐进到突进,在“强国保种”中大量展演。教科书启蒙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以“身体健康”为中心点,卫生与体育相结合而展开。教科书倡导在现代科学基础上改变愚昧、迷信、不科学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从过去的身体保健转变到以改善公共环境和加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能力为主的公共卫生观念的转变,中国社会开始以新的健康和卫生标准检验自己的生活及社会。
1、推广必备的卫生知识,并积极预防疾病。
西教士抱着“为基督征服世界”之宗旨蹈海东来,感觉最触目惊心的是古老大地上的疾病、贫穷和愚昧。为此,“卫生”作为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出现了。1881年《化学卫生论》是目前所知最早冠以“卫生”之名而出版的教科书,对“卫生之道、卫生之术、卫生之理”均有提及。此外还有《居宅卫生论》(1890)、《孩童卫生编》(1893)、《幼童卫生编》(1894)和《初学卫生编》(1895)等。1903年文明书局《蒙学卫生教科书》分“饮食、空气、日光、运动、休息”五大内容系统普及卫生常识。随着学制颁布实施,大量出现《绘图蒙学卫生实在易》(1905)、《初等小学生理卫生教科书》(1906)、《高等小学生理卫生教科书》(1906)、《中学生理卫生教科书》(1906)、《生理卫生学》(1907)、《生理卫生新教科书(中学及师范用书)》(1907)、《生理及卫生教科书(中学用)》(1907)、《中等博物教科书生理卫生学》(1907)、《最新初等生理卫生教科书》(1908)、《实验卫生学讲本》(1909)、《最新解剖生理卫生学》(1910)、《卫生小学课本》(1911)、《实用教科书生理卫生学(中学)》(1915)、《新法卫生教科书》(1923)等教科书。小学教科书中《衣服宜洁》、《浊水不可生饮》、《公同卫生》、《传染病》、《种痘》、《学堂卫生》、《值日生》等有关个人清洁以及公共卫生常识的内容频繁出现。如《传染病》写到:“病疫之人,体中必有微生物,生殖繁而速,恒由唾、洟、便、溺,发散于外,故能传染。……防疫之道,在乎清洁,使微生物不得生殖,则疫自绝矣。”
2、劝诫革除生活陋习,呼吁珍惜生命。
文明的生活方式的确立必须要革除传统的生活陋习。鸦片、缠足这些生活陋习造成大量的财产和时间浪费,使家庭与国家陷入悲惨的境地。在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理科教科书(高等小学堂)》第 1册编辑大意有“编辑大旨,乃取自然科学、全体之要理,撮取大纲,诱掖儿童,兴以人生必须之知识,祛其习俗相传之谬说。”教科书中有《烟草之害》、《缠足之害》、《赌博之害》、《戒酗酒》、《戒吸烟》、《戒赌博》等课文。如《戒吸鸦片》写到:“人之所以立身者,有三宝焉,曰时、曰力、曰财。若吸鸦片,则费时消力耗财。三宝失而身莫由立,人人如是,则国亦不国矣。鸦片含有毒质,服之成瘾,使人身体羸弱。精神困顿,昼寐夜兴,耗时费时,既不能谋生计,而鸦片又不可一日离,势必歇商业,鬻田宅,以至贫困无立足地,或更流为盗贼,自罹法纲,逮去死已近,虽欲悔之,亦无及矣。”
3、促进体育运动锻炼,调节精神和增强机体。
教会小学基本都开设有体操一科,《幼学操身》(1890)是我国现在已知最早出版的学校体育教材。甲午一役,让中国人再次意识到国弱民病已至极点。蒋百里在《军国民之教育》中痛苦地承认:“东方病夫国二,支那与土耳其是也。”从《钦定学堂章程》开始,“体操”被列为从蒙学到中学堂开设课程之一。留日学生徐傅霖等编译(撰)了《国民体育学》(1902)、《蒙学体操教科书》(1903)、《普通体操法(中学)》(1903)、《普通体操学教科书》(1904)、《绘图蒙学体操实在易》(1905)、《初等小学体操教科书》(1906)、《瑞典式体操教科书(中学用)》(1906)、《新撰小学校体操法》(1906)、《小学体操生理教科书》(1906)、《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1907)、《女子体操范本》(1909)、《中华初等小学体操教授书》(1912)、《中华高等小学体操教授书》(1913)、《共和国教科书新体操(高小)》(1913)、《高等小学新体操教授书》(1913)、《共和国教科书普通体操(中学)》(1914)、《共和国教科书兵式教练(中学)》(1913)、《新制中华体操教授书(初小)》(1913)、《新制体操教本(中学)》(1917)等。体育锻炼还渗透在各类教科书中,如张之洞撰《张相国唱歌教科书》强调“教体育第一桩卫生先使民强壮”(无版权页)。小学国文教科书有《体操》、《柔软体操兵式体操论》、《体操之益》、《习体操》、《全体之功用》、《运动与休息》、《运动》、《掷环》、《夺旗竞走》、《跳绳》、《竞走》、《拔河》、《讲堂与体操场》等课文。
在“‘援西入中’的大潮中,中国社会有关现实世界及社会理念合法性的思想资源,渐次脱离中国传统的思想资源,转而采纳西方现代性的知识样式。”。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旨在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即“现代”。教科书的科学理性启蒙呈现了现代性的本质特征,民主政治启蒙凸显了现代性的重要内容,现代伦理精神启蒙昭示了现代性的目标追求,现代商品经济启蒙阐释了现代性的动力机制,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启蒙体现了现代性的社会表象。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教科书的启蒙也存在有一些局限性,如激荡着民族国家的优先思考,启蒙诉求突出工具理性,理性启蒙远远大于感性启蒙等等。但不论存在着怎样的遗憾,清末民初教科书为幽暗时空的中国社会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教科书启蒙犹如静水深流、润物无声,不断浸润着中华大地,激荡着古老的神州。正是由于清末民初教科书启蒙的力量与承载,现代性在这个千年文明古国中以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形式喷涌而出,其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之猛烈,社会变迁之巨大,在整个人类的现代化史上都未曾见过。于是,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前行,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
注 释:
①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中华书局 1989年版,第 62页。
②吴小鸥:《浸润与激荡——清末民国教科书对社会变革之影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 5期。
③陆费逵:《中华书局宣言书》,《申报》,1912年 2月 23日。
④石鸥、吴小鸥编著:《百年中国教科书图说 1897-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9年版,第 1页。
⑤ [英 ]丹尼斯·劳顿著,吴棠:《课程设置的两大类理论》,《外国教育资料》,1982年第 4期。
⑥《教科书之发刊概况》,载中华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教育杂录),开明书店 1934年版,第 115页。
⑦ [德 ]伊曼努尔·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载 何兆武译:《历史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 22页。
⑧ [德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著,贺麟:《精神现象学》,商务印书馆 1979年版,第 105页。
⑨Habermas,Modernity--An Incomp lete Project,Interp retive SocialScience:a Second Look,edited by PaulRabinow and W illiam M.Su lliva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7,p.142.
⑩ [英]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夫·皮尔森著,尹宏毅:《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新华出版社 2001年版,第 69页。
⑪樊洪业、王扬宗:《西学东渐——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页。
⑫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科学》1922年第7卷第9号。
⑬石鸥:《开现代教科书之先河的<最新教科书>》,《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
⑭吴小鸥:《晚清西式教科书的引进》,《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⑮钱承驹编:《蒙学格致教科书》,文明书局1903年初版,第1页。
⑯学部编译图书局编:《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第3册,学部编译图书局1909年初版.1910年3版,第1页。
⑰李素桢、田育诚:《论明清科技文献的输入》,《中国科技史料》1993年第3期。
⑱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⑲陈学恂主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760页。
⑳宝成关:《自学成才,献身祖国——爱国数学家华蘅芳》,载赵矢元主编:《中国近代爱国者百人传》,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 105页。
㉑刘大绅编纂:《共和国教科书新农业教授法(高等小学秋季始业)》第4册,商务印书馆1917年初版.1917年4版,目次页。
㉒《字课图说(卷1)》,澄衷蒙学堂1901年2次石印,第51页。
㉓戴彬、任一民编译:《亚美利加洲通史》,商务印书馆1902年初版,广告页。
㉔朱树人编纂:《国民读本》卷上,文明书局1903年初版.1905年10版,第21页。
㉕高凤谦、张元济、蒋维乔编纂:《最新国文教科书(高等小学堂)》第1册,商务印书馆1906年初版,第1页。
㉖《共和国教科书广告》,《教育杂志》,1912年第4卷第1号。
㉗刘大绅编纂:《共和国教科书公民须知(国民学校修身科用)》,商务印书馆1917年初版.1917年45版,目次页。
㉘吴研因编纂:《新法历史教科书(高等小学校学生用)》第2册,商务印书馆1920年初版.1922年47版,目次页。
㉙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10月19日。
㉚[英]詹姆斯·布赖斯著,张慰慈:《现代民治政体》,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4页。
㉛㉟沈颐、戴克敦编纂:《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初等小学春季始业)》第8册,商务印书馆1912年初版.1913年59版,第 7页,第 11页。
㉜戴克敦、沈颐、陆费逵编纂:《(订正)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高等小学秋季始业)》第9册,中华书局版(版权页无时间),第 8页
㉝㊴㊶戴克敦、沈颐、陆费逵编纂:《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高等小学)》第6册,中华书局1913年初版.1913年8版,第 9页,第 6页,第 3页。
㉞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教育杂志》1912年第3卷第11号。
㊲[美]张灏著,崔志海、葛夫平:《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㊳陈懋功、汪涛编纂:《中华修身教科书(初等小学)》第4册,中华书局1912年初版.1913年48版,第10页。
㊵陆费逵:《中华书局宣言书》,《申报》,1912年2月23日。
㊷何琪编:《最新女子修身教科书(女子初等小学堂用)》第2册,会文学社1906年出版.1910年12版,第12页。
㊸蒋智由:《蒋着修身教科书》卷3,东京同文印刷舍1906年初版.1911印行,目录页。
㊹南洋官书局编纂:《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南洋官书局1906年版,目录页。
㊺曾灿材编:《吉安中学堂修身经学讲义》,1906年,第1页。
㊻朱小蔓:《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㊼陈伟:《启蒙——中国现代美学的主旋律》,《文艺研究》1989年第3期。
㊽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多表现的情感》,载《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3册,中华书局1941年版,第72页。
㊾国民政府:《各科教学要旨》,《教育杂志》,1912年第4卷第10号。
㊿王韬:《代上广州府冯太守书》,载王韬:《韬园文录外编》,楚流等选注,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91页。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百年中国教科书启蒙诉求研究》(DAA 100187)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复兴之路:百年中国教科书启蒙与社会变迁研究》(10YJA 88014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