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仙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人民医院,云南普洱 665000)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药物,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抗菌药物挽救了无数生命,也使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就医病人有 60~70%在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常见的有过敏性反应、毒性反应、二重感染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很少有医生对抗菌药物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了解,使用的盲目性很大,在选择抗菌药物时不加思考,不考虑合用药物相互作用因素,不重视病原学检查,迷恋于“洋、新、贵”,盲目的大剂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或几种抗菌药同时应用,或小剂量长时间预防用药,致使大量耐药菌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医疗费用也越来越高。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菌药物当作灵丹妙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耐药菌株的增加,抗菌药物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在微观上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药源性损害,如:加重机体毒性、导致二重感染甚至死亡。由此看出,合理用药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临床医师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广大病患者迷信、盲从的心理问题,要真正做到合理用药,医生、患者、药师、药品管理部门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2.1 过敏反应:抗菌药物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血清病、药物热 。
2.2 毒性反应:抗菌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对神经系统的毒性、肾脏毒性、肝脏毒性、对血液系统毒性、免疫系统的毒性、胃肠道毒性、心脏毒性 。
2.3 二重感染: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后发生,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2.4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麻醉药乙醚、甲氧氟烷与氨基糖苷类合用,神经肌肉阻滞加强(协同或相加),可引起呼吸麻痹。氨基糖苷类与呋喃苯胺酸、利尿酸合用时,毒性增加(协同或相加)。磺胺类、氯霉素与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合用可使后者代谢减缓,作用加强(酶抑作用)。氨苄青霉素与阿替洛尔合用可使后者的血药峰浓度和AUC均明显降低,药效下降。乙酰水杨酸与青霉素类合用因竞争血浆蛋白而后者游离血浓度升高,作用加强。广谱抗菌药物与地高辛合用,可使后者血药浓度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与口服抗凝药合用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 K,因维生素K缺乏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茶碱与红霉素、四环素、喹诺酮类合用可使茶碱半衰期延长,药浓度升高而致中毒。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与肝脏代谢药物合用可加强肝毒性。头孢菌素与强利尿药合用可造成肾损害[1]。
3.1 医生应加强药理学的学习,熟悉选用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3.2 医生不能为迎合病人的心理或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违反治疗规律。
3.3 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制定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死致病菌、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3.4 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预防用药;皮肤、粘膜的局部用药;病毒感染或发热原因不明者用药。
3.5 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指征: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因未明而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需长期治疗而致病菌易产生耐药性等。联合用药品种的选择:选用抗菌药物应根据其抗菌谱、作用机制合理选用,并综合考虑患者肝、肾功能以及与其它药物合用时药物间相互作用。
3.6 肝功能减退时:应根据病情避免或减量使用主要在肝内代谢,经肝、胆系统排泄或对肝有损害的抗菌素,如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新生霉素、氯霉素、两性霉素 B、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磺胺类、异烟肼、氨硫脲、呋喃妥因等。
3.7 肾功能不全时:不宜应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多粘菌素 B、E、新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头孢噻啶等。因上述药物本身引起肾脏损害,且药物又主要从肾脏排泄,故肾功能不全时可使用血药浓度增高,引起蓄积中毒。须减量慎用的有氨基甙类、多肽类、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氯霉素、异烟肼、乙胺丁醇、两性霉素 B、青霉素类、林可霉素等。因上述药物主要经肾排泄,可使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且有的药物毒性较大。
总之,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通过对微生物的药敏实验,选用适当的抗菌药物,注意抗菌药与其它药物合用时药物间相互作用,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全面综合考虑,科学制定治疗计划,使抗菌药物发挥其最大功效,又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达到真正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
[1]易学明.执业药师必备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81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