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王信仰:唐宋地狱说之成型

2010-04-07 19:41姜守诚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9期
关键词:大王泰山

姜守诚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十王信仰:唐宋地狱说之成型

姜守诚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该文以唐宋时民间盛行的十王信仰为中心予以考释,并结合有关道教文献对时人丧葬礼俗及宗教信仰加以探讨。笔者着 眼于从唐宋道教文化入手分析当时汉地民众的丧葬行事和冥界观念,将有助于深化道书文献的理解,也有助于全面揭示所处历史跨度下的文化背景和宗教氛围。

十王信仰;唐宋地狱说;阎罗王;十殿真君

一 佛教地狱说在中土的传布

佛教传入汉地初期,译经者多采取“格义”的方式,即以中土固有观念及名相来比附和翻译佛经。其中地狱说最为典型,时人常以泰山译称地狱。1这种译法,在汉魏六朝时人所译佛典中凡有多见。如东晋沙门竺道爽撰《檄太山文》:“又太山者,则阎罗王之统,其土幽昧,与世异灵。都使者降同神行,定本命于皇记,察都籍于天曹,群恶无细不拾,纤善小而无遗, 集魂灵,非生人应府游。”(梁·僧佑撰:《弘明集》卷十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93页)又,六朝高僧释道安(公元312或314~385年)《训门人遗诫九章》:“无戒食施,死入泰山。烧铁为食,融铜灌咽。如斯之痛,法句所陈。今故诲约,宜自改新。”(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髯》卷四十八《诫勖篇·感应缘》,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467页)此外,有关早期佛典中所涉泰山与地狱之关系,详见萧湘福:《敦煌俗文学论年》,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195~199页。如西域安息国僧人安世高(公元2世纪时人)东汉恒帝、灵帝时所译《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就将佛学地狱观与本土固有的泰山治鬼信仰融合在一起,经文谈到“五道”,其中第五道即为“泥犁太山地狱道”,又云:“四者死后,魂魄入太山地狱中,太山地狱中,考治数千万毒,随所作受罪。”2《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7卷(经集部),第518页。尔后,随着佛教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地狱说逐渐摆脱中原旧有的理论框架而援入新说,从而建构出一套复杂的地狱观和善恶报应的学说体系。3有关佛教地狱观念之演变及详细内容,参见丁敏:《佛家地狱说之研究》,(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授:罗宗涛教授,答辩日期:1981年6月。如南北朝时佛陀耶舍、竺佛念译的《长阿含经》卷十九《世纪经·地狱品》:“彼有八大地狱,其一地狱有十六小地狱。”《弘明集》卷十三引郗超《奉法要》云:“反十善者,谓之十恶。十恶毕犯,则入地狱。”4[梁]僧佑撰:《弘明集》、[唐]道宣撰:《广弘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87页。

魏晋以降,地狱说逐渐被中原民众所接受。有关地狱之描写,亦屡见载六朝志怪小说中。南朝宋刘义庆撰《幽明录》载:清河贝邱人赵泰忽心痛而死,停尸十日复活,自述地狱中所见:“东到地狱按行,复到泥犁地狱,男子六千人,有火树,纵广五十余步,高千丈,四边皆有剑,树上然火,其下十十五五,堕火剑上,贯其身体”5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济南:髯鲁书社,1997年版,第199页。,又“复见一城,云纵广二百里,名为‘受变形城’,云生来不闻道法,而地狱考治已毕者,当于此城受更变报。”6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第200页。此外,南齐时人王琰撰《冥祥记》亦载:“晋程道惠,字文和,武昌人也。世奉五升米道,不信有佛。……太元十五年,病死。心下尚暖,家不殡殓,数日得苏。说初死时,见十许人缚录将去。”7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第300页。后因程氏宿福甚多而获遣返,“将遣惠还,乃使暂兼复校将军,历观地狱。惠欣然辞出,导从而行。行至诸城,城城皆是地狱。人众巨亿,悉受罪报。见有掣狗,啮人百节,肌肉散落,流血蔽地。又有群鸟,其喙如锋,飞来甚速,鸩然血至,入人口中,表里贯洞;其人宛转呼叫,筋骨碎落。其余经见,与赵泰、屑荷大抵粗同,不复具载。”8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第301页。前引《幽明录》、《冥祥记》中两段引文虽出自文学创作,然亦彰显了六朝世人对地狱之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冥祥记》引文中主人公程道惠“世奉五升米道,不信有佛”,却被讥为“幼遇恶人,未达邪正,乃惑邪道”,这反映出道释二教论争渐趋激烈的事实。

二 道教对阎罗王信仰的采纳和整合

《真诰》卷十五《阐幽微第一》记载:“凡六天宫是为鬼神六天之治也,洞中六天宫亦同名,相像如一也。”11《道藏》第20册,第579页。此句后附陶弘景注云:“此即应是北酆鬼王决断罪人住处,其神即应是经呼为阎罗王所住处也。其王即今北大帝也,……凡生生之类,其死莫不隶之。”12《道藏》第20册,第579页。据上述注文可知,陶弘景认为道教中执掌冥府的北酆大帝,即指佛经所云阎罗王。这说明陶氏开始有意识地将佛教阎罗王信仰援入道教冥府神祇系统中。有关人死后赴冥府之情形,《真诰》随后亦见涉及。该书卷十五《阐幽微第一》载录东晋杨羲手书罗酆六天宫之情况,其中谈到人死后进入地下六天宫的程序,如云:“人初死,皆先诣纣绝阴天宫中受事,或有先诣名山及泰山江河者,不必便径先诣第一天。要受事之日,罪考吉凶之日,当来诣此第一天宫耳。(此宫是北帝所治,故后悉应关由,犹如今州县之狱。初虽各有执隶,终应送台定其刑书。)泰煞谅事宗天宫诸煞鬼,是第二天也。卒死暴亡,又经于此。(此宫当得专主收煞也,其卒死暴亡,恐文书未正,或姓名相同者,所以先来检问之也。)贤人圣人去世,先经明晨第三天宫受事。(后云四明公各治一宫,不知此泰煞、明晨两宫当是何公所居?暴亡及贤圣,虽先暂经,亦犹应诣纣绝为正也。)祸福吉凶续命罪害,由恬昭第四天宫鬼官地斗君治此中。鬼官之北斗13据日本学者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等人认为:此段引文中自“鬼官之北斗”以下为错简。(详见[日] 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朱越利译:《〈真诰〉校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7页注释⑨)今采纳其说。(非道家之北斗也,鬼官别有北斗君,以司生杀尔。……今第五、第六宫不显所主者,恐是考责之府也。)”14《道藏》第20册,第579页。“鬼官之北斗”以下内容,见《道藏》第20册,第566页。其中“非道家之北斗也,鬼官别有北斗君,以司生杀尔。”一句讹误、窜入《真诰》卷十三《稽神枢第二》正文中,余下文字则为该句下的小字注释。引文中括号内文字均为陶弘景小字附注。前引《真诰》经文及附注中所描述的地下六宫情形,显然在传统“土府”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增饰,其受佛教地狱说影响之痕迹亦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个地下六天宫中,各宫均设有专职冥神执掌事务,从某种程度上说,《真诰》“地下六天宫”及“宫主”堪称是道教“十王”说之雏形。

唐末道士杜光庭(公元850~933年)撰《太上宣慈助化章》卷四:“上请阎罗王门下君一人,官将百二十人”。约晋唐时《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五《步虚解考品》载:“道言:吾今不忍见汝天下苍生,福德浅薄。自从出胎世上,年七解语以来,举手施为,出言用意,心生五毒,六贼竞兴,曾无善慈,唯只恶生好杀。遂被三尸注薄,七魄录名,常以甲子庚申,奏入天曹,案内罪满三千。簿内天符,降于中斗之司,勒令本命星官,收汝三魂七魄,送付泰山地狱。次落司命案中,重罪牒归酆都,入于二十四狱。罪重不积,只在泰山十八地狱之中,昼夜鞭答,时时考挞。款辩既定,案牍分明,狱卒擎叉,曹官引过。阎罗大怒,罪故难容,各准条章,偿他业债。”15《道藏》第6册,第55页。又,唐代牛僧孺撰《玄怪录·杜子春》载:凡人杜子春奉命看守药鼎丹炉,神仙以道术设幻境对他进行考验。其中有一情节为子春魂魄在地狱中接受拷打,“将军曰:‘此贼妖术已成,不可使久在世间。’敕左右斩之。斩讫,魂魄被领见阎罗王,王曰:‘此乃云台峰妖民乎?’促付狱中。于是熔铜、铁杖、碓捣、硙磨、火坑、镬汤、刀山、剑林之苦,无不备尝。然心念道士之言,亦似可忍,竟不呻吟。”16[唐]牛僧孺:《髯怪录》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上述引文说明,至唐代道教已将佛教的阎罗地狱观念全盘吸收过来,略作调整和改造后、使其融入到自己的神祇学说体系中。

三 十殿真君:道教的十王观念

地狱十王信仰是佛教东传后依附佛典而创的产物,南朝宋刘义庆撰《幽明录》载:康阿死后三日、还苏,自言寿命未尽不当死,被冥界府君遣还,“府君曰:‘今当送卿归,欲便遣卿案行地狱。’……凡见十狱,各有楚毒,狱名‘赤沙’、‘黄沙’、‘白沙’,如此‘七沙’,有刀山剑树,抱赤铜柱,于是便还。”17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第207页。这里虽谈到“十狱”,然其狱名则与后世之冥府十殿不同。唐代时,佛教在中原文化熏陶下始形成完整的十王说法,并逐渐地与民间丧葬行事中修七荐亡的“七七斋”紧密联系。18有关佛教地狱“十王”之研究,详见石守谦:《有关地狱十王图与其东传日本的几个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三分,民国七十四年(1985)九月,第565~618页;萧湘福:《敦煌写卷〈佛说十王经〉之探讨——兼谈佛、道两教地狱十殿阎王及狱中诸神》,收入氏著《敦煌俗文学论年》,第175~250页;江玉祥:《中国地狱“十王”信仰的起源》,载江玉祥主编:《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第2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1~186页;萧湘福:《道佛十王地狱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民国八十五年(1996)版;罗世平:《地藏十王图像的遗存及其信仰》,载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四卷(1998年12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3~413页。有关日本学界《十王经》之研究状况,详见萧湘福:《附录二:日本学者〈十王经〉方面的研究,兼论两种〈十王经〉的撰作年代》,载氏著《道佛十王地狱说》,第579~603页。如敦煌写卷晚唐沙门藏川所撰《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佛说阎罗王受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均简称《十王经》)就谈到地狱十王说,认为十王分别职掌十殿地狱,亡魂在“中阴期”19佛教传入中土后,不断与和汉族文化相杂糅,从而形成一种观念,认为:人死后三年才投胎,亡魂初入地狱到轮回转生的这段时间属于“中阴期”。“中阴期”一般为四十九天,每七天为一个阶段。基于此,唐代民众中形成了“七七斋”乃至“十王斋”的丧葬习俗。的头七、二七至七七及百日、一年、三年忌时将接受所属地狱之冥王的审判处置。20台湾学者石守谦指出:“地狱十王信仰的内容主要在于人死后所要面临的审判问题上。所有人在世间所为的善恶,不论是否已经得过赏罚,都要在冥府再经一次严格而且绝对公正的判决。”(石守谦:《有关地狱十王图与其东传日本的几个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三分,1985年9月,第569页)有关唐代的地狱审判信仰及其投射出的俗世官僚体系和法庭制度之情况,详见陈湘武:《从人间世到幽冥界——唐代的法制、社会与国家》第七章“阴间判官——冥司与庶民犯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331页。这十王分别是:一殿秦广王、二殿初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变成王、七殿太山王、八殿平正王、九殿都市王、十殿五道转轮王。21杜斗城:《关于敦煌本佛说十王经的几个问题》,《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2期,第44~53页;杜斗城:《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北宋辽地淡痴撰《玉历至宝钞》22今存《玉历至宝钞》的两种版本及其性质,详见段玉明:《〈玉历至宝钞〉:究系谁家之善书?》,《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2期,第31~38页。中《玉历条款章句》所录十殿阎王分别为: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阎罗天子;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23《藏外道书》第12册,第789~794页。此外,《玉历至宝钞》中《勿迷道人受淡痴传玉历笔记》所载亦同。(详见《藏外道书》第12册,第798页)这里所述第八、九殿显然有别于其他诸本(二者位置互换)。

宋元以降,道教比附佛教中地藏菩萨这位幽冥教主形象,24有关佛教地藏信仰之研究,详见张总:《地藏信仰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而构建出自己的地狱之主救苦天尊,25有关道教救苦天尊信仰之研究,详见萧湘福:《太乙救苦天尊——道教地狱教主》,台北:新文丰出版社,2006年版。同时将地藏菩萨辖下“十王”改造为救苦天尊辖下“十真君”,即认为地狱十王乃系十位真君之化身。26南宋道士邓有功编《上清天心正法》(卷六)曾谈及“地府十殿真君”,然并未逐一列举名讳。如宋元时《太上救苦天尊说消愆灭罪经》云:“一七秦广大王、太素妙广真君;二七初江大王、阴德定休真君;三七宋帝大王、洞明普静真君;四七五官大王、玄德五灵真君;五七阎罗大王、最胜耀灵真君;六七变成大王、宝肃昭成真君;七七泰山府君、玄德妙生真君;百日平等大王、无上正度真君;小祥都市大王、飞魔演庆真君;大祥转轮大王、五化威灵真君。”27《道藏》第6册,第302页。约略同时的《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亦载“十殿冥官”之名号:“一七秦广大王、太素妙广真君;二七初江大王、阴德定休真君;三七宋帝大王、洞明普静真君;四七五官大王、玄德五灵真君;五七阎罗大王、最胜耀灵真君;六七变成大王、宝肃昭成真君;七七泰山大王、等观明理真君;百日平等大王、无上正度真君;小祥都市大王、飞魔演庆真君;大祥转轮大王、五化威德真君。”28《道藏》第2册,第41页。

南宋道士林灵素编《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六“圣真班位品”所列“十殿真君”为“地府泰素妙广真君,地府阴德定休真君,地府洞明普静真君,地府玄德五灵真君,地府最圣耀灵真君,地府宝肃昭成真君,地府神变万灵真君,地府无上正度真君,地府飞魔演庆真君,地府五化威灵真君。”29《道藏》第7册,第65页。该书卷四十一“十真君醮仪”亦谈到“地府十殿真君”,并将十位真君设置于北阴玄天酆都大帝属下,其谓:“上启北阴玄天酆都大帝,地府泰素妙广真君,阴德定休真君,洞明普静真君,玄德五灵真君,最胜耀灵真君,宝肃昭成真君,神变万灵真君,无上正度真君,飞魔演庆真君,五化威灵真君。”30《道藏》第7册,第213页。同卷又云:“志心奉请北都泉曲府第一殿秦广大王、泰素妙广真君……志心奉请北都泉曲府第二殿初江大王、阴德定休真君……志心奉请北都泉曲府第三殿宋帝大王、洞明普静真君……志心奉请北都泉曲府第四殿五官大王、玄德五灵真君……志心奉请北都泉曲府第五殿阎罗大王、最胜耀灵真君……志心奉请北都泉曲府第六殿变成大王、宝肃昭成真君……志心奉请北都泉曲府第七殿太山大王、神变万灵真君……志心奉请北都泉曲府第八殿平等大王、无上证度真君……志心奉请北都泉曲府第九殿都市大王、飞魔演庆真君……志心奉请北都泉曲府第十殿转轮大王、五化威灵真君……”。31《道藏》第7册,第213~214页。

约宋元时造作的道书《地府十王拔度仪》谈到北阴天君酆都大帝在其僚属“十位真君”分司佐治下,执掌“诸大地狱,校量善恶,拷掠魂神。应是亡攻之人,遍须经诣。”32《道藏》第3册,第597页。这十位真君各自职司冥府中一宫(即地狱),亡人分别于一七、二七至终七及百日、一年(小祥)、三年(大祥)依次赴十狱中,由狱主真君审讯判罚后、承受各狱之拷打和苦痛,如谓:“焚香供养冥府第一宫泰素妙广真君,世人所谓秦广大王。其中地狱,长蛇吐焰,铁狗喷烟。亡人一七,先到此宫。……焚香供养冥府第二宫阴德定休真君,见世名曰初江大王。其中地狱,刀山剑树,火翳寒冰。亡人二七,须诣此宫。……焚香供养冥府第三宫洞明普静真君,世人所谓宋帝大王。其中地狱,吞火食毒,屠割身形。亡人三七,须诣此宫。……焚香供养第四宫玄德五灵真君,世人所谓仵官大王。其中地狱,负沙运石,无有休息。亡人四七,须诣此宫。……焚香供养冥府第五宫最圣耀灵真君,世人所谓阎罗大王,乃北阴天君之上佐,诸大地狱之总司,号同九幽,位齐五斗。亡人五七,当至此宫。……焚香供养冥府第六宫宝肃昭成真君,世人所谓变成大王。其中地狱,金钉拔舌,铁斧刳胸。亡人六七,当诣此宫。昼夜拷魂,被受诸苦。……焚香供养冥府第七宫泰山玄妙真君,见世名曰泰山大王。受上帝敕命,佐理北阴,昼居东岳、夜入冥府。亡人终七,须诣此宫。拷定因缘,校量罪福。……焚香供养冥府第八宫无上正度真君,世人所谓平等大王。其中罪人,手抱铜柱,身卧铁床。死经百日,方到此宫。罪业大深,拘留此狱。……焚香供养冥府第九宫飞魔演化真君,世人所谓都市大王。其中地狱,锯解镬汤,万死千生,无有休息。死经周岁,方诣此宫。……焚香供养冥府第十宫五灵威德真君,见世名曰转轮大王。应诸罪魂,死经大祥,方至此宫。”33《道藏》第3册,第597~599页。最后,经末又云:“向来演说天尊偈颂、十王真君名号,功德圆成,超度亡过某人往生天界。”34《道藏》第3册,第599页。

南宋道士吕元素编《道门定制》卷三“第九十状”引《太一天尊醮仪》中所言“十王真君”:“地府大素妙广真君,地府阴德定休真君,地府洞明普静真君,地府玄德五灵真君,地府最胜耀灵真君,地府宝肃昭成真君,地府等观明理真君,地府无上正度真君,地府飞魔演庆真君,地府五华威德真君。”35《道藏》第31册,第689页 。

又,南宋蒋叔舆编撰《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三十八“醮筵圣位”列有七位地府真君:“地府大素妙广真君,地府阴德定休真君,地府洞明普济真君,地府玄德五灵真君,地府无上证度真君,地府飞魔演庆真君,地府五化威灵真君。”36《道藏》第9册,第598页。这里缺少三位真君——“地府最圣耀灵真君,地府实肃昭成真君,地府神变万灵真君”,当系脱漏。该经卷五十三又载:“泰素妙广真君秦广大王,阴德定休真君初江大王,洞明普静真君宋帝大王,玄德五灵真君五官大王,最胜耀灵真君阎罗大王,宝肃昭成真君变成大王,等观明理真君泰山大王,无上正度真君平等大王,飞魔演庆真君都市大王,五化威灵真君转轮大王。”37《道藏》第9册,第689页。上述两种说法均见载于《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然卷三十八所言较接近《道门定制》,卷五十三则近似《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这说明《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中“十殿真君”的说法或来源于不同版本。

此外,明初《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38《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原题“天真皇人撰集”。据学者考证,认为此经系明初灵宝派编纂。(详见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4~156页)卷四十七“冥官堂圣位”载录法事时所需设置的诸路冥官牌位,其中十殿真君为“一七太素妙广真君;二七阴德定休真君;三七洞冥普静真君;四七玄德五灵真君;五七胜耀明真君;六七宝宿昭成真君;七七泰山正道真君;百日无上正度真君;小祥飞魔演庆真君;大祥五化威灵真君。”39《道藏》第3册,第880页。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万历续道藏》本《搜神记》40《万历续道藏》本《搜神记》,卷首引言:“(湘)岁万历纪元之癸巳,来止陪京,为批阅书记,得《搜神记》于三山富春堂。”(《道藏》第36册,第250页);经末落款云:“大明万历三十五年,岁次丁未,上元吉日,正一嗣教凝诚至道阐髯弘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张国祥奉旨校梓”。(《道藏》第36册,第294页)卷三“十地阎君”条载:“一殿阎君秦广王萧;二殿阎君楚江王曹;三殿阎君宋帝王廉;四殿阎君五官王黄;五殿阎君阎罗王韩;六殿阎君变成王石;七殿阎君泰山王毕;八殿阎君平等王于;九殿阎君都市王薛;十殿阎君转轮王薛。”41《道藏》第36册,第269页。经文中说“十地阎君”乃系“地藏王菩萨”属下,故显然其属于佛教神祇系统。不过,这里将每位阎君均配以中土人物姓氏,此举标明地狱“十王”信仰本土化的加强。42清代俞樾撰《茶香室年钞》卷十六“十殿阎王”条中谈到“阎罗王”、“泰山王”、“转轮王”、“宋帝王”、“五官王”称谓,其他五位阎王则未见言及。俞氏并作按语云:“十王之说不知起于何时,……按十殿阎王之说,至今犹沿之,故 此论,以资辨证。”(清·俞樾撰:《茶香室年钞》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349~350页)另据清人黄斐默辑《集说诠真》“十殿阎王·阎罗王”条引《玉历钞传阎王经》所载十王分别为第一殿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歷、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天子包、第六殿卞城王畢、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转轮王薛。43[清]黄斐默辑:《集说诠真》(第二册),载王秋髯、李丰 主编:《中国民间信仰资料汇编》第一辑第22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版,第299~307页。今翻检《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民间宝卷》收录的旧刻本《吕祖师降谕遵信玉历钞传阎王经》(一卷),卷首插图中所绘“十王”殿画面中每殿匾额中所题文字(如“一殿秦广王蒋”、“二殿楚江王 ”等),均与《集说诠真》引文相同。然而,该经正文中却未言及“十王”姓氏,仅云“第一殿秦广王”、“第二殿楚江王”等。(详见周燮藩主编:《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第112册(《民间宝卷》第十二册),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52~67页)

综上所述,我们将历代典籍所载地狱十王(十殿真君)的称谓及排序以图表形式予以归纳。(详见附表二“历代典籍所载地狱十王(十殿真君)称谓及排序”44台湾学者萧湘福先生亦列“历代典籍所见十王名号表”,可供参考。(萧湘福:《敦煌俗文学论年》,第238~239页)然萧氏绘表以佛典为主,疏漏较多。笔者重制新表、略其所详,意在增补其未见载录的七种道书,并对诸本中所见十王(十真君)之异名予以分析。

据上述表格内容加以研读,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看法:

(一)有关冥府十殿之排序,除《玉历至宝钞》、《玉历钞传阎王经》外,其他诸本均为:一殿秦广王、二殿初(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仵)官王、五殿阎罗王(阎罗天子)、六殿变(卞)成王、七殿泰山王、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十殿转轮王。而《玉历至宝钞》、《玉历钞传阎王经》为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余下八个冥殿阎君则同他本。这种分歧在清代盛行的民间宝卷中尤为明显。如清抄本《观音游殿宝卷》45周燮藩主编:《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第110册(《民间宝卷》第十册),第396~402页。、清刻本《地藏宝卷(甲种)》46周燮藩主编:《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第110册(《民间宝卷》第十册),第609~613页。、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孚保佑帝君十王卷》47周燮藩主编:《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第111册(《民间宝卷》第十一册),第4~5页。、清光绪乙巳年仲春重刊本《玉律宝卷》48周燮藩主编:《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第113册(《民间宝卷》第十三册),第86~104页。、旧抄本《王大娘游十殿宝卷》49周燮藩主编:《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第116册《民间宝卷》第十六册),第290~295页。等皆同《玉历至宝钞》所言第八殿为都市王、第九殿为平等王,而其他宝卷(如旧抄本《混源宝灯提孤施食科仪》50周燮藩主编:《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第106册(《民间宝卷》第六册),第208页。、旧抄本《荐亡品经》51周燮藩主编:《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第109册(《民间宝卷》第九册),第114~115页。、旧抄本《荐亡品忏》52周燮藩主编:《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第109册(《民间宝卷》第九册),第245~247页。、旧抄本《荐亡表折》53周燮藩主编:《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第109册(《民间宝卷》第九册),第321页。、《地藏王菩萨执掌幽冥宝卷》54周燮藩主编:《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第110册(《民间宝卷》第十册),第509、504页。(图版有错页)等)则沿袭八殿平等王、九殿都市王的说法。

(二)道书所见“十殿真君”中尊号称谓之歧说最多者,当首推第七殿泰山王。如《太上救苦天尊说消愆灭罪经》中云“泰山府君玄德妙生真君”;《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和《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五十三)分别云“泰山大王等观明理真君”、“等观明理真君泰山大王”;《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中云“太山大王神变万灵真君”;《地府十王拔度仪》中云“泰山大王泰山玄妙真君”;《道门定制》中云“地府等观明理真君”;《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中云“泰山正道真君”。可以说,几乎每种道经中所载七殿泰山王的尊号均不相同。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佛教传系各本(如《十王经》、《玉历至宝钞》、《搜神记》等)却并无异说,均作“太(泰)山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或可推究到泰山王之前身——泰山府君,原本就是一位重要的道教神祇,历代道书中对其多有见载,且说法不一、各有偏重。故“十殿真君”中第七殿泰山王的尊号频多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表中所载冥府十王之尊号中个别文字存有差异:如第二殿初江王,《玉历至宝钞》、《搜神记》、《集说诠真》作“楚江王”,其他诸本均作“初江王”。第三殿宋帝王,《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作“洞冥普静真君”,他本则作“洞明普静真君”。第四殿五官王,《地府十王拔度仪》作“仵官大王”,他本均为“五官王”。第五殿阎罗王,《地府十王拔度仪》作“最圣耀灵真君”、《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作“胜耀明真君”,其他各本作“最胜耀灵真君”。第六殿中《玉历至宝钞》、《集说诠真》作“卞成王”,他本作“变成王”;又此殿真君《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作“宝宿昭成真君”,其他道书均作“宝肃昭成真君”。第八殿平等王,仅《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作“无上证度真君”,其他诸本作“无上正度真君”。第九殿都市王,《地府十王拔度仪》作“飞魔演化真君”,他本均作“飞魔演庆真君”。第十殿转轮王,《太上救苦天尊说消愆灭罪经》、《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均作“五化威灵真君”,而《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作“五化威德真君”、《地府十王拔度仪》作“五灵威德真君”、《道门定制》作“五华威德真君”。这些文字上的细微差别,多是由于传抄时讹误所致,抑或系同音假借。

(四)在对冥府十王的称呼上,佛系诸经均称作“秦广王”、“宋帝王”、“平等王”等,而道经中则多称之为“秦广大王”、“宋帝大王”、“平等大王”等,后者更多地带有口语化色彩。

四 附论:阎罗王的中土原型

检阅文献可知,阎罗王信仰传入中原后,其原型亦改由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担任。

其一,隋朝武将韩擒虎。据《隋书·韩擒虎传》载:韩擒虎死前“其邻母见擒虎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忽然不见。又有人疾笃,忽惊走至擒虎家曰:‘我欲谒王。’左右问曰:‘何王也?’答曰:‘阎罗王。’擒虎弟子欲挞之,擒虎止之曰:‘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死已足矣。’因寝疾数日竟卒,是年五十五。”55[唐]魏徵等:《隋书》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341页。由此可见,这里所言阎罗王乃由隋朝大将韩擒虎死后来担任,似取其威猛果敢之意。此外,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中亦谈到韩擒虎奉天符之命作阴司之主。56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05~206页。

其二,唐代相国杜邠公(即杜悰)。唐代杜光庭撰《道教灵验记》卷十五“杜邠公黄箓醮验”载云:“相国杜邠公,幼履显荣,历居大任,名藩重镇,皆载领之。年九十余,薨于荆渚。是夕,中使杨鲁周,自五岭使回,止于传舍。一更之后,风势可惧,敲磕击触,若兵甲之声,人人股慄,莫知所以。鲁周朝骑所倦,寻亦成寐。梦四衡之内,师旅充斥,不通人行。问其故,皆曰:‘迎阎罗王,今夜四更去。’又问:‘王是何人?’曰:‘此州大将,官高年长者是。’既觉,召驿吏问之。时公不豫半日矣,官高年长者、首冠众人,疑其必有薨变。是夕四更,果去世矣。……明年春,女妓间有暴殒而苏,传公之命云:‘我今居阎罗之任,要作十坛黄箓道场,以希退免。令送钱三百万,图、幙各二百事……’”。57《道藏》第10册,第853页。这里,杜悰乃以“官高年长”被迎任阎罗王之职,而杜氏则“以希退免”、显然不愿作冥官。

其三,北宋政治家寇莱公(即寇准)。据宋张师正撰《括异志》卷四《王待制》载:“天章阁待制平晋公质之谪守海陵”,其属下监军亡母返阳世逗留五天,“平晋公朝服往拜,而以常所疑鬼神事质之,皆不对,曰:‘幽冥事泄,其罚甚重,无以应公命。’平晋又问:‘世传有阎罗王者,果有否?复谁尸之?’曰:‘固有,然为之者亦近世之大臣也。’请其名氏,则曰:‘不敢宣于口。’公乃遍索家藏自建隆以来宰辅画像以示之,其间独指寇莱公曰:‘斯人是也。’”58[宋]张师正:《括异志》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42页。又该书卷八《寇莱公》条载:“寇忠愍初湘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时唐郎中渭方为郡,夕梦有告云:‘宰相至。’唐思之:不闻有宰相出镇者。晨兴视事,而疆吏报寇廷评入界。唐公敬愕,出郡迓劳,见其风神秀伟,便以公辅待之。仍出诸子罗拜。唐新饬鞯 ,致厅之左。寇既归,其子拯白其父曰:‘适者寇游目此,宜即送之。’寇果询牙校:‘何人知我欲此?’遂对以:‘十四秀才。’既而力为廷誉,拯于孙汉公 等甲成名。”(宋·张师正:《括异志》卷八,第92~93页)又《宋人轶事汇编》卷五“寇准”条载寇氏妾蒨桃临终窃语曰:“公(按:寇准)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又云:“寇准卒,有王克勤者,见公于曹州境上。问从者,曰:‘阎罗处政。’”59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五,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06页。这里将阎罗王人选定为宋真宗朝任职宰相之寇准,或取其忠肃耿介之意。60《通俗编》亦载:时人在驿舍旁悬挂寇准像,并书“今作阎罗王”字样。

其四,北宋清官包拯、范仲淹。据《宋史·包拯传》载:“(包)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61[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一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317页。又,宋人龚明之撰《中吴纪闻》卷五“范文正为阎罗王”条载:“曾王父捐馆,至五七日,曾王妣前一夕梦其还家,急令开箧笥,取新公裳而去。因问之曰:‘何怱促如此?’答曰:‘来日当见范文正公,衣冠不可不正也。’又问:‘范公何为尚在冥间?’曰:‘公本天人也,见司生死之权。’既觉,因思释氏书,谓人死五七,则见阎罗王。岂文正公聪明正直,故为此官邪!”62[宋]龚明之撰,孙菊园校点:《中吴纪闻》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页。前述这两段引文中言及阎罗王系北宋清官包拯抑或范仲淹,当取其廉洁无私、耿直谏言及断案公正之意。

其五,林衡。据《夷坚志》丙志卷一“阎罗王”条载:“林衡,字平甫,平生仕宦,以刚猛疾恶自任。尝知秀州,年过八十,乃以荐被召,除直敷文阁。既而言者以为不当得,罢归。归而病,病且革,见吏抱案牍来,纸尾大书阎罗王林,请衡花书名。衡觉,以语其家:‘前此二十年,盖尝梦当为此职,秘不敢言,今其不免矣。’家人忧之,少日遂卒。卒之夕,秀州精严寺僧十余人,同梦出南门迎阎罗王。车中坐者,俨然林君也。”63[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丙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70页。文中“林衡”被迎为阎罗王,系以“刚猛疾恶”而昭著。

综上所述,隋唐以迄北宋的几百年间,阎罗王这一冥界神祇形象先后出现过韩、寇、包、范、林等不同人物原型。64此外,唐宋志怪小说中亦不乏见载有其他阎罗王之原型。如唐代张读《宣室志》辑佚“册立阎波罗王使”条中“郄惠连”(唐·李冗撰:《独异志》、唐·张读撰:《宣室志》,张永钦、侯志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83~185页);南宋洪迈《夷坚志》丙志卷七中“周庄仲”((南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丙志卷七,第425页);《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华顾为阎王”条中“华顾”(无名氏撰:《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11页)。推究其因,或系如《河东记·崔绍》所云“(崔)绍复咨启大王:‘大王在生,名德至重,官位极崇,则合却归人天,为贵人。身何得在阴司职?’大王笑曰:‘此官职至不易得,先是杜司徒任此职,总滥蒙司徒知爱,举以自代,所以得处此位,岂容易致哉?’绍复问曰:‘司徒替何人?’曰:‘替李若初。若初性严寡恕,所以上帝不遣久处此,杜公替之。’”65(唐)牛僧孺、李复言:《髯怪录·续髯怪录》,程毅中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3页。此条故事,据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考证当为柳宗元《河东记》佚文。这里说的阎罗王乃崔绍亲家,据其所云:之前已有多人任过阎罗王之职,说明阎罗王作为冥界主宰者同世俗官职一样也是有任期、可轮替的。前引《道教灵验记》“杜邠公黄箓醮验”条引文末亦云:死后任阎罗王的杜悰,因享十坛黄箓大醮道场而被“天帝”擢迁为“他国之王,免冥官之任矣。”66《道藏》第10册,第853页。这就更加印证了古人持有阎罗王等冥官亦有轮替、擢贬之说法。

(责任编校:王晚霞)

C912.66

A

1673-2219(2010)09-0081-07

2010-03-23

姜守诚(1975-),男,山东烟台人,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曾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和(台湾)成功大学历史学系从事两届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大王泰山
谁来当大王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虎大王
大王的生日礼物
破烂大王不好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