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德明 邹树梁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1)
核文化泛众化传播的SWC模型构建研究
谭德明 邹树梁
(南华大学,湖南 衡阳 421001)
核文化是核电企业的灵魂和精神动力,是推动核电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力量。在核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提高公众对核电发展的认知度,即核文化泛众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文章根据核文化的特点,探讨了核文化泛众化传播的SWC模型,即“主体—方式—内容”一体化模型,目的是通过社会、政府、行业和企业四种传播主体,借助媒体宣传、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和教育普及等传播方式,对核电优势、核电技术、核电安全和核电科普等内容进行传播,以提高公众对核电发展的认可度,为核电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核文化泛众化;传播;SWC模型
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远发展战略。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核能和平利用,特别是发展核电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核电,除了需要成熟可靠的技术,还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广大公众的认知和认可。核电发展的实践表明,广大公众的认知度对核电站建设和核电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1979年三喱岛核电事故,动摇了美国民众对于核电安全性的信任,使得美国后来一些核电发展计划由于居民强烈反对而搁浅。在日本,由于公众的反对,政府在2000年重新修改它的能源政策,调整了新反应堆的建设计划;在瑞典,政府在1980年举行了一次投票,结果导致于2010年前关闭所有的核电站。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将公众态度与核安全、经济性、燃料循环和核扩散并列为影响核电发展未来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核电发展,就必须提高广大公众对核电文化的认知度。核文化泛众化是我国大力发展核电的关键因素。所谓核文化(或者核电文化),是以核安全文化为中心,涉及核电优越性、核电技术前景、核电知识普及等诸多内涵的广义文化。所谓核文化泛众化,本文主要是指通过核电文化的传播,提高广大公众对核电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从而为核电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本文根据核文化的特点,探讨了了核文化泛众化的SWC)模型,即“主体(Subjects)—方式(Ways)—内容(Contents))”一体化传播模型,以促进核文化的泛众化传播,提高公众对核电发展的认可度,促进核电的蓬勃发展。
核文化大众化的效果取决于核文化大众化传播方式的优劣,不同的传播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国内外核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核安全、核电优势、核电技术前景、核电知识普及等是核文化大众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但是传播方式、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一样缺一不可。为此,我们探讨了传播主体、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为一体的SWC模型,其中传播主体包括社会、政府、行业、企业;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媒介宣传、政府主导、产业推介和教育普及;传播内容主要包括核电优势、核电技术、核电安全和核电科普等。模型框架见图1。
图1 核电文化转播 SWC模型
SWC模型通过多个传播主体,多种传播方式对核电文化进行传播,不仅有利于广大公众加深对核电的了解,也为加强核文化泛众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核文化的传播是全方位的,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四方联动促进核文化的泛众化。
(1)社会。社会公众对核电的疑惑惑忧虑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核电的不了解以及核电文化宣传的缺乏。其实,社会公众是十分关心核电信息透明度的,特别是核电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水平。公众宣传有利于促使社会各界人士对核能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传播核文化,消除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对核电的担忧是核电发展和核文化建设的一项迫切的任务。为了增进社会公众对核文化的认知度,与核电相关的学会、行业协会、研究与咨询机构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活动。对于政界人物和政治团体,主要宣传他们关心的核安全、核废物的处理及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对一般公众而言,主要使他们建立和增强对核电站的信任。可以采取的有效方式有:(1)组织公众参观核电站等核电相关企业,使他们了解核电站带来的好处及核电的安全运作模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辐射对人体与环境的影响;;(2)开办展览会,在展览会上充分显示核电站的安全记录;(3)编写针对不同群体的宣传资料,使公众对核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当然方式很多,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都应恰当的运用相关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核电文化传播氛围。
(2)政府。核电作为战略性产业,不仅仅是核电行业自身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能源结构优化、资源利用科学化的国家战略问题。在核文化泛众化传播方面,政府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职能和责任,政府可以从以下方面促进核文化的泛众化传播:(1)在制定核电发展长期战略规划的同时,加强核文化法律法规建设,为核电发展和核文化的传播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2)加大用于宣传的资金投入,可以通过资助核文化专著的出版、核文化记录片制作、核文化知识竞赛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从不同方式和不同角度去了解核电,认可核电和信任核电。(3)宣传、文化部要将核文化的宣传、教育当作一项长期任务,建立专门的制度和规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推进核文化的传播。
(3)行业。由于核电文化与一般企业文化的差异,我国核文化,特别是核安全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企业文化,更是一种行业文化。在核领域内,监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营运单位、研究和设计单位、核员工群体都要体现一种核电行业特有的安全文化。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要在工作中体现一种超功利的安全、原则和方法,即核安全文化。对核领域的一个具体单位而言,核安全文化也是单位文化的体现。核安全文化既要求改造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单位的体制和工作作风加以改善,又要求改造生产活动中最核心和最活跃的人,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加以转变,增强人的责任感,来防止和减少人因错误,以保证核安全得到与其重要性相适应的重视,并不断加以提高。
行业的发展需要有公众的认同为其提供动力,而公众认知度的提高则依靠一种文化的熏陶。公众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身利益和行业利益联系在一起,继而影响到对核电的接受性。成功的行业总是非常注重与社会的沟通和联系,建立客户群网络,努力缩小行业与公众间的心理距离。
(4)企业。核电企业无疑是核文化泛众化传播的最主要主体。尽管核文化既针对单位,又针对个人,但无疑单位是起主导作用的。这就要求单位领导以身作则,深刻认识核文化的内涵、实质和特点,主动积极地适应核文化发展的规律,重视实践,带领广大群众,搞好单位的核文化建设。企业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为核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清晰的责任体制和良好的交流机制,以及包括企业内部建立的员工的培训、奖励和惩罚制度等。在普及核文化进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核电站的实际丰富核文化的表现形式,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尚、企业期望、企业宗旨、企业形象、企业荣辱感等,向本企业员工和社会公众清晰地传达核文化的理念、原则和要求,提高公众对核电的认同感。
核电企业的核文化传播包括内部传播与外部传播。内部传播以在核电企业员工中进行核电文化的教育为主。在企业内部,不断锻造属于自身品牌的企业文化,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如秦山三核开展“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主题宣讲活动,宣传在公司各领域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普通员工;开展“我是一名核员工”的征文比赛,弘扬 “热爱核电,献身核电”的企业精神,,促进了员工进步和企业发展。外部传播是通过在全社会普及核文化,让公众意识到核电存在的安全性和优越性。当公众对核电的认同感提高后,势必对核电企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反馈作用,如国家在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划时取得更积极的民意支持,核电工作者在社会中得到更多的尊重。而这一切,又促进了核文化的传播。
图2 核电企业核文化传播方式
核文化的泛众化传播需要借助各种传播媒介,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在SWC模型中,传播方式有媒体宣传、政府主导、产业推动、教育普及等。
(1)媒体宣传。核文化在信息时代必然要从行业走向社会、从精英走向大众,实现由行业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据艾瑞调查,2007年,商务人士日均接触网络时间147分钟,电视66.5分钟,杂志42.1分钟,报纸36.6分钟。[1]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均接触媒介的时间为292.2分(4.87小时),即每天超过1/5的时间是通过媒体来接触新事物。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网络调查统计表明:通过互联网了解核知识的公众占68%,通过报纸、杂志了解核知识的公众占14%,通过广播电视了解核知识的公众占9%。为此,在公众中推广核文化、普及核知识,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此外,随着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反核运动的组织化和全球化成为可能,加剧了公众接受性的波动。对此,必须保持必要的警惕。
(2)政府主导。政府主导并不是政府包办。在许多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行政的手段、市场的手段、经济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政府掌握了强大的宣传机器,可以利用舆论的作用引导人们认识、了解核电;其次政府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引导作用。政府对核电的重视,必然引导公众把眼光投向核电。政府主导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要使这些内容落到实处,还必须有有效的措施作保障。
从1984年我国建造第一座核电站开始,政府对核安全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就十分重视,积极开展社会化的核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相关活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并持之以恒地有效运转。在“积极发展核电”的新形势下,政府的主导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加强。
(3)产业推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核文化核电产业链的组成部分。积极推进核文化产业发展是促进核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在核文化产业发展中,通过文化市场的运作、调节,可以促进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核文化产业的建立是依托核文化资源发展起来的,往往能生产出具有核特色、浓墨重彩、主题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广大消费者通过对核文化产品的消费,无形中接受了核文化,核文化随之得以广泛传播。因此,打造优秀的核文化题材的文化产品,如电影、电视剧、书籍等,是一种文化、经济双丰收的良好手段。
核文化产业与核电站主体、核设备企业核基建企业等核电实体产业的联动,可以拓展公众对核电的认知范围,提高公众对核电的理解、信任和接受程度,有助于核文化的普及。
(4)教育普及。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有目的地选择教材、科普读物,开展网上学习,在小学、中学、高校中按需培训等,都是教育普及的有效手段。通过阅读教材、科普读物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核电,了解核电的运行原理、状况等,解除对核电事故的过分担心,了解核电的优势,进而支持国家发展核电。通过网上教育或是高校教育,都可以为核电站培育一批批优秀的科技及管理人员,同时也能加强核电知识在广大民众中的普及,推动核电企业的发展。
核文化大众化后,其受众的范围急剧扩大,要求根据他们的特点、需求、思想观念、接收方式等,选择合适的内容,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使核文化大众化传播达到理想的效果。2010年4月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华盛顿会议中心出席核安全峰会,核安全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除了在核裁军、核不扩散等方面胡主席发表了重要的公告外,和平利用核能也引起了与会各方的高度重视。无疑,这为核文化的泛众化传播注入了新的不竭动力。
(1)核电科普。普及核知识,对于公众接受核能发展至关重要。要着重对核文化中的一些概念、定义、原理、价值观的表述方式进行通俗化处理,使其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逻辑习惯。
(2)核电安全。随着核电事业的蓬勃发展,核安全文化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不仅要宣传核安全文化的本质内涵,更要宣传我国核安全的业绩。我国核电虽然起步较晚,但自从运营以来从没出现任何事故。在核电发展中,我们在汲取西方国家经验,引进国外成熟的核事故预防与核辐射防护技术的同时,还加大对核电团队、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多次举行核电事故演练,防范于未然。现代核电技术已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它在本质上是安全的,即使是切尔诺贝利和三哩岛那样的严重核事故,发生概率已经降低到事实上可以忽略的程度。这正是核文化泛众化传播的基本依据。
(3)核电发展。全球核能的利用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核电技术进入了更新换代得新时期,无论是可利用率还是安全指标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而作为三代核电的代表,AP1000和EPR已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入我国核电的建设大军。在积极汲取国外技术的同时,通过两个依托工程的建设,全面掌握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培育国产化能力,力争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批量化建设中国品牌核电站的能力。按照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5%的目标,预计需要核电装机8000万千瓦,这比“2005~2020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提高一倍。今年在建的核岛将达到30个,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在建核电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不仅激发了巨大的直接投资,还将对机械、电子、冶金、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总之,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新纪元。这在核文化的泛众化传播中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4)核电优势。21世纪必将是低碳经济的世纪。在我国能源结构体系中,高消耗、高污染的火电仍然“独领风骚”,水电有所发展仍然受到地域和发展空间的严重制约。而此时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洁净能源就有了强劲的发展需求。核电的优势十分明显,核电站的造价比火电厂高,但是考虑到对温室气体效应的贡献,考虑到种种外部成本,核电的经济型在本质上优于火电。核能发电消耗的燃料少,运输量也小,不受燃料产地限制。核电站可以建在离负荷中心较近的地方,缩短了输电线路,降低了输电过程的电能损耗。核电不仅属清洁能源。而且受地域、自然环境等因素制约比风电、太阳能要小得多。故大力发展核电是当前能源结构变革的最好选择。
核文化是核电发展的灵魂和精神动力,可以说,核文化的形成对核安全的改善、核电顺利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以至于可以认为核能界目前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核文化推动下进行的。建立和广泛宣传核文化已成为任何国家利用核电的先决条件。然而,核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SWC模型的构建和应用为实现核文化的泛众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1]户倬.广州发展核电的必要性及总体思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6.
[2]周涛,陆道纲,李悠然.核安全文化与中国核电发展[J].现代核工业,2006,(10).
[3]毛海峰.论安全文化及其建设[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4.
[4]王森.核电企业的灵魂[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5.
[5]时振刚,张作义,薛澜.核电的公众接受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0,(8).
[6]时振刚,张作义,陈飞.日本核能公众接受性的变化[J].核科学与工程, 2002,(6).
[7]李惊喜,任欧.从组织和个体角度谈谈核安全文化[J] .核安全, 2005,(3).
(责任编校:何俊华)
A Research on Model of Nuclear Culture Popularization Communication
TAN De-ming,ZOU Shu-lia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unan Hengyang, 421001,China)
Nuclear culture is the soul and spiritual dynamic. and the base and important strength to develop nuclear power. Improving awareness of nuclear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that is, nuclear culture popularization, is a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task during the nuclear culture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uclear cul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bjects-Ways-Contents(SWC)communication model. The communication subjectinclude the following four: society, government,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and the communication way include the media the government domination, the industry advance and the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The communication contents have especially the nuclear power superiority, the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the nuclear power safety and the nuclear power knowledg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wareness of nuclear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and create good culture atmosphere for the nuclear power develop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SWC model is necessary..
nuclear culture popularization;communication;Subjects-Ways-Contents(SWC)model
G124
A
1673-2219(2010)09-0166-04
2010-05-20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立项课题: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核文化泛众化研究(编号:0811003D)。
谭德明(1976-),男,湖南株洲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核能管理。邹树梁(1956-),男,江西安福人,南华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核能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