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社会学角度看中国农民工的职业化缺失

2010-04-07 17:51:00
关键词:民工荒职业化农民工

王 微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北京 100083)

从职业社会学角度看中国农民工的职业化缺失

王 微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北京 100083)

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它的日益严重同时暴露出了我国农民工职业化方面的问题。从职业社会学的视角看,我国虽有典型的农民工职业却一直未能实现农民工的职业化。通过对农民工个人相关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我国农民工的职业化缺失既有农民工知识能力不足的原因,也在于农民工自身的务工经历不但未能帮助他们的职业化发展,反而形成新的职业化障碍,农民工难以形成明确的职业意识。

农民工职业化;职业化缺失;务工经历;职业化障碍

一、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发展,但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2004年起农民工短缺现象在闽东南、珠三角、长三角的一些地区相继出现,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被称为“民工荒”。

“民工荒”的出现并非偶然。针对“民工荒”的研究中,尽管较多学者认为“民工荒”的出现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但也有一些学者尖锐地指出,“民工荒”的实质其实是技工荒[1]。以广东省为例,按照国家“十五”计划,2005年广东省对技能工人的需求总量为502.14万人,而当年只有365万人,缺口达130万人[2]。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出现了新问题,农民工的职业化问题已明确显现。农民转变为农民工是一项飞跃,但农民工还需要再转变为合格的产业工人。从职业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后一种转变称为农民工职业化。农民工职业化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重要环节,若农民工职业化不能完成,不仅经济建设中的“民工荒”还会持续发展下去,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也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

农民工作为新居民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各地的事实表明,农民在迈入城市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远大于他们走出农村时所遇到的阻碍。这些困难可概括为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和农民工职业化问题。农民工市民化早已引发学界的积极思考,而农民工职业化却在“民工荒”现象出现后才逐步引起重视。本文从职业社会学视角,讨论当前中国农民工职业化的现状,并通过个体农民工职业化过程中的实际资料,探讨中国农民工在其职业化道路上遇到的困难。

二、相关研究述评及职业社会学视角

农民工之所以被称为农民工,一方面在于其身份并未改变,另一方面也说明其还不是真正的工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职业化既不可避免,又将是个长期过程。

尽管农民工职业化属于现代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环节,但却始终未能引起相关重视,以此为主题的专门研究几乎完全缺失,只有在对农民职业化的讨论和对“民工荒”的研究中才有部分涉及。

农民工职业化与农民职业化同属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较多研究从农民职业化的角度入手。对农民职业化研究的一个基本认识是,农民职业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3]。农民职业化的最终结果将导致传统农民的“终结”,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在社会身份、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均发生根本性变化[4]。更有学者提出,农民职业化不同于农民非农化和农民市民化,它意在强调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象征,而是一种职业标志[5]。在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农业已作为一个大类单独列出。农民职业化需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有研究认为,务农农民职业化的同时,转移出去的务工农民也需要职业化,只有这些职业化完成,才可以避免他们在“候鸟”式就业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完成彻底转移[6],而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需要加强非农就业的职业教育[7]。

上述研究虽然突出了农民职业化的地位和意义,但对于职业化本身并未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对务工农民职业化更是属于研究中的捎带一笔,只强调了需要加强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并没有展开。

“民工荒”引发了对农民工职业化的关注。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民工荒”的本质、出现原因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一般认为“民工荒”的出现源于综合原因。经济学界学者更偏重于劳动力梯度转移的分析[8],社会学界学者更看重农民工价值观变化及基本权益无法保障的影响[9]。无论研究侧重点有何不同,在追究农民工自身原因时,农民工知识技能不能满足企业要求都会被特别提及。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7年开展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显示,虽然有65.5%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但却有45.3%的人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25%的人只接受过7天的简单培训。而对企业的调查显示,77.7%的新增岗位要求工人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其中37.3%的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9.2%的岗位需要工人达到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因而需要企业和政府加大培训力度,让农民工转变成技术工人[10]。

但职业技能的提高并不是农民工职业化内容的全部。农民工职业化不仅需要技能提高,更要求其具备职业素质,而上述研究均未再做探讨。

职业随着社会分工出现,并随着社会分工的稳定发展构成了人们不同的工作方式,职业已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职业社会学认为,职业作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群体、社会阶层有着紧密的关联,有时某个社会群体能够包揽某项职业[11]。在中国早已存在明显的农民工职业,即在这些职业内的从业人员几乎全是农民工,如建筑工人、保安、保姆,甚至电子业、服装业等装配线上的产业工人等。农民工职业的存在为分析农民工职业化提供了基础。

由于定义“职业”概念难以达成统一认识,20世纪60年代后,学者们开始采用“职业化”的研究范式。学者们普遍认为,与其通过对特征的列举来理解职业,不如将注意力集中于职业化过程[12]。

职业社会学对职业化的研究可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韦伦斯基认为,培训体系、职业团体、规章制度、道德准则等各项结构性制度的建立对职业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3]。微观方面关注职业从业者的个人发展,即从业者职业化的过程要素。米勒森认为,职业化的过程取决于以下3个因素:①获得相对确定的知识与经历的能力;②获得知识和经历的机会;③从业者自我职业意识的发展[14]。

中国社会职业的制度化和结构化远未完成,因而无法从宏观结构性方面考察农民工职业化。本项研究将在微观方面展开,即关注农民工职业化能力、机会、自我职业意识形成等要素。农民工职业化并非只指找到工作,而是指农民工掌握本职业相当的职业技能并体现出一种职业素养。研究方法采用实地研究中的深入访谈,通过详细了解农民工在职业化道路上的一些典型经历和认知,从而概括出当前农民工职业化的一些特征。下文提及的几个农民工个案资料源于笔者2003年以来在成都市和北京市对农民工进行深入访谈的相关记录。

三、农民工知识能力不足是其职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农民工职业化的成败首先与他们自身的知识能力相关。

1.农民工务工前的知识欠缺严重影响其职业化

尽管外出务工农民的人力资本在农民整体中处于优势,但外出后受教育程度低、职业技能水平不高的状态便显露出来,无疑对其职业化发展不利。

建筑工人是最典型的农民工职业。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表明,2004年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2亿,从事建筑业的占23%,有近2 800万人[15]。而另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5年,全国累计培训建筑劳务作业人员395万人,其中353万人进行了职业技能鉴定[15]。对比这两项数字,可以看到农民工职业化中的巨大差距。

从农民工个人情况看,1988年出来务工就进入建筑行业的老何提到职业技能鉴定时说:“听到有证当然愿要,要考太难,要考卷!我说是说初中毕业,其实没毕业,提笔写个名字还好办,考就考不了。”职业技能鉴定包括安全措施、安全事项等笔试内容,对于像老何这样提笔困难的农民工来说的确难以完成。

是否拥有高中文凭是农民工职业发展中的一条关键界线。在农民工中间,拥有高中学历的一般会将文凭带上外出,而初中学历的则一般不会带。拥有高中文凭的农民基本上才有向更高阶层流动的可能,因而他们会有自己的职业计划。20世纪90年代就外出的小红曾后悔自己当年没和朋友一起去考高中,造成了今天两个人发展上的差异。小红说:“那时在成都,茶馆头每个月找400块,还是包吃包住,她在小公司做文员,工资也就500,还不包吃住,出去玩我有钱得多。但她第二年学了个大专下来,还做文员,工资也就700块,但感觉就是不一样了,觉得她比我好多了,多体面,以后还会有发展,我还得在茶馆餐馆头打转转。我读不了大专,以后顶多去读个职高,其实还不是和现在一样。”

2.农民工通过务工增长的知识能力仍与国家的职业化要求存在差距

如果农民工长年从事某项工作,其知识和经历能力肯定比外出时有所提高,但即使这样,仍与国家的职业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仍以建筑行业的农民工为例。建筑工老何长期在工地工作,已经很懂得水泥和砂石的混合比例会因水泥标号、气温、使用位置等情况而改变,实际操作也呱呱叫,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并不系统准确,较难与国家职业技术鉴定教材中的内容一一对照起来,到考试鉴定时就会发现实践中的知识不管用,远不如那些熟悉考试教材但不一定能操作的新手。老何说:“我就知道三成、四成这些,听说书上写着的叫百分(数),不懂。”

农民工自身条件既有先天不足之处,而他们的职业经历又难以增进职业化所要求的系统准确的知识和技能,缺乏职业化发展的必要能力。

四、农民工在其务工经历中并没有得到必要的职业化机会

农民工起点不高,但务工经验丰富。他们的务工经历能否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化发展机会呢?情况并不乐观。

1.农民工初次就业基本上不存在对工作的选择,更谈不上职业选择

大多数农民工对第一份工作大都没有想法,能找到什么就做什么,他们第一份工作带有很强的偶然性。农民工“想不起来有哪样的工作做”,不会选择初次的工作。相当多的农民工依赖人际关系找工作,造成了初次就业的偶然性。自己外出的农民工更多想赶快定下第一份工作,也不会多加选择。

初次就业的偶然性对农民工可能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像建筑工老何一样,从此就在这一行干下去,或是像小红一样,总是不满意,有机会就换工作。

2.工作和职业的频繁更换不利于农民工的职业化发展

农民工的工作和职业更换非常频繁。广东省2006年平均每招进一个工人的同时有0.73个工人流失,技术工人每新招一人的同时流失0.67人。“80后”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更高,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0.45次,其中有近一半的人是主动流动的[16]。

工资水平和生活工作环境成为决定流动的因素。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民工,会在较高报酬、较好工种的吸引下,向其他行业或工作流动。工作中增加的业缘关系也提供了流动机会,农民工流动还与“打工动机”有很大关系。第一代农民工务工目的较单纯,挣钱是最主要的动机,而第二代农民工复杂得多,对工作环境有更高要求,还要求在务工过程中“看世界”。小红当年没有和同村伙伴去深圳,等第二年同伴们回来时,发现她们的见识比自己多,而且就自己穿得最土,因而第二年她就去了深圳,后来还去过哈尔滨、北京、南京、成都等地,就为了看世界。

复杂的动机及就业机会促使相当多的农民工,特别是素质较高的农民工频繁流动,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化发展。

3.农民工在其务工经历中难以学到成套的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职业化的基本要求,但农民工进了工厂企业后,很少再有培训的时间和机会。由于农民工流动性高,工厂企业在满足自己工序要求后,不会主动提供培训。农民工主要向有经验的农民工模仿或请教,这是农民工自己培养自己。

甘肃省的一项调研发现,外出务工的过程也是农民工获得技能培训的过程。28.7%的被调查者中在务工过程中自学技能,22.8%的是在外出务工时跟有技术的人学的[17]。

农民工小李说他还算幸运:“哪个电镀车间的开得最高,我就和他们拉关系,有个师傅特别好,慢慢地带我,还偷偷摸摸的,后来有一次那边活多,就把我也叫去做……后来活完了也没回去,就算留下了。”专业技能的提高依赖从业过程中遇到的师傅,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老何说明了建筑工地上提高技能的困难:“我搞建筑也算搞了20多年,砖工、钢筋工都做过。要学技术,一定要找到好师傅才行,找到了他要能用心教才行,同时还要同包工头搞好关系,要不会故意不给你派工……工地上的事,就是那样。”

小林认为,“厂里头学不到东西的,哪个厂都只是一个活,都是在机器上做,说起来好听,是个技术工人,其实是个狗屁技术,离开了厂,离开了那台机器,你有哪样技术,哪样都没得。”由于现代工厂严格的技术分工,将工人限定在一两个工作环节上,他们完全丧失了在工作和职业中的主动地位。

短期的技术培训,对农民工入行有帮助,但拥有一定技能后想要再提高就很难再有正式的培训机会,并未形成职业培训阶梯。

五、农民工基本上未能发展出自我职业意识

1.传统农民观念的束缚

一项研究表明,农民出身的工人同城市工人存在两个方面的差异:一是对工作本身并无兴趣,工作仅仅是出于对工资的考虑;二是蔑视自己的劳动,并不视其为形成其过去及一辈子生活的手段。对于一个有工人心理的人或是有此种发展趋势的人来说,一份好工作可能是他的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赚钱的机会[18]。而农民工对于好工作的判断就在于能否赚钱,他们不会将务工收入投入职业发展。

小红能写会算,人也很聪明,她曾想过要读个职高或中专,但“读要花钱不说,还花时间,好几年呢,我挣钱挣得好好的,做不到……过两年孩子大点再出去做。勤快还怕挣不来钱?!”

小林初中毕业,不断地换工作以学习技术。他先后在药厂、纸箱厂、自来水公司等处做过工,但始终没有发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没法确定自己的职业。他花钱考学了厨师证,发现有厨师证的太多,又花钱学汽车修理。是否以后就干汽车修理,他也很迷茫,“不可能开个(修理)铺子,投入太大,自己那点东西也不够,到修理厂干,钱挣得不多,活倒不少。”

自我职业发展意识是职业化的关键环节,农民工只着眼于赚眼前的钱,往往不会从长远眼光来规划自己的职业。

2.农民工所获得职业的底层化影响了他们的职业认同

农民工容易获得的职业和工作都较为底层,职业地位低下、职业评价不高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对职业的认同。小红的第一份工作是保姆,她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倒不是收入少,主要觉得保姆这种工作不体面,说起来不好听,现在叫家政服务还好听点”。老何对干了20多年的建筑工作没任何感情:“住得差、穿得脏,从早到晚的活路,比当农民还不如。”

从事底层工作的农民工其实也很在意工作和职业的体面,低下的评价伤害了他们对工作的信心,无法谈及职业认同和职业发展。

3.农民工在流入地的去留两难影响其职业化定位

即使在城市务工生活多年,农民工面对城市的歧视性制度和高昂生活成本,他们还是难以确定今后的去向,在这种状态下,职业化缺乏稳定的前提。

建筑行业的一些农民工还习惯于半工半农的从业方式。他们平常做建筑工,农忙时回家帮忙。老何现在的工程队在北京,他的同事大部分来自河北省,到了农忙季节,大量同事都要求回家干几星期农活,工地被迫停工。

小红结婚前跑过很多地方务工,后回丈夫老家结婚,这两年生孩子带孩子,一直没有再出去。“明年,准备好到他做工的地方一起,租间小房子吧,(自己)做点什么都好。以后?以后再说以后的,想做点小生意。回来不?也说不准。”农民工无法判断今后的去向,自然也不可能对务工职业产生明确的职业意识。

六、简要结论

从职业社会学角度提出的农民工职业化,强调了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必然过渡,它是农村劳动力彻底转移的条件之一。从个体角度看,农民工的职业化过程需要职业化能力、机会、自我职业意识发展等要素支持。而农民工素质偏低,缺乏职业化的初始能力,他们虽得到了一定职业化经历的机会,在这种机会和经历未能推动他们获得职业知识技能及推动职业意识产生,反而形成了新的职业化发展障碍,

因此他们的职业化发展难以推动并可能长期缺失。职业化常被看作劳动过程中的环节,而事实上不能忽略社会结构因素对职业化的影响。中国农民工面临的实际恰恰是他们迁移出农村后并不预期能够在迁入地长期居住下去,因而他们不可能产生强烈的职业和职业发展意识,职业化无从谈起。农民工市民化和农民工职业化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彻底转移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如果市民化问题得到较顺利解决,职业化发展也会顺理成章,而职业化能够有一定基础,又会为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市民化提供条件。

[1]杨晓天.“民工荒”成因的微观经济学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8(10):88-90.

[2]黎民,杨惠.民工潮、民工荒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J].社会科学战线,2006(3):206-211.

[3]卢荣善.农业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农民从身份到职业的转换[J].经济学家,2006(6):64-71.

[4]孙娟.关于农民职业化的若干思考[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7(5):22-24.

[5]邹慧.试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职业化问题[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40-44.

[6]王宇涛,唐娟莉.农民职业化就业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29-131.

[7]杜新刚,张广胜.职业化教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种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08(4):47-50.

[8]周健.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型探讨及其应用:兼论“民工荒”[J].兰州学刊,2008(1):88-91.

[9]刘钻石.“民工荒”问题的实证分析[J].开放导报,2008(4):84-90.

[10]邱晓姣.“民工荒”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甘肃农业,2008(3):61-63.

[11]叶至诚.职业社会学[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299-320.

[12]刘思达.职业自主性与国家干预:西方职业社会学研究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6(1):197-223.

[13]WILENSKY HAROLD L.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veryone?[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64:70.

[14]MILLERSON G.The qualifying associations:A study in professionalization[M].London:Routledge,1964:1-12.

[15]肖胜文,罗尚荣.论建筑农民工的职业化发展之路[J].农业考古,2008(6):367-369.

[16]刘丽丽.“民工荒”:供需错位下的尴尬[J].中国报道,2007(4):78-82.

[17]甘肃:77.2%农民工缺乏创业资金 职业培训很有必要[N/OL].[2010-01-26].http://www.kxnews.gov.cn/a/xinwendongtai/shehuifazhi_/20100126/998.html.

[18]托马斯,兹纳涅茨基.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M].张友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50.

C913.2

A

1671-4970(2010)04-0022-04

2010-09-02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SHB008)

王微(1970—),女(布依族),贵州贵阳人,讲师,博士,从事农村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民工荒职业化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中国军转民(2018年1期)2018-06-08 05:53:09
‘民工荒’和社会保障缺位
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的分析
商(2016年24期)2016-07-20 09:34:21
刘易斯理论模型及其“拐点”问题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农民工“短工化”视角下的“民工荒”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理论导刊(2016年1期)2016-01-20 13: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