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级人际关系研究
——整体网视角

2010-12-14 03:28:20王彭鹏范艳萍
关键词:派系子群行动者

王彭鹏,范艳萍

(1.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2.河海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大学班级人际关系研究
——整体网视角

王彭鹏1,范艳萍2

(1.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 235000;2.河海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和学校实施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班级人际关系是指班集体中同学之间在学习与生活中建立的相互关系。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是班级团结的纽带,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源,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提高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整体网分析方法,从强关系、弱关系两个角度对一个大二本科班级的人际关系进行实证性分析,以借此探讨实现班级管理科学化,建构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的途径。

大学班级;人际关系;整体网

一、问题的提出

群体动力论提出,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影响群体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在体育训练与比赛中,运动队优异成绩的创造有赖于群体内部和谐的人际氛围[1]。因此,研究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网络可以促使管理者及时有效地掌握相关情况,在协调成员关系方面做出正确决策,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增强群体有效性。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管理是通过大学生班级来具体实施的,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和学校实施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有着直接影响。传统的班级管理依赖于教师等管理者个人的经验,缺乏科学手段的引导。唯有将班级管理的实践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方能实现班级管理的科学化[2]。社会网分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班级管理研究的新范式。

社会网络分析(SNA)是适应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适用于研究小整群体的人际关系与群体结构。简要地说,社会网络指的是社会行动者及他们之间关系的集合。也可以说,社会网络是由多个点(社会行动者)和各点之间的连线(代表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用点和线来表达网络,这是社会网络的形式化界定[3]。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它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会单位(个体、群体或社会)所构成的关系结构及其属性[4]。相比于传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能提供清晰的视觉效果和量化的数学分析。鉴于此,本研究将尝试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探究大学班级中的群体特征,对成员地位、核心成员及班级内部人际交往的特征进行探讨,为班级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以H大学某本科专业大二A班级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对象①依照学术惯例,隐去学校校名和专业名称。。该班级共50人,男生27人,女生23人。班级同学关系比较融洽,从无打架斗殴事件发生,但该班级学风一般,入学以来有12人重修。总体来看,是一个各方面表现都一般的班级。相对来讲,在大学里这样的班级更具有典型性。

2.资料的收集

本文通过问卷来收集班级内人际关系的资料。魁克哈特设计的人际关系问卷是整体网研究中比较成熟的关系问项。对于组织内关系,强关系主要体现在情感交换,形成情感网络;弱关系主要是工具性交换,表现为工作咨询网络①转引自罗家德,赵延东:组织社会资本的分类与衡量,第三届全国社会网与关系管理研讨会培训资料,2007。。结合大学班级的特点,将问题改为“你苦恼时向谁倾诉?”和“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向谁求助?”根据被试选择他人和被选情况,得到该班级的社会交往矩阵。我们将该班级成员编好号,箭头指向表示被选择者,双箭头表示相互选择者,以揭示出群体中人际关系的状况与结构。

3.数据统计

采用UCINET6.0进行矩阵运算和相关数据分析,对班级中的群体特征做进一步的对比研究。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社网图直观分析

用方框中的数字代表每个学生,学生彼此之间用箭头表示(箭头指向被选者),绘成社群图(图1~2)。从该班级的社群图网直观的看,该班人际关系比较紧凑,只有情感网中有一个孤独者44号,其他所有同学形成一个关系密切的网络结构,结构链环环相扣,也没有明显的封闭小团体存在。

图1 情感网拓扑图

图2 社交网拓扑图

2.社群图变量描述

(1)微观层次的描述——单个行动者的联系状况

①点度。某一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直接联系的总数即为该节点的点度。点度概念反映了行动者之间直接联系状况。如果一个点的度数为0,称之为“孤立点”②由于本研究将交往的范围限制在班级内,因此这些游离在班级网络之外的个体,并不表示其社交网络为0,处于孤独状态,因为其有可能是跨越班级的其他网络的一部分,甚至是核心。。从表1可以看出,平均每个学生可以从班级中得到4.3个同学的情感支持。从表2可以看出,在日常交往中,平均每个同学有5.0个交往对象,并且没有孤独者存在。

表1 情感网的点度分布

表2 社交网的点度分布

②距离。点度测量的是行动者之间的直接联系。实际上,在一个网络中,大多数个体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在一个组织中,信息传递的广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该组织中间接联系的多少。对于个人来说,“朋友的朋友”越多,其获取各种资源的能力也就越强。测量班级成员之间的间接联系,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某成员与其他成员的距离。所谓距离,是指连接两个成员之间的最短途径的长度③在一些不完全连接的网络中,某些节点之间是没有连接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的距离是无穷大。在实际测量中,我们通常是将无穷大的距离转化成节点之间的最大距离加1。。

限于篇幅,这里无法给出该班级强弱关系网络的距离矩阵,表3给出了班级成员不同网络中距离的平均值。从中可以看到,相对于完全孤立时的距离(即最远距离加1),班级成员之间的平均距离是比较小的,这说明该班级大多数学生之间是有间接联系的。相比较而言,强、弱关系网络的平均距离近乎相同,但最远距离社交网要远小于情感网。

表3 不同类型网络距离的平均值

③中心度。权力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大多数的定义是把权力看做行动者自身具有的某种属性。但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权力可以视为行动者之间实存的或潜在的互动模式[5]。网络分析就是从“关系”的角度出发,定量的界定权力,并给出多种关于权力的具体的形式化定义,中心度就是其中之一。其考察的是行动者在组织中的“地位”的战略重要性。常用的中心度指数有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表1和表2已经给出了各个网络的点度分布。但是点度中心度只能反映出行动者自身的交易能力,并不能考虑到是否能控制他人。一个处于非核心位置的成员,必须通过他人才能传递信息获取资源,因此,还要考虑到行动者与他人的接近程度。一个点越是与其他点接近,该点就越不依赖于他者。接近中心度就是对不受他人控制程度的测度。如果一个点与网络中所有其他点的距离都很短,则称该点是整体中心点。这样的点,与其他点都是非常接近的。表4给出了各个网络的接近中心度的汇总结果。从表中看,情感支持网的接近中心度远小于社交网的接近中心度。

表4 不同类型网络接近中心度

(2)中观层次的描述——凝聚子群分析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一个组织中,成员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总是有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走得特别近,关系特别密切,自成一个小圈圈。对于这些强的、直接的、亲密的、经常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凝聚子群。在网络分析中,对子群进行概念化处理的形式很多。在这里,我们采取定义最严格的,建立在互惠基础之上的定义——派系。所谓派系是指这样一个子群体,即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不能向其中加入任何一个成员而不改变这个性质。换句话说,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之间都是直接相连的。表5给出了两个网络中包含的派系数量。

下面我们将这两个网络所包含的派系进行对比。由于大的子群往往包含小的子群,因此,为简便起见,我们仅将网络中最大的子群进行比较。表6中列出了各个网络中的最大的派系成员编号(如果最大的派系不止一个,则将所有派系成员都纳入其中,重复的编号只纳入一次)。将两个个类型网络的最大派系成员两两对比,得出重复派系成员的数量。结合表6中各类型网络最大派系成员编号,可以发现,两类网络的成员有很大的重复性,社交网最大的派系包含了情感最大派系2/3的成员。

表5 各类型网络子群体数量

表6 两类网络派系重复成员

(3)宏观层次的描述——网络整体结构分析

首先,我们用密度来反映该班级整体结构状况。所谓密度,即真实出现的关系占所有可能关系的比例。网络中所有可能的关系都出现在现实中是不大常见的,多数网络是不饱和的。因此,网络密度实际上衡量的是网络接近完全饱和的程度。表7列出了该班级两个网络的整体密度。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班级大多数成员连接成了一个松散的网络,相互之间联系的数量较少,网络密度不高。其中,社交网的密度是大于情感网的。

表7 两类网络整体密度

其次,通过UCINET软件的QAP程序,考察情感网与社交网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592,并且关系在统计意义上是显著的。

3.结论及讨论

我们用整体网的分析方法,对该班级内的情感网、社交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由此得出了关于该班级人际关系网络的几个主要特征:

(1)网络直接连接比较稀疏

从班级整体网络拓扑图上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尽管班级内确实存在着能把绝大多数成员连在一起的网络,但这个网络是稀疏的而不是密集的。从测量成员之间直接联系的点度指标来看,平均值在4~6之间,标准差较小。高点度的成员比重太小,说明同学之间的直接联系是有限的。但从衡量成员之间间接联系的距离指标上看,网络比较紧密,不同性质的网络存在明显差异。社交网中的成员联系最密切,情感支持网比较疏松。这反映出班级成员之间的强关系还是比较少的,更多的还是较浅层次的关系。从整体结构上看,网络密度较低,最高的只有7.43%。网络的稀疏说明,该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的亲密,更多的还是泛泛之交。

(2)弱关系网络比强关系网络稳定

如果我们将情感网视为强关系,社交网视为弱关系的话,结合子群分析会发现,情感网中包含的子群数量和规模都明显小于后者。表明该网络的结合是不紧密不牢固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我们的调查限制了学生选择提供情感支持的人员范围,换句话说,大学生情感支持的主要来源是远远超出班级范围的。亲属、高中同学、老乡等都是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因此班级内同学间的相互支持就可能较少。其次,共同的社交活动较多很可能是因为作为同一个班级的成员,见面的机会较多,作息时间类似,交往的机会和可能性都比较大。

(3)网络是不均质的

网络中心度指标以及子群分析都显示出较强的不均衡性。班级社交网络中存在若干“明星”①一般来说,被10%以上的成员选择为交往对象的成员被称为“明星”,在这里,我们将被4个以上成员选择的就认为是“明星”。,为班级大多数成员所乐意结交,在班级的网络中占据了中心地位,但情感网络中则没有发现充当“知心人”的人物。

(4)班级被分割

通过子群分析发现,两个类型的网络派系成员有较大的重复性,这说明该班级的成员分成若干小团体,团体内的交往是全面而密切的。但团体之间的联系较少。换句话说,子群内密度大,凝聚力强,子群之间密度小,较松散。结合该班级的状况,我们发现这些子群更多的来源于同一个或相邻的宿舍。可以理解为,居住地的临近性带来交往的方便性,最终导致小团体的产生。基于目前的高校管理办法,属于哪个班级、哪个宿舍并不是学生自身所能决定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少年的交往圈子是一种预设的,而非完全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大学生来说,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取决于他认识什么样的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群体中,而正是这一点不是其自己能决定的。

因此,要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必须要运用组织手段,优化班级网络。关系的形成依赖于长期、持久而充分的互动。只有在班级成员间充分的交往与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合理的关系结构,而成员间的充分交流应以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为载体。因此,在班级中应多组织一些能引起班级成员共同兴趣的文体活动,如开展班级体育比赛,建立男女寝室的联谊制度、集体春游等,打破宿舍的界限,增加群体成员间互动的频率和范围。同时,也要注意发挥领袖的作用,积极引导小团体的发展,关注班级中的孤独者。

[1]沈跃进.对我国甲级女排人际关系现状的初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8):23-25.

[2]高中建,孟利艳.学生管理的新范式:整体网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14):71-74.

[3]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1-2.[4]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

[5]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51.

C912.1

A

1671-4970(2010)04-0030-04

2010-09-04

淮北师范大学教改项目(jy10208);河海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0B12814)

王彭鹏(1980—),男,江苏徐州人,讲师,硕士,从事城乡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派系子群行动者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超聚焦子群是16阶初等交换群的块
子群的核平凡或正规闭包极大的有限p群
乡籍、派系与党政:抗战时期吉安县商会选举之争
近代史学刊(2020年2期)2020-11-18 09:15:58
“派系撕裂校园”:暨南大学驱长风潮研究(1933—1934)
近代史学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5:25
派系政治与农民上访的逻辑
思想战线(2017年2期)2017-04-11 03:16:26
学院派系
风采童装(2016年10期)2016-11-12 09:27:17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绿色中国(2016年1期)2016-06-05 09:02:59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新闻传播(2015年3期)2015-07-12 12:22:28
做“互联网+”的积极行动者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