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坤
(菏泽学院 外语系,山东 菏泽 274015)
英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及其文化接受
高建坤
(菏泽学院 外语系,山东 菏泽 274015)
英语基本颜色词具有广义性和区分性的语义特征,它体现着英国民族的文化特点,其文化涵义与汉语颜色词有所不同。文章以黑色、红色和绿色为例探讨了英语基本颜色词语义文化内涵,并从历时性的观点探讨了颜色词的文化接受问题。可以看出,一方面中西文化在交融中逐渐相互接受,另一方面,中西文化交流不均衡性和民族性,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基本颜色词;语义特征;文化交流;文化接受
颜色词又称色彩词,是在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频率都较高的一类词。英语基本颜色词有red,blue,green,yellow, black,white,purple七种,这和汉语里的基本颜色非常相似。英语颜色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已经有了五颜六色的特征,其中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其语义 特征。从英汉对比的角度考量,我们可以发现,英汉颜色词的字面意义是基本相同的,所不同的是二者之间的文化涵义。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民族间的文化沟通日趋频繁,颜色词作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和途径,其文化涵义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
对英语颜色词已有的研究多是从共时性的角度对比二者之间的文化意义与文化内涵(高芳,2006;罗文翠,2003),也有独辟蹊径讨论英语颜色词的修辞的文章(张德福,2005;罗琼,2003),但是鲜见有从历时性的角度对颜色词的文化接受加以探讨者。本着这一旨意,本文将从英语颜色词的两个语义特征展开讨论,进一步探讨其在文化交流中的接受。
现代西方语义学的研究表明,语言的语义系统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语义场构成的。多数的语义场都有一个词群,每一个词群中的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英语中的基本颜色词和合成颜色词数量众多,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语义场。其中,基本颜色词是这个语义场中的主要成员。根据前人的研究,本文有理由认为,广义性和区分性是英语颜色词的主要语义特征。
英语颜色词的广义性体现在它们往往具有多种含义,而确切的含义只能通过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确定。根据《汉英对比纲要》,每一个颜色词几乎都有三方面含义:一是它的基本直观意义;二是它的科学含义;三是它的文化引申含义。颜色词的另一语义特征是它们的区分性。颜色词的区分意义即可表现为颜色的深、浅、明、暗的区别,也可表现为一种颜色词与其它颜色词或实物结合能组成新词。当然,有研究表明,尽管英语中也存在大量的合成颜色词,但是简单颜色词的使用频率要比合成颜色词高得多,各种合成颜色词表示的意义往往可以通过在基本颜色词前面加上修饰语来表达(胡刚,2000)。由于本文旨在探讨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交流层面的应用,所以这里主要探讨其文化引申含义。
为了更直观的展示英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笔者从权威词典和报章杂志上收集了大量实例。由于篇幅所限,下面以黑色、红色和绿色为例,按照广义性和模糊性两条线索来讨论。
(1)黑色(black)。黑色在英语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常常具有消极的含义,可以表达“悲伤的、忧郁的、恼怒的、倒霉的、邪恶的、有害的、荒诞的、神秘的、非法的”等多种意义。例如:black news(坏消息);black despair(绝望);black mood(心情忧郁);a black look(怒目而视);a black deed/lie(昧良心的行为或谎言);black humor(黑色幽默);black magic(巫术);black market(黑市,指非法交易的市场和场所);black list(黑名单,指应受惩罚、谴责者的名单)等等。
(2)红色(red)。红色在英语中的文化内涵义和联想义很广,既是“喜庆”和“精力充沛”的象征,又常常和“血腥、残暴、危险、情欲”等建立常规联系。如red-letter-day(喜庆的日子、重要的节日);red-blooded males(精力充沛的男子);the red rules(暴力统治的法则);a red battle(血战);roll 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的意思是“(展开红地毯)隆重欢迎某人”,红灯是red light,最初用作交通的信号,现在常可表示危险的征兆;但是red light district则指西方国家的大城市里专门开辟的色情交易的场所;to point the town red表示狂欢、痛饮,多指城市夜生活里的彻夜狂欢与饮酒行为。这些用法都是汉语中没有或少见的。
(3)绿色(green)。绿色常常能够使人联想到生命和大自然的主题,是和平、希望和生命的象征。如:Green Peace (绿色和平组织);a green winter(温暖的冬天);in the green wood(在青春旺盛的时代);等。在英语中,绿色常用来表示没有经验、无知等,如:a green hand用于表示新手、生手;同时绿色也可以是金钱的标志,如:green power指金钱的力量,这大概和美元的票面花纹是绿色的有关。值得注意的是,green一词在当代英语已经衍生出了大量有环保含义的新词。人们选用green food(绿色食物),生产green products(绿色产品),开展green marketing(绿色营销),发展green tourism(绿色旅游业),成立Green Party(绿党),研究green issues(绿色问题),制定green politics(绿色政见)等等,不一而足。
(1)黑色。英语中常在black一词前面加上dark/deep/dull等形容词来表示浓黑、深黑的含义。与一些实物词相结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词组:raven black(乌黑,汉语中也有“天下乌鸦一般黑”的说法,可见其黑);inky black(墨黑);swarthy black(黝黑,常用于修饰人的皮肤);murky black(漆黑,像油漆一样黑),等等。
(2)红色。英语表达不同的“红”,常在red一词的前面加上bright/dark/deep/pale/sharp等词,表示鲜红、暗红、深红、暗红等含义。与实物词相结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词组:blood red(血红色,多修饰人的眼睛);orange red(橘红色,常常是餐厅桌椅的颜色,可以刺激人的食欲);cherry red(樱桃红色,多用于指婴儿或女性的嘴唇),等等。
(3)绿色。英语中green一词的前面可以加上bright/dull/dark/deep/fresh/quite等单词来修饰,表达嫩绿、暗绿、深绿、鲜绿等含义。绿色与其他的颜色词组合使用表示混色,如:yellow green黄绿色,绿中带黄;blue green兰绿色,绿中带兰。绿色也可以和实物词连用,如:apple-green(苹果绿色);leek-green(葱绿色);jade green(碧绿色)等等。
作为一门世界语,英语使得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们彼此拉近了距离,使他们变成了“地球村”的村民。今天的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80年代以来,一股“文化热”在各国兴起,引导了一场人文学科领域的文化转向。有的学者干脆用“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合作”(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文化交融”(acculturation)这样的字眼来指代“翻译”。(金惠康,2003)这种做法是否足取当然有待于时间的检验,然而研究中西文化之差异并将其用于指导现实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却是学界无一例外认同的。
英语颜色词作为承载着大量独特文化信息的语言现象,也不例外的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文化交流或者说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焦点领域。国内学者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颜色词的分类、文化对比、修辞对比等方面。以下笔者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试就几个颜色词文化衍用的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1:“black+时间词”的衍变。前面已经谈到,black可以表达“悲伤的、倒霉的”含义,而这一含义可以追溯到《圣经》。“Black Friday”指的是“耶稣受难日”,也就是耶稣被钉的十字架上的那一天,因而该词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涵义。后来,该词的词义得到了引申,用于指“发生灾难事件的日子”。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从家庭主妇到业界大亨,都失去了他们终生的积蓄,大批被债务逼得走投无路的人选择了自杀或是逃亡,史称“the Black Thursday”。因为汉语里黑色也有“恐怖的、倒霉的”含义,后来也就直译为“黑色星期四”。后来,在体育赛事和文化娱乐报道中,有所谓“黑色三分钟”(black three minutes)之说,指在最后时刻被对手逆转而失败,该词现已广泛见诸中国内地体育和文娱报道上。如中国网:《世界三星出工不出力,国足遭遇黑色三分钟》(2006年6月8日);某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主持李咏遭遇“黑色三分钟”。
案例2:红地毯与红豆寄相思。英语中red carpet直译成汉语是“红地毯”,关于铺设红地毯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希腊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在公元前485年便提到过红地毯,可能是红地毯铺设历史的最早记载。在他的一部著作中,阿伽门农曾经走过红地毯——只有拥有“上帝之脚”的人才能享受这份荣誉。而对于好莱坞来说,著名的“戏院之王”希德·格劳曼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1922年埃及剧院正式开放的时候铺设了好莱坞第一条红地毯。如今,红地毯也走进了中国的各大影视文艺颁奖现场,成为媒体争相关注的焦点。
红豆(love pea),是生于华夏南国的相思树的果实,红豆树得名相思树源于古老的爱情故事传说,后世常用红豆这一意象表达男女恋人间的相思。红豆入诗,始于王维《相思》。在王维诗,红豆象征相思、爱情。这是红豆意象的本义。红豆的形象,红艳艳、亮晶晶,红豆的性格,热烈、温润、玲珑、精致、坚贞,也确实是爱情的绝妙象征。在当今中国,仍然有男女恋人用它作为寄托情思的物品相赠。但是,红豆的这种文化含义并不被太多的英美人士所了解。笔者曾询问过8位通过网络结识的外国朋友,他们中只有2人听说过这一含义。
案例3:《绿巨人》在中国遭遇尴尬。美国超级英雄漫画大片《绿巨人》(Great Giant)在进军中国市场时雄心勃勃,不料却遭到了中国电影观众的冷脸,下面是一位观众的观感实录:“第一次听说《绿巨人》也是因为李安被环球影业邀请执导《绿巨人》。……《绿巨人》虽然对绿巨人布鲁斯·班纳的内心斗争有诸多描写,但还是没有逃脱好莱坞式的俗套。绿巨人的形象给人以冷峻而生硬的感觉。”时隔多年,环球影业终于痛下决心再续《神奇绿巨人》,并请来《玩命快递2》导演路易斯·莱特瑞尔和非主流影星爱德华·诺顿担纲,力求拍摄一部娱乐性十足的暑期电影巨制。
对以上的几个案例,笔者有如下分析:案例1中“black+时间词”被照直翻译成“黑色+时间词”,可以理解为英语文化在中国的顺利接受,因为汉语里“黑色”也有类似的含义,所以这种表达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所接受。既然有了“黑色星期几”,其它“黑色+时间词”的大行其道也就顺理成章。案例2中的红地毯原是英语文化的一部分,如今走进中国并且被汉语主流文化所接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文化受众已经接受了“red”的象征意义。然而,中国“红豆”的含义却没有在英语国家得到广泛的接受,说明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和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案例3中的《绿巨人》在中国遭冷遇固然有其娱乐性不足的原因,然而在中国文化中,绿色尽管象征着生命,却不像它在英语中那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说明英语中“green”的这一文化内涵并没有被广大读者受众接受。
用跨文化交流学的观点来看,交际和文化是紧密联系的。文化的相似性常常能促进交际的成功。文化与交际相联系的重要特征在于:文化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文化是基于符号的;文化是动态的;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Samovar& Porter,1998)。具体到中西文化交流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看到:1.中西方文化尽管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它们之间一方面存在着相似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正在呈现相互学习、相互接受的态势;2.中西方文化都有开放性特征,但是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决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均衡性,造成了弱势文化群体国际话语权一定程度的缺失;3.文化交流是一个长期繁复的过程还因为受众的民族中心心理,他们往往从自己文化的角度出发评判异域文化,故而中西文化的相互接受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高芳.论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69-172.
[2]罗文翠.颜色词之文化内涵的汉英对比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04-107.
[3]张德福.汉英颜色词与修辞比较[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90-93.
[4]贾琼.英语颜色词的修辞特征及其翻译[J].民族教育研究,2003,(4):87-92.
[5]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7.
[6]胡刚.英语颜色词的语料库研究[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64-67.
[7]Larry A.Samovar.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责任编校:燕廉奚)
H313
A
1673-2219(2010)07-0173-03
2010-04-01
高建坤(1982-),男,山东聊城人,菏泽学院外国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