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凤宏 康绍叁 韩晓艳 董秀芝 朱 军 张炎炎
(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学教研室 河北唐山 063000)
外科手术学基本技能训练教学体会
曹凤宏 康绍叁 韩晓艳 董秀芝 朱 军 张炎炎
(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学教研室 河北唐山 063000)
手术学 素质教育 教学改革
外科手术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医学技能基础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设立的必修课。其总体教学目标是完成无菌技术和手术基本技术教学两项任务,这两项任务对医学生临床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为适应新教育环境,近年来,我们在外科手术学实验教学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改革,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在医学教育中,只有具备了新的教育观念,才能有开拓发展的教学行为。素质创新教育则要求在医学教学中既重视学生知识的培养,也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外科手术学总体教学目标是完成无菌技术和手术基本技术教学两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即会操作,又会思考,既能接受指导又能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合作精神等。培养出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合格人才。
2.1 用新技术和新方法代替传统实验方法 我校以往的手术学实验课,主要是对外科学的内容加以巩固消化和理解实践。这种方法对于掌握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处理复杂的手术技术以及智能方面显得有些不足。近几年,我们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手术学实验课当中,学生可通过电视、现场观看手术示教,手术步骤分明,支作清晰。这样,解决了学生动手机会少,缺乏感性认识的问题,对学生的手术学基础操作提供了较好的帮助,保证手术教学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的、记忆及掌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
2.2 强化训练基本操作技术 手术学教学重点是外科的切开、止血、结扎和缝合四项基本操作技术。手术基本功的熟练掌握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学校扩招,学生人数众多,实验条件及学时有限。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手术操作技能,我们把器械借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外科基本技术,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基本操作竞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巩固了学生掌握的基本技巧,为外科手术实验课打下较好基础。
2.3 紧密围绕无菌原则进行教学 在临床工作中,医师在进行手术、穿刺、换药等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和操作规程。无菌原则贯穿于所有外科操作的全过程,从备皮、洗手、消毒、铺巾、穿手术衣和戴手套开始,乃至手术全过程中的无菌操作,都要求学生必须认真掌握。动物外科教学的重点不是要教会学生完全掌握手术操作及过程,而应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外科无菌原则,建立无菌观念,为进入临床作好准备。学生练习操作时,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以及违反无菌原则的动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无菌观念。
2.4 强化手术器械的正确识别与使用 在教学进程中应反复强调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这是保证技能训练正常进行的前提。常有学生错误的握持器械并养成习惯,如用拇指、示指和中指三指握持止血钳、持针器,左手不会正确使用镊子及血管钳等。同时学生应该能认识并熟悉多种手术器械的特点及用处。如果不能正确使用器械,就谈不上手术技能训练的提高,这是保证手术动作顺利完成的基础,也是手术的基本要求。
2.5 更新教学内容,进一步与临床接轨 为培养实用型人才,避免手术实验课与临床手术操作脱节,我们将陈旧、落后的洗手方法及清创缝合术等方法步骤加以改进提高或者删除。鉴于外科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状,我们将围手术期处理的纯理论教学在实验课中加以讲解,在外科手术的动物实验中,要求全面理解动物患何种疾病,要应用什么器械及技术,术前、术后要做什么处理等,并与临床知识相联系,将知识系统化,真正提高实践技能。
外科手术学是培养医学生基本技能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实践性强。手术学技能标准化考核,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化的手术技能,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为鼓励教与学的积极性,及时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建立一种可信度高的、以基本操作标准化为目标的外科手术学考评模式十分重要。我院通过多年的教学,逐步形成了外科手术学技能考评标准化模式。
外科手术学实践性较强,与临床联系紧密。为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必须有一支教育思想稳定、敬业爱岗、教学技能优秀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中必须以临床骨干医师为主。抽取临床骨干医师,通过师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同时教学活动中应将理论考核成绩与教学实践评价结果充分量化登记,建立教师教学考核档案,形成激励机制,对师资培养活动的持续开展十分重要。
总之,在手术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强调理论与技能并重,强调操作技术密切贴近临床以及做好师资培养工作等,最终培养出优秀的实用型医疗人才。
[1] 孙大成.加强素质创新教育促进手术学教学改革[J].局部手术学杂志,2003,12(4):封二
[2] 孙田美,李官禄,赵佐庆,等.外科手术学基础电视辅助教学改革初探[J].局部手术学杂志,1995,4(3):37
(2010-01-30 收稿)(陈 迁 编辑)
G 642.0
C
1008-6633(2010)04-593-01